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
前六句以疑问的语气,阐述了“道”在修身治国方面的要义。看似是疑问,其实答案就在其中,就是要人们做到“无离”“无为”“如婴儿”“无疵”“为雌”“无知”。这是“道”对人生各个方面的要求。
实际生活中,人的精神和肉体很难浑融一体。只有将神形合一而不偏离,才是自然之道。“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指精神和身体合而为一,可理解为人体的气血运行和精神力量融合为一。这个“一”就是“道”, “抱一”即精神与体魄统一于“道”,达到和谐的状况。
“营”指人体气血和养分,指物质实体。“魄”指精神,比如常用的词语:气魄、魄力,都是说人的精神。人身承载“营”“魄”,随时都在使用,却很难使之和谐相处。道家讲究炼气养神。把神比喻为龙,把气比喻为虎。终极目的不过是使二者合一。
思绪过多会使精神困扰,劳力奔波会使气血涣散,以致不能持盈保泰。老子认为,人体若能“营”“魄”合一,便是最佳的养生之道。因此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精神和身体,能永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集中精气、排除杂念,达到一种宁静柔顺的状态。“专气致柔”是说修养到婴儿的状态。利用气息而修炼精神,无非是要“心息相依”“心气合一”。婴儿是老子经常使用的概念,指心灵处于自然柔顺、平和宁静的状态,无私无欲,纯真质朴。这也是应该追求的“道”的境界。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玄,指微妙难识。鉴,指镜子。心灵深处的镜子,能没有瑕疵吗?老子将人的心灵视为“玄鉴”,认为能洞察世事,虽然无形却玄妙幽深。所以,修身养气有了成就,还要澡雪精神继续修炼,“曲成万物而不遗”,才能返还本初,合于自然之道。方可心如明镜,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洞察先机,而心中丝毫不为物累。
抱元守一,专气致柔,荡除尘垢,洞彻内心。内养有成,便进入了“内圣”之境。进而可以“外王”,转入用世之道。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爱惜人民治理国家,能做到“无为”吗?这里的“无为”是无为而治的意思。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天门,指人体的自然门户,即目、耳、口、鼻等人体外部器官。开阖,上述感官在运作时的动静。即进行视、听、言、嗅等生理活动,能保持安静柔弱吗?雌,代表柔弱宁静。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明白传达政令通达四方,能做到自认为“无知”吗?明白自己的不足,运用众人的才智,才易于成功,才是大智慧。有智慧的人,不用一己之见来处理家国之事,而是集思广益,然后有所取舍。类似的话,散见于诸子百家学说中。如鬼谷子所说:“专用聪明,则功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悻。一明一晦,众之所载。”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任凭万物生长、繁殖。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有所作为却不自居功劳,使万物生长却不加以主宰,这就是深远的德行。由此可见,实行无为而治才是最好的治国之道。
本章的重点在于修身,老子认为,灵魂和肉体是要和谐相处的,意在重生。而“道”是外在的,只有做到自身与坚守大道融合一体,才能永久存在。在此基础上,要做到像婴儿一样平和宁静,品德质朴纯洁,处事清静无为,形貌柔弱卑下,态度谦虚恭敬。这些都是“道”对人生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