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在消逝中涅槃
粉色的孙文西路步行街可能是中山复古味最浓的街道了。路旁的骑楼群有点新颖,又带点民国风。精致秀丽的轮廓下,特步、361°、匹克等店热闹非凡,融入了不协调的喧闹声。在这群建筑中,汇丰公司旧址(民国时期)、永安公司旧址(1929年)、思豪大酒店旧址(1924年)最为华丽,每次到此,都让人惊叹不已。“石岐十八间”更是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繁荣商业。
在步行街思豪大酒店旧址旁的中山市商业文化博物馆中,保存了原石岐大庙西面的一堵旧墙体和部分石部件。
石岐大庙,即天后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和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两次重修,最后于20世纪40年代拆除。天后庙是中国沿海地区人们供奉天后娘娘的,是为沿海地区航海船工、海员、渔民及商旅共同信奉的神祇。人们在出海航行之前,都会先祭拜天后娘娘,祈求一帆风顺,故天后庙一般建在近海边。现在大庙周围早已沧海桑田,只存留一些遗迹,让后人追寻。
博物馆门前对街的大庙下牌坊位置,当年是一个码头。大庙下一带原是中山商业发祥地之一,是古时香山“石岐海”水路交通枢纽。当时那里一派繁华昌盛,十分热闹,有食街食肆、旅店商铺、戏院茶楼、庙会集市,素有“小香港”“小澳门”之称。
牌坊顶部的双狮滚球雕像颇具深义,加上其身边似是描绘上去的波浪,正是石岐商业发展的总结——岐海商涛,洞见新世界。穿过颇为气派的大庙下牌坊,犹如穿过了一道时光隧道。一街之隔,分隔出两个世界。
从牌坊往右走,在狭窄的小巷中,仁里街5号之二仍挺直着腰板,静静地望着烟墩山。它并不宽大,楼高四层,高挑修长。在窄巷中,人们必须极目仰望,才能见其全貌。它的前身是一家商铺,但由于年代久远,鲜有资料可查,经营什么买卖,就不得而知了。整体建筑为中式风格,上面三层皆有挑檐,然而三个都不同样式,有外凸的,有内凹的,有平直的。檐下没有任何雕刻或壁画装饰。檐角处皆有不同程度的开裂崩损,露出了锈蚀的钢筋或内藏的木料。一棵健壮的榕树盘踞三楼外檐,虬结的树根俯冲而下,为房柱勾画出刚劲的筋脉。
按理说,仁里街5号之一就在旁边。果然,在街口一个崭新建筑物的柱子上,我找到了铭牌,然后找到它的位置。铅灰色的“中山市历史建筑”牌子连同街名牌子不甚平直地钉在一根刚刚粉刷完的柱子上,如两张揉皱的纸皮。螺丝钉各不相同,应该是从别的地方摘挂上去的,或者还是原来的地方,只是原来的建筑物已经易换了容貌。眼前这座仿西洋风格的建筑似乎是重建而来的。从建筑风格上看,与孙文西路步行街的沿街骑楼商铺保持一致,配色也是粉色系的奶白色与米黄色,十分鲜明欢快——也许,它也想借着商业街之势,重振雄风。
仁里街背后的南基横街同样一派萧索冷清的景象。南基横街18号也是入了名录的一座历史建筑。这座仿西式的建筑楼高三层,墙身呈鹅黄色。锈迹斑斑的铁闸门与大门似乎不太容易开合。门框顶上有四个大字,现在只能辨别出“人民”二字。门柱上挂着一块醒目的蓝底红字牌子,上面写着“危险 请勿靠近”。
关于南基横街18号,能查阅到的只有一条模糊的信息,说其前身为大观旅店。仰望它时,我不由遐想:旅客清晨醒来,站在阳台上,眺望眼前繁华的城镇在晨光中睡醒过来;早市的商贩叫卖着,向如织的人流兜售货物;码头的船只一艘艘起锚出航,满载着商旅与货物来往海上,带上他们的希望,前往有机遇的地方。
如今,附近几条街巷都在如火如荼的拆迁改建中。守旧还是立新,在不同人眼里,有着不一样的诠释。承载回忆的老事物消逝了固然可惜,也教人唏嘘,然而任何事物在其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其消亡之旅。如果后人无心挽留,消亡已经不可逆转,那又何必死守着,坐等它成为危房,任由其躯体崩落?何必看着它逐渐枯萎凋零,沦为遭人摒弃之物?何不现在就解开它的桎梏,让它浴火重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