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齐贤修身——中山近现代名人家风传承
孙中山:齐家善教 博爱廉治
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中山南朗翠亨村人,是近代中国的伟大爱国者、民主革命先行者、现代化先驱。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帝制”,彪炳史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同年4月15日,孙中山故乡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以示纪念。
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1813—1888),16岁前往澳门务工,1846年回乡与崖口村杨氏结婚。为人老实敦厚,乐助乡亲(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孙中山的母亲杨氏(1828—1910),是一位富有美德的传统妇女,相夫教子,贤淑明理(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1901年,孙中山与家人在檀香山合影,中坐者为孙中山母亲杨氏(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20世纪30年代的孙中山故乡翠亨村
齐家是廉之基,齐家始能治国。孙中山在每个人生阶段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舒适,也正是由于家人的大力支持,才让他在革命道路上一往直前。对子女及家人,孙中山善教有方,使他们皆能自立自强,并注重教导他们不能以权谋私,养成廉洁、大公无私的孙氏家风。
翠亨村冯氏宗祠。孙中山9岁入村塾冯氏宗祠开蒙,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孙中山曾就读的美国檀香山意奥兰尼学校旧址。期间,孙中山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胞的愿望
孙中山(左二)在香港常与友人杨鹤龄(左一)、陈少白(左三)、尤列(左四)相聚,一起抨击时弊,抒发救国抱负,人称“四大寇”(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1896年10月,孙中山伦敦蒙难获释后,寓居伦敦10个月,期间常去大英博物馆图书馆读书
1896年11月,孙中山致函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翟理斯,函中自述:“文早岁志窥远大,性慕新奇……于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于西学则雅癖达文之道,而格致政事亦常浏览。”
1910年4月,孙母杨氏病重。4月26日,孙中山致信长兄孙眉的儿子孙昌,命他立刻返回香港侍奉祖母
1910年,孙中山与儿子孙科在檀香山合影
孙中山长兄孙眉(1854—1915), 1871年赴檀香山谋生。他艰苦创业,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茂宜岛首富,被称为“茂宜王”。孙眉定期汇银回乡,奉养父母,扶养弟妹,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后加入同盟会,不惜倾尽家财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孙中山办事公正,主张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反对铺张浪费和腐败。他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事事以人民利益为重,绝不谋私利,自称为“人民的公仆”。其中,孙中山婉拒其兄孙眉出任广东都督一事更成为千古美谈。
1912年初,正当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由于广东都督缺位,广东各界推举孙眉出任广东都督。孙眉是早期加入兴中会的会员之一。他倾家荡产地支持孙中山革命,还积极为革命筹款。无论从哪方面看,孙眉都有绝对的资格担任广东都督,但这一提议却被孙中山婉拒。1912年2月,孙中山复电广东各界时指出:“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于政治,一登舞台,人易欺以其方,粤都任重,才浅肆应,决非所宜。”同时致电孙眉说:“粤中有人议举兄为都督,弟以为政治非兄所熟习,兄质直过人,一入政界,将有相欺以其方者……兄宜专就所长,专任一事,如安置民军、办理实业之类,而不必当此大任。”最后,孙眉接受孙中山建议,没有当广东都督。孙中山秉公办事,不谋私利,不任人唯亲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孙中山反对孙眉任都督的电文
孙眉及家眷在檀香山茂宜岛的住所。1895年10月,广州起义失败后,孙母杨氏与家人避居于檀香山孙眉处(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孙中山不为亲属谋私利。1912年3月1日,龙济光、陆荣廷、龙觐光等致信孙中山,推举孙眉为都督,被孙中山婉拒(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孙中山以身作则,任人唯贤。1921年孙中山致函卢慕贞,劝她“切勿再介绍人来求差事,免致失人情”
不少亲友向孙中山求职,均遭到拒绝。
杨鹤龄是孙中山的同村好友,曾为革命筹募经费。1919年,杨鹤龄写信向孙中山求职,被孙中山拒绝。在求职函上有一段孙中山的亲笔批语,他写道:“此间现尚无事可办,先生故闭户著书,倘他日时机转,有用人之地,必不忘故人也。”
1921年,孙中山在写给原配夫人卢慕贞的信函中,劝她“切勿再介绍人来求差事,免致失人情”。
择人不求其多,只求矢志实行之人,能牺牲身命自由权利,而为国家生民造幸福者,乃能入选。
——孙中山
1910年12月20日,孙中山抵达埃及时写给两个女儿孙娫、孙婉的信,字里行间透露出其对家人的思念(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1911年12月,孙中山经香港回国时在船上留影。对于中外各报记者提出的是否携巨款回国的问题,孙中山回答:“予不名一钱,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 “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1912年,孙中山与女儿孙娫、孙婉在船上合影
1912年5月27日,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回到翠亨村省亲,与亲属等在旧居前合影(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1912年6月,孙科兄妹赴美国留学。1912年,孙科、孙娫(坐者)、孙婉在南京合影
1913年6月25日,孙娫病逝,孙中山闻耗悲痛不已。1914年10月,孙娫旧友伍平一欲往澳门孙娫墓凭吊。图为孙中山给伍平一的复函,告知可由孙昌带往便可,别让家中知道,“盖不欲再伤其母之心”
孙中山常督导儿子孙科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918年7月26日,孙中山致孙科家书,叮嘱他“有暇当从事于译书、读书,或从事于实地考察种种学问,切勿空过时光,盖出学堂之后乃为求学之始也”
廉是齐家之始。孙中山不仅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廉政建设,更是一个廉政建设的实践者。孙中山一生不恋权位,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为后世楷模。
其为国为公,则天下从之;其为己为私,则天下弃之。
——孙中山
孙科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书有“养浩然气 读有用书”格言自勉
1919年,孙中山手书对联“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寄望革命党人树立公仆意识
孙科夫妇与儿子治平、治强合影于香港。治平、治强名字皆为孙中山所取,寓意“国治民安、天下太平、国家富强”
孙中山给同盟会檀香山支部长杨广达的“博爱”题词。他认为,为所有中国人谋幸福就是博爱,这是廉政社会的出发点和基本精神(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同》,是孙中山心目中理想社会的写照,也是他追求廉政社会的最高境界
不可居心发财,想要大官;要立志牺牲,想做大事,使全国佩服,全国人都信仰。
——孙中山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偕宋庆龄访问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期间孙中山发表演说,勉励学生“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图为孙中山、宋庆龄和岭南大学学生在一起
孙中山曾任民国大总统、大元帅,但他从未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置办私产。直到他去世时,除华侨捐赠他一座房子外,这位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没有任何私产。他在留给家属的遗嘱中写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孙中山立下3份遗嘱:《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图为《家事遗嘱》
上海孙中山故居内保存的“二十四史”书箱。孙中山常读中国史籍,鉴古知今
这段简短的遗嘱很直观地表明了孙中山的大公无私精神以及对家属后人的期待。孙中山笃学修身,中西并蓄,践行忠孝仁爱的道德观。他廉洁奉公,家庭敦睦,教子有方;一生推崇天下为公、平等、博爱的精神,躬身垂范,形成优秀家风。孙中山的这些精神也极大地影响了孙氏后人,他们遵从“齐家善教,博爱廉治”的家训,秉承其志,爱国爱乡,关怀桑梓建设。
(文/谢子亮)
经孙中山修改后出版发行的三民主义演讲笔记稿。1924年3月至8月,孙中山开始系统地阐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涵义
1937年2月,宋庆龄出席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议恢复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以促成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并在会议上发表题为《实行孙中山的遗嘱》的演说
孙中山儿子孙科手书“人生以服务为目的”
1947年,孙科回乡为母亲卢慕贞(前持扇者)祝寿,与各界来宾于孙中山故居前合影
1931年,孙科在故乡翠亨村主持兴建总理故乡纪念学校(今称中山纪念中学)。孙科与妹夫戴恩赛曾先后任该校校长
1979年4月23日,孙中山外孙女、孙婉女儿戴成功到北京探望外祖母宋庆龄(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1986年11月,孙中山孙女孙穗瑛(右三)、孙穗华(右四)等携家眷在孙中山故居大厅合影(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1987年,孙中山侄孙孙乾(中)等在孙中山故居留影。孙乾(1908—1999),抗战期间曾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参谋、第十二集团军通信兵团少将团长、一八七师少将副师长。1946年底,任中山县县长(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给孙乾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001年11月25日,阔别祖国大陆近60年的孙中山长孙孙治平(右)携亲属首次回乡探亲谒祖
2010年,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胜被选为亚运会中山市起步火炬传递最后一棒火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