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岭南文化名家·马镇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学有所成奔前程

上世纪50年代初,人们最喜欢的一位文学家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位苏联作家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描写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曾是当年少男少女们的偶像。

对于主人公的经典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马镇坤和当年许多年轻人一样,把这话铭记在心,并一路践行。

马镇坤来到广州后,虽然错过了报考南方大学的机会,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继续深造的希望。半年多时间,一边打零工维持生计,一边在家里自学功课。他不愿虚度年华,不愿碌碌无为。读书,深造,成了他此时最大的心愿。他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1951年夏末秋初,马镇坤再次跨入校门,就读于广州市致用会计学校,读的是银行会计专业。这个专业实行一年学制。第二年夏天,他便以优良的学习成绩从这间学校毕业。接着,马镇坤又报考广州粤秀师范学校,顺利地被录取。

粤秀师范学校是公办学校,不仅不用学费,而且每月还有14元助学金,除去9元伙食费,还剩下5元零用钱。他心满意足。马镇坤在学期间,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且是班里的副班长。

马镇坤家里经济情况不太好,可这并不影响他对学习的热爱。上课时,他一动不动地坐在座位上,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下课了,他还总是在座位上看书。书,早已成为他的一个知心朋友,每天他都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学校图书馆,成了马镇坤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看书,做作业。有时候,他遇到难题不会做,却没有人可以讲解。他就拿出那张已密密麻麻的草稿纸,画来画去。想出来了,他就满意地笑了,要是想不出来,就眉头紧锁,做到深夜也要把它做出来。他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的,往往是被管理人员请出来的。

皎洁的月光照在马镇坤身上,星星眨着明亮的眼睛,好像在说:“你真是个刻苦学习的好孩子。”

在学校的每个清早,天刚蒙蒙亮,马镇坤就起床。他坐在学校的石凳上,小声地朗读课文。树上那刚刚苏醒的绿叶,草地上那晶莹的露珠,仿佛正伸伸懒腰,认真听着他的朗读。路过的人纷纷赞扬。

1953年夏天,马镇坤从广州粤秀师范学校毕业。这一年间,他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多,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数学等,还有各种教材教法课程。这些知识,参加工作之后直接派上了用场。那时候,干部队伍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为了提高大家的文化素质,广州市第一商业局就办了业余文化中学。马镇坤被该中学校长看中,聘请他为初中代数兼职老师,每周上课两个晚上,一教就是两年,学员反映都很好。这是后来的事了。

广州粤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按国家计划量才录用,分配到各级机关、学校和国有单位。不像现在这样,毕业了就得自己到处找工作,东奔西跑去应聘。

1953年9月,马镇坤被分配到广州交通电工器材采购供应站,从事商业工作。这是他踏入“社会课堂”的第一步,开启了人生征途的又一扇大门,心中激动不已。

此时,马镇坤刚满18岁。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不久,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个“采购供应站”就不简单了。它面向中南地区的国营商业企业,实际控制了中南几省的所有交通电工器材分配权。在人们眼中,这是个统购统销的“好单位”。

1953年还属新中国成立初期,人的思想没有像时下这么多元,都很单纯,尤其是年轻人。进入国营单位,吃“公家饭”,就是参加革命工作,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能进国营单位工作,别人羡慕,自己也自豪。

此时的马镇坤已有些阅历,人也成熟许多。两年来,在不同学校转来转去读书,学了各种知识,对许多行业的情况也有粗略认识。既能够独自到外省采购,也能合理做好商品供应工作。所以进单位不久,工作很得力。

他本来人就勤快,实干,办公室里的种种杂事,比如扫地打开水夹报纸什么的,他都抢着干;遇事又总是与人为善,从不张扬,同大家相处得很融洽,同事们都很喜欢他。

那时候的人看事情都很直观。参加工作干革命,首要的是听党的话,好好工作为人民服务。在人们眼里,单位领导叫办的事就得好好办,老老实实做事,就是听党的话。

马镇坤属于穷苦出身的年轻干部,条件好。他社会关系简单,年轻有为,工作出色,思想要求进步,群众关系又好。很快便进入领导眼中,被列入考察、培养的对象。

1953年11月,马镇坤被选送到上海交通电工干部培训班学习。这期间,他学习了电学理论和电工商品知识,考试成绩总是班里数一数二,每逢派发考试成绩卷,同学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他。

1954年6月,马镇坤回到广州原单位工作。这年10月,他加入中国共青团。一年多之后,于1956年6月,被吸收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同时,被任命为主办科员。

书是智慧的源泉,有潜移默化之功,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镇坤在交电站工作的时候,非常爱读小说,但又买不起书。于是,他白天工作,晚上就和女朋友小文到人民南路新华书店看书,一看就是两个小时,一些大部头的中外著名小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读完的。晚上9时,书店关门了,他就和小文到沙面散散步,谈谈心,交流读书体会,然后各自回宿舍。这也许就是当年谈恋爱最甜蜜的时刻。

有哲人曾经说过:命运之神总是光顾那些敢于努力向上、有所作为的人,而抛弃懒惰者。马镇坤参加工作后,一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个关于他今后事业发展的机会,又摆在他眼前。

那时,广州市第一商业局党委,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到基层选拔政治好、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局里有关部门工作。马镇坤于1957年1月被抽调上去,任局党委监委主办干事。在职期间,局领导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遂于1958年9月选送他到中共广东省委中级党校进修,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

不知为什么,马镇坤对学习理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浓厚兴趣。到了党校后,他如鱼得水,废寝忘餐,努力钻研。那些对他来说还很陌生的道理,摆在眼前,却犹如可口的大餐,令他如饥似渴。连那些授课的教员看在眼里,都觉得他进步很快,多次要他作专题发言。

马镇坤如此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除了个人兴趣外,心里想到的,恐怕就是不能辜负领导的培养和期望,而绝对没有意识到,这些经历会在他往后的发展中,产生那样巨大的影响和帮助。

在省委中级党校学习一年结束后,马镇坤于1959年6月回到原单位,任一商局党委宣传部主办干事,兼理论教员。更重要的是,在宣传部工作,刚学到新鲜热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有一展拳脚的机会。

那时候,根据上级安排,理论学习抓得很紧。马镇坤在一商局宣传部的主要任务是安排学习计划,上理论课,讲解中央那一阶段都有什么重大精神,一些重大的政策问题应当怎样认识,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等。

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物资紧缺,城乡群众的经济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都实行定量配给。面对困难,就要对大家讲明道理,如何跟中央同心同德,战胜困难,发展生产,共渡难关。

那个时期,中央根据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和流通原则,实施一些新的政策,作为计划经济的补充,搞活经济。例如,放开农贸市场,互通有无;商店可出售高价商品,如高价饼、高价烟等,让买得起的人去买。为统一认识,就通过讲座形式,解惑释疑。马镇坤把从党校学过来的基础理论,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跟大家讲。说明困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重要,很适合时宜,分析中央这项政策的正确性。对于马镇坤授课,大家的评价都很好。

广州市第一商业局是管理广州市商业的,下面有十几个单位,有很多好人好事需要宣扬表彰,这也是宣传部门的职责。马镇坤头脑灵活,遇事精明。下面送上来的一大堆情况汇报,他总能从中发现某些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写成消息、通讯,发到报社,被采用率很高。后来,他还动手写些切合时局的言论、理论文章。

那时,广州三大报的记者、编辑,都能慧眼识珠。在每天一堆来稿中,发现脑子活、笔头硬的作者。一经发现便抓住不放,经常上门去拜访约稿。如此一来二去,马镇坤很快便跟他们熟络。其中有好几个资深的老记者、老编辑,还与他结成了要好的朋友。

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马镇坤进步很快。他本来文字功底就不错,在广州市一商局党委宣传部工作,接触基层机会多,对中央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也能“吃得透”,人也好学多问,写的稿子质量都很高。自然而然便成为各大报的积极通讯员,被列入经常联系的名册。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以适应工作需要,1963年9月,马镇坤考入广州市业余大学中文系本科班。业余大学以自学为主。直到他调入广州日报社后,仍然坚持白天工作,晚上读书。在修完六个学期的课程后,才因“文革”时停课闹革命,被迫中断。

马镇坤现在还自感疑惑:他从参加工作到进入《广州日报》当记者,一路走来,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双大手,在一步一步地把他推向报社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