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广东回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唐代广东的穆斯林古迹

一、怀圣寺

前述《苏莱曼东游记》记载,唐代“蕃坊”中就建有回教“教堂”,并有专人领导宗教活动,组织固定的宗教仪式。根据历史文献和广州地方史料的记载,书中所述的回教“教堂”应当是怀圣寺。如《广东通志》载:怀圣寺“在府城内西二里,唐时蕃夷所创”; 《南海百咏续篇》载:怀圣寺“在西城光塔街,唐时回回国人礼拜堂也”。

怀圣寺现坐落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路56号,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由看月楼、东西长廊,礼拜殿、藏经室、光塔等建筑物组成。1985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评为全国百座模范清真寺之一。怀圣寺作为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之一,从建造之日起,一直是广州穆斯林聚礼的主要场所。关于“怀圣寺”的得名,据清人樊昆吾记载:“回教之祖名贵圣穆罕默德,彼教之人称之为‘贵圣’。寺号‘怀圣’者,谓彼教之人怀念祖师贵圣也。”即怀念至圣穆罕默德,这是最为人所接受的说法。

a.怀圣寺门楼

b.怀圣寺一隅

c.怀圣寺礼拜殿内景

d.怀圣寺碑亭

e.怀圣寺礼拜殿远景

二、光塔

光塔又称蕃塔或邦克塔(即宣礼塔),是供召集穆斯林做礼拜之用,又因建在城西,濒临珠江,兼有测风向和夜间悬灯导航功能。有关光塔的建造年代,根据元至正十年(1350年)的《重建怀圣寺记》记载:“白云之麓,坡山之隈,有浮图焉。其制则西域,嵥然石立,中州所未睹。世传李唐至今。”其余如南宋番禺尉方信孺的《南海百咏》、清代樊昆吾的《南海百咏续篇》、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乾隆年《广州府志》与《南海县志》、道光年《南海县志》、光绪年《广州府志》中均有光塔为唐时所建的记录。根据伊斯兰教建筑历史,应是先有礼拜寺再有宣礼塔。因此,在学术界,有关怀圣寺中光塔的建造年代颇存争论,主要分为唐建论和宋建论两派。有趣的是,就连荷兰外交官、汉学家高罗佩先生也在他著名的侦探小说《大唐狄公案》的《广州案》一文中,虚构出大食蕃商“曼瑟”和舞姬“珠木奴”等角色,并绘制了一幅唐代广州地图,标注出光塔和清真寺等伊斯兰教建筑。

高罗佩(1910—1967年)

a.高罗佩绘制唐代广州地图

b.高罗佩《大唐狄公案·广州案》

怀圣寺光塔

光塔现位于怀圣寺西南角,由青砖砌筑,呈圆柱形。塔表涂饰蚬壳灰,光洁无层次,间开小窗通光。现据测量:塔高36.3米(地面至塔顶),地面至塔底深1.7米,地平处塔身周长27.79米,直径8.85米,光塔向上渐有收分。塔角南北各开一小拱门,内进各有一砖砌螺旋梯级,设于塔心实柱和塔壁之间,双梯盘旋而上,互不相交,南梯158级,北梯154级,都直通塔顶平台。平台中央竖有腊焰形塔颖(即宣礼楼),其内有螺旋梯级,登14级后便无路可通。1996年,光塔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百咏》中有关蕃塔记载

三、先贤古墓与穆斯林公共墓地

相传怀圣寺的建立者是来华传教的赛阿德·艾比·宛葛素。有关宛葛素建立怀圣寺的故事,如福建泉州《重立清净寺碑》所记:“至隋开皇七年(587年),有撒哈八撒阿的斡葛思者,自大食航海至广,方建礼拜寺于广州,赐号怀圣。”英人布鲁姆霍尔在其1911年出版的著作中写道:“无疑,该寺是古老的,而且中国穆斯林将该建筑归功于先知的舅父。”这里,先知的舅父即指宛葛素。在一些回族知识分子的著作和广州回族群众的心目中,宛葛素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忠诚信徒,又是其近亲母舅。但根据伊斯兰教史,先知穆罕默德确有一母舅名为阿布·宛葛斯,其子名为赛义德·伊本·宛葛斯,但其父子两人并未来到中国。由于中外史料中关于伊斯兰教入华的史料较少,而且其中多有传说和想象的因素存在,因此,究竟来华传教的宛葛素是不是历史上圣人穆罕默德的母舅和忠实信徒已经难以考证。但这并不影响宛葛素在中国回族穆斯林心目中的地位,现在,宛葛素及其遗迹已经成为促发宗教情感和确立穆斯林身份认同的重要象征符号。

相传宛葛素葬于广州。其坟茔位于今广州市大北门外解放北路901号之一,桂花岗兰圃公园西侧,被称为清真先贤古墓,又称大人坟或响坟。如今,先贤古墓已成为一座陵园式建筑群。先贤古墓整体范围占地2400多平方米。先贤古墓的外陵建有礼拜殿(即大北门外清真寺),内陵为先贤宛葛素墓室、历代中外穆斯林墓葬群和附属建筑物。先贤宛葛素墓室形状为上圆下方,形如悬钟,属于典型的阿拉伯圆拱顶建筑风格。宛葛素墓室东北处平排着四十穴土坟,广州穆斯林称其为“四十位坟”。据说,“四十位坟”是宛葛素随从40人之墓。墓前立有“四十位先贤碑”。先贤碑为清嘉庆年重刻,碑文如下:“墨底纳国肆拾位先贤,奉至圣穆罕默德差遣,赍送天经,协同苏哈白干葛思传教入中国。始于唐贞观年间。时到班次聚礼,偶遇强人尽杀。其强骇然,自尽同归。竟为舍希德仙游,埋葬凑成肆拾壹位先贤舍希德之墓。”如今,先贤古墓已被中外穆斯林奉为“小圣地”,迄今中外穆斯林前来凭吊瞻仰者络绎不绝。1985年,先贤古墓被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新建了礼拜大殿,面积为1800平方米,大殿内可容纳3000人做礼拜。同年被评为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a.先贤井

b.四十位坟

c.先贤清真寺门楼

先贤古墓南面坟地的宋代蕃客塔式古墓

先贤清真寺礼拜殿

先贤清真寺大殿

宋代古墓上的阿拉伯文,意为当你处世彷徨时,便求教于墓中人吧!墓中有天堂的乐园,也有地狱的火坑

广东回族穆斯林还在伊斯兰教历法的十一月二十七日举办“大人忌”,以纪念宛葛素诞辰。每年此日,广东回族穆斯林都要在先贤古墓举行仪式纪念庆祝。由于穆斯林归真(即回归真主安拉)后不与其他民族杂葬,所以建立公共墓地成为穆斯林的传统丧葬习俗。唐代之后的广州穆斯林在归真后,都安葬于先贤古墓周围的穆斯林公共墓地。尸体的安放为头南脚北,脸向西方,归向天房圣地。宋人方信孺的《南海百咏》中就记述广州蕃人冢“在城西十里,累累数千,皆南首西向”。这表明迟至宋代,先贤古墓附近已经形成了穆斯林公共墓地。

在先贤清真寺参加礼拜的穆斯林

a.中外穆斯林在先贤古墓聚礼

b.外国穆斯林在先贤古墓礼拜

唐代,以清真寺为核心的广州“蕃坊”的兴起,为后世回族社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蕃客”人数的不断增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对中华文明的了解进一步加深,“蕃客”积极参与到中国传统社会中来。一些“蕃客”在广州定居落籍,组建家庭。这些“蕃客”正在摆脱在社会等级和分类秩序上被视为“蛮夷”和“异族”的状态,积极地融入中华和当地社会,其后裔成为广州回族先民的组成部分之一。与此同时,围绕着“先贤古墓”与“蕃人冢”的历史记述、口传文学和宗教纪念仪式也形成了另一个“时空”中的“穆斯林社区”。“蕃坊”与“蕃人冢”,两个不同“时空”的构建和维护成为之后广东回族社区借以传承信仰、建构认同和反思自身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