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汗
【题解】
战汗是深伏并流连于气分的邪气从表解的最佳形式。瘟疫之外的病,邪气不甚,往往战汗之后霍然病愈。但瘟疫有所不同,一次战汗并不意味着痊愈,而且在战汗中还有种种危险情形。战汗后还需再战汗,或需泻下。泻下后,表仍有邪,当汗解,如果不能出汗,则用柴胡清燥汤和其表里,如果还不能出汗,又该怎么办?战而不汗是怎么回事?战汗中的病人应如何护理?本篇会为我们逐一解答这些问题。关于战汗,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这一篇所论是研究者无法绕过的重要篇章。
疫邪先传表后传里,忽得战汗,经气输泄①,当即脉静身凉,烦渴顿除。三五日后,阳气渐积,不待饮食劳碌,或有反复者,盖表邪已解,里邪未去,才觉发热,下之即解。疫邪表里分传,里气壅闭,非汗、下不可②。汗、下之未尽,日后复热,当复下复汗。
【注释】
①经气输泄:在表之气得以舒布开泄。
②汗下:即“汗之下之”,也就是采取发汗和泻下的方法。
【译文】
瘟疫之邪总是先往表传变,再往里传变,如果忽然出现战汗,也就是一边震颤一边出汗,这是在表之气得以舒布开泄,马上就会脉静身凉,心烦口渴立刻没有了。三五天后,阳气逐渐积累,不需要饮食不当或劳碌过度,有人就出现病情反复,这是因为在表的邪气解除了,但在里的邪气还没有去掉,一旦觉得发热,泻下就能解除。瘟疫之邪会表里分传,体内之气也壅闭了,非汗法、下法同用不可。用了汗法、下法但邪气仍然没有尽除,后来又发热,应当再用汗法、下法。
温疫下后,烦渴减,腹满去,或思食而知味,里气和也①。身热未除,脉近浮,此邪气拂郁于经②,表未解也,当得汗解。如未得汗,以柴胡清燥汤和之③。复不得汗者,从渐解也④,不可苛求其汗。
【注释】
①里气:指体内之气,尤指肠胃功能。
②拂郁:流连郁滞。
③柴胡清燥汤:药味组成为:柴胡、黄芩、陈皮、花粉、知母、甘草。详见本书“下后间服缓剂”条。
④渐解:逐渐解除。这也是邪气解出的一种方式,与战汗、发斑不同。
【译文】
温疫泻下后,心烦口渴减少,腹满去除了,有人会想吃东西,口中知道食物的味道,这是因为胃气平和了。身体发热没有尽除,脉象偏浮,这是邪气郁在体表,体表之邪未解除,应当发汗解表。如果没有出汗,就用柴胡清燥汤,调和表里。如果还不出汗,邪气当逐渐解除,不能强求出汗。
应下失下,气消血耗,既下欲作战汗,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①,但能降陷②,不能升发也。次日当期复战,厥回汗出者生③,厥不回,汗不出者死。以正气脱,不胜其邪也。
战而厥回无汗者,真阳尚在④,表气枯涸也,可使渐愈。凡战而不复,忽痉者必死⑤。痉者身如尸,牙关紧,目上视。
【注释】
①中气:指脾胃之气,即脾胃的功能。
②降陷:下降、下陷,与升发相对。
③厥回:指厥逆之象回转。厥为气逆,表现为昏厥、手足冷等。
④真阳:人体的元阳,通常指肾阳,是人体最根本的阳气。
⑤痉(jìng):肌肉紧张,或不自主地抽搐。
【译文】
应该泻下而没有泻下,气血被邪气消耗掉了,再用泻下后,又要出现战汗,只是身体震颤但并不出汗的是危险的。因为中气亏虚衰弱了,只能往下降、往里陷,不能往上升、往表发。第二天可能还会再次战汗,如果手足回温、出汗的就有生机;手足不回温,汗也不出的人就会死。因为正气虚脱了,不能战胜邪气。
震颤后,手足回温,但没有出汗的,肾阳还在,只不过是体表津气枯涸,可以逐渐好转并痊愈。凡是震颤无法停止,后来又忽然痉挛抽搐的人,一定会死。发痉,就是身体像尸体一样僵直,牙关紧闭,眼珠往上翻。
凡战不可扰动,但可温覆,扰动则战而中止,次日当期复战。
战汗后复下后,越二三日反腹痛不止者,欲作滞下也,无论已见积未见积①,宜芍药汤。
芍药汤
白芍一钱 当归一钱 槟榔二钱 厚朴一钱 甘草七分
水、姜煎服。里急后重②,加大黄三钱;红积③,倍芍药;白积④,倍槟榔。
【注释】
①见积:看到排出的积滞。痢疾必兼积滞,如解出如脓冻状物,即为见积。积,积滞。
②里急后重:腹中窘迫拘急而痛,肛门下坠。这是痢疾常见症状。
③红积:痢疾解出的积滞之物呈红色。
④白积:痢疾解出的积滞之物呈白色,如脓冻状。
【译文】
凡是战汗,都不能扰动,只能轻轻给病人加盖一些衣物保暖,以免他着凉。如果过于扰动,战汗就会被中止,只能指望第二天再战汗一次了。战汗后,又泻下后,过了两三天,反而腹痛不止的,是即将出现痢疾,不管痢疾是否已经形成,马上用芍药汤。
芍药汤
白芍一钱 当归一钱 槟榔二钱 厚朴一钱 甘草七分
用水加生姜煎服。如果感到腹中窘迫拘急而痛,肛门下坠,加大黄三钱;解下的积滞之物发红,方中芍药用量加倍;解下的积滞之物是白色的,方中槟榔用量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