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5章 说小白(上)

《姜小白来也》(完)—杂说Ⅰ

孔子曰: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对当时的违礼行为一概加以指责。

晋文公称霸后召见周天子,这对孔子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他说晋文公诡诈。

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称霸,孔子认为他的做法符合于礼的规定。

请注意啊,齐桓公是表面尊王,在他那个时期,想走称霸的路线,只有尊王攘夷可走,这与齐国的特殊国情有很大的关系。

就算他想武力称霸,也未必行得通。

宋代大儒朱熹说,齐桓晋文心都不正,只是一个表面做的好,一个直接赤裸裸的。

表面做得好的是齐桓公,管仲给他的建议就是尊王攘夷,想称霸别的路子走不通。

晋文不同,想让我白出力气白干活,不给好处老子不干,管你是不是周天子。

不管你是哪个诸侯还是周天子,老子出兵出钱了帮忙你们了,OK,拿钱拿地来,少一点都不行。

齐桓公走的是政治路线,和平称霸,面子工程而已,一路撒钱一路出人出力,要的是你们的尊重。

晋文公走的是武力称霸,老子能打,不服来干,我也尊王,但不能白干,要地要钱。

所以齐桓公一死,齐国一乱涂地,国力空了,再有钱也及不上这么在国际上装逼啊。

晋文一死,晋国仍然称霸百余年,国力雄厚,没有哪个诸侯敢在晋国面前吹牛的,包括齐国。

这就是齐桓晋文的不同。

孔子不高兴,骂人了,齐桓公是个好伙计,维护周礼,正派点赞,晋文公不老实,不按规矩来,坏蛋一个,满肚子坏心眼子,诡诈点名批评。

孔子专门放这些马后炮,实际一点用都没有,春秋末期,天子失其权,诸侯专政,天下事决于方伯,孔夫子不去责备周天子,反而冲诸侯们发脾气,点评这个点评那个,搞的不讨人喜欢,周游中原列国没一个看得上他的,至于楚国秦国,连去都没去,他自己知道去也白搭,秦楚不吃他那一套,个个都是靠拳头打天下的。

没有法子,退下来教书,写文章,骂这个骂那个,很可怜。

孔夫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就是复周礼,他理想中的形象就是尧舜。

当初孔子拜访老子,老子毫不客气的指出孔子的问题,“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以朽矣,独其言在耳。”

你宣扬的那套东西已经过时了,只留下一些不实际的空话。老子的学生庄子更是一点面子也不给,批评孔子张口闭口仁义道德,“夫子乱人之性也”,你这些说法简直就是违背人的本性。

来看著名的桓公读书故事。

这个故事来自庄子的书,骂孔子骂的很厉害。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齐桓公,闲时堂上读书。

扁,修车高手,应召到堂下修车轮。

他看齐桓公读书十分专心,还嗯嗯嗡嗡的摇头朗诵。

轮扁觉得做工受干扰,问桓公读来读去读的什么东西。

桓公说:“圣人讲的话呀。”轮扁说:“圣人还在世吗?”

桓公说:“好蠢!逝世多年啦。”

轮扁说:“这么看来,老爷读的不过是古人剩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寡人读书,轮匠跑来批评,这还象话吗!你说说。说得脱,走得脱。说不出道理来,我要你命!”

轮扁说:“俺自幼修车,就讲讲斫车轮的道理。轮辎要打卯眼,逗插辐条。卯眼大了一丝,辐条敲插入内,暂时牢固,日久松动,便会脱落。卯眼小了一毫,辐条敲插不入,强迫打入,轮辋裂缝。日久会破。必须丝毫不差,大小正好。要做到这点,不但凭手艺,还得用心思。最关键的技巧,心头明白,口头说不清楚。俺没法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没法学到手。所以俺七十岁啦还在这里斫车轮,找不到接班人。

古人死了,没法传授的东西也跟着他进了棺材。

留给后人的书,依俺的经验看,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一听傻了。

这是庄子的文章,骂齐桓公,实际是在骂孔子。

庄子比他的老师还厉害,嘴皮子不饶人,他的老师老子还多少给孔子一些面子,到了学生庄子这里,呵,扒了个干净,内裤都不留。

孔子那么多弟子没见有哪一个站出来为老师鸣不平,大概都觉得理论水平不太够,嘴巴也没有庄子那样伶俐,没法反驳。

但是有一点貌似值得一说,那就是几千年来的皇上看透了孔夫子的思想,觉得拿过来哄老百姓很管用,于是把孔夫子抬得高高,呼为大成至圣先师,面子上总算挽回来了。

孔子老子的争论或者讨论,庄子的态度等等这些暂且不论,仍然回到齐桓公的伟大一生。

不管姜小白如何的私德不堪,总算在孔子那里得到了极高的赞誉,“正而不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