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青烟缭绕之地
如果一条村庄四面环山,那么它注定是穷乡僻壤,但如果像南下村那样位于市区之中,四面通途,多年来仍如被遗忘之地,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南下村被中山二路、悦来南路、博爱三路、岐关西路四条大道围成一个端端正正的四方形,道道相通,本应占尽了地利之便,然而从岐关西路往村内走上一百来米,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种遗世独立的苍凉感。原因与四面环山的僻野一样,南下村也被“群峰”所环绕阻隔——四周林立的楼盘。
深藏于市井之中的南下村有几间颇有意思的庙宇。
位于麻洲街155号的三圣宫,据说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屈指一算,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了。从它的外表看来,并不像那么老迈,感觉只是有点旧。庙前张贴了一张十分可爱的告示,内容如下:本庙三山侯王,华佗先师神像,因日久缺修,色彩退化,需要翻新更衣,现向各方信士筹款,解决资金不足。下款还写着:本次筹款30—80元手巾茶叶一份,100元烧肉一份。看见这有趣的告示,顿觉村民的质朴率真。
1947年和2006年的两次大修缮,多少抹去了它的衰老,隐藏了它的年龄。房顶上的琉璃绿瓦更是透着几分青春,然而古老的本质是掩盖不了的。那种岁月的洗练与雕琢的苍劲,未踏入庙内就已经感受得到。
庙前右侧的石桌石凳看似随意放置,厚厚地落了一层炉灰,等待着有心人的拂扫,看来已经好久没人在此休憩了。顶部熏黑的檐柱雕饰着荷花和青松的花纹,被上方的塑料雨棚染上了一抹绿意。门前正中央的石雕香炉镇守着一方平地,狮足状炉足稳稳地擎着方形炉身,有顶天立地之感。
悬挂于门廊下的盘香呈尖塔样,或两三盘,或五六盘,以铁钩串连起来。不同大小的盘香钩挂在一起,就像一个个不同刻度、不同指针的钟盘。时间在多个时空里游走着,一时分辨不出哪个才是标准。
房檩被鼎盛的香火熏至乌黑,焦油与香烛中的香料把檩柱拭擦得油亮,早已辨认不出原来的木质。门楣与门框呈铜黄色,不知道是否它们的本色,抑或是和房檩一样,是香火的“杰作”。门框上有一对石雕对联:德参云海,灵峙星峰。庙内灯火昏暗,仅十数平方米。左侧长条木椅上方的墙上挂着三圣宫的简介,镌刻的金字映出长明灯的火光,忽闪忽现。绛红色锦缎帷幔后的神龛上,是金光加身的西方三圣坐像,一字排开,朝着庙外注视着大千世界。
沿着麻洲街往村口方向走,经过麻洲街109号古宅,你定会找到位于街边的华帝庙。橙色、银灰色、长方形的瓷砖将庙宇整个门面覆盖了,只留下门框两侧被大红灯笼半遮掩的红底金字对联“华星千古,充彻麻洲”,以及门顶上同款样式的“御祭华帝庙”牌匾。门前正中央的龙头耳石雕大香炉仍旧威严,炉壁刻着“神光普照”的大金字,几乎齐口高的香灰上零星地插着些香烛梗。
华帝庙供奉的华光大帝,又称灵官马元帅、三眼灵光、华光天王、马天君等,是道教护法四圣之一,也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火神。刷了红漆的铁门内,乌黑的神台上是几尊被香火熏黄了的圣像,其中中央的三眼神像高于其他神像,面相庄严,令人生畏。我只远观着,并没有入内。
康真君庙位于接近麻洲街街口处,门牌上写的是南洲街2号,一边与佛缘殿紧挨着,另一边是新开业的“小丽理发店”。门前挂着如三圣宫那样的盘香,其余的门面样式大抵与华帝庙相似——大红灯笼、石棉瓦雨棚、门前龙头耳三足香炉、牌匾两侧褪色的画,还有红底金字的对联与牌匾(只是内容不同)。与华帝庙不同的是,它还保留着原样,被熏黑的青砖墙和麻石墙脚依旧散发着古风,接近底部的外表有些许剥落,还原了青砖的本色,更像是一种灰色。康公真君(即汉朝之帅李烈,因保国有功,受封为康公)圣像与昏暗的背景相融合,难以分辨。
被高楼与大道环绕的南下村没有被繁华渲染,留下了一片难得的僻静。没有受到纷扰的村民仍旧祭拜着他们的神明,无论只是出于习惯,还是本真的虔诚,多少可以让漂泊无着的心灵有所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