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障碍阅读插图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最好的善。若水,像水一样。水居于低处,具有柔和宁静、滋润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的特性,甘心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这几乎和“道”的特点完全一致。

“上善若水”,其实是要人们效法自然之道,做到如水一样无私忘我、有所包容。在《道德经》中,常以“水”比喻有品德的人,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只求有利于人而不辞劳苦,自居低处永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圣人自居下流,包容一切。“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水的特点是柔和、利万物而不争,最接近“道”虚静守柔、作而不有、为而不恃的特点。可见,老子心目中水的地位是极高的。如同一副对联“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在这里,老子提取了水与物不争的善性,对水加以赞美,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进一步指出,有道的“圣人”也应该持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像水一样柔和而又通顺。只求有利于人而不与人争,甘愿身处卑微之地,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不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个并列排比句,都是“水德”的具体描绘,也是“圣人”应有的品格。

水德是近于道的。清代王夫之认为:“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滋润万物而无取,甘心留在洼地。不争,无私,便是水的特点。

老子谈水,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又一再强调,要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居于卑微之地,善于容纳百川之深渊,行为同水一样助长万物,说话如水一样诚信,立身处世像水一样平正,做事像水一样融通。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像水一样随时势而动。最后就会与世不争,永无祸患而安然无忧,犹如天地之道,达到“无私”的妙用。

对于水的品性,孔子也有所赞美。《荀子·宥坐》中讲,孔子观看河水东流。子贡问为何,孔子说:“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卑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这里,孔子以水描述了具备理想人格的君子形象,涉及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其中观点与老子所说“水德”有相似之处。

孔子观水以“逝者如斯夫”来说明“不舍昼夜”的进取精神。道家观水是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佛家观水则是谈圣洁明净,不染一物。由此可见不同的人生趋向,何去何从可根据情况择取一点,加以自照、自知、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