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引子 五桂飘香四海闻天赐福地焉无因
诗曰:
绵延桂岭翠相连,势若腾龙傲碧天。
百里飘香花竞秀,四周水抱景笼烟。
为官当系民忧乐,每记陈临德政篇。
郑愚咏邑诗初见,尽瘁国事力尽捐。
香山建制元英始,福祉黎民万万年。
功建铁城钦梁氏,规划有方绘陌阡。
千秋清誉崇先哲,续写风流赖后贤。
共和民主翻新页,国祚方熙万象妍。
广东省珠江口西岸有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她没有五岳的气势磅礴,没有中原的雄伟辽阔,也没有长江、黄河的奔腾不息,但这里山体圆润而秀美,林木青翠而连绵,山脉起伏蜿蜒而有情,山地、丘陵、河溪层次分明,团聚回环的布局,直面浩渺无际的太平洋。如此山环水抱、龙气升腾的独特地势,可能是中国内陆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这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家乡——广东省中山市。
“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中山市古称“香山县”。一听到“香山”,你的脑海里或许会出现鲜花开满了山坡,遍布群山的景象。你的想象是正确的。
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清道光《香山县志》载:“五桂山多奇花异卉,色香俱绝。”
可见,香山因其境内诸山之祖五桂山的奇花异卉繁茂、四野飘香而得名。
在距今约四千年前的远古时代,香山已有原始部落生活在今珠江口周围,海岛、沙丘、山冈、台地上至今仍留下先民们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香山为百越海屿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三十三年(前214)置百越之地为南海郡。到汉代属番禺县地,隋代属宝安县地,唐代属东莞县地,北宋仍属东莞县管辖,南宋隶属广州府。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唐宋时,香山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悬海外的岛屿。宋阮泳《县治记》:“香山,环海孤屿是也。”
在茫茫沧海之上,渺渺烟波之中,撒落着五桂山、石岐山、凤凰山、黄杨山等一群苍翠如黛的岛屿,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香山”。这些岛屿宛若镶嵌在碧波上的颗颗宝石,云霞变幻,海波万顷。每当夕阳沉海、暮色苍茫、烟雾迷蒙之时,岛屿真在虚无缥缈间。
在众多岛屿中,五桂山所在的海岛最为著名,面积也最大,周回300余里。岛上重峦叠嶂,奇岩怪石、异羽奇禽、佳药山果、流泉飞瀑随处可见,景色秀丽。
“神仙花卉”,是指五桂山上特有的“异花”。何谓异花?据清《香山县乡土志》,“异花”就是神仙茶,山茶花的一种。花色有红白之分,以红色居多。因香味扑鼻,故又名“百里香”“隔山香”。其“异”在不仅花香,叶也香,根可入药。当地人用以泡茶解渴并治病,所以称之为“神仙茶”。此花四季盛开,一簇簇,一团团,绚丽多彩,仿若天空中的晚霞。百里香以香名,开花时节,香飘百里,不少人闻香而至。但奇怪的是,百里香只有在五桂山上才能生长,如果移植他处,则无论如何呵护也无法成活。然而人们总是抱着不甘的心态,不断地采挖移植,最后导致再也难觅此仙花踪影。有诗为证:
起伏葱茏五桂峰,氤氲紫气渺茫中。
芳兰馨草甘泉涌,环绕青山映碧空。
五桂山还有一种花叫作刺桐花,也甚为奇特。它的叶形如梧桐,枝与叶柄均有皮刺。刺桐春末夏初开花,花色深红,大而密,形若金凤,花期长达月余。这种花的奇特之处在于——其叶先萌而花后发,则预示五谷丰登;反之,则预兆着灾年。元朝时香山县令黄棠曾有诗描述这种现象:
闻道乡人说刺桐,未花先叶是年丰。
我来到此忧民瘼,只爱青青不爱红。
百里香消失之后,刺桐花也少见了。但五桂山还有“香木”。宋代的《本草洐义》载香山“地多香木”,“交干连枝,冈陵相接,千里不绝”,但后来砍伐过度,也日渐稀少。“香木”亦即沉香木,是一种非常名贵的乔木,木材本身并无特殊的香味,它必须遭受来自外界的伤害,如虫咬、刀斧、雷击等,形成的伤口被细菌侵蚀,腐烂或成病灶,香树会渗出树脂以作自我防护,从而在伤口附近结香。从结香到成熟又需要很多年的沉淀和醇化,才形成沉香。《本草纲目》谓:“其积年老木,长年其外皮俱朽,木心与枝节不坏,坚黑沉水者,即沉香也。”故沉香木又名“水沉香”。
这种被视为奇珍异宝的沉香,是因为植物的灾变和痛苦的磨炼换来的,犹如琥珀,是用昆虫的生命换来一样,故十分珍贵。据史书记载,香山县五桂山自古盛产沉香,因唐宋时香山曾是东莞属地,故沉香又有“莞香”之称。
在香山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沉香的美丽故事。
话说,有一户沈姓人家,育有一女,长得如花似玉,然而已届婚龄仍未嫁出,皆因身上长了狐臭。大热天时,奇臭无比,没有人家的男子愿意娶她。虽到处求医问药多年,但都无法治好,父母为此忧心忡忡。
在当地,秋高气爽是最佳的入山采香时节。山民每望沉香树黄叶,即知其木已结香,伐木搜取。山民凿回来的沉香,其洗晒工作一般由年轻的姑娘负责。她们在晾晒香木时,每每会取一些精细靓纹香木,切割成小块,暗中藏于衣袖或挂于胸前,以换取脂粉。
沈姑娘自从随同村的姐妹洗晒沉香后,身上的臭气很快不见了。原来她学着其他姑娘一样,把鹧鸪斑样纹的香块藏于云袖或贴于胸脯前。哪想到,香气随女儿之体,入肌,入骨,娇袭一身之香。引来那些追香慕名的男孩,很快沈氏姑娘嫁了一个如意郎君。
香中极品“女儿香”由此得名并传开。于是,风流雅士也便有了“兰馥易迷蝴蝶梦,脂浓深透鹧鸪斑”的诗句。此后,五桂山的“女儿香”成了贡香。相传,当年杨贵妃就是因为听了这个故事,用了“女儿香”,把狐臭变为勾魂的体香,令唐玄宗心神荡漾、神魂颠倒的。
香山民间女儿出嫁,娘家会将一片沉香放在嫁妆中的箱底,以备作生产止痛之用。当妇女生产时,将小片沉香磨粉泡水冲服,可活血止痛;再将小片沉香点燃,有催产作用,这也是称上等沉香为“女儿香”的另一种说法,故在当地,对于沉香,父辈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象征对岁月的感悟,父母对出嫁女儿的一片爱心。
“女儿香”的那些故事,至今仍在中山民间老一辈中流传。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凡种香家,其妇女辄于香之棱角,潜割少许藏之,名‘女儿香’,是多黑润、脂凝、铁格、角沉之类,好事者争以重价购之。”
沉香无可替代的药用价值,厚积薄发的幽香,馥郁幽婉,荟萃了天地阴阳五行之气,成为能通人间、仙界之香品。故唐宋以来,沉香被列为众香之首。难能可贵的是,其特质让人们感悟到:心若沉香,何惧浮世?
浮华的人世中,人们不可能脱世,但可以脱俗,只要你有一颗坚实的内心,少一些浮躁,历经时间的洗礼、磨炼,必具有沉香的品质,从而洋溢着心灵的芬芳,永不迷失。后人有首《临江仙》专赞土沉香:
独见仙花熏桂岭,原来遍地芬芳,千金难买土沉香。香山留正气,馥郁又清扬。
江渚渔樵居岛上,也曾阅历沧桑,披星戴月渡寒霜。春风吹过后,四海闻其香。
香山的香花、香木久负盛名。其实,香山还有一种香果,同样声名远扬。它就是生长于五桂山系的丫髻山山麓的神湾菠萝(已被中国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地的菠萝与众不同,它不仅味道清甜,肉质细腻爽脆无渣,而且个小均匀,外表墨绿色而内心实已黄熟,更难得的是,连果心也可吃,甜蜜清香而无酸味,齿颊留香,经久不散。
正是上述这些香花、香木、香果,共同构筑了香山人或说中山人特有的原始记忆。
先贤厚德,泽被黎民
香山重峦叠嶂,山水相依,风光秀美,但僻处岭南,较长时间被称为“南蛮”之地。故这里一度成为朝廷被贬谪官员的流放之所。流放到此地的官员,客观上提升并推动了香山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仍是蛮山荒海的村落,凭借着这些受贬谪的官员,讲学明道,教化日兴,逐渐孕育了“香山文化”,更有不少文化名人走进了历史的长河。
陈临,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香山籍名人。其父本是朝中大臣,因直言得罪上司,被参了一本,流放到香山,不久忧郁而死,陈临遂落籍香山。陈临事母至孝,自小“奋志不同蛮俗”,发奋读书。汉顺帝永建年间(126—131),陈临由南海郡举荐为孝廉,任苍梧郡(郡治在广信县,约今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太守。陈临为官,廉洁爱民,访贫问苦,整顿吏治,深得民心。尤其是施行“推诚至理,导人以孝悌”的开明义举,流传甚广。
民间有个遗腹子,父亲被权贵杀害,其母告状无门,忧郁成疾,不久撒手人寰。成了孤儿的遗腹子被好心人收养,长大成人后,知道自己凄惨的身世,血脉贲张,发誓为父报仇。他访得名师,潜心学艺,焚膏继晷地苦练,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遗腹子持刀逾墙,手刃仇人。他杀人后并没有潜逃,而是主动投案。
“父仇已报,请就刑戮。”
时陈临任苍悟太守不久,刚把前任积压的案子处理毕,就碰到杀人犯上门自首一案,私忖这个杀人犯视死如归,当另有隐情,故不仅细阅卷宗,而且亲自深入调查此案。
自古以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大原则,但不等于对所有杀人者都处以极刑。古代王朝,强调“以孝治天下”。在舆情下,赦免其罪,彰其大义,在当时是正常不过的事。
果然,这事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不少人认为,“为父报仇,孝感天地:不但不能杀,还应旆表。”
可是,被复仇的权贵家属权势滔天,岂肯放过报仇者?很快陈临就接到上面的旨意,“从重从快”把遗腹子杀掉。
可见,为官者能否秉公执法,最大的困难,往往是来自上级的干预。这日,上面来人催促,勒令陈临立马把凶手了断。面对上司压力,他坦然应对:“先王立礼,可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
用现在的话说,“礼”用来让人进步的,“法”是来稳定国家政策的。古代的“礼”应是指现在的“德”,换言之,以德治国教人知荣辱,依法治国教人明是非。
“太守之意是这个杀人犯不能杀?且应表彰?”来人一听,脸色乍变,厉声质问陈临。
“非也!”陈临据理力争,说:“倘以‘礼’论之,杀死杀父仇人天经地义;倘以‘法’论之,杀人者应当偿命。杀人如不严惩,必将引起仿效以致大乱,故非诛杀不可,但不是现在就杀。‘百行孝为先’,遗腹子杀人毕竟是为父报仇,又主动自首,故此必须法外开恩!否则何以服众?”
陈临的一番话,来人哑口无言。
那么,陈临是怎样的“法外开恩”呢?
陈临了解到遗腹子无子继嗣,就让他妻子到狱中服侍同居。待到他妻子怀孕产下男孩后,才施以极刑。陈临既不受上面的干预,也不受舆情左右,把法律和现实的冲突很好地化解。他深得苍梧人民拥戴,有歌谣云:“苍梧郡恩广大,能令死囚不绝嗣,德参古贤天报赉。”
有一次,梧州受到风雨吹袭,良田被淹,农民受苦,陈临不但迅速组织救灾,派人修筑堤坝,而且发起捐助,带头将家中俸银全部捐出,救济贫民,而自家的房子被吹坏,却拿不出钱来修缮。
当地的百姓都说:“陈临爱民如子,真乃父母官。”
陈临听了,很认真地纠正说:“民为贵,君为轻。称官为父母,岂不本末倒置?百姓才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百姓的儿子。为民办事,即为父母办事,理所当然,可视为尽孝。”
陈临因廉能并举,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所以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05),时已百岁的陈临晋升为廷尉,即全国最高法官,地位相当于宰相。陈临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驾鹤西去的。民众每逢此日都包粽子设坛祭拜他。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谢承在其《后汉书·陈临传》有记载“……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单洁服舞之,推龙船以送瘟神。”作为东汉时期吏治的楷模,陈临政声流传遐迩,直到南北朝时期,史学家魏收还写过一首题为《午日岭外风土》的诗赞颂他:
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
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
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
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
从上述的记载和描述中看到,岭南端午节习俗发源于广东苍梧郡,其初衷与愿望是祀祭先贤陈临,祈求神灵保佑,避灾消祸。据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广州府以五月五日为陈临祀日,每年于其神祠设坛祭拜,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陈临。”端午祀陈的习俗从东汉开始延续到明朝。
也许,后来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千载先贤陈临没有像诗人屈原那样留下《离骚赋》名篇流芳百世,因之慢慢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以致世人大多只知屈原,不知陈临。后人有诗叹道:
沧桑世事见风云,千载高贤数几人。
起落浮沉唯叹息,功成自是有前因。
至唐代,香山开始有了行政区。唐至德二年(757),香山岛上设置地方行政单位——文顺乡,并在乡的驻地濠潭(今珠海市山场村)置戍边军事单位——香山镇。随后,整个文顺乡也改称香山镇。
唐开成二年(837),香山岛出了一名进士,他就是官至尚书左仆射,即左丞相的郑愚(818—907)。
郑愚出身豪门,雄才博学。公元860年,即咸通元年,授桂营观察史。咸通三年(862),岭南西道节度使蔡京施行苛政,竟致官逼民反。朝廷命郑愚代之。当时的邕州(今广西南宁)旱灾连连,农民吃不饱,怨天载道。偏在此时,南诏国入侵,岭南东道兵变,天灾加人祸令局势岌岌可危。郑愚独力支持,安抚有道,整治有方,使邕州安然无损。乾符三年(876),唐僖宗以其有功,授邕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等职。
郑愚有则趣事流传民间。他曾以桂营观察使的身份拜会在海内负有盛名的魏国公崔铉,顺便带了文稿请他指教。一来加深与官僚彼此的联系、沟通,二来炫耀一下自己的文才,抒发情怀,祈望得到高人认可。那时的郑愚刚受重用,意气风发,年少轻狂,人长得英俊,又喜打扮,崔铉以为他是个浮躁浅露之人。因此,对郑愚的文稿不屑一顾,随便把它放在案上,只是礼貌地留他与访客一道吃饭。
饭毕,郑愚离席回家,想起未带回的文稿,于是更换了一身红色的绣袍返回崔铉处。崔铉在他离开后,叫一美女泡茶,一边饮茶,一边好奇地翻看郑愚的文章,看到得意处忍不住拍案叫绝。不过,当他见到返回的郑愚衣着更较刚才华丽,像个花花公子,疑心文章有人代笔,于是有心试他。刚落座,崔铉对着郑愚道:“郑进士累了,请先喝口茶!”
郑愚看了一眼在其身旁的美女,躬身还礼,道:“三人三个口,不是喝,应为‘品茶’是也。”崔铉一听,笑道:“说得在理,听君言,看来对茶也颇有心得,请一试此茶如何?”
郑愚听出弦外之音,分明是试他才学。此刻,烹茶的美女正端起盛着茶叶的茶壶倒茶,随着纤纤玉手的起伏间,茶香四溢。美女朱唇轻啜,一边香喉细咽,一边偷看郑愚,真是明眸转出秋水,令人心意迷茫。此情此景,美不胜收。郑愚见状,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回应: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唯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意清。
这首诗赞颂的茶叶是“草中英”,借物喻人。崔铉看着郑愚穿着红锦,兼且才华敏捷,不由慨叹地说:“也只有像你这样的才子,表里如一,才配得上这身漂亮衣服和有美女相伴啊!”
崔铉说得没错,郑愚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他虽然喜好装扮,但一点也不像那些徒有其表的纨绔子弟。郑愚全凭一身才华入朝为官。自登上仕途,鞠躬尽瘁,为国操劳。每当国家召唤,他总是义不容辞,悉力以赴。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势如破竹,直指京城长安。郑愚临危受命,解了京城之围。皇帝以其功高,晋升他为丞相,位极人臣。
郑愚在位时,不是在地方平叛,就是在京城平叛,生活在劳碌奔波之中,但他时刻关心民生疾苦,时常为无家可归者、露宿者、乞讨者及贫民提供救济,在寺院附近设立施粥点,让他们感受到上天并没有抛弃自己,可以获得继续坚强生活的力量。辖区各地都建有不少凉亭,就是他倡导建设的,这除了用作驿站之外,主要是让那些流浪街头、无家可归者有落脚处。他认为,官府不能帮助这些人,起码能给他们提供一个遮阳避雨的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说,郑愚有着“普世的人道关怀”。有一首《醉题广州使院》可佐证:
昔年百姓受饥荒,太守贪残似虎狼。
今日海隅鱼来贱,大须惭愧石榴黄。
宋年间始立县,布铁沙以筑城
岁月沧桑,时光流转。至北宋,香山岛周围的沙滩沉积比前扩大,一些地方变成了冲积平原。元丰三年(1080),朝廷在鸡拍村(今珠海市唐家镇内)建立了香山崖银场,为广东23个银矿之一;在濠潭(今珠海市香洲区山场村)建立了香山盐场,是广东15个大盐场之一。随着中原人口不断南迁,岛上居民逐渐增加,香山岛逐渐从贫瘠的海岛变为土地肥沃的地方,香山的地位渐见重要。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广东运判徐九思用香山进士、前鄂州军事通判梁杞的建议,请求朝廷改香山为县,未获批准,但许设置香山寨。寨立于濠潭,专营巡捕盗贼,安靖地方。陈天觉受命为香山镇寨官,民赖以安。
陈天觉(1087—1183)以字行,名元英,号香叟。香山虎涌村(今中山市东区库充村)人。宋绍兴八年(1138)进士,授朝政大夫。因性格耿直,得罪朝中权贵而被罢职,愤而归里。时北方受外族侵扰,宋室偏安南方,烽烟暂息。身为寨官的陈天觉审时度势,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以香山交纳赋税,运粮到东莞县城时遭海盗抢劫等为由,建议改香山镇为香山县。
当地有句俗语,“有时有候出公侯,冇时冇候出石头”。也许,陈天觉把握了天时地利人和之机,东莞县令姚孝资采用陈天觉的建议,请州上奏朝廷,结果获得批准。香山镇升格为县,是为香山县。
“绍兴二十二年九月十五日,诏升广州香山镇为县……”
历代史料均有明确记载,这日就是香山县的“生日”。换算为公历,立县那天应为1152年10月14日,按传统历法,这天是“成日”,是上好的黄道吉日。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从梁杞到陈天觉,几经周折,辗转七十个春秋的立县夙愿,终于在这一天梦圆!
当时的香山县属广州府管辖,县境包括今天的中山市、珠海市、澳门以及番禺、顺德、新会的一部分地方。香山县设置有10个乡:
仁厚乡(今石岐、南区一带)、德庆乡(今沙溪、大涌一带)、永乐乡(今濠头、张家边一带)、长乐乡(今神涌、黎村一带)、永宁乡(今南蓢、翠亨一带)、丰乐乡(今三乡、神湾一带)、长安乡(今山场、前山、澳门、唐家一带)、宁安乡(今小榄一带)、古海乡(今黄圃、潭洲、黄阁一带)、潮居乡(今斗门、乾务一带)。南部海域还有南洋诸岛(今大小万山、大小横琴、高栏岛一带)。全县户数不足1万,虽然渔盐兴旺,但农田少、粮食不足、人口少,故被列为下等县。
诏准立县后,朝廷指定陈天觉以寨官身份“代县令”,主理香山县政事。
新县既立,接着就是确定县治和修筑县城。古代都邑必筑城垣,挖护城河,以资防守。县内各乡都十分关注县治的地点,认为这不仅仅是本邑军事防守的堡垒,更是全邑政治、经济、文化中枢,选址必须慎之又慎。经过多次勘察和比较、讨论,初步提出的候选地点只有丰乐乡(今三乡)和仁厚乡(今石岐),因为其他地方大都是海滩,成陆不久,连盛产海盐的濠潭也不具备候选资格。
但丰乐乡与仁厚乡各有优长,应该选哪一个,还需要再定。
就这个问题,陈天觉颇为民主。一日,他邀集父老乡绅坐下来一起商议。可是,丰乐乡和仁厚乡的代表各执一词,争持不下。
仁厚乡代表认为:“石岐有武山(西山)、仁山(今孙中山纪念堂)、寿山(今市一中旧校址)、丰山(南门东北)、盈山(丰山之东)、福山(仁山东南)、凤山(福山东南)共七座小山,围绕着月山,是有名的‘七星伴月’风水宝地,故城址选在仁厚乡最理想。”
可是,丰乐乡的代表持有不同意见:“丰乐乡四面环山,中间乃广阔的平原,自古就有‘聚宝盆’之盛誉,也是一流的风水宝地,选址应在丰乐乡。”
显然,两乡代表皆是从风水的角度去争论。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建城要考虑风水。唐代《黄帝宅经》中说:“凡人所居,无不在宅。虽只大小不等,阴阳有殊,纵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恶。大者大说,小者小论,犯者有灾,镇而祸止,犹药病之效也……上之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下之村坊署栅乃至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焉。”
陈天觉听了,心里有数,他心仪的地方是石岐。石岐靠山面海,已成为与广州府联系的枢纽,当然要比缺乏水运之利的丰乐乡有利得多。只不过陈天觉是仁厚乡人,不便说太多。但在石岐建城,有一个问题,石岐一带乃海滩冲积而成,土质松散。为使城郭牢固,陈天觉早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布铁沙于地以筑城”。
凑巧,双方都祭起了这个最古老但却最有效的“法宝”——堪舆(风水)。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陈天觉一听大喜,便顺水推舟,欲终止那无休无止的争论。他站起身来说道:
“风水宝地,小则挟一方福泽,地灵人杰;大则主一国盛衰,万物生发。古语有云:‘建城须贵地,地贵者土重。’我们可以取两地的泥土称一称,哪里的土重,就选定在哪里建城!”
众人一听,觉得公平合理,于是均表赞同。
接下来的“秤土”,当然是掺铁沙的泥土要重,最后商定在仁厚乡建城。此事传开,人们便把落成的县城称为“铁城”,所以石岐又称“铁城”。这就是著名的“秤土”之说。
众人议定了县城地址在石岐仁厚乡,即香山岛北端的西山与寿山之间,县署建于城内仁山下(今孙中山纪念堂一带)。
陈天觉为把县城建好,特邀著名的数学家梁溪甫为县城建设总设计师。
梁溪甫,又称梁甫。香山县良都(今中山市南区)福涌村人。福涌村原名“曲涌”,后人认为是福地,清道光初年改名“福涌”,沿用至今。
梁溪甫自幼对数学和建筑有浓厚的兴趣,年幼时随在京城为官的父亲梁仲卿生活,有机会随当时的数学名师学艺,很快精通书算。北宋末年,梁仲卿辞官归里,梁溪甫从此就在家乡以包揽建筑工程为业,久负盛名。
梁溪甫领命后,挑起筑城的设计、施工重担,组织了一批精于算术者、风水师、能工巧匠,与随其学艺的四个儿子一起,跑遍了香山大地,将地形地貌测绘成图。香山县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地图就出自梁溪甫之手。
值得称道的是,梁溪甫强调对县城的规划建设,必须遵循“天人合一”,做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他以石岐海、九曲河为天然护城河,筑城墙时,用土多为海泥,不动七星峰、月山、北辰山等山体一分泥土。一切准备就绪,香山县城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一月正式开始兴建。
这是香山旷古以来的首次建城工程,全县仕宦军民、乡绅耆老莫不人人关心,个个献力。兴工之日,四乡车船,赶运木石;工地营役,奋力夯作;士农工商,群策群力;能工巧匠,各献所长。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十一月,浩大的铁城县城工程告竣。
新建的县城,其初筑的城墙为土垣,即以“三合土”(山泥、石灰、沙三种建筑材料搅和在一起)渗以铁沙夯成,城墙异常坚固。城门四个:东门名启秀,南门名阜民,西门为登瀛,北门为拱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守御千户陈豫为拓展城区面积,把城墙周长扩展,并改用砖筑城,形制为东西略长的矩形城池,在四个城门加筑亭台,楼亭相望,垛堞相连,气势恢宏。
由陈天觉策划,梁溪甫设计的铁城,山水相依,山环水抱,石岐的城市风光美不胜收。明嘉靖《香山县志》也有记载:
县城东南山陵,西北水泽,设治于屿北,而四围皆海,居然一小蓬岛也。大尖、胡洲(皆山名)笔峙于前以为望,乌岩、香炉(皆山名)屏障于左以为镇,龙脉拥入县治,隐而不露。登高而视,襟带山海,真岭表之奇境也。西有象角海口,北有县港海口,潮则弥漫巨浸,汐则浅隘难渡,虽近外海而无番舶之患,此莆溟海咽喉,自然天险,广郡之要津也。
历史兴废无常,曾几何时,不仅无数的人文景观被毁,而且自然景观也受到空前的破坏,石岐的“七星峰”,也只留下“七星初地”的地名让后人追忆。俯仰古今,能不慨然!
神仙断语,石破天惊
香山县,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重峦叠翠,碧波浩渺,自然风光秀丽,吸引了不少风水术士、文人墨客不远万里来寻奇探胜。
宋徽宗年间,曾任国师的地理大师赖布衣,因与人相地、占卜每每应验,故有“天下第一风水大师”“神算子”之盛誉。据载,他行迹遍及大半中国,曾经到广东,为很多望族大户寻过墓穴。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坟语》记载:
宋有赖布衣者,善相坟地,今广东故家大姓,其始祖二世、三世坟,多赖布衣所定穴位。谚曰:“族有赖布衣,繁昌必有闻。”
古老相传,赖布衣到广东后,听闻香山县五桂山多神仙花卉,香飘百里,隐见地气之灵,曾率众徒取路往香山县境寻龙探穴。
赖布衣一行,是从顺德方向进入香山县境的,当乘船至小榄沙口海面时,远望前面一片苍茫,唯有形状各异的几个小山彩云缭绕,空蒙迷离,似有股仙气蒸腾。赖布衣向船夫打听,始知远处像橄榄一样的五个山峰分别叫榄碇冈、大榄、小榄、圆榄、半边榄。
赖布衣私忖:山环水抱必然气聚,云蒸霞蔚定出人杰。此五山虽无高大之形,又无雄伟之姿,但巧布其间,显然是“金木水火土”之“五福临门”地理格局。再者,圆榄山,鼓也;半边榄,旗也。如此“五星聚境,旗鼓把门”之风水格局实为少见,岂非出天子之地?
赖布衣想到这里,心头一震,立即取出罗盘,对准方位,细研方数。他以背为座,以山为向,以水为来龙,测到“鼓在前,旗在后”,即圆榄山在前面,半边榄在后面。在赖布衣眼中,“旗”在前,“鼓”在后才是正道,因旗为帅、鼓为号,哪有先后倒置之理?由此,赖布衣断定这里非出天子之地,最多出一宰相。不过,此间已灵气逼人,相信不远处,应是真龙所在。于是,他抖擞精神,率众人离开小榄,往县城石岐方向行进。正是:
辗转南游又一春,遍寻胜境往来频。
谁知南粤蛮荒地,竟是灵山育锦鳞。
夕阳西下,赖布衣一行来到唤作长洲的地方,横渡石岐海后,即拾级登上那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的石岐山。
石岐山,原满山巨石,后因采石变成了泥山,草木森森。因地理位置甚为重要,山顶上设有烽火台,遇有敌情,烟墩守军白日举烟,晚间燃火,彼此传递军情、互通信息,故又名“烟墩山”,山名沿用至今。
当众人走至半山,见一巍峨巨石,伟岸傲然,上面刻着一首题为《泛石岐海》的诗:
此日携琴剑,飘然事远游。
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
渔浦扬来笛,鸿逵翼去舟。
鬓愁蒲柳早,夜怯芰荷秋。
未卜虞翻宅,休登王粲楼。
怆然怀伴侣,徒尔赋离忧。
细看落款,原来是唐朝诗人郑愚作的。这首诗是郑愚年少离开家乡石岐时所写。他作此诗正值“安史之乱”后,诗中的虞翻和王粲分别是三国时代吴国和魏国的名士,均是郁郁不得志者,体现了他此行对未来的忧虑。这里的“台山”,指石岐以南的南台山;“岐海”指石岐山下的大海,山多石、水分岐,香山县城石岐的名称大抵由此而来。
赖布衣与众人饶有兴趣地欣赏完郑愚的诗,然后继续往山上走,很快上到山顶。赖布衣站在山巅,环顾周围,见有七座山峰,围绕着一座形状浑圆的山,他大为惊讶,认为这是难得一见的“七星伴月”地理格局。他忙向身边的向导打听,始知此地的七座山峰,又名“七星峰”,分别叫武山、仁山、寿山、丰山、盈山、福山、凤山。不远处这座圆形的山叫“月山”。断定这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星伴月”风水宝地。
大凡地理形状像什么就预示着什么,但也不尽然。风水者,堪舆之道也,堪为天道,舆为地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风水术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因此,待天空慢慢拉上夜幕,赖布衣再走上山巅,仰观天象;接着,俯瞰山下的石岐海。恰好山下的石岐海正是退潮之时,海水在各岛屿分流迅速,阵阵风声和着汹涌澎湃的涛声,仿若号角声在耳边响起,景象十分壮观。
赖布衣心潮起伏。未几,他大惊失色,口中道:“大宋将江河日下!”
“大师何出此言?”众徒惊讶。
只见赖布衣双眉紧锁,一言不发,神色异样。隔了好一会儿,才一字一顿地说:“你们且看上空,帝星暗淡无光,此时此刻,正汹涌退潮,三才和合,最为精准。”
赖布衣说的帝星,俗称紫微星,“紫”字是指紫微星垣,古代用来象征皇帝。
“宋室若移师此地,或许可……”大徒弟接过赖布衣的话题道。
“我看大宋气数已尽,到香山也难避过此劫。不过,至少可把根留住。此谓‘七星拱月地,穷途也有路’啊!”
众徒听了,一知半解,又见赖师神情严肃,不再追问。
次日,赖布衣率众人登上与插笏山相连的莲峰山(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所在地)。当时的莲峰山与插笏山(白衣古寺所在地)相连,逶迤而下,气势非凡。
莲峰山者,峰以莲名,擢青挺秀,应地之灵。山上松柏翠绿,紫竹茂盛,山花烂漫;山下的荷塘乃海滩冲积而成,绵延数百里,连片滩塘内长着各种各样莲花,竞相斗艳,十分壮观。
赖布衣站在莲峰山山巅,近看山麓雾霭缥缈于阡陌间,莲花盛放;远眺五桂山山脉连绵起伏,紫气蒸腾,拂面的熏风中夹杂着花草的清香,使人心旷神怡。他见此美景,心神荡漾。不禁言道:“野莲盛开之地,仙花飘香之所,绝非凡景。”
随他相地的徒弟及乡绅忙问其故,赖布衣并不理会。只见他凝神看着前方,竟然越看越奇,惊叹道:“实乃护拥天龙之地,确为‘七星伴月’之风水宝地也。未料区区香山县境,会出扭转乾坤之天子!”
“哗!”众皆惊愕,个个张大了口,目光齐刷刷聚焦到赖布衣身上,问:“朝代更迭,当皇帝者即为天子也,何谓扭转乾坤之天子?”
赖布衣并不作答,此时此刻,他站在山巅上,轻捻胡须,衣袂飞扬,恍如神仙。他掐指一算,又道:“是帝象帝,是帝即帝,是帝非帝。每颗星需历百年,七百年方圆七星伴月之数,此乃七百年之后的事。”
众人求解,赖布衣笑云:“天机不可泄露。”
赖布衣断言七百年之后,香山县会出扭转乾坤之天子。究竟这天子将诞生在香山县境何处?是故,赖布衣择日率众徒沿着五桂山龙脉一路追寻。后人有诗赞道是:
寻龙点穴向南行,掐算玄机暗渺溟。
地理天时何日应?三才和合始分明。
大凡风水师寻龙探穴的一般顺序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其中,“觅龙”是关键。
古人称山势为龙,觅龙即寻找生气流动的山。谓山为龙,像形势之腾伏。山之变态,千形万状,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顺,或隐或显。又云,龙形之山脉视其形可分成五龙:进龙、退龙、福龙、病龙、恶龙。
那何以分辨此五龙呢?按风水书言,山势过于高大险峻兼怪石嶙峋者,奇形怪状固然好看,但多出恶龙。恶者之所乘也,天地之邪气,扰乱天下,所出之龙,谓之混世魔王是也;而山势绵延起伏,山势柔和,虽平淡无奇,但多出福龙、进龙,乃为仁者,仁者之所乘也,天地之正气。
这天早上,赖布衣率众从石岐出发,走了大约半天时间便来到五桂山山脚。
五桂山,是珠江三角洲南缘的山脉之一,此山乃方圆三百多平方千米的群山之祖,终年花草芬芳。它东起伶仃洋,西迄磨刀门,北界横门、石岐等地,南抵横琴诸岛,脉分五路,主脉从东南行,奔腾而出,绵延起伏,一路气势磅礴,横布数十里。
赖布衣看着绵延起伏的五桂山,好似龙身,且起伏柔和、绵延不绝,当是进龙和福龙无疑,故精神畅快。领着众人沿着山脉继续往前走。当行至五桂山南部的白水林山,赖布衣停下了脚步。
白水林山,所处地域为丰乐乡谷字都(今三乡),不远处就是著名的罗三妹山,山下有终年喷涌不竭的地下温泉(今中山温泉),甚为奇特。
赖布衣从高处俯瞰,只见谷字都聚居之处是一大平原,周围都是山峦,层林叠翠,一看便知此地是个“聚宝盆”地理格局。他深觉此间灵气较之小榄更为逼人,断定不远处,是所行之目的地。故与众人继续往东行,终于来到位于五桂山“行龙干脉”上的翠亨村。
山清水秀的翠亨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背枕祖山——五桂雄峰,紫气氤氲,云蒸霞蔚;东临浩浩荡荡的大海,气象万千,景象十分开阔;南面是金槟榔山,槟榔处处,果实满枝;西面是牛黄山,山形似牛头,牛气冲天;北面是龙头山(因避讳,又称犁头山),正欲奋起;难得的是,翠亨村还有被称之为“玉腰带”的兰溪,兰溪绕村而过,直通大海。河溪宽阔,水质清澈,一年四季,两岸香花弥漫,微风拂过,柳枝随风飘拂,河溪泛起涟漪,景色迷人。
身处翠亨村的赖布衣异常兴奋,对众徒道:“香山县好山好水相依,河网纵横交错,溪水迂回曲折,背山又有茫茫大海,真是既得水,又藏风!”
赖布衣所称的大海,即伶仃洋。比他晚一百多年的南宋名相文天祥,即在此地写下了《过零丁洋》,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赖布衣在翠亨村走了一圈后,再登上五桂山山脉,用心细察,他大为惊愕,道:“五桂山的主脉,东南行,经谷字都,结穴于这里的翠亨村。假以时日,此一带定当出惊天动地之人杰也!”
他言休未止,又留下偈语:
龙到平洋莫问踪,只观水绕是真龙。
说话间,天上一群大雁“人”字形排开,正经头上飞过,不久,降落在前面的海岛上。赖布衣与众徒顺着大雁方向看去,又是另一番的景象。
只见前面的海面上有三个小岛分布有序。从向导口中知道,左边是淇澳岛,右边是唐家湾半岛。淇澳岛与唐家湾半岛古时统称为金星山,均为条形状,两岛相峙,隐若双龙。奇妙的是,这两岛之间有座圆形的小岛,仿若硕大的珍珠,名叫金星岛,淇澳岛与金星岛之间的海口叫金星门。据历代《香山县志》记载:“金星山,二峰相峙趋向如龙,中有小屿如珠。”又载:“金星山在县东南,二峰相屿,隐若双龙中有小屿如珠。”亦曰:“金星门,南汇大海涛,翻若山,黑黄苍赤,备具奇观”。
众人正凝视前面海域间。忽然起风了,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云霞满天,转眼间,风起云涌,雷声滚滚。但见浪随风起,波澜壮阔。此时,只见仿若双龙的淇澳岛、唐家湾半岛,好似动了起来。昂首一齐游向酷似硕大无朋的珍珠——金星岛。
“二龙戏珠!”赖布衣脱口而出,众徒齐声应和。有诗为证:
翠亨海面现双龙,桂岭分宗山五峰。
聚脉东南形胜地,旗张鼓列阵图雄。
此时此刻,赖布衣深有感触地说:“甫进入香山县境之小榄,即有‘旗鼓把门,五星聚境’之阵;至县城石岐,有‘七星拱月’之局;经谷字都(三乡),却是一大‘聚宝盆’;现在的翠亨村更有‘双龙戏珠’这千古奇观,如此一流地理格局竟集于同一县境。真不可思议!”
说毕,他大声感叹道:“香山县真乃藏龙卧虎之地是也!”
古老相传,这些传说已很久、很久了。后人有首《西江月》叹道:
辗转南游到此,不知几度春秋。人间胜景足勾留,旗鼓五星聚秀。
七曜北辰格局,预言将现冕旒,双龙戏水宝珠浮,果应玄机秘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