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秋水

《庄子》

【题解】

本文出自《庄子》外篇。《庄子》外篇与杂篇多以各篇首句中二字为题。本文借“秋水”名篇,无意间营造了一个汪洋恣肆的意象,同时也辉映出文章汗漫无际的论辩气象。本文首先不吝笔墨,详尽地描绘了河伯与海神若的七次问答,将哲学问题进行层层深入的阐释。由此引出夔、蚿、蛇、风等各种异象都是发自天机的论述,然后假借孔子之口来说明天命自然,指出公孙龙子“小知不及大知”的局限。最后又回到庄子这里,通过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展开的一场关于异物能否相知的辩论结束全文。文章所举的事例不只一个,抒发的议论也各有侧重,不过其重点表达的应该是“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的“反真”思想。也就是唐朝成玄英所说的:“夫愚智夭寿,穷通荣辱,禀之自然,各有其分。唯当谨固守持,不逐于物,得于分内而不丧于道者,谓反本还源、复于真性者也。”(《庄子注疏》卷六)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泾流之大[2],两涘渚崖之间[3],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6],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0],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1]。”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12],拘于虚也[13];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4];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5],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6],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7],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18],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19],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0]。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21]!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2]?计中国之在海内[23],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4]?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5],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26]?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27],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28]。是故大知观于远近[29],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30]。证曏今故[31],故遥而不闷[32],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途,故生而不说[33],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34],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35],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36],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37]?”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38],大之殷也[39],故异便[40]。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41],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42],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43];动不为利,不贱门隶[44];货财弗争[45],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46],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47];为在从众,不贱佞谄[48];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49],戮耻不足以为辱[50];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51],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52]。”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53]?恶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54]。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55]。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56]。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57]。昔者尧、舜让而帝[58],之、哙让而绝[59];汤、武争而王[60],白公争而灭[61]。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62],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63],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64],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65],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66],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67],三代殊继[68]。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69],女恶知贵贱之门[70],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71],吾终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72]。无拘而志[73],与道大蹇[74]。何少何多,是谓谢施[75]。无一而行,与道参差[76]。严乎若国之有君[77],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78],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79]。兼怀万物,其孰承翼[80]?是谓无方[81]。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82]。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83],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84]。”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85]?”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86],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87],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88]。知天人之行[89],本乎天,位乎得;蹢䠱而屈伸,反要而语极[90]。”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91],无以得殉名[92]。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夔怜蚿[93],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94],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95],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96]。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97],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98],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䲡我亦胜我[99]。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100],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101]。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孔子游于匡[102],宋人围之数匝[103],而弦歌不惙[104]。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105]。我讳穷久矣[106],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107];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108],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109],吾命有所制矣[110]。”无几何,将甲者进[111],辞曰[112]:“以为阳虎也[113],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114]:“龙少学先王之道[115],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116],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117]。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118],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119],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120]?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121],入休乎缺甃之崖[122];赴水则接腋持颐[123],蹶泥则没足灭跗[124];还虷、蟹与科斗[125],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126],而跨跱埳井之乐[127],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128],于是逡巡而却[129],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130],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131],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132]。夫不为顷久推移[133],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134],规规然自失也[135]。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136],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137],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138],无南无北,奭然四解[139],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140],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141]?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142],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庄子钓于濮水[143]。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144],曰:“愿以境内累矣[145]!”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146]。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147],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148],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149],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150],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151]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52]。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153],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154]。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集释》卷六下

【注释】

[1]时至:按时而至。  [2]泾(jīng 经)流:指直流的水波。  [3]涘(sì 俟):岸,水边。渚:水中陆地。  [4]不辩牛马:以上三句的意思是水流甚大,两岸与洲渚之间隔水不能分辨牛马。辩,通“辨”,分辨,辨识。  [5]河伯:河神,黄河之神。即《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中的“冯夷”,一名冯迟。  [6]北海:春秋战国时指今渤海。  [7]旋:回转。  [8]望洋:仰视或远视的样子。若:海神,即下文的“北海若”。  [9]野语:俗语,俚语。  [10]少(shǎo 烧,上声)仲尼之闻:看不起孔子的学问。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与弟叔齐互让国君之位,俱逃离故国。周武王灭商后,二人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11]大方之家:指见多识广、明晓大道之人。  [12]蛙:虾蟆。一作“鱼”。  [13]虚:一作“墟”,住所,处所。  [14]笃:固,困。  [15]曲士:乡曲之士,喻指孤陋寡闻之人。以上是说井中之蛙囿于所居之地而不知大海,夏生秋死之虫为时所蔽而不知冰霜,偏执固陋之人困于名教而不知大道。三者都因为自身的有限而不知有限之外的无限。  [16]丑:惭愧,羞耻。  [17]尾闾(lǘ 驴):古代传说中的海底泄水之处。一名沃焦,位于东大海之中,海水从这里外泄。  [18]自多:自满。多,赞美。  [19]比(bì 庇)形于天地:寄形于天地之间。  [20]大(tài 太)山:即太山,泰山。大,“太”的古字。  [21]奚:何也。以上是说海若处于天地之间就好比小石小木在泰山之上,极言己之渺小,又怎会以此自大自多。  [22]礨空(lěikǒng 垒孔):蚁穴,一说小洞。  [23]中国:即后文之所谓“九州”。  [24]稊(tí 啼):稗,果实像小米。大(tài 太)仓:设在京城的国家粮库。  [25]人卒:当作“大率”,是总计之辞,意思是大致、大体。  [26]豪末:指毫毛的末端。  [27]任士: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  [28]终始无故:是说事物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恒常不变的。  [29]大知(zhì 智):有大智慧的人。  [30]知量无穷:是说物的品类无穷,但各称其情,故虽小而不以为少,虽大而不以为多。  [31]曏(xiàng 象):表明。今故:指今古。  [32]“遥而不闷”二句:是说不因寿长而厌生悒闷,不因龄促而欣企长命。掇(zhuō 捉),短,与“遥而不闷”的“遥”相对。跂(qǐ 企),欣企,盼望。  [33]说(yuè 悦):通“悦”,喜悦。  [34]“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二句:意思同于《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至小”为“智”,“至大”为“境”。  [35]倪(ní 霓):分际。  [36]精:精细,与“大”相对。与后文“夫精,小之微也”相应。  [37]信:真实,果真无欺。  [38]垺(póu 抔):大,盛。  [39]殷:盛,大。  [40]故异便:是说大小虽异,各有便宜。  [41]“言之所不能论”三句:是说精粗是对于人们可以识见的有形的东西所下的判断,而事物的妙理等孕于无形,是超越于言意之表的,这就不是精粗所能涵盖的范围了。  [42]大人:得道而任自然之人。  [43]不多仁恩:是说对于得道而任自然的人而言,行动不是为践行外界所推崇的仁恩,不害于人,纯然出自于天性,亦不以合乎仁恩而自得。  [44]不贱门隶:自己行动不出于利益,却也不轻视以利益为追求的守门仆隶。《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认为在合乎道义的情况下追求富贵,就算是身执贱役,自己也愿意。而庄子却从根本上否定标准的存在。  [45]“货财弗争”二句:“大人”虽不争财货,亦不以“辞让”之举而自高。  [46]“事焉不借人”三句:不假借人力而行事,不以“食乎力”即自食其力而自多,不轻贱贪利忘义之人。《庄子·天地》记载子贡见灌园老人抱瓮浇菜,“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向他推荐省力的机械,老人以由机械生机事、由机事生机心而拒绝。这里的灌园老人即是所谓的“事焉不借人”、“食乎力”者,但灌园老人以此“自多”,对子贡说“吾非不知,羞而不为”,是没能做到“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并没真正达于道。  [47]不多辟异:是说“大人”行事与众不同,却不是刻意为之、标新立异,不以自己乖僻怪异而自得自满。辟异,乖僻怪异。  [48]不贱佞谄:是说“大人”行事从众,行为随俗,却不是专意迎合,乃是“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但并不轻贱谄媚奉承的人。  [49]爵禄:官爵和俸禄。劝:勉励,鼓励。  [50]戮耻:刑戮之耻。即《庄子·逍遥游》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51]“道人不闻”三句:同于《庄子·逍遥游》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道人不闻,是说体道之人无功名闻世。至德不得,得,同“德”。用《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意,也与后文中“无以得殉名”的“得”同义。大人无己,是说顺天应物,纯任自然。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至人”。  [52]约分:各依分限,适于天性。  [53]恶(wū 屋)至而倪贵贱:即以物的性分内外如何判定事物的贵贱与大小。恶,何,哪里。倪,区分。一说通“睨”,看,看出。  [54]贵贱不在己:是说因出发角度的不同而生出不同的评价。以上从“道”、“物”、“俗”三个角度简单说明,下文从“差”、“功”、“趣”三方面详细阐释。  [55]则差数睹矣:这是说从物的分别、差别出发,若从大的标准来衡量,那么万物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大的,反之亦然。天地对于比它更大的空间而言就如同稊米一样小,豪末较之于更小的存在就如同山丘一般大。  [56]则功分定矣:是说物相反方能相成,彼此相济。譬如从方向上而言,有东才有西。即《老子》第二章所谓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57]趣操:趋向志操,情趣志操。  [58]让:禅让。  [59]之:战国时燕国国相子之,苏秦的女婿,受燕王哙禅位。哙(kuài 快):战国时燕王姬哙,燕易王之子,听信苏秦的族弟苏代之言而禅位给子之。国人不服子之,后齐宣王用苏代的建议讨伐燕国,杀死了姬哙与子之,燕国几乎亡国。  [60]王(wàng 望):以仁义取得天下。商与周的开国君主都是以干戈革命而取得天下。  [61]白公:即白公胜,因封于白邑而得名。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平王娶秦女而疏远太子建,太子建逃到郑国生了白公胜,因楚国的政治内乱,白公胜与伍子胥逃到吴国,后被楚国令尹子西迎回,僭称公,犯上作乱而被叶公子高杀死。  [62]梁丽:一说房屋的栋梁,一说小船,应是类似楼车一类的战车。冲:攻击。  [63]骐(qí 其)骥(jì 冀)骅(huá 滑)骝(liú 留):泛指良马。  [64]狸狌(shēng 生):野猫。  [65]鸱鸺(chīxiū 痴休)夜撮蚤:猫头鹰一类的鸟晚上抓取蚤虱。  [66]盖:不尽之辞。师:以……为师,一说是顺应的意思。  [67]帝王:五帝与三王的并称。  [68]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69]默默:无知的样子。  [70]女(rǔ 汝):通“汝”,你。恶(wū 乌):怎么。  [71]辞受趣舍:辞让受纳,进趋退舍。趣(qū 趋),同“趋”,趋向,追逐。  [72]反衍:也作“畔衍”或“叛衍”,漫衍合为一家的意思。  [73]而:尔,汝。  [74]蹇(jiǎn 检):不顺遂,不顺服。  [75]谢施:代谢施用。或积少成多,或散多为少,不断变化。  [76]参差:不一致,是说不要执着于一,与道乖离。  [77]严(yǎn 俨):通“俨”,俨然、庄严的样子。国君端拱无为而天下大治。  [78]繇(yōu 悠)繇:自得从容的样子。  [79]畛(zhěn 枕)域:界限,范围。  [80]承翼:接承羽翼,即扶持偏爱。  [81]无方:无定一方。方指一边,无方即不偏爱任何一方。  [82]不位乎其形:不以形为位,即不执守形骸、拘持名节。  [83]消息:消长,增减,盛衰。  [84]自化:自然变化不假人力。  [85]然则何贵于道邪:承接上文而发问,既然为与不为混一,凡与圣一齐,任自然而变化,那么所谓的“道”又有什么可贵的呢?  [86]至德者:这里的“至德者”正如《庄子·逍遥游》中居住在姑射山的神人,外物不能危害于他。  [87]薄:轻视,鄙薄。  [88]德在乎天:至德在乎天然,不在人为。  [89]“知天人之行”三句:是说至人应物变化,顺化自然,进退屈伸没有定执。蹢䠱(dízhú 迪竹),徘徊不进之貌,进退不定之貌。䠱,同“躅”。  [90]反要:即返本归源。要,枢要,事物的本源。  [91]故:故意,刻意,人为也。命:天命,本性,自然。  [92]得:即前文所言“本乎天,位乎得”的“得”,也是“至德不得”的“得”。  [93]夔(kuí 葵):传说中的一足兽,像牛。蚿(xián 贤):百足虫,属于无脊椎动物。怜:爱尚,羡慕。夔羡慕蚿的多足。一说作哀愍,夔以一足自得,同情百足之蚿的烦劳辛苦。  [94]趻踔(chěnchuō 碜戳):跳踯,跳跃。  [95]天机:天性自然。  [96]有似:是说蛇虽然无足,却像是有足的样子。  [97]蓬蓬然:风吹动貌。一说是尘动貌。  [98]似无有:即无形,而风动无形象却有力。一说是无肖,因为风无形所以无所像的意思。  [99](qiú 求):一作䠓,用脚蹴踏。  [100]蜚(fēi 飞):通“飞”,大风将屋厦飘飞起来。  [101]以众小不胜为大胜:是说人虽然可以用手指风,用脚踏风,风无能为力,此是小不胜也。但风却具有摧折树木、飘飞大屋的能力,此是大胜也。  [102]匡:春秋时卫国之地,孔子从鲁国到卫国,途经匡这个地方。  [103]宋:误字,当作“卫”。  [104]惙(chuò 辍):通“辍”,止。  [105]女(rǔ 汝):通“汝”,你。  [106]讳穷:害怕不得志。  [107]知(zhì 智):智慧。  [108]兕(sì 肆):古代兽名,皮厚,可以制甲,一说是雌犀牛。  [109]由:即子路。子路名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弟子。  [110]制:分限。  [111]将甲者:带兵的将官。  [112]辞:致歉。  [113]阳虎:一名阳货,春秋后期鲁国人,季孙氏家臣,曾侵暴卫邑的人民。孔子长相与其相似,匡人误以为孔子是阳虎,所以才出现了围困孔子的事情。  [114]公孙龙:即公孙龙子,字子秉,战国时期赵人,曾为平原君门客,名家代表人物。擅长诡辩之术,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命题。曾游魏,与公子牟论学。魏牟:战国时期魏国公子牟,因封于中山,也叫中山公子牟,曾与公孙龙交好,后改宗庄子。  [115]先王:指尧舜禹汤等。  [116]“合同异”二句:公孙龙子以博辩闻名,能离同为异,亦能合异为同,认为坚硬与白色不能同时求于白石,前者是触觉,后者是视觉。  [117]汒(máng 忙):迷茫。  [118]喙(huì 卉):鸟兽的嘴,借指人的嘴。指公孙龙子听闻庄子之言,茫然不知所措,三缄其口。  [119]隐机:即“隐几”,凭靠着几案。大(tài 太)息:深深地叹息。  [120]埳(kǎn 坎)井:浅井。一说坏井。  [121]跳梁:即“跳踉”,跳跃的意思。干(hán 韩):井栏。  [122]甃(zhòu 皱):用砖瓦等砌的井壁。  [123]接腋持颐:形容水浅。腋,臂下。颐,面颊。  [124]蹶(jué 掘):踏,踩。跗(fū 夫):脚背。  [125]还(xuán 旋):顾视。虷(hán 寒):井中赤虫。科斗:即今之蝌蚪。  [126]擅:专。  [127]跱(zhì 峙):据有,占有。  [128]絷(zhí 值):拘束,羁绊。  [129]逡巡:从容。  [130]仞:八尺为仞。一说为七尺。  [131]潦(lǎo 老):积水。  [132]崖:涯际,边际。  [133]顷:少时。久:多时。这句是说大海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  [134]适适(tìtì 惕惕)然:惊恐失色貌。  [135]规规然:惊恐自失貌。  [136]知不知是非之竟:是说公孙龙子的聪明并不足以穷究是非之境,是俗知而非真知。  [137]商蚷(jù 距):虫名,也作商距,即马蚿,陆地小虫,无法渡水。  [138]跐(cǐ 此):踏,踩。大(tài 太)皇:亦作太皇,指天。  [139]奭(shì 释)然:消散、消释的样子。  [140]规规然:经营之貌,一说浅陋拘泥貌。察:观察。  [141]寿陵:燕邑。馀子:弱龄未壮的少年,一说尚未到服役年龄的少年。邯郸:赵都。  [142]呿(qù 去):张口的样子。  [143]濮(pú 仆)水:战国时陈地河流,流经今河南濮阳。  [144]楚王:指战国时期楚威王熊商,楚宣王之子,致力于恢复楚庄王时代的霸业,在世期间积极扩张楚国领土,志在使楚国成为诸侯之首。  [145]愿以境内累矣:这是客气的说法,表示希望将国事托付于庄子。  [146]巾笥(sì 嗣):藏之以笥,覆之以巾。  [147]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宋人,为梁惠王之相。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代表人物,与庄子相交甚深。  [148]鹓鶵(yuānchú 鸳雏):鸾凤之类,一说是凤凰之子。  [149]练实:竹食,竹子所结的子实,形如小麦。  [150]鸱(chī 痴):鹞鹰。  [151]吓(hè 贺):怒斥声。  [152]濠梁:即下文之“濠上”。濠是水名,梁是桥梁。  [153]儵(tiáo 条):通“鯈”,儵鱼,又名白鯈、白鲦。  [154]请循其本:追溯其本源。郭象注:“寻惠子之本言,云非鱼则无缘相知耳。今子非我也,而云‘汝安知鱼乐’者,是知我之非鱼也。苟知我之非鱼,则凡相知者,果可以此知彼,不待是鱼然后知鱼也。故循子‘安知’之云,已知吾之所知矣。而方复问我,我正知之于濠上耳,岂待入水哉!”

【解析】

《秋水》先以河伯与北海若的问答引出,凡七问七答。

第一层,河伯极言己之孤陋,不知有“更大”的存在,见海则明己之小。海神若从此意出发,言明在比“大”更大的存在面前,大亦小矣,就像河伯所认为“更大”的海在天地之间不过一稊米,所以诫在自满。

第二层,河伯问以大为大以小为小可乎,海神若更纠以无大无小。万事万物恒在变化,所以大亦可为小,小也可变大。故而以有限的智识追求无限的“道”,只能迷乱而不自得。

第三层,既然有形的大小在不断变化,那么河伯又从无形的大小来发问,改换为至精至大的概念。海神若答以其无形,不能言尽意致,所以无从言精粗,也无从分精粗也。并由“无分精粗”引出混一是非的“大人”,不自是而非人。

第四层,既有混一是非,则河伯又添出贵贱来与小大同说。有形的大小不可确定,无形的精粗不可区分,是非在“大人”这里又相混一,那么从物性的内外又怎样区分贵贱与大小?海神若答以无一定的标准。因角度的不同,生出的评价各异,且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背景下成败互异,是以无统一的标准。

第五层,既无标准,河伯问自己当凭借什么来取舍。海神若答以齐万物,顺物自化,蹈无为之境。

第六层,河伯又以听任造化所为,则我亦何必学道来发问,海神若答:知“道”之人明达事物的“理”,所以能够不以物害己,是以天为本。

第七层,河伯由此而问天与人将如何区别,海神若由“天”、“人”的解释进而引出本篇的主旨之所在——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接下来的寓言正是对于“反真”思想的进一步论述。

夔、蚿、蛇、风四者的问答无不落脚于“天机”上,天机即秉分自然、不假人力。而文中更是只论到“风”便停止了进一步的阐释,省去“目”、“心”不论,引发了后人无限思量与猜测。意其因通过前四者已经引出了“天机”,即上文的“无以人灭天”,意思表达已经清楚了。再者风虽是无形之物,却并不是虚无不可见,尚可由言意而致。眼睛接物自然,究竟是凭借什么能够看到万物难以说明,而心又是通过什么来获得感知就更非语言可以表达,所以“目”与“心”就是言意之外了,正是无分“精粗”,照应上文,故阙而不论。庄子认为语言形诸文字,意思就已经缺了。轮扁斫轮,“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却是“口不能言”,故认为书籍更是古人思想的“糟粕”。这里不论“目”与“心”,正是言不尽意的意思。庄子哲学意识到了世间事物的相对性,这自有其合理性,但是由此走向了相对主义的方法论和不可知论,则是错误的。

孔子被围于匡地,与子路的问答无非传递这样一个观点:时命出于自然,不以人力为迁,所以安时处顺,和光同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践行“无以故灭命”的思想。

公孙龙子被魏牟批评为浅井之蛙,其诡辩虽一时独步,却是“小知不及大知”,受限于自己的智识,如同夏虫不可语于冰,难以与论庄子的至道。

庄子钓于濮水,楚威王派人表示将以国事交付于他,但庄子“持竿不顾”,表示自己宁愿像龟一样曳尾泥泞中全其天性,而不愿“以得殉名”。紧接着惠子的故事,庄子与惠子可谓知己,虽二人执见不同,惠施死后庄子却叹息自己无可为质。但《庄子》一书中却从不乏庄子对惠子无情的嘲讽,颇令人不解,宋代林希逸认为此乃朋友之间的诙谐,算不得真。惠子为梁惠王的国相,听说庄子要取代自己,在国内搜捕庄子。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嘲笑惠子国相之位不过是丑腐的死鼠,非心之所向,性命所安,不以外物为累。

濠梁之乐是《庄子》最著名的寓言之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桥上,庄子感慨鱼在水中从容游乐,惠子驳以异物而不得相知,故庄子不可能知道鱼之乐。惠子的立论颇像前文所说的“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因其异于己而生“怜”,是不知对方;而庄子反驳立论于“道”,虽是异物,但道则一也,正如夔、蚿、蛇、风皆发于“天机”,鱼性在水,人则陆居,其发自天性却是一样的,所以可知鱼之乐。惠子立足于有限的智识,而庄子则立足于天地之至道,是庄子高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