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运河古镇发展缘起概述
斯宾格勒曾说:“世界历史,即是城市的历史。”世界范围内运河的历史即是一部运河古镇的发展史。运河文明作为独特的河流文明谱系,其精华哺育并蕴含于沿岸的城镇,并伴随着运河漫长的发展与变迁,经过不断积累、沉淀和演变,逐渐形成目前充满魅力的运河古镇多样化物质与文化景观。追溯运河古镇的发展缘起,首先,全球范围内不同时期,规模和工程技术水平各异的运河的开通,为沿岸古镇发展贡献了孕育的摇篮;其次,世界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向多样化博弈的格局演进,全球范围多数内陆运河航运事业发展受到制约,为运河沿岸古镇发展变迁提供了动因;再次,当前世界范围内多数发展中国家运河古镇发展面临瓶颈,而发达国家率先启动的小城镇绿色转型发展的成功实践,为未来世界运河古镇发展的复兴之路指明了行动方向(图1—1)。
图1—1 世界运河古镇发展缘起及动力机制
1.运河与古镇两者相互依存,共荣共生
运河的开通、运河航运事业发展及运河建筑(港口、船闸、码头等)修建促成了运河古镇的发展崛起,运河古镇的发展也丰富了运河文明,为其传承演化提供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共荣共生。
从运河的开通对运河古镇发展的作用来看,运河古镇依水而建、因水而兴,运河的开通以及因内陆航运发展带动的运河沿岸港口、码头、船闸等运河建筑的崛起,为运河沿岸聚落的形成,以及逐步发展演化为运河城镇提供了孕育的摇篮,这些运河建筑成为运河古镇人口集聚、工商业发展、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而运河本身成为沿线运河古镇之间物质、文化、政治等方面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运河以及内陆航运事业发展是运河沿岸城镇体系发展演变的重要引擎。
从运河古镇的发展对运河文明演进的作用来看,运河古镇的发展为运河文明的演进注入了无限生机。运河作为人工开通的物质运输通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没有运河沿岸人类活动的支撑,运河将难以形成如今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与民俗文化风情,从中国京杭大运河建成的历史脉络来看,一条人工河,半部华夏史。京杭大运河之所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部分河段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功能,在空间上成为当前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正是由于历经上千年的运河沿岸人类聚落文明发展对运河文明的不断传承与更新改造,并形成运河文明立体化的丰富内涵。
2.运河开通为沿岸城镇发展贡献摇篮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全球不同地区运河的开通都在不同程度上孕育并繁荣了沿岸城镇,同时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也不断反哺于运河文明,丰富并传承了运河文化的内涵,两者互促共生。目前全球50多个国家分布有520多条运河,沿线诞生的旅游城市近3000座,运河沿岸分布的城镇更是数以万计,这些城镇在社会结构、生活习俗、文化信仰等诸多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运河”的烙印。回顾世界范围内运河的分布与发展变迁,有助于我们从地理空间上对运河古镇发展缘起进行追根溯源。外国多数运河都修建于17—19世纪,主要归功于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各地在能源动力以及建筑材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使得大型运河船闸与运河大坝建设具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因此,欧美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技术条件下创造了功能与文化遗迹多样的运河,都堪称工业革命时期水利规划与工程技术发展的典范。相对于欧美国家运河文明在工程技术体系方面的相对统一性,我国的运河文明发展在时间与空间跨度上都毫不逊色,京杭大运河更是堪称世界之最,其“巨大的规模、悠久的历史、漫长的运行历程”,充分印证了我国运河文明的璀璨历史。正是世界运河文明的不断发展演化,为沿岸无数运河古镇的发展提供了孕育的摇篮。
(1)运河孕育并串联运河古镇发展热点。对全球十大著名运河的建设与分布进行回顾,可以洞悉全球范围内运河是如何孕育并引导运河古镇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的。运河的开通为沿岸城镇发展提供了各类资源要素互通的纽带,带来了沿岸港口、码头、河流交汇处古镇商贸的繁荣、人口的集聚,为运河两端及沿岸各类城镇的规模扩张提供了必要条件,孕育了无数古镇发展热点,同时对沿岸城镇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也形成冲击,促进了城市带和城市群的规模化集聚与发展。典型案例:
①中国京杭大运河。运河全长1794公里,流经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二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运河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目前,除部分河段已不再发挥水运功能,长三角地区的河段仍是大宗货物的重要运输通道。
②美国的伊利运河。运河全长584公里,从伊利湖岸的布法罗,经莫霍克谷地,到哈得孙河岸的奥尔巴尼,伊利运河是第一条提供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的快速运输通道,快捷的运河交通使纽约州东西部更加畅通,促成中西部人口与城镇快速发展。
③埃及苏伊士运河。运河全长168公里,位于亚洲与非洲的交界地带,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的最近的航线。它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其贸易额占世界海运贸易额的7%,运河于1869年首次开启,1876—1960年,历经连续的放宽和加深,自1964年因阿以战争,运河被封锁,直到1975年6月才重新开启使用并改造。
④比利时的阿尔贝特运河。运河全长130公里,1930年始建,1939年完成。运河西起马斯河上的列日,东抵斯海尔德河上的安特卫普,连接着比利时两个重要的高度工业化地区。
⑤俄罗斯的莫斯科运河。运河全长128公里,是连接莫斯科与窝瓦河上的伊万科沃的水道,将莫斯科河与伏尔加河沟通,这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水利枢纽工程,沿河各种拦水大坝、水泵站、闸门、河下隧道、倒虹管、铁路桥等人工建筑设施达200多个,莫斯科运河不仅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综合建筑群,更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工程艺术品。
⑥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顿河运河。运河全长101公里,是连接窝瓦河下游与顿河及亚速海的运河,运河的工程于1948年开始兴建,1952年竣工,可通行大型内河船只及小型海轮,打开了窝瓦河—卡马河—亚速海的通海航道。向西运送木材,东运煤炭。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是该国的历史摇篮。其巨大的经济、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价值使其跻身于世界大河之列。
⑦德国基尔运河。运河全长98.7公里,是沟通北海与波罗的海的重要水道,基尔运河的开通极大地缩短了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的航程,在商业上,现为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最安全、便捷和经济的水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新实现所有国家船只自由通航。
⑧瑞典的约塔运河。运河全长87公里,于19世纪初建造,由哥德堡自西而东,经约塔河、维纳恩湖、韦特恩湖、博尔湖和洛克斯湖等,最后注入波罗的海,是连接斯德哥尔摩和哥德堡之间的水路纽带,沿河风景如画,如今旅游业颇为发达,被誉为“漂浮在瑞典国土上的蓝色缎带”。
⑨巴拿马运河。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长65公里,属水闸式运河,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和“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的交通流量是世界贸易的晴雨表,世界经济繁荣时交通量就会上升,经济不景气时就会下降。1916年通过船只807艘,1970年交通量上升,通过各类船只高达15523艘。此后,每年通过的船只数量逐渐减少,但平均吨位加大,载货量未减。
⑩英国曼彻斯特运河。运河全长58公里,1887年开始修凿,1894年通航,是连接英国赤郡的伊斯特姆与曼彻斯特市的水道,此运河使大型远洋轮可以进入曼彻斯特。
(2)运河古镇发展丰富并传承运河文明。从世界著名运河的分布情况来看,在全球尺度上,总体城镇数量越多、城镇分布越是密集的地区运河数量也越多,运河文化遗产也越丰富。一方面,根据世界运河城市合作组织(WCCO)编辑出版的《世界运河名录》,共收集整理并列出全球50个国家的493条运河及10条跨国运河名单,其中非洲11条运河、美洲45条运河、亚洲52条运河、欧洲376条运河、大洋洲9条运河。这些运河修建于不同时期,也伴随着人类城镇化发展的需求、物质材料的丰富、工程技术的进步,不断得到扩展与延伸,其中较为典型的如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历经2500年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形成绵延1794公里的人类水利工程与水运文化奇迹。另一方面,根据《世界遗产名录》记载,目前,全世界运河文化遗产共有6处,包括中国京杭大运河、法国米迪运河、英国的旁特斯沃泰水道桥与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环形区域、比利时中央运河与加拿大里多运河。这些运河文化遗产均位于运河古镇数量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既包括各个时期船闸、码头、水工建筑等水利工程技术集萃的物质文化遗留,又包括沿岸水运文化、美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不仅是运河孕育了古镇,古镇发展也丰富并传承了运河文明,两者互促共生。
3.水运变迁为运河古镇演化提供动因
世界上多数运河古镇的发展演化深深打下了水运交通发展变迁的烙印。美国人口超过10万的150个城市中131个位于全长6262公里、流域面积322平方公里、涉及31个州的密西西比河水系周边。密西西比河开发已有200多年历史,1928年进入全面系统开发阶段,以防洪为主,充分注意便利航运,兼顾发电、灌溉等功能,目前已形成四通八达的深水航道网,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军事作用。在欧洲,德国内河航运异常发达,为沟通东西的天然河道,共挖掘了长达1800公里的多条人工运河,形成了完善的航运网。虽然自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德国内河航运占比从20%下降为15.4%,但德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进行航运标准化、现代化转型升级;荷兰的内河航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内河运输量占运输总量的20%多;法国的交通运输以陆路为主,由于河流条件很差,只有1/4以上的航道可以通航1500吨级以上的船舶,内河航运主要承担重大件、散货运输,目前水运约占全国运输量的3%,比重较小。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以长江、珠江、淮河、黑龙江等四大水系为骨干的内河航运体系,并通过京杭运河沟通长江与淮河的航运。然而,目前内河航运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远小于公路、铁路建设投资,对其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形成内河通航能力不足与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以及水运交通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之间的矛盾。
总体来看,全球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内陆运河航运交通发展面临的严重制约,为运河古镇由盛转衰的演变提供了动因。具体可以从对中国京杭大运河沿岸古镇的发展演化研究得到佐证。一条绵延人工河,半部华夏文明史。运河古镇至今不但向世人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还以大量不同规模和主题的旅游景区的形式,深深丰富着现代人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图1—3—a)。然而,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裹挟下,历经千百年繁花似锦的运河古镇,已不复昔日的车水马龙。运河古镇因运河的兴盛而繁荣,也因航运的衰退而式微,其变迁发展与运河的命运休戚相关,它们也是最能体现运河的物质载体之一。
(1)世界交通运输格局朝多样化演进。水运按航行区域分有内河运输、沿海运输和远洋运输。水运一度是世界历史上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到了近代,与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组成世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相互补充与平衡。纵观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史,19世纪20年代之前被称为“水运阶段”,全球各地运河的修建,不仅大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繁荣了运河沿岸的无数村镇,加速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进入铁路运输阶段,蒸汽机的发明相继被应用于船舶与火车,水上运输也得到迅速发展,由于改变了动力,轮船水运不再一味依赖信风,任何季节都能航行,许多国际著名的运河修建于这一时期,或在原有基础上扩张,运河沿线的船闸、码头等区域的乡镇得到迅速的繁荣发展,许多处于水运黄金节点的城市一度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如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畔的扬州城。然而,进入20世纪30—50年代,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格局,铁路运输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虽然内河运输在欧洲、中国的长江流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仍占重要地位,但许多地区内陆运河的航运功能逐渐弱化甚至丧失,运河古镇发展优势不再,以京杭大运河岸边的扬州城为例,大运河的开通让扬州城一度享誉世界,但随着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因水运而兴的扬州城渐渐淡出,如郁达夫所说:“铁路开后,扬州就一落千丈,萧条到了极点。”总体来看,伴随着世界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朝向多样化交通运输方式相互影响的格局发展,水运交通虽然仍占有较为重要的运输地位,尤其是海洋运输业,但多数地区内陆运河航运功能明显有所衰退,这也是历史上运河沿线较为繁荣的古镇逐渐衰落的直接原因。
(2)世界运河古镇发展因运渐兴。运河古镇的繁荣与崛起有其深刻的水运经济优势作为支撑。一方面水运经济具有诸多优势(表1—1),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运河古镇承担的社会经济职能较为突出,其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依赖于交通运输的畅通与发展。从减少生产与运输成本的角度来看,在铁路、航空、管道运输等现代化运输条件尚未诞生的背景下,水上运输无疑是运输量最大、成本最低,且最为便捷的运输方式。这也就决定了历史上多数运河古镇的建立与分布大多是傍江依河,从当前京杭大运河沿岸古镇的分布可以看出,如今长江三角洲地区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名镇分布最为密集(图1—2—b), “以其水陆环绕,舟车通利”,逐渐“古久成聚”,许多小城镇也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市镇,“虽日镇务,然其井邑之盛,赋入之多,县道所不及也”。运河的开辟,既促进了运河古镇的快速发展,也打破了原有的城市格局,为城市之间的联合与城市带、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纽带,促进了区域的发展与繁荣。运河改变了古镇的发展面貌,丰富了古镇的物质与文化生活,也对区域的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形成了剧烈的冲击。
图1—2 京杭大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名镇分布
表1—1 水运经济的主要优势比较
(3)世界运河古镇发展缘运而衰。交通运输方式在运河古镇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变迁会对运河古镇发展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以中国京杭大运河为例,除里运河与江南运河段,目前多数河段由于水流不足、航道失修、泥沙淤积、上游水库蓄水等情况,只能季节性通航或丧失通航能力,严重制约了我国内河航运的发展。而在运河古镇发展历史上缘运而衰的案例较多。以山东济宁为典型案例,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直接驱动了近代山东运河古镇的兴衰。依靠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山东运河沿岸的古镇迅速发展起来,区域内古镇经济发达,文化兴盛,政治地位也得到大幅提高。直至清朝末年,铁路运输这一新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渐兴起,并分流了运河的大部分客货运量,新的贸易转运中心和交通枢纽也随之诞生,运河古镇发展受到巨大冲击,铁路运输系统的发展使山东运河古镇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交通地位以及城镇体系中被边缘化,许多运河古镇逐渐走向衰落。此外,较为典型的有昔日京杭大运河畔举世闻名的扬州城,在近代也逐渐淡出享誉世界的著名城市的行列,发展优势难以凸显。虽然,当前国内外已有许多运河古镇依托转型发展重新焕发生机,如国内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平望镇、周庄镇、南浔古镇等,国外荷兰的羊角村、德国高斯海姆小镇、法国普罗旺斯小镇等,但整体来看,当前世界多数运河古镇面临着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的挑战。
4.转型发展为运河古镇复兴引领方向
运河古镇多数历经运河文明的滋养而具有较为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水运交通逐渐衰退的时代,虽然历史上区域发展的地理区位与交通优势难以再现,但国内外依靠转型发展获得再次繁荣的运河古镇依然众多,运河古镇也迫切需要绿色转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低碳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主旋律,从中国、印度、缅甸等发展中国家运河古镇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运河古镇所面临的自身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短板也亟须通过实施发展转型来进行弥补。另一方面,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发展经验来看,如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引领的小城镇建设实践表明,开发培育、促进小城镇绿色转型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小城镇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还可以为这些国家经济、人口、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提供重要载体。面临绿色转型发展的时代机遇与现实需求,运河古镇未来通过实施绿色转型发展必将拥有无限可能。
(1)运河古镇转型发展符合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19世纪60年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城市交通、居住、环境等方面问题;另一方面,乡村呈现空心化、边缘化,城乡发展不平衡。为缓解这些问题,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启动小城镇建设(图1—3),分步骤开展小城镇的开发与培育,并注重对小城镇的综合发展培育,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挖掘绿色发展潜力,并创造了无数古镇再繁荣的典型案例,也为世界运河古镇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模式借鉴。
图1—3 发达国家小城镇开发与培育的发展历程
实践表明,此类经济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开发培育与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绩效,小城镇已成为这些国家经济、人口和产业的主要发展载体。一方面,这些小镇聚集了这些发达国家超过六成的人口。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约63%的人口居住在5万人以下的小城镇。2016年,德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德国目前约有80%的人口居住在人口1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另一方面,国外小城镇是当地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聚集地,通过培育具有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的小城镇转型发展,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绝对竞争力的小城镇。如美国硅谷是高科技产业小城镇的集合,德国高斯海姆小镇是机床制造业基地,西班牙阿尔特索是服装制造业小镇,这些小镇成为发达国家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杠杆。
与国外相比,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提升了约40%,但与此同时,也同样面临着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导致的城市问题和农村发展问题。近年来也通过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国内也通过转型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与文化特色的运河古镇,例如以文化旅游业发展著称的周庄镇、南浔镇、西塘镇等,以特色产业发展著称的乌镇互联网小镇、南京未来网络小镇、桐庐分水妙笔小镇等。由此可知,当前发展小城镇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选择,且符合全球城市绿色发展的总体趋势。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同层面的关于开发培育小城镇的政策出台,均为世界运河古镇的转型发展创造了可遇不可求的发展契机。参照国外已有的小城镇转型发展成功经验,未来世界运河古镇以运河文化特色为基底,充分挖掘并实现运河文化价值转化,发展绿色产业,作为大城市人口、产业、经济转移的重要载体,未来发展机遇无可限量。
(2)运河古镇亟须通过转型升级补足发展短板。顾名思义,运河古镇依河而建,运河沿岸居民生产生活都与运河息息相关。国外运河沿岸小城镇建设多数通过小城镇开发培育或者“造村运动”,实施了较为系统的开发和规划建设,整体发展状况较好。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多数运河古镇仍普遍存在诸如以下发展短板:
第一,古镇发展重经济轻环保,重建设轻管理,在城镇规模扩张、人口集聚、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具体包括古镇管理运行效率不高、空间规划布局混乱、运河古镇生活垃圾沿河倾倒入水体,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污水排入运河、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以中国京杭大运河为例,大运河各个河段沿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沧州—衡水—德州段的工业企业污染对运河古镇大气环境造成显著影响,而长江三角洲段运河沿岸水环境污染较为突出。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部分运河古镇沿河乱建乱拆,不仅破坏了运河历史文化遗迹的原真性,还加速了运河堤岸侵蚀,河床淤积,进一步导致运河通航能力的下降。
第二,古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足。从国内京杭大运河沿岸古镇实地调研情况来看,目前仍有多数运河古镇普遍存在沿岸公共生活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不足与质量较差等问题。诸如维持古镇基本生活条件的设备设施存在老化过时的问题,多数运河古镇由于依水而建,道路交通相对闭塞,还存在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处理、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情况。这些案例在全国其他运河古镇也普遍存在。此外,还有部分古镇追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形式和数量,忽略运河自然和历史文化特色,一方面大范围拆除传统运河历史文化建筑;另一方面照搬照抄大城市项目,建设商业中心、新式住宅小区等,造成运河古镇文化个性被破坏,特色民俗文化流失。
第三,基础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制约运河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从调研的国内案例情况来看,很多运河古镇由于产业支撑不足,古镇更新改造多依赖于单一的政府投资,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古镇人口的大量外流,呈现萎缩与空心化的趋势,使得古镇发展后劲不足。
第四,产业发展支撑不足,重点产业不突出,三产结构不合理,特色运河文化挖掘与价值转化不足。从国内情况来看,存在主要产业中农业所占比重不高或与农业关联度不高,二产发展较为粗放,三产发展规模偏小、发展滞后等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虽然目前国内部分运河古镇依托运河遗产文化留存,积极发展旅游业,但总体来看,当前旅游业发展仍缺乏系统规划,在特色文化挖掘与价值转化包装、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很多旅游景点无人问津。部分小镇已有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无法与市级产业发展实现融合与对接,多数集中于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手工制造业,产业支撑能力较弱,更难以有效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