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德薄位虚
凭借出色的资本运作能力,郭昌珉用了七年时间,构建了昌珉资本在金融、保险、科技上的投融资生态圈。累计投资或孵化了几十个项目,其中有五家公司均已上市。基于出色的投资表现,郭昌珉从一名创投公司的创始人,晋升为创投圈数一数二的投资大佬。
昌珉资本投资创保科技的初衷,是进入“医药”和“保险”两个热门领域,实现线上保险投资版图的升级革新。事实证明,郭昌珉的判断是准确的。他对夏成才团队的期望,没有落空。
在短短两年内,创保科技的成长速度,足够让昌珉投入的资本实现了几倍的估值增长。
可资本的贪婪,此时也显得淋漓尽致。资本的冷酷逐利性,及永不满足的嗜血天性,不会随着收益多少或自制强弱而发生任何改变。
为了汲取创保科技创造的价值,郭昌珉放弃了一贯的“培育为主、守护成长”的投资观念,打破了多方默契,准备携高额资本再次进入,推波助澜促成公司上市后再尽情套现。
房地产商出身的杨江南,行事方格表现为“财大气粗”,他早对创保科技的投资机会虎视眈眈。
杨江南的投资风格不同于昌珉资本——专业、专注,也不同于沈昊——正统、官方,他的投资方式以“一步登天”和“相机行事”为核心指引。
当杨江南打听到南山区政府准备重点扶持创保科技后,立马决定以“政企共创”的形式,推动创保科技成为“保险创新示范区的排头兵”。他断定,创保科技是下一个医疗保险领域的“独角兽”。
两名资本大佬都瞄准了创保科技这个猎物,都将对方视为最大竞争对手。
外部的哄抬,导致创保科技内部的分歧更加明显。创始团队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利益诉求。
有人将此轮“资本神仙打架”视为千载难逢的逆袭机会,主张大家应该等着要价,上不上市都是“钱的那点事儿”。也有人主张,要坚持创保科技创立的初衷,将公司发展为行业的领导者,哪怕是要再一次融资,一定是朝着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方向去谈判。
员工之间的分歧就更大了,有等着公司上市后,股票套现去交购房首付款的,也有将公司当作长久可以依靠的事业平台的,有关注创保科技未来发展方向的,也有置身事外完全看热闹的。
分歧最大的是牛巅和夏成才。
两人内心渴望和归属期盼,截然不同,导致了他们对此轮资本进入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困惑不已的夏成才,再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他迫切需要找到内心答案,需要一名可信赖的智者,需要有人以旁观者视角给自己提供建议。
这个人,他几乎没有多想,非邱老师莫属了。
杨丹这个时候也站了出来。她第一个找到夏成才,聊了自己对创保科技再次融资的看法。
她没有明确的上市套现企图,也没有想过长远的规划种种。只是,觉得这次公司的融资目的与之前的任何一轮都不一样,稍有不慎,可能会导致公司失控,近一千号人的努力就付诸东流了。
当杨丹建议夏成才跟导师谈一次时,夏成才果断答应了。
夏成才分别给邱老师、单大康打了电话。他与常钻也进行了深入交流。夏成才试图寻到良策,帮助公司度过最关键阶段。
从宏观政策角度分析后,单大康认为创保科技要看准政策红利,踩准国家对于科创板、医药、保险产业的布局节奏,抢先做成行业标杆,如此方能占据先机。
作为资深“老保险”,常钻的看法最能代表保险主体的想法。他看到的更多是,保险场景流量和业务机会上的价值。
邱老师是著名的法学家,他参与了多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咨询,对于公司上市的意义则看得更透彻。与夏成才沟通完后,经过几天的思索,邱老师回了一封长达五千字的分析,将是否上市、在哪里上市、何时上市等事项阐释得清清楚楚。
这封《创保科技上市之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邮件,犹如一盏智慧的明灯,他直指事情的本质和夏成才内心的所忧所虑。
夏成才决定了,他要再约沈昊沟通一次。
在详细询问了科创板上市要求、周期、利弊后,夏成才与沈昊达成了合作的意向。
但是,他们这次谈话,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被人利用了。一时间,巨大的舆论漩涡袭来,引起了强大负面渲染力。
第一个跳起来反对的牛巅。他觉得夏成才将资本与关系混为一谈,企图将公司的核心价值以低廉的要价卖给证交所的老同学。杨江南更是担心丧失了投资创保科技的机会,他四处动用关系,试图将创保科技与他的保险地产强行关联起来。
意见最大的是昌珉资本的郭昌珉。他直接以大股东的身份,公然反对夏成才单独以公司总裁身份接触沈昊。在他看来,昌珉资本一路陪伴创保科技,当初协议里也有优先投资的约定,任何涉及融资决策,他本人及昌珉资本派驻的董事都有讨论和投票的权利。
在利益的强大诱惑下,各路资本露出了残酷而真实的面孔。
外界的纷纷扰扰,终究还是没有打乱夏成才的思绪。
反倒,他更加笃定了然。
这些董事长和大佬们,个个都是“投机取巧”的高手。
在他们眼中,资本是奴役人才和价值的筹码,他们手执无形的魔鞭,在最能挖掘出宝藏的时间点,疯狂地挥舞着、击打着,直至他们的核心目标得以满足,才肯罢休。
夏成才,这次会被资本绑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