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建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斜阳洒落渡头

渡头村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村子坐落在古良都梅岭山脉的北麓,石岐河南岸,因古时临岸边筑船渡码头,方便客渡与货运,称作“渡溪码头”,故得此村名。

当年雷幸存举家从新会大塘迁此建村。因而雷氏是渡头村的主要姓氏,渡头村也是中山雷氏唯一的聚集地。村中三千多常住人口中,约九成是雷氏族人。渡头村也是著名的侨乡,海外华侨就有近七千人。穿过村口牌坊,不远处便是雷氏大宗祠。

对于雷氏大宗祠的始建年代,现有两种说法:一说其建于明嘉靖年间;另一说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宗祠为三进间,深阔恢宏,硬山顶,青砖墙,博古屋脊,麻石基台,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屋脊雕花历经岁月熏陶,已然发黑,仍精美绝伦。祠堂外还饰以八仙贺寿、天姬送子等人物木刻,另有泥塑麒麟、石湾陶瓷青龙戏珠等装饰,以及墙上细腻的壁画。祠堂内顶梁木柱巨大,横梁结构美观精巧,无一铆钉,全靠嵌接。二进间中央吊挂一大型欧式枝形吊灯,磨砂质玻璃花形灯杯呈冰晶蓝色,灯臂为铜质,五层堆叠,繁复华美。

祠堂现为村民活动中心,临近傍晚,依旧人声鼎沸。祠堂一二进间和天井雨廊均设满桌椅,村民或打牌、打麻将,或闲聊抽烟,好不热闹。

在祠堂门额“雷氏大宗祠”牌匾上方,还有一白底黑字木匾,上书“千秋万代子孙昌盛”。在漫长的历史中,雷氏一族不仅子孙昌盛,还名人辈出。较知名的有旅加拿大富商雷学溢、为争取华人权益而不懈奋斗的大律师雷威、加拿大皇室御用大律师雷明亮、世界亿万富翁雷玉堂家族、温哥华议员雷健华等。

在动荡时期,雷氏一族对抗外族的事迹也被后人津津乐道。在祠堂旁的渡头公园内,有两棵参天古木棉树,树龄已有170多年。据说,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进犯此地,渡头村民奋起抗击。在这场战役(县史称为“湖沙渡战役”)中,乡绅雷兆成武师及从外面嫁入村中的刘妹等人英勇牺牲了。为纪念两人事迹,县令吴思树特从梅峰挑选了两棵木棉栽种于此,以伴烈士之忠魂。

祠堂西面,就是渡头村中历史最悠久的街道——云梯里。据说,这条青石板铺就的窄小街巷,开村之初已建于此,想来也有五百多年历史了。路口右侧为一欧式拱门雨廊式低层建筑,看内里的装饰,想必前身是村中菜市场,现在用以放置柴火杂物。

渡头村中存留不少别致的华侨房屋。像云梯里闸门对面的两层洋楼,二楼外凸的窗台弧度优美,犹如饰于脸上的面具,彩绘玻璃窗子仿如其眼,而楼顶中央的椭圆雕刻就像是冠冕上的宝石。健康大街55号的民国风民居看起来棱角分明,四平八稳。米石外墙不知是保养得当,还是后来翻修的,现在仍光亮无暇,看不出房子已有80多年历史。永兴街111号一座两层加顶楼的民居颇具气势,方正厚实,装饰简洁,但线条繁复,尤其顶楼的镂空围栏分设几层,方柱与楼阁层层堆叠,颇为精巧。

位于公园路70号的雷学溢大屋则坚守着中式传统,朴素的外表下处处彰显大家族的气派。灰雕、砖雕、壁画等突显岭南建筑艺术的元素悉数尽显。二楼采用一排高侧窗,走道地板设通风孔,门板也是采用上下推拉设计,以适应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二楼房间中间还有个“透桶”,打开盖子,就能窥见楼下状况。雷学溢在23岁时告别妻儿闯荡加拿大,几经打拼,其家族经营的伦敦药房在加拿大拥有数十家连锁店。他用自己的双手建立起一个商业王国,他的励志故事依然为后世传颂。

当我走出小巷的时候,义兴南路49号碉楼就出现在街角拐弯处。眼前这座碉楼,无论放在南区还是整个中山地区,都是非常特别的,因而成为渡头村的地标性建筑。

这座碉楼高五层,呈五边形,其中面向街道的一面较小,就像是因为将就道路拐角而被削去一样。花岗岩石砌成的底层高约3米,十分坚实牢固。青砖墙上分布着花岗岩筑成的窗框与射击孔。最出众的是其歇山式楼顶,那亭子檐顶的样式如扣在碉楼头上的一顶帽子,远远看去又如一只茶杯盖,十分怪趣。

落日西沉,天空留下一道画笔般的痕迹。褪去暑热的街道招引着窝藏在房子里的人,孩童三三两两地骑着自行车,拾掇着一天最后的时光;老人在村中广场消磨晚饭前的空闲,说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外来工则四处奔走,或准备晚饭,或归家,或离巢……关于渡头村,关于雷氏族人的故事还有很多,然而,在这个“飞鸟相与还”的慵懒时刻,还是留待下回再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