别让你的孩子伤在敏感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听觉敏感期——喜欢处在有声音的环境中

刚刚出生的婴儿已经具有了听觉能力

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听觉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他的听觉感受器在胎龄6~7个月时已基本成熟,超声显像观察到这个时候的胎儿对声音刺激有眨眼的反应。正常的新生儿一生下来就有听觉定向能力。

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两个试验:

对刚刚出生的小宝宝用铃声和嗡嗡声做刺激。当在他右侧的铃声响起时,家长让他吮吸糖水;当在他左侧的嗡嗡声响起时,家长不让他吮吸糖水。就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当铃声响起时,他就会把头转向右边,但当嗡嗡声响起时,他却不做任何反应。

在觉醒状态下,用一个内装少量玉米粒或黄豆的小塑料盒,在距离新生儿耳旁10~15cm处轻轻摇动,发出很柔和的“格格”声,他就会把眼睛或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刚刚出生的婴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力。在这一时期,如果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听觉刺激,孩子的听觉能力就会迅速提高。

新生儿喜欢听人的声音,尤其喜欢听妈妈的声音。出生不到3天的新生儿,就会表现出对母亲声音的偏爱。如果一边是父亲的声音,另一边是母亲的声音,多数小婴儿喜欢听母亲的声音,将头和眼睛转向母亲一边,这可能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听惯了母亲声音的缘故。如果母亲在照料宝宝时,经常叫他的名字,并和他说话,5~8天后,大多数婴儿就能对母亲的呼叫发生反应:他的头会立即转向妈妈,并亲热地看着妈妈,脸上显出高兴的样子。

当新生的宝宝不明原因地哭泣时,很多经验丰富的妈妈常常会这样做:把宝宝抱起来,并让他贴近自己左侧胸部靠近心脏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宝宝就会停止哭泣并安静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说明宝宝具有一定的听力,还说明了宝宝对自己熟悉的声音感兴趣。当宝宝在母体中时,是妈妈有节奏的心跳声、妈妈肚子里的咕噜声等伴随着他成长的。离开母体之后,由于这个全新的听觉环境对于宝宝来说是陌生的,这常常会使宝宝的内心产生不安的情绪。当妈妈抱起宝宝,有意让他倾听自己的心跳声时,这个熟悉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抚慰宝宝不安的情绪,从而使他停止哭泣,渐渐安静下来。

不仅如此,新生儿还偏爱轻柔、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曲调。研究发现,出生24小时的新生儿,在听到优美音乐时吸吮速度加快,用停止吸吮和躁动不安来拒绝无节律的噪声。

对孩子进行听力测试

我们都知道,正常的听力是孩子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一般来讲,听力正常的孩子在4~9个月,最迟不超过11个月大时就已经会咿呀学语了。但存在听力障碍的孩子由于缺少语言刺激和感知环境,常常不能在11个月前进入咿呀学语期。3岁之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重要敏感期,如果孩子不能在这一重要敏感期接受语言刺激,那孩子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聋哑人”。

所以,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必须在孩子生命的最初期就对其进行听力测试,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现在有很多医院,在宝宝出生72小时后就可做听力筛查。也有许多爸爸妈妈们要求一出生就给宝宝做筛查,但是由于分娩过程中新生儿的耳朵里有可能还有未被吸收的产道分泌物,从而影响筛查结果。

听力筛查只需几分钟时间,对新生儿并无伤害,孩子只会感觉耳朵被小软塞子轻轻塞住了,这种感觉也会伴随着他甜甜的睡梦消失。测试中需要孩子安睡,通过仪器测试指标判断,而吃奶、吸吮都会因产生声音而影响测试。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并不能100%地证明有听力障碍,因为导致新生儿初筛没有通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耳道中有羊水等分泌物,周围的环境过于嘈杂等等,所以需要在出生1个月后进行复筛。即使新生儿通过了筛查,3年内每6个月也应随访一次。

在家里,爸爸妈妈们则可以通过婴儿对各种声音的反射动作来观察和检查其听力。方法如下:

1.刚出生的婴儿

由于宝宝刚出生,对细小微弱的声音不会有反应,但对强大的声音会有眨眼、震颤、惊吓等条件反射。

2.宝宝出生2周时

宝宝2周时,家长可以细心留意宝宝的“小动作”:宝宝会在清醒时集中精力,把头或眼睛转向有声音的方向寻找声音。

3.1~3个月的宝宝

如果宝宝听力正常,爸爸妈妈会看到他在听到突然发出的声响后眨眼,头部和身体颤动。

4.3~6个月的宝宝

此时的宝宝对语言声音逐渐熟悉,听到声音后,头部常会转向有声音的一边。

5.9个月以上的宝宝

9个月以上有正常听力的宝宝,听到平时自己熟悉的声音(如叫自己的名字)时就会寻找。

6.1岁左右的孩子

(1)关心玩具模型车、铃铛发出的声音;

(2)对人的走动、开关门的声音有反应;

(3)开始喃喃发音;

(4)向传来妈妈声音的方向移动;

(5)听到大的声响会被吓到甚至大哭。

7.2岁以上的孩子

2岁是语言能力发育的重要阶段,重点应该放在听懂妈妈话的程度上。(1)听得懂指令,让爬拿玩具时,他就会拿来;

(2)妈妈叫宝宝名字时会回头看;

(3)可以重复妈妈的话;

(4)同龄孩子能说的话差不多都能说;

(5)看电视的时候不会离电视太近。

细心呵护宝宝的听力

医学专家强调,婴儿的神经系统和听觉器官还远远没有发育成熟,任何外来的不良因素都可能使这种发展受到干扰甚至破坏,再加上孩子听力发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婴幼儿阶段,因此年轻的父母务必抓好孩子出生后至3岁的听力保健。

1.积极防病

诸如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中耳炎等,均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婴儿的听觉器官,进而造成听觉障碍。针对此类疾病,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按照计划免疫程序打好防疫针。

2.慎重用药

不少药物具有耳毒性,特别是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

3.避开噪声

婴儿的听觉器官发育不完善,外耳道短而窄,加之耳膜薄,不能耐受过强的声音刺激。尤其是尖锐噪声会损伤婴儿柔嫩的听觉器官,甚至引起噪声性耳聋。

4.不要随意掏挖宝宝的耳朵

耳屎是有一定生理作用的,如阻止尘埃、小虫的入侵,缓冲噪声,保护鼓膜等。另外,耳屎的油腻性还可阻止外界水分的侵入。但不少父母将其误认为废物,常常掏挖宝宝的耳朵,殊不知婴儿耳道发育不成熟,多呈扁平缝隙状,皮肤娇嫩,稍有不慎,轻者掏伤皮肤导致感染,甚至疖肿;重者掏破鼓膜,造成听力损失。当然,耳屎多了也不好,但随着咀嚼、张口或打哈欠,一般可借助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实在因“油耳”或耳屎过大阻塞耳道影响听力时,应请医生处理。

促进宝宝听力发育的妙招

要想让宝宝的听力水平好,仅靠保护是不够的,还要设法促进其发育。具体做法如下:

1.不要刻意将宝宝封闭在一个幽静的环境里

丰富的居家声音环境是刺激宝宝听力的天然资源。家人的正常活动会产生各种声音,如走路声、开关门声、水龙头的流水声、刷洗声、扫地声、说话声等等,所有来自环境的声音对宝宝都是十分有益的刺激。因此,父母要让宝宝有机会常常听到这些声音,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而不是将宝宝封闭在一个幽静的环境里。

另外,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制造声音刺激的环境,以促进宝宝听力的发展。

(1)录制母亲的心跳声、咕噜咕噜的节奏声(因胎儿就是在羊水咕噜咕噜声中发育长大的)、沉静舒缓的声音以及宝宝自身发出的声音给他听。

(2)在宝宝面前放半盆清水,父母用一支玻璃管向水里吹气,人工制造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也可以找来一个瓶子,在瓶子里灌上一些水,摇摇瓶子,让宝宝听听瓶子发出的声音。调整水位,让宝宝体验不同水位时瓶子摇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找一些不同口径、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瓶子,在瓶子里装入黄豆、绿豆、大米、小麦、面粉、塑料小球、金属小球等不同材质、不同硬度的小东西,让宝宝轻轻地摇一摇,再重重地摇一摇,然后仔细地听一听,体验这些不断变化的声音的不同之处。

(4)在阳台上挂一只风铃,抱着宝宝去碰碰风铃,有风的时候,打开窗户,让风铃在风中摇摆,让宝宝探究这些声音的来源,听听那些悦耳的叮叮当当的声音。

(5)给宝宝买一些打开开关或者上紧发条就能发出各种柔美音乐的电子玩具,或者捏一捏、摇一摇就能发出响声的玩具,如八音盒、拨浪鼓等。用这些玩具在不同的方位摇一摇、捏一捏,通过训练让宝宝对声音更加敏感。

(6)父母要多和宝宝轻声说话、哼唱,或者播放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经典音乐。注意播放的时间要适度,不宜过长。

2.经常带宝宝走近大自然,聆听外面的世界

大自然的美无可比拟,它赐予宝宝学习和探索的空间。通过聆听大自然的感知,可以锻炼宝宝对声音的知觉,提高宝宝对不同声音的分辨能力,为分辨不同的语音做好准备。父母可以这么做:

(1)选择一个清幽、美丽的地方,让宝宝仔细聆听风吹动花草、轻扫地面的声音,小溪流过山涧刷洗砂石的声音,鸟儿展翅欲飞的声音,落叶在地面轻轻滚动的声音……

(2)录制下不同小动物的声音,带宝宝到户外聆听,与录音对照比较,让宝宝辨别不同小动物的叫声。

(3)外出时带上一根小棍子去敲敲水泥地、树干、铁皮等等不同材质的东西,用小棍子抚弄一下小草、树叶,听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再试试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敲击与抚弄产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到山谷,对着大山喊一声,听听回声。如果在山峦叠嶂的地方,回声会有很多层次,并且更加悠远绵长。让宝宝认真听听,分辨一下不同位置不同地点的回声有什么不同。

3.家人多同宝宝讲话

什么样的声音能让宝宝听得开心?答案是:妈妈的声音。因为宝宝是在妈妈肚子里听着妈妈的心跳声长大,而且在怀孕过程中,很多妈妈也会通过与宝宝交谈进行胎教,所以宝宝最喜欢也最能安心的当然是妈妈的声音。

因此,当妈妈在进行喂奶、换尿布、洗澡时,别忘了加上语言,这样宝宝也较能配合。在这种交流中,孩子与母亲会产生相互依恋的感情,宝宝只要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感到安全、满足与高兴。

另外,要提醒妈妈和宝宝讲话时,声音最好能清晰、优美,语调也要有抑扬顿挫,这样才能引起宝宝的兴趣和注意力,宝宝也才会听得开心!不过,时间要适度,不宜过长。

除了妈妈以外,其他所有的家人,也应该多和宝宝说话、唱歌、逗笑,让他心情愉快,这不但可促进宝宝心理正常发育,同时还能促进宝宝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

4.在孩子耳边摇晃小铃铛

一位家长是这样锻炼孩子的听力和视力的:

当孩子2个月大时,她在孩子的右耳旁10~15cm处摇晃一个漂亮的小铃铛,这时,孩子的头就会转向右方,接着又会用眼睛寻找发出声音的物品。这时,家长就会对孩子说:“宝贝,你看到什么了,妈妈告诉你,这是一只小铃铛,一只能发出声音的小铃铛。”待到孩子的头转向正前方之后,家长又在孩子的左耳旁摇晃铃铛,这时孩子的头和眼睛又会转向左前方。就这样反复几分钟之后,这位家长就会让孩子休息一会。

在听觉的敏感期,孩子对悦耳的声音是非常感兴趣的。当他们哭闹时,悦耳的铃声和音乐是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最好工具。上述案例中家长的做法非常科学,在孩子听铃声的同时,她还用晃动小铃铛的方法来吸引孩子视觉的注意力,来促使孩子转头。其实,这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孩子的颈部骨骼和肌肉。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用拍手、学各种动物的叫声等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促使孩子寻找发声源,从而提高孩子的反应速度。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对孩子进行听觉刺激的铃声和音乐一定要柔和、动听,而且不宜持续很长时间,否则孩子很容易就会对此失去兴趣。

5.利用各种能发出声音的漂亮玩具

在孩子刚出生时,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常常是“各司其职”的,对外界的刺激还不能做出一致的反应。所以,此时家长最科学的做法就是,对他们的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同时进行,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反应敏感度,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的听觉和视觉协调发展。

一位家长这样描述:

女儿3个月大的时候,醒着时总会不停地哭闹。起初,我以为她是饿了,便不停地给她喂奶,但往往是吃饱后不到5分钟,她又会哭闹起来。没有别的办法,我只好抱着她在房间里来回走,这个方法很有效,每当这时,女儿就会安静下来。

但问题是,只要我把她放下,或者只是抱着她不走动,这小丫头又会哭闹起来。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总不能就这样一直抱着她走动吧?得想个既轻松又吸引女儿注意力的方法才行。”

趁一次外出的机会,我给女儿买了一个漂亮的电子小熊,每当拍动小熊的屁股时,它就能一边晃动,一边发出不同的音乐。于是,每当女儿哭闹时,我就拿这个玩具给她看、给她听,这时女儿就会停止哭闹,还睁大眼睛,专注地寻找那个能发出声音的漂亮小玩具。

总之,有了这个玩具,女儿哭闹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非常科学。对于3个月大的孩子来说,悦耳的音乐和漂亮的物品的确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为了训练孩子的听觉能力和视觉能力,家长可以利用各种能发声的漂亮玩具,如音乐盒、摇铃、拨浪鼓以及各种形状的能捏响的玩具等,来刺激孩子的听觉和视觉。

然而对待新生儿,摇铃、拨浪鼓等却不太适用,因为它们的强度太大,常常会引起宝宝的惊恐。我们建议妈妈们可以这样做:

在宝宝醒着的时候,在一个硬纸盒里装几粒黄豆,然后在距离宝宝耳朵20厘米处轻轻晃动。先在宝宝右耳边晃,当宝宝把头转向右边时,再把纸盒转移到宝宝左耳边;重复同样的动作。

在硬纸盒里摇晃黄豆粒,声音强度不是很大,很适合给新生儿听;而且纸盒里放很多黄豆粒,发出的声音要比摇铃等丰富得多。所以,妈妈们不妨现在就为宝宝制作一个这样的玩具吧!

6.选择声音和忽视声音能力培养

一位苦恼的家长曾这样描述:

凌晨两点,正在睡觉的儿子忽然爬起来问我:“妈妈,这是什么声音?”我屏住呼吸,认真地听了一会儿,哪有什么声音啊,便哄他睡觉:“可能是汽车的声音,快睡觉吧!”

刚躺下一小会儿,儿子又爬了起来,并非常着急地对我说:“妈妈,外面有声音。”说着,就朝阳台的方向走去。

没有办法,我只得抱着儿子在阳台上站了一会儿。透过阳台的玻璃,只能看到偶尔穿过的汽车,除此之外,四周都是静悄悄的。

从阳台回来之后,把宝宝刚哄上床盖好被子,一阵怪声传来,这下我也听到了……如此反复了几次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楼下的一家餐馆,因为白天要营业,便利用晚上的时间搞装修,刚才听到的怪声就是锯木头的声音。由于已经入秋了,大家睡觉时都关着窗户,所以这个声音根本不会影响人们休息。

我真的很奇怪,刚开始我根本没听到电锯的声音,但这个小家伙的听力为什么这么好呢?

其实,孩子之所以能听到大家听不到的电锯声,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孩子的听力明显增强了,二是孩子开始对噪音敏感起来。

另外,作为成人,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周围的环境了,所以我们常常可以自动过滤一些噪音,例如,即使是白天休息时,我们对马路上的嘈杂声也常常会充耳不闻;在嘈杂的声音中,我们往往也会很清楚地听到我们想听到的那个声音。但由于孩子还不具备这一能力,所以他们常常会受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声音的干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孩子的听力“更上一层楼”,家长必须要做到这一点:有意识地锻炼孩子选择声音和忽视声音的能力。

在嘈杂的环境中选择某种声音或忽视某种声音,这也是人们听觉能力完备的一种表现。然而,对于1岁之前的孩子来说,他们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例如,当家长用音乐刺激孩子的听觉时,如果旁边还混杂着其他音响,孩子是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听音乐的。

但对于1岁以后的孩子来说,随着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的延长,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这种听觉能力。

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

当女儿1岁半时,她特别喜欢听我讲故事。但为了锻炼孩子选择和放弃某种声音的能力,每次给她讲故事时,我都会故意把电视机打开。刚开始时,我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到很小,看到女儿适应了这种背景声音后,我会渐渐地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大,直到与我讲故事的声音分贝差不多为止。现在即使有两种声音同时存在,女儿仍能专注地听我讲故事。

在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方面,这位家长的做法是科学的。但在运用这个方法的同时,家长们也应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当孩子被电视机的声音和画面所吸引,出现一些烦躁情绪,不能专心听故事时,家长应毫不犹豫地关掉电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思不在故事上,如果家长继续讲下去,很容易促使孩子养成不专注的坏习惯。

7.给宝宝听优美的音乐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宝宝欣赏音乐时,会对节奏、音高、力度、音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就使宝宝在听觉方面有很好的提高和加强。

为了促进婴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妈妈可以经常唱歌给宝宝听,唱些民歌、儿歌或内容健康、节奏感强、优美欢快的歌曲,晚上,可给宝宝唱催眠曲或播放乐器音乐,选中外古典乐曲或轻音乐。美国有专家研究认为,莫扎特的乐曲对智力发展有益。播放乐曲要注意音量不宜过大,时间每次在10~30分钟为宜。6~7个月后,在听音乐时,可按节奏摆动宝宝的手臂或轻轻摇晃宝宝的身体。1岁左右的婴儿当听到音乐时,已会自动随音乐节拍扭动身体,2~3岁时,会随欢快音乐翩翩起舞了。

音乐不但能够使婴儿听力提高,还能使婴儿心情愉快,还可促进大脑发育。研究发现,儿童经8~9个月的音乐训练后,能明显提高他的时空推理能力。这种能力能帮助孩子认识模型、拼图及迷宫游戏。音乐训练还有利于提高他的数学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右脑创造力和直觉思维,改善注意力和记忆力。有科学家认为,通过音乐不仅锻炼了大脑,还能提高认知能力,如同锻炼跑步一样,跑步不仅能提高跑步能力,也能提高踢足球或打篮球的能力。

所以无论宝宝是睡着还是醒着,都可以让宝宝听有节奏的轻柔乐曲,让他对各种不同的音乐、语调、节奏有所认识。

宝宝喜欢“妈妈腔”

何谓“妈妈腔”?

所谓“妈妈腔”,是指一种被很多妈妈发现和使用,并能促进孩子听力及智商提升的说话腔调。对于孩子来讲,当家长用“妈妈腔”与他们讲话时,他们就会感到很亲切,而且很容易理解。每个孩子都喜欢这种“妈妈腔”,更重要的是,这种“妈妈腔”能很好地促进孩子听觉能力的发展。

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将一个陌生女子的录音放给一些4个月大的婴儿听。录音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这位女子用正常成人的语言对婴儿们讲话,另一部分是这位女子用“妈妈腔”的语言对婴儿们讲话。结果,科学家们发现,听到成人的录音时,孩子们几乎没有太大反应,当听到“妈妈腔”的录音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不停地转头,好像是在寻找声音的来源。

由这个实验,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婴儿爱听“妈妈腔”。

通过更加深入的试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婴儿能辨别出“妈妈腔”的最小年纪是在5周左右,他们喜欢妈妈用“妈妈腔”与自己讲话,而不喜欢妈妈用平板单调的语气跟他们讲话。

并不是做了妈妈,就能自然而然地用好“妈妈腔”的。掌握好“妈妈腔”的技巧,对孩子,特别是3岁以下孩子的语言发展、大脑发育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妈妈们不妨现在就开始学说“妈妈腔”。

那么,妈妈腔有哪些特点?应该怎么说呢?

1.发音清晰

不论你是用普通话还是方言,甚或是用外语与宝宝交流,都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发音清晰、明确,这是“妈妈腔”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只有清晰的发音才能使宝宝轻易地辨识和模仿你的语言。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宝宝认识世界的桥梁。妈妈们有意识地让自己说话“字正腔圆”,宝贝一定很快就能跟着你说话了。

2.语速略慢

宝宝与成年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大脑虽有无穷潜力,但“输入”和“输出”的系统终归要慢几拍。不要期望宝宝能够像你的闺中密友一样,完全理解你连珠豆一般噼噼啪啪的快速“话串”。宝宝需要的是你足够耐心、特意放慢的语速和他说话,这样有助于你和宝宝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宝宝模仿起来也就更为容易。所以,为了让宝宝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语言”这一人类利器,妈妈们,慢一点,再慢一点吧。

3.适度重复

要照顾宝宝的“输入”系统,“妈妈腔”还要求我们在讲话时有策略、有技巧、有耐心地适度重复。举个例子吧,如果你要告诉宝宝“这是一本书”,那么“这是书哦”只能在小家伙懵懂的头脑中轻轻拂过一阵微风,留下的印痕是深是浅,还真说不好。但是,如果你能采取这样的方式,一定可以为他刻下一个更深的印记:“宝贝,这是书哦,是书!一本好看的书,书。”你若在宝宝的眼中看到“哦,我听懂了,这是书”的意思,那么不要忘了乘胜追击:“宝贝,来跟着妈妈说一遍,书,书!”他(很可能)努力地撅小嘴,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4.语句简短

太长的句子是说给成人听的,宝宝们还不具备区分并理解中心语、状语、定语的能力,更别指望他能体会到不同介词、连词给语句内涵带来的变化。所以,妈妈们要让孩子理解你的意思,就得牢牢记住“简短”这一秘诀,并随时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在你发出指令时,不要说“把你刚才摘的那朵花拿来给妈妈”,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这句话太长、太复杂,你只需要说“把那朵花拿过来”就已经足够了。在你教宝宝认物时,也没有必要说“这是外婆送给宝宝的红花花新衣服”,你可以把它分成几个短句:“这是新衣服!外婆送给宝宝的,有红花哟!”宝宝一定能更快理解你的意思。

5.内容具体

回忆一下你自己的抽象思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又是什么时候成熟的?想清楚这一点,也许你就不会动不动对宝宝使用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词汇了。你可以告诉孩子“花儿真美丽”、“灯光好亮”,因为花儿和灯光都在他眼前,他也许能够体会到什么是“美丽”和“亮”。但是,如果你非要问1岁的孩子“想不想妈妈”,或者叫他“认真点”,那就完全是在强人所难了。记住,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有着先具象再抽象的规律。

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妈妈腔”的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听觉能力和智力水平。当然,“妈妈腔”并不限于妈妈一个人运用,爸爸、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都可以运用。

读到这里,也许很多家长会提出反对意见:“这种‘妈妈腔’的语言太幼稚,它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说话习惯。”

其实,这些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妈妈腔”与那些幼稚的儿童语言是有区别的。那些幼稚的儿童语言是故意把“是的”说成“系的”,把“燕子”说成“燕几”等,这是一种不良的说话习惯。但“妈妈腔”是把复杂的话说得简单、说得亲切,它的主要作用是易于孩子理解、接受,并引起孩子的倾听兴趣,还能够促使孩子的听觉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所以,“妈妈腔”只会促进孩子整体智力的发展,并不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说话习惯。

怎么样,“妈妈腔”的确是好处多多吧?那就别犹豫了,从现在开始,学说“妈妈腔”吧。我们相信,用心的父母一定能培育出聪明的宝宝!

为孩子提供科学的视觉环境

CD光碟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一位家长这样描述:

一次,我去拜访一个朋友,发现朋友卧室的墙上贴着两排CD碟,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朋友高兴地回答道:“我家闺女最爱‘看碟’。”

原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拿着一张CD碟给5个月的女儿看,没想到这个小家伙竟安静地看了十多分钟,并且此后每当看到CD光碟,她就会露出满意的笑容。

因此,朋友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把家里所有的光碟都翻了出来,并贴在墙上,这样,每当抱起孩子,孩子就能轻易地看到光碟。朋友又常常会把那些光碟摆成不同的形状,因此,孩子对那些光碟总是百看不厌。

其实,不管这位家长有没有意识到,她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视觉。5个月大的孩子之所以会对CD光碟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正处于视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敏感期,孩子对明暗对比强烈的事物感兴趣、对运动的事物感兴趣,而光碟恰恰能满足孩子的这一需求。因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CD光碟常常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明暗,并且能像投影仪一样折射出不同的物体,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长时间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的视觉范围稍微扩大以后,家长们都可以采用这个办法来培养孩子的视觉能力。把CD光碟贴在墙上,摆成不同的形状,让孩子观察。这对于孩子视觉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大头娃娃教孩子认识五官

一位家长的经验是这样的:

我给孩子买的婴儿床是可以调节倾斜度的,当孩子4个月大时,我常常使孩子与地面成30°角倾斜躺着,这样孩子就能看到周围环境中更多的事物。

当然,为了锻炼孩子的视觉能力,除了在他的床上方挂一些小玩具之外,我还特意给他买了一个特殊的洋娃娃。与一般的洋娃娃相比,这个洋娃娃就像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中的大头儿子,它的头很大但身子很小,我常常用这个洋娃娃来教孩子认识人的五官。例如,我指着洋娃娃的鼻子对孩子说:“宝宝,这是鼻子,妈妈和宝宝都有鼻子,瞧,这是娃娃的鼻子。”之后,我又指着宝宝的鼻子说:“这是宝宝的鼻子。”每当这时,孩子就会边笑边“啊、啊”地回应我。

其实,对于半岁之前的孩子来说,家长很有必要给孩子买一个五官分布很合理的洋娃娃,因为孩子的视觉能力得到发展之后,他们最先感兴趣的就是周围人的五官。家长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洋娃娃,来认真地教孩子认识五官。这样,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视觉能力之余,还可以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

镜子,最好摆放在孩子床侧

在这一时期,宝宝房间里最不可少的工具就是镜子,镜子是培养孩子视力及发展孩子认知能力的最好工具。

一位妈妈回忆:

当我家孩子7个月大时,每当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他都会非常兴奋,并挣扎着去摸镜子。这时,我就会指着镜子里的孩子对他说:“宝宝,镜子里的宝宝是谁啊?我们跟他打个招呼吧!”

当宝宝再稍大一些,每当抱他照镜子时,我就会这样对他说:“你看,镜子里小宝宝的鼻子多可爱啊,你的小鼻子在哪里啊?”当孩子去指自己的鼻子时,他会惊奇地发现,镜子里的宝宝也在指自己的鼻子。这样的情况多了,孩子很快就意识到了镜子里的宝宝就是他自己,并大概了解了镜子的功能。

当孩子开始对人的五官感兴趣时,镜子会成为他们视觉以及认知能力发展的最好工具。一位家长曾在6个月大孩子的床头挂了一面镜子,她发现,孩子经常会翻过身去,抬着头“欣赏”镜子中的自己。正是这面镜子,孩子翻身及抬头的能力明显比同龄的孩子要强。

当然,可想而知,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视觉及认知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程度地发展。所以,在孩子的视觉敏感期,家长一定要利用好镜子这个工具,来提升孩子的整体能力。

利用玩具训练宝宝的视觉

1岁之前的宝宝除了睡眠外,都在积极地运用视觉器官观察周围环境,这时孩子视觉器官运动不够协调、灵活,绝大多数孩子的视力呈远视型。当他们注意观察某一事物时,常会出现一只眼偏左,一只眼偏右或两眼对在一起的情况。因此,为丰富孩子视觉感受,悬挂在宝宝床前的玩具应经常变换位置,玩具应是体积稍大些且最好是伴有声响的。还可利用孩子最喜欢的某种玩具与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通过不停地变换这一玩具出现的位置,训练孩子迅速改变视觉方位,协调左右眼的灵活运转。为了丰富内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爸爸妈妈还可将玩具系在绳上,在孩子眼前先做有规律的水平方向移动和垂直方向移动,然后逐步过渡到水平与垂直方向交替进行,速度先慢后快,训练孩子眼睛追逐左右、上下变化物体的能力。

1岁之后,孩子的视觉器官发育逐渐成熟,视敏度也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发展。这时,爸爸妈妈可选择一些能提高孩子视敏度、帮助孩子辨认颜色、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的玩具和游戏。如:穿木珠。一开始可随便穿,训练手眼协调;然后可按颜色穿珠,从穿同色珠过渡到按颜色顺序有规律地穿各种颜色珠;最后还可举行比赛,看谁穿得最快,颜色最漂亮。另外,还可利用各种玩具与孩子玩“什么东西不见了”的游戏。方法是将几种形状、颜色各异的玩具放在桌上,请孩子观察一段时间,记住桌上物品种类后,闭上眼睛,家长拿走1~2种玩具,让孩子说出桌上少了什么玩具,运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及视觉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