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概述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处原香山县城东,过去被称作“东镇”。而在城里人看来,这里住的都是乡下人,所以人们又常把这里称作“东乡”。
历史上,火炬开发区用过多个名字。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刚立县时,由于人烟稀少,县衙门只在这里设立乡级的行政机构——“永乐乡”。随着人口增多和生产发展,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决定在香山县实行改乡为坊、都,于是永乐乡升格为相当于镇级的“得能都”。清光绪六年(1880年),香山县再次改都为镇,将得能都与四大都合并,这才第一次出现“东镇”这个地名。30年后,宣统二年(1910年),东镇改镇为区,再次被改名为“第四区”。民国时期,甚至一度改名“东乡区”。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还曾将这一带称为“滨海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先后被命名为张家边乡(大乡)、张家边人民公社、张家边镇等。随着中山港的建成与对外开放的需要,1990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山港区正式成立,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国家级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由于每次改名,都伴随着管辖地域的调整,为了避免混淆,本书所介绍的人和事,就以目前的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所辖区域为准。
“东镇”是一百多年前使用的旧称,且前后只沿用了30年。但由于太祖父辈和祖父辈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时,总是习惯性地使用旧称,因而“东镇”两字给后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于早年出国的海外乡亲,“东镇”二字已在心中扎下了根,只要提起“东镇”,心中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本书的写作宗旨,是要向与这片土地有着一定渊源的读者,讲述从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为了与“正史”和“地方志”有所区别,我们将本书定名为《东镇史话》。
自古以来,包括东镇在内的香山,由于地处珠江口外的南海之滨,直到南宋依然是个孤岛,距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甚远,所以南宋绍兴二十二年香山立县时,被朝廷划定为“下县”,其落后、闭塞情况可想而知。但就香山海岛而言,东镇的开发年代却不算太晚。据张氏族谱记载,早在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就有张凤岗一家从南雄珠玑巷逃难来到香山海岛,在此搭寮而居,靠捕鱼、种地为生,“张家边”一名便由此而来。其后,外姓外族的乡民陆续迁到此地,聚族而居,共同开发这方宝地,以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共同谱写出这卷长达八百多年可歌可泣、可敬可爱的“东镇史话”。
多年前,中山曾经流行过一首名为《张家边好地方》的歌曲,这首歌曲充分反映了东镇人的自豪与外乡人对东镇的赞美。
都说东镇山清水秀人勤奋。美丽的神话传说,幽雅的古代建筑和民国时期的碉楼群落,淳朴的民间习俗,委婉动人的咸水歌、东乡民歌,给这方土地涂上了浓厚的岭南色彩。八百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外交家、诗人、教育家、书画家、音乐家、摄影师、医生……甚至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英雄。改革开放后,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这方土地再次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热土——国家级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回顾往昔,勾起我们浓郁的乡情;展望未来,令人无比向往。现在,请随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一页一页地读下去,重新认识和了解东镇——我们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