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志存高远
1934年夏天,崇仁经过舟车劳顿,再次来到安庆这座已经不陌生的城市。然而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是依舅公之邀,来天成绸缎庄当店员的。而且,这回他真的是来找饭碗,准备学做生意了,因为他已经替代父亲,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这不是崇仁想要的生活,但却是命运的安排。
再次见到舅公,虽然时间仅过去一年,但因为家庭的变故,崇仁变得很懂事。舅公向他了解家中的情况,决定好好提携这位遭遇不幸的外甥孙。一年前崇仁在这里待过,舅公对这位年轻人还是很了解的,也很信任。18岁的崇仁成为了天成绸缎庄的新店员。舅公让他管理布庄的账、布庄的钱,还负责文书方面的工作。别小看一个布庄,由于经营有方,每天都有布匹进进出出。通过管账、管钱,能够了解到布庄的整个经营状况,包括商品的流动(购进与售出),哪些布在什么地方更受欢迎,哪些布能够有更多的利润等。舅公将崇仁安排在这个位置,是一心要让他在工作中学会做布匹生意,将来能独当一面,也做经营布匹的生意人。舅公认为,他这样做,有利于崇仁的成长,也算对得起自己的外甥女。
崇仁每天都陷入布匹经营的事务中,从上海来的棉布若干匹、从杭州来的花丝绸若干匹、销往武汉若干匹、销往南昌若干匹,他要记录下每一笔生意、每一组数字,晚上要作统计,每月末要结算。这一切,对于经销布匹的生意人,例如舅公,他的感觉是生动、鲜活的,甚至是美妙的。他能从中看到业绩,看到商机,更看到了金钱,看到了利润。可是对于崇仁来说,却是枯燥的,冰冷的,因为他对做生意依然没有兴趣。所以,他感觉每一天都忙忙碌碌,身心疲惫,但却没有丝毫成就感。
在旁人看来,崇仁是幸运的。虽然是新来的店员,虽然年纪最轻,但是因为有亲戚关照,他坐到了管钱、管账的位置。有老板赏识,又能学到东西,那是别的店员可望而不可求的。但看到崇仁干得并不是很开心,每天晚上关门后,也不出去玩玩,总是关起门来看书,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他们弄不明白,这位新店员在想些什么?
然而,“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与众不同的崇仁从小就志存高远,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做能造福他人的人。无奈家道中落,使他不能再继续读书深造。但是,逆境也无法使他低头,无法改变他的信念。他心中的理想之火依然没有熄灭。他爱看书,爱思考,爱探求真理。他不想像一般店员那样,平庸地度过一生。
在天成布庄工作一段时间后,崇仁已逐渐熟悉和适应了工作和生活。他默默地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四牌楼是一条老商业街,店铺林立。他看到有的工人、店员或年老体弱,或生病而被解雇,变得无依无靠,艰难生存,很是同情。他开始感到社会的不公,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是什么造成的?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应怎么走?一连串的问题需要解答,但无人可问,他只好求教于书本。就这样,读书成为崇仁第一爱好。他竭尽所能,去借书读书,博览群书。读书并不是简单的消遣,而是想通过书本,借助知识的力量解答现实问题,寻找答案。同时思考人生,探求人生的道路。
当年,电灯的普及还很低,因为发电厂不多,致使电费的价格昂贵。为了做生意,布店装有电灯。但舅公为布店立了规矩,晚上九时三十分后关灯,所有人都要休息,以利第二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电,节约成本。但是,这个规矩对于崇仁来说近乎残酷,因为工作结束和洗漱后,关灯的时间也快到了。可以自由支配的阅读时间不能没有电灯。为了读书,崇仁想方设法,力争既能遵循布店的规矩,又能有灯光看书。晚上,他关上小房间的门,将预先找来的一些包装用的散碎布条,把门缝等能向外透光的地方遮挡住,还将电灯泡也用布遮着,这样,在外面看似乎已经关灯了。完成这些工作后,他便可安心地阅读至夜深。多年后回忆,这段时间是用“偷电”的办法来读书。而早晨,他必须将所有布条收藏好,免得舅公发现。
读书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每天晚上完成布店的结算后,崇仁便悄悄捧起书本,在书海中徜徉,就像辛勤的小蜜蜂,在百花丛中采蜜,他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不愿意一辈子做一般的店员,到年迈体弱时遭到抛弃;也不想做像父亲那样的布匹中介,碌碌半生;更不想做像舅公那样的布店老板,自己拿着丰厚利润,店员却收入微薄,学徒更是只管吃住,没有工钱。该做什么呢?起初,各种想法涌上心头,“学变戏法”,浪迹天涯?“学当戏子,将一生的痛苦沉没在欢笑中”?这些想法只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寻找出路,思考人生,伴随着崇仁许许多多个读书的夜晚。
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崇仁除了思考人生道路,还思考着社会的出路。在还未找到马克思主义之前,崇仁对中国社会的出路感到十分茫然。为什么社会有这么多不公平?有的人很富有,很多人很贫穷;有的人能花天酒地,有的人却饿死街头,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社会上的不公平,崇仁抱着不满的态度。阅读中,苏曼殊的著作引起崇仁的注意。
苏曼殊,近代著名作家、爱国诗人和翻译家,辛亥革命时期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之一,也是一位僧人。这位旷世奇才的作品曾风靡那个时代。苏曼殊是广东香山人(今属珠海市),生于1884年,卒于1918年。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他命运多舛。16岁出家,多半是以一种无言的行为抗争其多舛的命运。他曾是一位爱国主义的革命者,在东京加入过兴中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还参加了反对沙俄侵占中国东北的“抗俄义勇队”。他也曾醉心于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救国思想,赞同暗杀行动;还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参与过华兴会的武装起义计划;并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宣传鼓动工作等。
多才多艺的苏曼殊,懂英文、日文、德文、法文和梵文,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诗歌,成为著名文学家与诗人,但情路坎坷。15岁时跟随表兄到日本横滨求学,与日本姑娘菊子一见钟情,却因遭家人反对而以分手告终,菊子甚至投海而死。后来,他以自己的初恋创作了小说《断鸿零雁记》《人鬼记》《绛纱记》等。作品以爱情为题材,多以悲剧为结尾,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追求与社会阻挠的矛盾冲突,反映出他对封建礼教的揭露与批判,也是他本人初恋失败,内心痛苦挣扎的真实写照。他的作品文辞婉丽,情节曲折动人,对后来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了较大影响。
苏曼殊还创作过诗歌几百首,绝大部分为七言绝句,不少为令人叹绝的诗作,其中有对祖国山河、对故人的抒怀,更有对河山破碎的伤感。如他的《忆西湖》:“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而他的两首《七绝·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则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诗中讲述了战国时鲁仲连力主抗秦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他本人也想蹈海自尽以警醒后人。虽然他蹈海未成真,但写下的诗句依然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苏曼殊还善作画,他的画格调不凡,意境深邃,在描绘山水中抒写着爱国情怀。如他画的《写忆翁诗意图》,配诗:“花柳有愁春正苦,江山无主月自圆。”表现出诗人对亡国的悲痛。他也曾卖画筹钱支持辛亥革命。
苏曼殊对社会的不满与批判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那种超脱现实以示反抗的风格对年轻的崇仁有很大影响。据崇仁后来回忆:在未找到别的力量,也未认识自己的力量之前,苏曼殊的作品“很合我的口味”。
对剥削制度的不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成为崇仁参加革命的最重要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