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哥特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译者序 译后记(可选)

《七个哥特故事》译者序

田陌子

伊萨克·迪内森(Isak Dinesen,1885—1962)出身于丹麦的富裕地主家庭,丹麦小说家。伊萨克是作者开始从事写作时给自己起的笔名。她于风华正茂之年嫁给贵族男爵并随同丈夫到非洲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落户非洲大草原七年后与丈夫离婚,此后继续独自支撑咖啡种植园十多年,直到1931年种植园被强制出卖。伊萨克在非洲大地上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与丈夫离异,感染病症而终身不育,情人飞机失事殒命非洲,咖啡园破产,人到老年和两手空空返回祖国。这一系列命运多舛的重大变故让她的大半生体味了生活的起伏跌宕与人生百态。她曾是上流社会的一员,也目睹了非洲人民生活的贫困与疾病,最后曲终人散自己也是个人财两空。本书《七个哥特故事》作为伊萨克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和发表的。这本小说集在丹麦本土不大受欢迎,在美国却成为畅销书。伊萨克浪漫的生活传奇与丰富的生活阅历让她对人生与世界有了比较透彻的认识和感悟,也促使她思考一些人生的终极性问题,放眼大地也仰望星空。所以,伊萨克笔下的故事不论是从读者还是从评论的角度来看,都是经得起推敲和时间考验的佳作。这里,作者借着这七个奇巧构思、浪漫情思、感伤情调和英雄气概的哥特式故事,释放了自己丰富、跌宕又悲伤的生活郁积,也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精彩连连的奇妙世界。

这七个光怪陆离的故事,不仅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而且每个故事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结局更是点睛之笔,令人惊叹不已。每个故事就是一个谜语,情节的展开节奏舒缓、娓娓道来,又层层铺垫直到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也是谜底揭开,让人震惊之余才恍然大悟,过后又让人不禁回味与反思。这种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安排与高潮的结局是本书七个故事的最大亮点之一。而且,每个故事里对人生感悟与思考、生活的哲理与智慧俯拾皆是,极具思想性,包含着伟大、自由以及无与伦比的高贵,耐人寻味,对于反思人生与指导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伊萨克把自己对上流社会生活的熟知和丰富的海外生活经历进行回忆与再加工,融入高超的想象力,成就了情节精彩、发人深省、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这里借用英国浪漫派大诗人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又要经过事后的深思熟虑了很久,让思想改变和指导情感,才能发现什么是人们真正重要的东西,才能把情感和重要的题材联系起来,写出的作品才会使读者的理解力有某种程度的提高,他的情感也必定会因之增强和纯化。伊萨克的写作正是遵循了这样一种高超的文艺创作原则,从而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其作品的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深度与价值。她的这七个奇异的故事的内容与风格既是通俗、流行的又是严肃、教益的,超越了仅仅娱乐大众的狭隘视野,而具有了很高的精神品味与启示功能。比如在本人翻译的第一个故事《诺德奈的大洪水》中,老小姐马琳的人生哲学就很发人深省:对待生活的态度过于严肃和认真往往会让人置于容易受伤的不利地位,人生不妨多一些自我解嘲式的幽默,哪怕被人视为疯狂也好——生活需要敬虔也需要幽默感。正所谓:“魔鬼冲我露齿而笑,我也报之以同样的笑”。[1]再比如作者在第四个故事《比萨之路》中探讨了一个永恒的人生难题:“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或者说“不能承受之重”。故事中的老王子聪明一世,最后命运却向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无疑“从崇高到荒谬,只有一步之遥”。[2]而该故事中的线索性人物“奥古斯丁”伯爵和故事中的其他淑女、显贵们则幸运地从“老王子事件”中学会了“放下”生命之重、脱下黄金的枷锁,不再苦苦纠结于“那一小时发生过的事”[3]以致难于承受,从而走出各自的迷局、迎接人生的新天地。

作为本书前四个故事的译者,本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其他的中文译本,关于这部小说集的题目The Seven Gothic Storyies中的“Gothic”一词,各种文学简介或评论的中文翻译有所不同,如“哥特的”、“奇幻的”、“神奇的”等不一而足。我个人觉得直译“哥特的”比较能反映这七个故事共同的一个突出特色,即每个故事都是一个迷局,而且在叙述过程中不时出现的对神秘气氛、神秘的情节与玄虚的铺垫,以及故事中出现的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物、动物和事物,恐怖与阴森意味的环境渲染等,对激情的渲染等,这些都打上了以阴暗、荒凉与激情、恐怖为特征的“哥特式”的烙印。可以说,哥特式的“灵药”也是这7个故事抓住读者、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但是相比之于为哗众取宠而故弄虚玄的恐怖场景的臆造,伊萨克的这种“古奇”而瑰丽的浪漫情怀没有一丝穿凿的痕迹与虚幻的缥缈,她笔下的每一个“哥特的”情节都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升华,符合亚里士多德关于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文学理论。

“爱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本书中的七个故事都以浪漫的笔触、离奇的情节和高贵的思想表现出异彩纷呈的爱情故事:未竟的爱、嫉妒的爱、纯真的爱、阴谋的爱、疯狂的爱、伟大的爱……总之,“克服了恐惧与羞怯,我想要你的爱,”因为“婚姻和爱情这些事是神圣的”。[4]作者让我们在爱的迷宫里展开高潮迭起的冒险之旅。

伊萨克的小说多有很强的自传性,到处都有她自己和自己生活的影子,所以各个故事中女性人物当仁不让地占有重要地位:她们感情强烈、精神坚强,在男人统治的世界里夹缝里生存,在传统女性道德观念的束缚下努力保持着尊严;她们敢于追求自由与生活的权利,不惜为社会所嘲讽甚至飞蛾扑火;她们在克制、忍耐中与男人们斗智、斗勇,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自由。“拥有更多的知识、通过神秘的美德和出自古老的爱情,她以行动来彰显精神的伟力。”比如作者在故事中以浓墨重彩刻画的几位终生未嫁的老小姐的形象,她们被赋予了史诗般厚重的分量,堪称女性形象画廊中的典范。第二个故事《老骑士》中,老人年轻时的情妇、一位已婚女士,因受到当时方兴未艾的女子解放运动的影响而试图在男人的社会中确立自己的身份与地位,甚至不惜走入极端,虽然她与男人争风吃醋的行为显得可笑、甚至可怖,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的那种孤注一掷的热情背后的时代进步意识确实值得尊敬;该故事中的另一位年轻女性则以别样的姿态表现了精神坚强、有担当的奇女子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故事中信仰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比如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圣经》里的典故融入故事情节,或者借以帮助塑造人物形象,让人物的性格与思想变得更加丰满和高超、更胜一筹,或者探讨伦理、道德、准则等根本性的问题,蕴涵着深刻的寓意与启示。对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可能会产生一些困惑,为此我们在翻译中尽量对相关典故进行注释说明,以扫清阅读障碍。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我们稍微了解这些引经据典的背景知识,那么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并欣赏作者的巧妙构思和良苦用心。比如作者借小说人物的言语、态度和行为来揄椰、讽刺、甚至反叛传统的基督教教义。这反映了她那个时代即民主与科学的开端时期,人们对传统思想、意识开始重新审视与思考,对墨守陈规的生活原则的笃信产生了动摇、质疑与反思。但是于此同时,很多人的传统宗教意识已经深入骨髓,对宗教信条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同与持守,“请不要把你的圣灵从我们身上拿走。”[5]新旧思想有交锋中也有妥协,“学会公义,也不可藐视神明”。[6]比如,第三个故事《猴子》中,年轻的富家女担当了继承祖辈庄园产业的重大职责,她一方面恪守圣经对贞操的教导,另一方面努力像男子一样肩负起继承人的角色;同时,那位欲向她求婚的男青年则是在城里见过大世面的叛逆者,他对爱情的观念也令传统大跌眼镜而备受非议。在男孩与女孩之间上演的求婚与拒绝的两种力量的角逐中,社会伦理与传统道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持守与突破之间的冲突映射了时代的巨变。

总的来说,伊萨克的小说除了吸引眼球的流行元素,还具有很强历史感和社会意义,这也是她的为什么配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两次与诺奖擦肩而过)的重要理由之一。本小说集中文译本的推出为我们提供了先睹为快的好机会,对于各年龄段与职业的读者,不论是茶余饭后的休闲还是文艺赏析与研究,它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闲言少叙,我们还是从阅读伊萨克的美文中感受生活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