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绿色运动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
绿意盎然 运动前行——幼儿园绿色运动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
上海市浦东新区泥城幼儿园位于昔日的偏远之乡,如今的开发前沿——临港新片区。泥城幼儿园创办于1988年,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幼儿园,并于2011年12月被上海市教育评估院评定为上海市一级幼儿园。目前拥有一园三址(云锦部、云松部、云河部),27个班级,862名幼儿,118名教职工。
近年来,在区教育局、镇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幼儿园的改、扩建和修缮工程,经过合理布局和调整,设施不断改善、环境不断优化,创设了富有童趣和特色的绿色运动区域“趣园”和“军事基地”,为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尽最大可能创设优质的条件。近在咫尺的田野,前沿开发的大好环境,为我们幼儿园依托绿色资源,开展健康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多年来我园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开展绿色运动,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之路。在这路上,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实行“顶层设计”,把“绿色运动”推向野趣、推向军训、推向小社会,成就了高质量、多维度办园的愿景,使幼儿园办园质量不断提升。
我园倡导团队互助、循环推进的科研模式,在幼儿园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形成系列性课题研究。我们十多年对“幼儿园运动”进行不断研究,从1999年区级重点课题“利用农村自然材料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应用的研究”,到2007年市级课题“利用富有野趣的农村资源开展幼儿园‘绿色运动’的实践研究”,再到2011年区级课题“绿色运动中幼儿多元潜能开发的实践研究”,我们完成了器械开发—健康意识培养—绿色运动课程建设的过程。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使得我们的运动特色颇具影响力。十多年的丰厚积淀为特色课程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接下来我们的课题还将本着幼儿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实际,逐步形成符合幼儿园实际、体现幼儿园运动特色、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幼儿园园本课程方案,持续开展幼儿园运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概念界定
1.绿色:本意是指像草和树叶茂盛的颜色。我们研究的绿色是指农村自然的环境、资源。
2.运动:本意是指物体的位置不断变化的现象;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体育运动;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有组织有目的而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我们研究的“运动”,是顺应《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的课程结构中的“运动”,具体是指体操、器械运动、自然因素等活动,旨在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动作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幼儿健康的体质奠定基础。
3.绿色运动:指利用农村自然的环境,富有野趣的自然资源,让幼儿在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与环境的依存互动中,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体操、器械运动、自然因素等运动活动。
4.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这里的“课程”,是以农村自然的环境、资源为基础,让幼儿在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与环境的依存互动中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体操、器械运动、自然因素等,把运动渗透于《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运动”领域,作为“运动”课程的补充和园本课程的完善。
5.设计:是指幼儿园课程组成要素的选择和组合。这里指绿色运动渗透的内容选择和组合。
6.实施:是指将课程设计转化为幼儿发展的过程。这里指绿色运动渗透到“运动”领域以后,转化为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过程。
(二)研究价值
上海市“二期课改”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课程要满足每个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求,在承认幼儿差异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教育手段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让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享受成功的快乐,获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幼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最初阶段和重要时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身体健康主要体现在身体各组织、各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发育和不断完善。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最为基础和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生理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不仅如此,正常发育的身体,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幼儿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的建立。所以,本课题以“绿色运动”为主旨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让“绿色运动”进入我们的健康课程体系,培养健康、阳光、自信、活泼的幼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幼儿健康领域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三个方面,表明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应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我们的课题也正是围绕让幼儿形成“健康体魄、健康心理”而展开的,因此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1.培养健康、阳光的幼儿
运动活动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积累各种运动经验,体验运动的乐趣,还对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如创造力、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以及个性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大自然是天然的运动场,空气清新、空间开阔、趣味十足,贴近幼儿的实际需求,能充分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而提高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绿色运动”课程从幼儿园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拓展幼儿的运动空间,丰富幼儿的运动内容,通过各种类型的“绿色运动”活动,让幼儿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在与环境依存的互动中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绿色运动”课程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利用自然教育资源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操作、体验、领悟,积累经验,获得方法,体验成功。
2.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师,作为幼儿园“绿色运动”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需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同时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研究适合儿童的运动器材,以过程为目标带领幼儿进行“绿色运动”的设计和实施。“绿色运动”课程给予教师自由选择的空间,鼓励教师自主创新。强调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生成的新想法、新玩法、新经验,创造性地设计活动。
3.初步形成幼儿园特色
我园对于运动课题的研究已有十多年,我们结合现有的一系列条件和资源对农村幼儿园开展绿色运动活动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在此过程中,不仅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园所的孩子在体能、情感、能力等方面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我园坚持十多年的“绿色运动”课程已形成一定的研究基础与成果,如前期结题的市级课题“利用富有野趣的农村资源开展幼儿园‘绿色运动’的实践研究”、区级课题“绿色运动中幼儿多元潜能开发的实践研究”等。在已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将进行新一轮课题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梳理、充实与完善“绿色运动”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资料积累,丰富绿色运动课程资源。
我们将充分挖掘与利用周边教育资源,通过“绿色运动”园本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加强园所内涵建设,凸显绿色健康的园所文化。同时,我们还将把园本课程建设中所积累的一系列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形成泥城幼儿园的园本课程特色乃至幼儿园的特色。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1)通过对课程理念、目标、内容、评价和管理的研究,把绿色运动融入幼儿园课程中,构建一套操作性强的包含绿色运动元素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绿色课程资源库。
(2)在构建园本课程的过程中,积累、整理、提升相关经验,形成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理论,为其他幼儿园提供借鉴。
2.实践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课程创新意识与课程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从中得到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内容
我园一直坚持幼儿运动的实践研究,随着对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关注,“如何加强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与管理”成为课程改革中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我园运动课程的实施现状。经过现场调研、教师座谈和专家访谈等,我们发现在运动课程实施方面我们有三大问题:
1.“绿色快乐运动”理念在运动课程结构与实施中怎样定位,该理念如何渗透在共同性运动与特色运动课程中,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突出的部分。
2.共同性运动课程与园本特色运动课程的统整。统整的目的在于两类课程协调互补,共同实现运动课程目标,发挥运动课程功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3.幼儿园课程结构的平衡。共同性运动和特色运动统整后的运动课程作为四大类活动之一,其在幼儿园整体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和与其他各类活动的关系,需要整体构架,平衡各类课程内容。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将重点落在共同性运动与园本特色运动有机统整的研究上,以推动幼儿园运动课程结构的优化。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绿色运动、设计、实施的相关概念,相关研究资料的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整个研究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通过对绿色运动的设计、反思、再设计等过程,整理、筛选、优化活动方案,提炼绿色运动课程内容、方法和策略,为教师组织各年龄段幼儿开展运动提供适宜的内容与指导策略,并逐步把绿色运动融入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中,梳理出一套开展实践研究的操作性文本。
3.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启发性、研究性四个特点。对在课题研究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绿色运动采用案例研究法,教师对典型案例、特殊案例的记录、分析、思考,寻找绿色运动活动的有效指导策略。
4.经验总结法:依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根据实践提供的绿色运动方案、案例分析等,分析概括各种运动现象,归纳提炼指导建议,梳理扩展实施的形式与方法,逐步构建绿色运动融入幼儿园运动课程的具体操作系统,以便给予教师操作的可行性的指导,对教师实施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使用提供策略与专业支持。
5.观察法:通过教师对绿色运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观察,了解融入绿色运动的园本课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为建立课程的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9—2016.12)
1.组建课题组,收集资料,学习并理解相关理论,关注并研究国内外相关课题的定性,进行文本资料、网络资料的筛选;
2.邀请有关专家给予开题方面的指导,初步拟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具体的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1—2020.1)
1.课题初期研究
制定子课题,形成子课题研究小组,深入开展挖掘绿色运动资源的研究。
2.课题中期研究
(1)依据上一轮研究课题的成果,吸取经验,组织教师整理、补充、积累远足活动设计、野趣活动的设计、集体体育教学的设计、体育游戏的设计、民间游戏的收集等,不断丰富、优化、完善“绿色运动”教材、活动方案等绿色运动活动的内容,并分别汇编成小、中、大班“绿色运动”园本教材,同时不断完善绿色运动课程操作指南。
(2)围绕幼儿园的培养目标,根据幼儿园绿色运动课程的质量标准以及各年龄段幼儿的绿色运动课程质量要求,制定体现“绿色运动”特色的《园本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实施方案》中明确小、中、大班分层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框架、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课程管理与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3)课题组中期评估:分析研究中的材料与数据,写出中期研究报告与研究论文;进行中期评估、交流、研讨等活动。
3.课题后期研究
(1)收集有关研究的教学案例、经验论文、相关配套的影像资料等,建立课程资料库。
(2)撰写《幼儿园绿色运动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研究报告,组织交流研讨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整理阶段(2020.1—2020.6)
1.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汇总研究成果。(方案、案例、照片、观察记录、经验论文等)
2.研究报告,报有关部门申请结题。
三、研究实施
(一)幼儿园绿色运动课程相关理论背景的研究
1.绿色运动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本园所说的“绿色运动”是指以本园的“健康运动”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的,遵循《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以幼儿发展为本”,利用周边的自然材料与环境资源,创设有利于幼儿运动的各种环境,遵循幼儿自然生长规律,让幼儿在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与环境的依存互动中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运动活动。
绿色运动强调利用、挖掘孩子熟悉和喜爱的农村本土自然环境,在本土化的情境中呈现出交互的、多元化的、渐进性的、创造性的特征。强调利用一切自然教育资源开展原生态且富有野趣的运动活动,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一,运动与自然的融合。关注幼儿的运动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的天性,回归幼儿的本真,以游戏为基本特征,进行各种亲近自然、挑战自我的身体运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活动场景中获取直接经验。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操作、体验、领悟,积累经验,学习方法,体验成功,让幼儿获得多元体验与发展。
“绿色运动,自然天放”——绿色运动课程强调回归自然的教育,还生命以自由的本性。“绿色运动”是绿色的、自然的、创造的,把孩子们如同种子般洒向自然的怀抱,融进绿色的世界,教师与孩子一起构筑共同成长的自然生态。“绿色运动”倡导绿色、健康的理念和方式,强调农村本土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挖掘,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强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运动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材料,通过“绿色运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不断推进幼儿对自我、自然和社会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有效策略。课程旨在充分挖掘自然材料与环境的教育价值,激发幼儿健康向上的积极情绪,促进协调灵活的动作发展,健康优质的体质发展,改善幼儿的生活质量、身体素质、活动能力、状态等。
我们通过进一步梳理、充实与完善“绿色运动”活动资源库,探索幼儿绿色运动的多样开展形式,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需要。将“绿色运动”渗透于《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的“运动”领域,作为“运动”课程的补充和园本课程的完善,有效统整绿色运动与运动的内容,围绕主题对各年龄段五种类型的绿色运动的具体实施进行合理分配,既保持原有课程的结构序列,又作适度有效的打通与重组,使之整合融为一体,着力构建“绿色运动”课程,形成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园本课程方案。
2.绿色运动课程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
绿色运动课程是通过对课程内容、目标、结构、实施、评价、管理的系列研究,最终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课程方略,应用于本园日常教学的园本课程。通过“绿色运动课程”的实施,为幼儿营造自由的、自然的、快乐的成长环境,让幼儿在多元化、开放性的运动活动中调动自己的感官获得感性认知,在课程中回归自然、塑造自我、享受自由。我们坚持把对幼儿的多元智能培养融入幼儿多元的绿色运动活动中,不断由侧重运动技能的发展转向多元潜能的开发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启迪心智、引发兴趣、培养习惯,服务幼儿的多元发展。让幼儿在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课程体验中,在与环境的互动刺激中,充分释放自己的身心,大胆挑战身体的各种动作,增强体质、体验运动的乐趣、提高运动的能力、丰富自我的知识、形成健康的运动习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我们在进一步实践绿色运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更强调凸显“野趣”“绿色”精神,进一步关注绿色运动活动的价值,大胆创新,让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幼儿在运动中嬉戏,在运动中感知,在运动中学习。当幼儿用活力和热情拥抱和体验大自然,孩子本能的探究天性、与生俱来的好奇好问被激发,他们的观察力更加敏锐,信息和探索的欲望也不断增强。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地运动、探究、学习,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开发幼儿的身体运动智能,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绿色运动更关注对幼儿运动能力的挑战,我们为幼儿创设的运动环境、提供的运动材料,对幼儿的身体运动能力来说,应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发挥其身体运动的智能,调节、控制自身的运动方式,积极克服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运动中获得满足感、成功感,从而将幼儿的身体素质培养与个性培养有机融合。
3.绿色运动与运动、健康领域的关系
幼儿园运动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体操、器械运动、体育游戏、利用自然因素锻炼等加以实施,以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动作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幼儿的终身健康奠定基础。运动对幼儿身心各个方面的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我们的“绿色运动”强调自然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让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自然野趣的环境中开展运动,既保持农村自然资源的原色、原味,又充分考虑趣味性、挑战性和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这一阐释体现出健康观念的基本内涵,幼儿在健康领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幼儿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包括社会适应能力)而展开的。“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这既是对幼儿健康的高度概括,也表明了健康领域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即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幼儿期是一个人运动能力发展的基础阶段。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生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制订不同年龄的阶段运动目标,提供丰富、适宜的活动材料,拓展活动的组织形式,激发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同时提供适合有效的指导,积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探索,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促进意志、交往技能、认知技能和社会性的发展。
(二)幼儿园绿色运动课程设计的研究
课题组围绕课程的基本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评价来进行整体的课程方案设计。
1.制订幼儿园绿色运动园本课程的目标
(1)总目标
我园绿色运动园本课程的总目标包括身体、情感、性格、意志和认知五个方面,具体详见表1。
表1 幼儿园绿色运动园本课程总目标
续表
(2)年龄目标
课题组将身体、情感、性格、意志和认知五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具体分解到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具体详见表2、表3和表4。
表2 幼儿园绿色运动园本课程的小班年龄段发展目标
续表
表3 幼儿园绿色运动园本课程的中班年龄段发展目标
续表
表4 幼儿园绿色运动园本课程的大班年龄段发展目标
续表
续表
2.设计幼儿园绿色运动园本课程的内容
我们树立了“绿色快乐运动”课程理念:激发幼儿运动兴趣及运动过程中的愉悦感;引导幼儿用适宜的方法调整运动行为,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帮助幼儿体验运动的成功感。
(1)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①以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为依据,确定园本运动特色课程内容
在设计园本特色运动内容、确定园本特色运动各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本着有机统整的理念,以确保共同性运动与园本特色运动价值取向追求的一致性为原则,以“绿色快乐运动”理念和课程目标作为增减原有园本特色课程内容、拓展新内容的依据。
②从幼儿的运动发展特点和需要出发确定园本运动特色课程内容
在运动课程统整中,无论是共同性运动课程,还是园本运动特色课程,我们都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现状和需要为出发点,确保活动内容的适切性。
③从促进幼儿运动潜能和综合发展出发确定园本运动特色课程内容
我们在统整运动课程内容时,不仅仅关注幼儿现有的运动发展水平,同时关注幼儿潜在的运动能力,以及运动对促进幼儿个性以及社会性发展可能产生的多重价值。为此,我们在分析原有运动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分析民间体育游戏、足球以及健美操等运动项目所隐含的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如民间体育游戏,在简单易玩、有趣好玩、丰富多样的游戏中,促进幼儿平衡能力、协调性、灵敏性等运动能力的发展,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自主意识和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为此,我们将这一项目纳入了园本特色运动课程结构中,成为园本特色运动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的多元化设计
在设计园本特色运动内容、确定园本特色运动各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本着有机统整的理念,以确保共同性运动与园本特色运动价值取向追求的一致性为原则,以“绿色快乐运动”理念和课程目标作为增减原有园本特色课程内容、拓展新内容的依据。我们基本把特色课程设在每个年龄段的主题活动下进行,活动形式有集体教学活动、野趣活动、远足活动、区域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每种形式的活动内容设计具体如下:
①集体体育教学活动内容
集体运动教学活动是指教师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组织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体性体育活动。教师们在充分挖掘我园自制材料和环境创设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富有本土特色的活动方案。
首先,挖掘自然野趣资源开展的集体运动内容。结合我园的自然资源优势,我们设计开展了草地上“赶鸭子”活动,赤足在草地上的“虫虫聚会”“可爱的蚕宝宝”,土坡上“小乌龟送礼物”“小司机送货忙”,还有沙池里的“寻宝”活动,趣园里的“勇敢的消防员”,水池里的“勇闯鳄鱼潭”活动等,让幼儿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体验野趣活动的快乐。
其次,挖掘自然材料自制器具开展的集体运动内容。我们利用农村的自然材料自制教具,弥补运动教学中器材的不足。教师们利用草盘、草窠、步道、斗笠、木凳、布袋、废旧轮胎等自制教具。如利用幼儿现有的小凳子自制的长凳、高凳来发展幼儿的平衡、跨跳等能力;利用桌子、椅子练习从高处往下跳,双人协力抬凳接力,一手托凳等;用凳子做标志,把凳子间隔摆成跑道,做直线跑、曲线跑、加速跑等活动。我们收集废旧的轮胎,并给轮胎涂上漂亮的颜色,幼儿们可以利用轮胎练习行进跳,上面加上梯子连续平衡行走,竖起来练习钻爬,还可进行滚胎赛跑。
第三,注重游戏角色情境开展的集体运动内容。以角色游戏化、情景式的设计来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是我们的主要策略。如小班“聪明的小麻雀”活动,我们创设丰富的树林情境,设计了“麻雀找家”“麻雀找食”“小麻雀与猫”等游戏,在游戏情境中发展幼儿从高跳下的动作。又如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活动,幼儿钻在布袋中只露出一个小脑袋,在向鸭妈妈、鱼妈妈、鹅妈妈、乌龟爸爸打探妈妈消息的过程中练习团身扭爬的动作技能。通过游戏活动,幼儿的动作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又如在中班“可爱蚕宝宝”运动教学中,幼儿钻进自制的布袋中装成蚕宝宝,以出生—找桑叶—吃桑叶—玩桑叶—吐丝结茧等一生的成长过程为故事情境,在游戏运动中了解蚕一生的变化,并且体验在草地上蠕动、爬、滚的快乐。在游戏化、情景式的运动教学活动中,幼儿们积极尝试、大胆参与,变被动运动为快乐运动。集体教学活动的优质方案详见表5。
表5 绿色运动集体教学活动优质方案列举
②野趣活动的内容
野趣是指利用周围自然环境中可锻炼身体的因素,进行富有挑战性的身体活动。它可集多种运动方式于一体,类似泼水、玩沙、滑冰、远足、简易定向运动等。本课程中的野趣活动内容则更为广泛,结合农村自然资源,在进行绿色运动的同时进行自然探索,如挖蚯蚓、挖红薯等活动,丰富孩子的户外探索体验。
野趣活动强调在富有野趣情景的体育活动中体验挑战性和趣味性。实施以锻炼胆量为主的幼儿野趣活动,我们需要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野趣运动环境。挑战性运动环境不仅注重“宽松”“自由”的活动情景的创设,更注重在运动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困难。我们为幼儿创设的运动环境、提供的运动材料对幼儿的身体运动能力来说应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发挥身体运动智能,调节、控制运动方式,完成运动任务。胆大心细是教师引导幼儿参与野趣活动的关键,在这种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环境中,幼儿的运动潜能和智慧将得到充分的激发,他们会在不断克服、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具体的野趣活动优质方案如表6所列。
表6 野趣活动优质方案列举
③远足活动的内容
远足活动是我园绿色运动课程中的专项活动内容,该活动以锻炼身体耐力、磨炼意志品质为主要目的。在远足活动中行走;就是一双脚,一条路,一道道风景。行走中,孩子直面险境,感受险情,在坚持行进中不断挑战自我,在尝试互动中不断释放自我,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实现多元而自主地发展,并努力创造精彩,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积极的人生体验。
教师依据主题、季节、幼儿年龄设计相应的远足活动。如与春天有关的远足活动,小、中、大班踏春的环境则是有差异的。芦苇荡作为农村特色,也被巧妙地设计成幼儿的远足地点。远足活动的优质方案列举详见表7。
表7 远足活动优质方案列举
④室内外区域体育活动内容
在户外活动时间中开展区域性户外体育活动,同时,利用室内的走廊、教室、楼梯开展适宜的绿色室内体育活动。
表8 户外运动与室内运动优质方案
⑤不同来源的体育游戏活动内容
不同来源的体育游戏活动包括幼儿自主体育游戏、民间体育游戏和亲子体育游戏。
幼儿在自主体育游戏中自由地选择器械、自由地选择玩法和玩伴;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体验了各种动作技能。
民间体育游戏是现代幼儿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朴素运动智慧,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随意性、娱乐性,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注重挖掘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对于开发幼儿各项智慧潜能的价值,充分利用园所条件,开发创设了“民间游戏室”“农家乐游戏室”。
亲子体育游戏可以有效加强家园互动,促进亲子交流,增强亲子情感。在组织与开展亲子体育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将家庭游戏指导纳入其中,有效提升家长的游戏技能与教育技能(详见表9)。
表9 各年龄段幼儿亲子体育游戏
续表
3.探索并调整幼儿绿色运动课程的结构
在完成幼儿绿色运动课程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课题组依据特色课程的比例要求,把绿色运动中野趣、远足、体育活动、体育游戏、集体体育教学活动进行整理,按照一学期、一周、一日教学活动进行时间安排,对各年龄段、各途径的绿色运动内容的具体实施时间进行合理分配,重新构建“运动”课程(详见图1所示)。
图1 幼儿园绿色运动课程结构图
在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中,课题组做了以下几方面改进:
(1)从园整体课程结构出发,兼顾课程的平衡性
在以往的活动安排中,我们过多地关注了运动课程的内容,使运动的时间配比在四大类活动中过高。在统整后的运动整体课程框架中,我们将运动与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置于同一个维度,从课程结构的横向关系上关注四类活动内容、时间等方面的均衡性,关注运动课程实施时间占一日活动总时间的比例是否科学合理,努力保证统整后的运动课程活动安排做到日平衡、周平衡、月平衡乃至学期平衡。
(2)从统整后的运动课程结构出发,合理安排各类活动
在运动课程下的各类活动安排中,我们主要考虑以下两点:保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其中1小时为运动时间,分上、下午进行;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合理分配共同性运动与园本特色运动的时间。具体的四大类活动时间配比、共同性运动和园本特色运动时间配比详见表10和表11。
表10 四大类活动时间配比(分钟/日)
表11 各年龄段运动课程内容和一周时间配比
注:运动俱乐部——走廊定点运动内容、趣园、军事基地、民间体育游戏、健美操。
(3)确定运动形式和运动内容,优化活动安排的合理性
根据以上运动课程的活动安排表,在确保幼儿园总体课程平衡的基础上,确定一周运动形式的安排和运动俱乐部的内容,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课程内容,做到运动活动安排的科学合理性。
4.建立绿色运动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改进和不断完善课程,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宜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全面提高课程质量,以《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中的评价指标为主要依据,设计园本课程体系的评价指标,展开各类评价。
(1)评价原则
我园定期开展课程评价主要依据以下原则:
①课程设计和实施要求与评价标准一致。为鼓励和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设计与实施课程的专业能力,引导教师关注每天的课程实施品质,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本园按照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常规要求为基础,评价教师工作。
②课程评价信息收集现场化。为了保证课程评价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不打扰教师和幼儿的正常活动,评价信息收集力求现场化,尽量在日常课程实施的常态下,以自然的方式收集评价信息。
③课程评价信息反馈来源多样化。课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包含教师自我评价、其他教师评价、园长评价,同时适当辅以家长评价。
④课程评价反馈诊断与促进结合。获取的课程评价信息,及时向教师直接口头与书面反馈,达成认识一致,作为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改进的基础。
(2)评价要求
①园管理层高度重视将体育活动纳入幼儿园工作的议事日程,并落实在每学期保教工作计划中。以园长引领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为中心,根据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内容,每月、每学期,围绕保教工作目标,以“随机跟踪式”“问题跟进式”监控形式,监控课程实施情况,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②管理层定时检查体育活动实施状况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建立并实施对班级保教工作的每月一次定期检查、反馈、评比、考核制度。开展对各岗位人员以自评、互评方式进行的月考核评价、期末考核评价、年度考核评价。
③能科学、全面地评价幼儿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按时开展幼儿体质测查,记录资料真实、完整,及时进行测试结果的分析。
③建立以家委会主要成员定期参加幼儿园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参与方式。每学期进行家长满意度征询和对幼儿园工作评价,分析整改。
④接受浦东新区教育局、浦东新区督导室及学前中心二组等上级部门的检查、督导、考核评价并及时总结整改。
(3)评价内容
①教师执行课程的评价
教师教育行为的评价,包括教育环境创设、设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活动中与幼儿的互动三方面:
幼儿园有充足、安全的运动场地;场地类型丰富,适合幼儿进行不同类型的运动;能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开展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地拓展幼儿的运动空间;创造丰富、自然并带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场地;确保运动环境安全。教育环境创设主要看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否为幼儿营造了安全、温馨的氛围,保证幼儿自主开展活动;是否创设了对幼儿有激发性的环境,使环境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在各类活动中,教师是否提供了适宜的活动材料,注重材料的丰富性和多功能性,有助于幼儿自由选择、探索与表现。
设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主要看教师目标的设定是否建立在对幼儿的实际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了解的基础上;教育的内容选择是否切实可行,适合学前教育机构所在地的文化背景以及幼儿的发展需要,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运动游戏资源,民间传统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自制玩具和材料丰富;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否引发幼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探索与思考;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关注、尊重来自幼儿的信息,并能作出相应的回应。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既符合大多数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在园幼儿全体参与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让幼儿每天进行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确保一个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坚持每天开展体育游戏活动或民间特色体育活动;能根据季节编排幼儿体操,早操活动形式多样,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内容丰富有趣;每周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亲子运动节(会);活动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有趣,符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并能渗透相关领域的教育;能科学安排幼儿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密度适宜,关注幼儿运动素质(力量、柔韧性等)的培养,做好活动保护措施;有足够的保教人员负责指导幼儿,活动中能注意观察,适时给予幼儿帮助和支持,同时能关注个体差异,及时进行安全教育。
与幼儿的互动主要看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关注幼儿与环境材料、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否能在观察的基础上,作出恰当的判断,并及时地、积极地与幼儿互动,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②幼儿发展的评价
幼儿运动能力达本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体质合格率达85%以上;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情绪愉悦,积极主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幼儿平均出勤率达80%以上,园内无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即幼儿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依据《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对幼儿体能、习惯、自我意识和自理、认知、语言能力、社会性、美感与表达七个方面进行评价。
③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
依据《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与园本课程实施方案标准,对课程方案可行性、内容的平衡性、一日活动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施评价。
④评价具体内容(详见附件1)
(4)评价方法
本园采取多样化方法开展课程评价。首先,幼儿发展评价以教师在幼儿园日常课程实施真实情况下的观察记录与信息汇总为主,整合来自幼儿家庭的评价信息。班级教师为主要信息提供者,辅以来自幼儿家长的信息。其次,对教师的课程执行评价主要采用“看教师相关课程文本、查看课程实施现场”的方式进行。教师、教研组长、保教主任、园长为主要信息提供者,辅以来自幼儿家庭的评价信息。第三,对本园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主要采用“看文本资料,对教师、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等方式进行。教师、家长代表、专家为主要信息提供者。
(三)幼儿园绿色运动课程实施的研究
1.幼儿园绿色运动课程实施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如在练习投掷动作时,我们组织了“战胜大灰狼”的游戏,游戏中沙包成了“弹药”,而大灰狼头像则成了“靶心”,这使幼儿为了打中大灰狼而主动调整自己的投掷动作,积极投入到活动中。
(2)主体性原则
幼儿是发展、能动的主体,幼儿自身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培养过程中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使幼儿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户外的远足活动中,我们给予幼儿最大的自由——选择自由、结伴自由、玩法自由,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活动,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去和材料、同伴、环境自主互动,以习得自己的独特经验。
(3)整合性原则
幼儿是一个完整的人,是在动作中成长起来的。绿色运动强调在运用各种运动方式的基础上,融合各种教育因素,使他们的认知水平、情感、社会性和运动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提高。
“草盘变变变”的小班活动,就从一物多玩的落脚点上,综合三个游戏,鼓励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探索,逐步习得多维的感受与经验。
(4)趣味性原则
大自然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在丰富、真实的情境中有着许多未知的野趣与自由,更容易整合一些可锻炼的因素供幼儿在挑战中体验具有趣味性、创造性的活动特点,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如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围绕“锦江乐园”春游之行我们设计富有童趣与游戏情趣的运动区,如“欢乐世界”钻爬区、“锦乐新干线”玩车区、“迪士高”跑跳区,富有挑战的“摩天轮”钻爬区,“闯关”综合区等。让幼儿在富有创意、自由的活动环境中,运动潜能、生活经验、心理素质得到充分发展,他们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如中大班混龄的“奥运小健儿”主题性区域运动,围绕奥运会,我们设计富有童趣与游戏情趣的运动区,如小小跨栏王、乒乓小能手、小小举重王、蹦床小健将等,让幼儿在喜迎奥运的情境下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5)本土性原则
从幼儿园的园情出发,整合周边的一些本土资源优势,进一步利用和开发符合本地区孩子运动的一些材料与空间,让幼儿在随手可得的感受与体验中获得最本真的运动经验。
在捕田鼠的运动活动中,我们就利用桌子为活动材料,让孩子在角色扮演的互动中感受与挑战一次次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技能,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发扬了本土优势,有效地推动了活动材料与空间的合理利用。
(6)挑战性原则
绿色和其他教学手段一样,在丰富变化的自然情境中,适度地设置活动的“困难”,使运动环境和材料具有适宜的挑战性。需要幼儿发挥其身体运动的智能,调节、控制自己的运动方式,不断从克服困难、掌握和发现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我们在户外的野趣环境中借助小运动器械开展活动时,会请幼儿手拿轮胎、球类、加水或泥沙的饮料瓶等上下坡,在控制身体平衡的同时兼顾手中的物品,这样不但使活动更具有挑战性,也增添了活动情趣。
2.幼儿园绿色运动课程实施的策略
(1)有效投放游戏材料
教师根据活动目标投放隐含各种智能开发的材料,鼓励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获得经验、发展智能。如小班“赶小猪”活动,皮球为小猪,用木棒来赶小猪走,一路绕过小树林、小桥等各种障碍。教师提供了各种任务卡,幼儿根据每次拿到的任务卡上显示的颜色和形状执行不同的任务,如任务卡上有红色圆圈和三角形标识,那么就把小猪赶回红色三角形的房子中。活动培养了幼儿对颜色和形状的感知。又如在大班“铺路”的体育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各种贴有数字的材料,让幼儿按照单双数来铺,并请幼儿按图示选择材料和数量。幼儿必须分工合作,将单数或双数的材料挑选出来,根据图示横排或竖排。该游戏活动有效促进了幼儿对单、双数的学习和巩固,提高了幼儿对数的感知能力。如在大班“小小救护员”活动中,教师只提供了一部分担架及小车等,幼儿必须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救护任务。
(2)设计情境,促进体验
教师根据活动目标为幼儿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活动情境,调动幼儿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各项智能的开发。如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游戏情境中,熟悉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活动中的语言对话,让幼儿动静交替,有效控制运动量。团身扭爬的动作技能得到了练习和巩固,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礼貌用语习惯也得到了培养。又如小班“给小动物喂食”的体育活动中,教师布置了小动物们的家,让幼儿扮演客人,带上各种食物,爬过“草地”、钻过“山洞”去做客,和小动物们问好,送上动物们爱吃的食物,同时送食物时要告诉小动物们送的是什么。当教师说“天黑了,我们该回家了”时,幼儿们挥手和小动物们“说再见”。
(3)让幼儿自主协商,获得游戏的主动权
教师把活动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孩子,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们自主协商解决,教师则在旁观察记录。如“趣园”野趣活动“大采购”活动中,从人员如何分组,推选组长,拿到任务卡后集体商定如何分工合作,到遇到困难时如何协商解决,都是幼儿们自主完成的。又如在建筑工人“铺路”的活动中,教师只给了每队一张造路的图纸,孩子们必须推选队长,研究造路需要哪些材料,材料如何选择、搬运、摆放。看似简单的任务,但如果没有人进行指挥、分工、商量,合作就无法完成。幼儿在运动游戏中不再拘泥于原先的方法和规则,可以大胆讨论,形成新的创意玩法。当活动中有团队竞赛的活动形式时,幼儿可以自主设计竞赛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断尝试,自主思考、行动、反省、调整,形成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
(4)多元评价策略
在多元绿色运动活动实践中,我们依据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结合绿色运动活动的特点,采用了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评价上,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通过观察记录、个案追踪等手段,有效记录幼儿的成长过程,树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在绿色运动课程实施中,我们关注每一位幼儿在绿色运动活动中的发展特点,不断反思教育行为的有效性和适宜性,以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5)积极鼓励策略
教师设置问题,循循善诱,用自己的行为、体态及语言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种互动,思考并解决各种问题。如教师观察到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新创意时,鼓励其向同伴介绍,引导其他幼儿对该创意进行尝试与模仿。当教师发现幼儿在运动中有困难时,也常鼓励幼儿之间互帮互助,提高幼儿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
3.幼儿园绿色运动课程实施的管理
(1)组织保障
①建立幼儿园课程项目管理网络,明确任务
建立“幼儿园课程管理与研发小组”,负责从宏观层面上把握课改的原则与方向,规划和发展幼儿园的整体课程项目。由园长、教研组长、一线教师、专家、家长等人员组成。由上而下、从下至上、双向沟通,定期研讨(详见表12),形成较科学幼儿园课程实施网络(如图2所示)。课程管理与研发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将二期课改理念与我园办园理念相结合制订课程计划,探讨各类型活动之间科学而合理的时间比例,制订适度弹性、块状的作息安排,负责课程和教学的评价,有策略地组织和培训教师,丰富课程资源等。
表12 幼儿园课程管理与研发小组成员
图2 幼儿园课程实施管理网络图
②明确课程领导的内容
首先,关注课程项目意识的领导——实现实践观摩到课例研究的渐变。一方面捕捉细微事例,引发教师的课程整合意识;另一方面抓住倾向问题,引发教师的课程过程意识。其次,关注课程制度的领导——实现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渐变。适度弹性、块状作息制度的确立,为教师创设更多发现、欣赏、回应幼儿的机会。凸显开放、班本化课程项目制度的推行,确立教师是课程项目开发者、实施者的主体地位。第三,关注课程执行的领导——实现实践观摩到课例研究的渐变。
图3 课程领导内容图
③实施有效的课程监控
首先,成立课程实施监督小组。组长:党支部书记;组员:总务主任、保教主任、保健教师、社区代表和家委会代表等。
其次,构建课程管理网络。实施幼儿园、教研组、班级三级管理,各教研组、班级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活动;建立以园长为首的幼儿园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调控全园的教育教学,协调各方面教育资源;建立以保教主任为首的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研究小组,定期开展课程园本化的实践研究;建立以家委会为主要成员的幼儿园课程实施监督小组(详见图4)。
图4 幼儿园课程实施监督小组
第三,设置监控途径。包括内部监控途径——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教师(员工)考核及外部监控途径——专家诊断、监督评估活动、家长开放日。
第四,设计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记录表,实施课程质量监控(详见附件2、3)。
(2)培训保障
①群体发展——基础性内容培训,包括园本培训和外出培训。
园本培训内容包括:师德培训——实行行政责任区负责制,通过看和说,丰富教师专业知识、礼仪知识;推行党支部、工会引领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儿童观,磨炼心智,拓宽思路,积极进取,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尽责的职业操守来修炼自我;园本教研——通过专题教研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反思能力;活动培训——通过参与年级组教研展示、1—5年教师教学大比武等评优活动,提升教师对教研内容、目标、过程的把握以及对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说课、评价、反思、诊断的能力;带教培训——通过园长、保教主任及各级骨干教师的带教制度的落实,促进全园教师持续发展。
园外培训内容包括外出观摩学习,区级骨干教师带教培训,区级中心组学习及署级中心组学习。
②个体发展——选择性内容培训。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分运动项目组和科研项目组进行培训。
(3)资源保障
①幼儿园园内的资源保障
首先,改善办园条件,营造优良育人环境。创设一个温馨、舒适、健康、安全的大环境,可以培养幼儿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也可以培养幼儿热爱动植物、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让幼儿从热爱幼儿园的小环境开始,逐步热爱社会大环境,爱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环境。
其次,丰富园内设施,优化资源使用。利用园内现有的室外运动场地及特色创意区域“军事基地”“趣园”等,还有游戏活动室、种植角、多功能活动室,建构室、阅览室、科探活动室、创意室等专用活动空间开展活动,在园内有限的空间下尽可能地优化活动资源的使用,如一室多用、错峰使用等。
第三,建立课程资源管理网。根据各年龄幼儿学习内容的不同,成立班组资源管理网,对新课程教材中涉及的图书、录像带、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软件等进行分类整理,与主题内容尽可能配套。与主题相关的其他参考资料有资料室分类保管。
第四,形成课程配套资料库。主题学习资源库——在汇总各班组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资料,形成园本化课程资源库。具体内容:主题学习参考资料;教师实践反思资料;实施专题资料。家庭教育资源库——同家长共同积累与学校组成相符的家庭教育资料。
②园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使家长成为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通过新生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增强家园合作与互动。设立家委会、实行家长办公日制度,让家长积极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其次,关注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泥城地区有丰富的社区资源,包括幼儿园周边的环境资源,人文氛围。开发利用社会资源,让幼儿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各种基地,获得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同时让幼儿通过与社会中的人事物相接触,了解社会的分工合作、社会的日常运作,增进幼儿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理解。
(4)经费保障
设立幼儿园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课程环境的创设、教师的培训与奖励,教学具的添置等。
(5)机制保障
根据课程实施中管理及教师发展需要,建立幼儿园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课程改革奖励机制、教师课程技术培训机制等,确保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
四、研究成效
我园一直把“幼儿园绿色运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完成了从开发器材到健康意识的培养,再到绿色运动课程建设的任务。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使得我们的运动特色颇具影响力,十多年的丰厚积淀为特色课程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一)幼儿发展
“绿色运动”课程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幼儿健康水平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还培养了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和体能,并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性。具体为:有参与运动的兴趣,能不断调整运动行为、挖掘运动潜能,获取运动经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体验运动的成功感,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1.促进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在户外区域体育活动中,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除了单一呈现外,我们阶段性地根据幼儿的兴趣热点,创设户外区域运动环境,开展户外热点主题式区域运动,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雨天和雾霾天开展灵活多样的室内主题式区域活动,细心布置,有效利用,创设满足幼儿兴趣、体现童趣的室内区域运动环境。
2.促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让幼儿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
提供丰富材料,激发活动兴趣。我们为各个区域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运动材料和自制的运动器具,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如在平衡区,有独木桥、跷跷板、半月板、长凳、高跷、平衡木、梅花桩、竹梯、人字梯等供幼儿练习平衡。根据不同孩子的需求挑战不同难度。孩子们会创造性地进行材料选择、合作协商,活动满足与同伴交往的需要。
3.多样化组织形式促进幼儿与同伴的互动,让幼儿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
同伴互动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只有在一个能让幼儿得到承认、支持和能获得自主活动机会的环境中,幼儿才能富有情感地、热切地、创造性地从事各种活动,只有让幼儿具备这种参与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精神,并扩展到幼儿教育的其他领域,这样才会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供和使用丰富、有趣和符合幼儿兴趣的运动器械,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和思考。同时我们还做到组织形式的变化多样,在班级轮换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混龄、混班运动等。而在混班及混龄户外区域体育活动中,异龄同伴间的互动无疑帮助幼儿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二)教师成长
1.提升了教师的科研素养
根据教师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课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积极开展科研实践,养成学习和积累科研知识的习惯,促进教师关注实践,自觉地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解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对教育现象的洞察能力。认真总结教育科研经验,把成功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使之可操作化。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定期邀请教发院专家来园进行面对面互动式的讲解,开展如何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案例等专题培训。专家诊脉开方,传道授业解惑,使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瓶颈及时得到解决。既对课题研究起引领把航作用,助推特色课程的进程,又能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深入教师的研究现场,通过专题讲座、课题指导、资源支持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前沿信息,帮助梳理问题,论证方案,提炼成果,给予理论和方法指导,促进教育科研水平提高。把优秀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理论及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实践行为。推进科研人才培养,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促进幼儿发展。
(3)组织“科研大家谈”教师参研讨论会,对课题的开展进行研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发挥骨干教师工作室和青年学习小组的力量,在方法和策略上帮助青年教师进一步提升。在鼓励、引导和帮助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园所发展
幼儿园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无烟单位、浦东新区文明单位、区特色园、区教科研先进集体、区巾帼文明示范岗、区优秀教研组、区见习教师优秀聘任学校;多名教师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浦东新区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多项课题立项并获成果奖;多名青年教师获区评优奖。我园一直致力于绿色运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相关课题的研究多次获得市级、区级各类奖项,教育专辑、经验论文、案例课例得到市级、区级教育专刊的连载。幼儿园多次接待市、区级领导、专家与同行来园观摩绿色运动活动,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感受绿色教育的魅力。
1.内涵管理日臻完善
幼儿园通过前几轮的四年发展规划的实施,狠抓内涵管理,使一园三址的管理网络日臻完善。幼儿园已基本形成一套《泥城幼儿园管理手册》,教职员工岗位职责明确,管理有序。
2.园本特色初步建立
多年来,幼儿园致力于“绿色运动”方面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幼儿园的园本特色。近几年进行了“利用富有野趣的农村资源开展幼儿园‘绿色运动’的实践研究”, “绿色运动中幼儿多元潜能开发的实践研究”,完成了“开发器材——健康意识的培养——绿色运动课程建设”,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来科学、合理地架构、完善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彰显园本特色。现阶段,我们以《幼儿园绿色运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课题为引领,对前期积累的内容进行梳理,经过几轮筛选、修改、优化,初步形成系列精品活动方案,使基础课程与特色项目更好地融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幼儿教育,2001(9).
2.李慰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吕新颖.运动生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上海市教委.幼儿园课程园本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附件1 绿色运动课程实施方案评价体系
幼儿园体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活动条件
①活动时间
◆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其中一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每周至少安排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体育教学活动。
◆各年龄班每次活动时间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
②活动场地
◆有充足的空间,场地分布合理。
◆因地制宜,创设环境。
◆综合利用各种场所让幼儿锻炼身体。
③活动材料
◆材料丰富多样,适合幼儿能力发展的需要。
◆材料灵活多变,可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组合。
幼儿活动
①活动状态
◆对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情绪饱满和稳定。
◆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②行为习惯
◆遵守体育活动的有关秩序,形成良好的活动常规。
◆能互相合作,共同游戏。
◆有一定的坚持性,不怕困难。
③动作发展
◆能较好地完成本年龄段重点发展的动作(小班:走、跑、平衡;中班:跑、跳、钻;大班:跑、跳、投等)。
◆动作较准确、灵敏,协调性较好。
④运动能力
◆走、跑、跳达到年龄标准。
◆平衡、攀登、投掷、钻爬达到年龄标准。
◆能够进行适合本年龄的运动项目。
教师指导
①创造条件
◆熟悉并合理选择、安排、调整活动场地与器械。
◆把握好活动时间。
◆提供和制作有效的活动材料。
②活动设计
◆目标定位准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运动项目、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适中且合理。
◆指导方法灵活多样,具体措施清楚明了。
③组织能力
◆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通过语言、动作等做适当的指导,鼓励幼儿利用材料探索多样性的玩法、遵守活动规则。
◆掌握运动量,能合理安排运动的强度和密度,动静结合。
④保健安全
◆建立好体育活动常规,并能够坚持执行。
◆根据季节、气候、运动器械及其他具体情况,关注安全与卫生保健的配合。
◆指导过程中把握好个体和整体的关系。
幼儿运动中生理、心理负荷的评价
幼儿生理、心理负荷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两种:观察法和生理指标测定法(脉搏测定或心率测定)。
观察法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比较系统的、主动的知觉活动,是有目的、有顺序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是获得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体育活动中教师主要是从幼儿完成动作的质量,幼儿的面色、呼吸、出汗量,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情绪等方面来判定运动量是否合适。
生理指标测定法
与观察法比较,生理指标测定法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它包括对脉搏、呼吸频率、肺活量、体温变化、尿蛋白等方面的测定。生理指标测定法比较复杂,在幼儿园里一般采用脉搏测试法(有条件的可以测心率)。脉搏测试法是指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多次测定幼儿的脉搏,掌握活动中幼儿脉搏变化的情况,分析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的一种方法。
幼儿体质的评价
对幼儿体质进行评价,是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方面。体质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方面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的范围和测定指标包括身体形态和结构的发育水平(如身高、体重、胸围)、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如心率、血压)、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如跑、跳)、心理发展水平(如智力、心理健康水平)、适应能力(如发病率、预防接种率)等。
各类体育活动的评价
早操活动的评价
①适宜性
◆教师仪表端正,衣着得体大方,适合运动。
◆镜面示范,动作规范正确。
◆关注个体差异,师幼互动和谐。
◆提供适宜的、足够的活动器械。
②丰富性
◆早操的主题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学习发展的需要。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制定目标,设计和编排难度不同、类型不同的早操活动。
◆留有弹性的空间,以实现各年龄段体育活动的阶段目标。
③均衡性
◆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综合、均衡地安排全身各部位的练习,完善早操结构;避免早操舞蹈化。
◆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做到动静交替、大肌肉和小肌肉活动交替、自主与集体活动交替。
◆注意幼儿间的互助合作行为的有机协调。
④合理性
◆把握不同年龄段的做操时间:小班8—9分钟,中班10—11分钟,大班11—12分钟。
◆把握早操的活动量,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强度,体现运动负荷规律(曲线上升、波形进展、曲线下降)。
◆能根据幼儿完成早操后的面部表情和出汗程度做简单判定,并及时调整。
⑤审美性
◆音乐感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音乐性质与主题需要、动作表现协调一致。
◆能激发幼儿参与的意愿,帮助幼儿在愉快的运动中提升自我。
◆音乐效果清晰明快,无杂音。
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
①目标制订和任务的合理性、完整性情况
◆目标具有全面性与针对性。
◆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②活动内容、安排顺序合理情况
◆符合幼儿特点。
◆有规律,有利于幼儿掌握。
◆时间安排合理。
③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的合适程度
◆合理创设环境,有效利用资源。
◆形式多样,能够形成宽松和融洽的活动氛围。
④组织形式与各环节是否严密流畅
◆有效调控,灵活解决问题。
◆活动指导范围有效。
⑤运动强度、运动密度是否科学
◆根据内容合理调整活动量。
◆根据年龄特点选择活动量。
◆根据活动效果调整活动量。
⑥教师的仪表仪态,以及讲解示范、现场组织指挥能力
◆教师的精神状态。
◆正确形象的动作示范。
◆生动恰当的言语。
◆全面细致的观察。
⑦教学完成情况
◆目标达成度。
◆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广度和深度。
◆师幼互动状况。
运动节(会)的评价
①主题确定,清晰明了,如“运动快乐、学习快乐”
②目标整合,达成度高
◆幼儿对体育活动感兴趣,能体验参与的乐趣、运动的愉悦、竞技的快乐,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得到增强,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能形成初步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体现团结协作的竞争风格,激发运动潜能。
◆能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敢于克服困难、不怕挫折,体验胜利和成功的愉悦。
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④安排合理,组织有序
◆流程有序:策划→宣传→准备→进行→总结。
◆时间的设定、内容的规划、过程的设计科学合理。
◆参与度高:幼儿、教师、保育员、家长全员参与。
⑤活动创新,特色呈现
◆呈现开幕式(也可是启动仪式)的特色、闭幕式的特色、园本特色、颁奖方式的特色等。
⑥活动成效良好,影响力大
◆能展示幼儿园师幼的精神风貌,增强幼儿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让家长了解怎样陪伴幼儿游戏,怎样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让幼儿在运动中体验快乐,获得身心发展。
运动性活动区活动的评价
①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体现多元化、层次化,注重促进幼儿兴趣、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的全面发展。
◆目标内容具有科学性、时代性,贴近幼儿的生活。
◆目标准确、明确、具体可操作,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②活动过程
◆活动组织有序,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时间安排合理。
◆活动设计为易于感知、操作、探索的形式,并具有反馈、交流、思考的机会,具有游戏化、生活化的特点,幼儿兴趣浓厚。
◆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重视学习兴趣、方法、能力、习惯的培养。
◆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教学设计体现层次要求,坚持正面教育。
③教师素质
◆“两教一保”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协调合作,配合默契。
◆教态亲切自然,既尊重幼儿又严格要求,善于鼓励、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语言简练、规范、生动,富有感染力,幼儿易于理解。
◆基本功扎实,调控活动能力强,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关注幼儿,满足其合理要求。
④活动效果
◆幼儿在活动中情绪愉快,态度积极,参与意识强,各种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活动目标基本得以落实。
◆活动中幼儿自主性强,主体性发展好。
幼儿体育运动中自主性评价标准表
附件2 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监控记录表(一)(部)
续表
附件3 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监控记录表(二)园内听课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