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及其影响分析与工作建议
摘要:前一段时间各方关注的“钱荒”事件虽是一次突发的、短期的现象,但反映了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我省要及时抓住国家金融政策调整的机遇,趁势巩固金融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支持金融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要积极应对政策调整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着力深化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金融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前一段时间在金融领域出现的“钱荒”现象,成为各方普遍关注和议论的焦点。对此,我们就“钱荒”现象及当前金融形势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判断和认识报告如下。
一、“钱荒”事件虽是一次突发的、短期的现象,表面上是部分商业银行现金流紧张,实质上反映了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实体经济活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
2013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主要数据指标符合预期。截至5月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139.57万亿元,同比增长16.3%;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2.04万亿元,增长16.2%;本外币各项贷款72万亿元,增长15.6%。同时,金融市场流动性较为宽裕。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104.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高于2013年年初制定的增长13%的目标,总量是2007年年底的2.5倍。但是,在金融形势总体稳定的情况下,自5月中旬开始,部分商业银行资金“头寸”突然趋紧,货币利率波动剧烈。6月20日,中国银行间市场隔夜和7天同业拆借利率飙升,最高达30%和28%,创历史新高,部分商业银行陷入“钱荒”困境。后经央行出手“救市”,有关指标逐步回落至正常水平,“钱荒”现象告一段落。
从表面上看,“钱荒”现象反映了货币市场上存在的巨大反差:一边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喊“缺钱”,一边却是国家货币供应量达到历史新高点。我们认为,在市场资金总体充裕情况下出现“钱荒”现象,显然不是支付危机,而是央行有意为之的一次“压力测试”。由于部分商业银行对资金流动性把握不足,大量资金流向表外业务,2012年全国社会融资中,传统银行信贷仅占57.9%,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大幅度上升。这种银行资产配置的不合理,必将因为集中偿付期的到来而缺乏资金,导致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
从根本上讲,“钱荒”现象反映了我国经济金融领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低,金融资金没有大量投向实体经济,突出表现为“出多进少”。“出多”,钢铁、风电、水泥、多晶硅、煤化工及玻璃等六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资金大量出逃。据统计,2012年我国粗钢、水泥、电解铝产能利用率分别只有72%、72.7%和72%,而58家多晶硅生产企业中开工的更不足10家。“逐利”的本性使资金疯狂出逃,主要金融机构工业中长期贷款额增长率从2009年的26%大幅降至2012年的3.8%。“进少”,民营企业资金流进少。少数大型民营骨干企业自有资金“弹药充足”,信贷需求不断减弱。大量民营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突出,即使是科技型企业,由于还没有形成足够的“产出”,投资回报前景不明朗,仅靠知识专利,也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二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过度热衷于表外业务,风险隐患不断增大。当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信托等“影子银行”的方式,向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等高风险领域发放了大量贷款,传统信贷比重不断下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表外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统计,新发理财产品规模从2004年的0.04万亿元到2012年的30.36万亿元,连续十年保持近100%的增长速度。截至2013年6月底,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已达9.85万亿元,成为仅次于信托业的第二大资产管理业务。
三是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现行的金融体制存在着行业准入限制、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准金融机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没有合理投资出路。在我国金融市场总体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部分商业银行出于对利润的追求,规避政策监管,通过复杂的市场操作,寻找各种机会进行套利,资产“短贷长用”现象普遍,导致资金“脱实向虚”倾向日益严重。2013年前5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发电量、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等指标均现下滑,但社会融资规模却高达9.11万亿元,同比增长50%。
二、“钱荒”现象是国家金融政策有所调整的重要拐点,未来金融形势将呈现新特征,我省经济发展既迎来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针对“钱荒”现象所反映出的问题,国家将在金融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性改革举措。比如,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要求“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释放出明确的货币政策导向信号。又比如,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并且“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再比如,经国务院批准,央行决定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预示着下一步要实现全面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等等。
因此,可以初步判断,“钱荒”现象预示着国家金融政策加快调整改革的转折点,随着新一轮金融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将步入新阶段,未来我国金融形势将呈现新变化。
一是货币政策从相对“宽松”走向“偏紧”。面对部分金融机构陷入“钱荒”困境,一方面央行不再“开闸放水”,反而对个别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其加强自律自控;另一方面对“确有困难、又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可以预见,中央不会像2008年那样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未来通过激活信贷货币存量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将是政策的主基调,资本市场对流动性的判断也会更谨慎。
二是商业银行可能出现大规模不良资产。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对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挤除金融“泡沫”,部分企业资金链可能断裂,甚至不排除会有一些大型企业破产,导致部分商业银行“坏账”丛生,不良资产比重大幅上升。此外,2013年6月,针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疯狂”上涨势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运行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国家层面对银行理财业务进行全流程的规范和监管。可以预见,一批不符合规定的理财产品将因此“下马”,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也会随之增加。
三是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放缓。清理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一直是国家调控重点。按照政策要求,接下来要“深入排查各类金融风险隐患”,特别是要重点“防范化解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根据国家审计署2013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抽样调查的36个地级市中,有16个地级市(超过四成比例)的政府负债率超过100%,政府偿还债务压力较大。因此,地方政府想继续依靠银行信贷资金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增大,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态势料难持续。
我们认为,面对金融形势的新变化新特征,对我省来说既是一种推动发展的难得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主要可以概括为:“一个机遇,两个挑战”。
“一个机遇”:可以趁势确立我省金融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支持产业做大做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与国内其他省市地区相比,我省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积聚了一定优势。从信贷空间看,我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排名全国第一;银行存贷比保持在65%左右,远低于江苏(74%)、浙江(89%)和山东(78%),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民间资本实力看,我省民营经济发达,各类民间资本超过万亿,民营企业具备一定自我融资能力。单是佛山市就有16家小额贷款公司和49家融资担保公司,累计为中小企业发放161亿元和625亿元贷款。我们判断,“钱荒”后时代,全国范围内将有一轮痛苦的经济去产能、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但凭借我省自身在金融领域的先行优势,可以更好地推动龙头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收购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打造高端产业集群,推动转型升级。
“两个挑战”:一是我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挑战。尽管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进铁路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可能有利于部分缓解我省高快速铁路建设融资问题,但随着市场融资利率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融资难度加大。按照我省“十二五”规划的部署,粤东西北区域发展要突出重大项目建设,共涉及540项重点项目建设,估算总投资近2万亿元。目前测算,我省要完成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随着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银行后续信贷资金会进一步趋紧,我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可能会受到冲击。
二是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面临挑战。受货币市场流动性趋紧预期影响,银行贷款利率很可能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10%。商业银行向中小企贷款的门槛一直较高,附加条件更苛刻。即使近日国家实施贷款利率市场化,从长期看有利于降低企业整体融资成本,但短期看对于大量中小企业来说,仍是“看得见,摸不着”,特别是在整体经济疲弱的情况下,融资难仍将突出。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难料。虽然国家相继推出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但效果不如人意,房地产价格不跌反涨,局部性、区域性的泡沫风险较大。我省也不例外,房地产行业保持强劲势头,房地产贷款快速增长。2013年1—5月,我省房地产开发新增贷款356亿元,同比增长2.7倍;个人住房新增贷款876亿元,同比增长5倍。如果国家继续加大调控力度甚至强力干预,房地产行业难免要在短时间内遭遇“硬着陆”引起的阵痛,并严重影响其他实体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降低我省经济发展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依赖。
三、立足当前形势,重点要继续深化地方金融体制改革,摸清地方债务底数,引导金融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第一,迅速适应国家金融政策调整,继续完善我省金融体制改革。要加强对国家金融政策的研判和预判,积极做好应对准备。要认真落实好有关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抓紧细化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切实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商业银行转型。
第二,全面摸清我省债务水平,降低金融风险隐患。要尽快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厘清全省及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影子银行的规模、来源和流向,完善债务风险管理,及时降低高风险债务水平。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切实做好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工作。
第三,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各路资金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服务。要开拓思路,创新借贷手段,通过充分借用保险行业资金、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鼓励发展股权交易行业等方式,扩大借贷资金来源,重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第四,充分发挥民间资本优势,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抓住国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政策契机,充分发挥我省民间资本优势,通过创新金融合作,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我省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努力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要通过主动让利,对符合资格企业实施所得税减免、税收部分返还等举措,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此外,还要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严禁金融机构向企业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款,违规收取服务费用。
统筹和定稿:陈文学
执笔:陈春华 陈冠豪
完成时间:2013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