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筠
筠,字贞节,华阴人①。通经义,美文辞。举进士,不中,隐居南阳倚帝山为道士②。天宝中③,玄宗遣使诏至京师,与语甚悦,敕待诏翰林④,献《玄纲》三篇⑤。帝问道⑥,对曰:“深于道者惟《老子》五千言⑦,其余徒费纸札耳。”复问神仙治炼之术,曰:“此野人之事,积岁月求之,非人主所宜留意。”筠每陈设名教世务⑧,帝重之。初,筠爱会稽山水⑨,往来天台、剡中⑩,与李白、孔巢父相遇酬唱⑪,至是因荐于朝,帝即遣使召之。筠性高鲠⑫,其待诏翰林时,恃承恩顾⑬,高力士素奉佛⑭,尝短筠于上前,筠故多著赋文,深诋释氏⑮,颇为通人所讥云。后知天下将乱,苦求还崧山⑯,诏为立道观⑰。大历间卒⑱。弟子谥为宗元先生。善为诗。有集十卷,权德舆序之⑲。
【注释】
①华阴: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因在华山之北,故名。
②南阳: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倚帝山:古山名,一名歧棘山,今名五朵山,即《山海经·中山经》“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的“倚帝之山”,在今河南镇平、南召二县交界处,其上有五峰并峙,故又名五朵山。
③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
④待诏翰林:官名,唐初置翰林院,常召名儒学士入院草制,但未有名号,玄宗初,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张垍等召入禁中翰林院,掌四方表疏批答及应和文章之事,称为“翰林待诏”,另有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翰林院内,亦称“待诏”。
⑤《玄纲》:即《玄纲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明道德》,中篇《辩教法》,下篇《析凝滞》,见于《正统道藏》。
⑥道: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哲学范畴,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以及宇宙的本原、本体等意思。
⑦《老子》:又称《道德经》,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老聃(dan)所著,现一般认为其成书年代在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全书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五千余字。
⑧名教:即“以名为教”,是一种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始见于《管子·山至数》:“名教通于天下。”略等同于“儒教”“礼教”。世务:当世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⑨会稽:郡名,治所在今浙江绍兴,以其地有会稽山而名。
⑩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及其附近一带。
⑪李白:字太白,一字长庚,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以诗歌著名。时与斐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与杜甫并称“李杜”,有“诗仙”之称。玄宗曾命赋宫中行乐诗。传见本书卷二。有学者指出,李白并非吴筠所推荐。孔巢父:字弱翁,冀州(今属河北)人,孔子后裔。曾与李白、裴政、张叔明、韩准、陶沔等隐居徂徕山,放歌纵酒,号称“竹溪六逸”。酬唱:以诗文唱和答对。
⑫高鲠(gěng):清高,鲠直。
⑬承:蒙受。恩顾:优遇、顾念。
⑭高力士: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人,本姓冯,后为宦官高延福养子,改姓高。玄宗时知内侍省事,进封渤海郡公,特受宠信,四方奏事皆由他审阅呈进,小事即自行专决。安史之乱时,随玄宗逃四川。
⑮诋:诋毁。
⑯崧山:即嵩山,山主体在河南登封西北,为五岳之一。
⑰道观(guàn):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建筑。
⑱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
⑲权德舆:字载之,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人。自幼以文章闻名,元和五年(810),升任宰相。传见本书卷五。
【译文】
吴筠,字贞节,华阴人。通晓儒家经典义理,文章辞藻优美。考进士,没考上,隐居在南阳倚帝山做了道士。天宝年间,唐玄宗派遣使者征召到京城,与他交谈,非常喜悦,就下诏让他做待诏翰林,他就献上《玄纲》三篇。唐玄宗问“道”,吴筠回答说:“对于‘道’有深刻体会的只有《老子》五千余字,其他的著作都是徒劳地浪费纸张罢了。”又问仙人修身炼丹的方法,吴筠说:“这是隐士的事情,需要经年累月去追求它,并非一国之君所该留心的。”吴筠每每陈述儒教和当世要务,唐玄宗特别重视他。当初,吴筠热爱会稽的秀山丽水,在天台山、剡中等处来往,与李白、孔巢父相交,互相以诗歌唱和,到这时便向朝廷推荐,唐玄宗就派使者去征召他们。吴筠性格清高鲠直,在他做待诏翰林时,仰仗自己蒙受皇恩眷顾,高力士向来侍奉佛教,曾在唐玄宗面前说过吴筠的坏话,吴筠因此写了很多文章,尽情诋毁佛教,颇被通达之人所讥嘲。后来知道天下要乱,就苦苦请求回到嵩山,皇帝下诏为他建立道观。大历年间去世。弟子们给他取谥号叫宗元先生。善于写诗。有文集十卷,权德舆为他的文集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