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2章 霸业昙花(1)

齐桓霸业昙花现(上)

《史记》。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这段记述综合的表达了司马迁对齐国历史发展的概论。

齐国自太公建国,因俗简礼,依山靠海,极力发展工商业、手工制造,垄断天下盐铁,齐国一时富足,“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联袂而往朝焉”,兴盛壮大,冠盖诸侯。

其后齐国有衰,至于桓公,管仲辅政,大行改革,于是桓公霸天下,威望日隆,九合诸侯盟,一匡天下正。而主倡改革的管仲有国君之待遇,富甲一方,在周为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极尽人臣之能,千古谓之贤相,为后世国相师,但凡有所志必称管子。

记述中提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朝天下,分封宗亲功勋,大大小小诸侯也有上百,比较大而有威望的不过十几。所谓九合诸侯,指齐桓公主导了至少九次大型的诸侯聚会,桓公也被诸侯尊为盟主,代行天子事,周天子也倍加尊崇,亲赐齐桓公行方伯特权,自姜太公建国,至于齐桓公,齐国可谓巅峰。

论语有记: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史记所载: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谷梁传:衣裳之会十一,兵车之会四

兵车者,各诸侯兵马与会相盟。乘车者,不以兵马,即所谓衣裳之会。

周天下自文武成康以降,渐次衰落,礼乐崩颓,周朝天子的地位也不断下降,行政在于诸侯,而齐桓公“尊王攘夷”,扶助天下诸侯,抑制强权,抵御外夷侵扰,几十年间天下安宁,周朝礼制得以传承,中原文化再次兴盛,桓公实在是功不可没,后世赞叹“一匡天下”。春秋五霸,桓公为首,桓公之霸非他国可比,不以武力,走的是和平称霸的路子,独特于晋文、秦穆等诸侯,在史家中交口称赞,千古无两。当然,齐桓之霸并没有太多的延续,桓公一死,

国内纷乱,霸业倾颓,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桓公秉承“尊王攘夷”,本质上做的是赔本的买卖,与后来晋文、秦穆等有显明的不同,无论如何,桓公在管仲的辅政下,无私天下,开创中国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创举。

那么有个问题,为什么齐桓公的春秋首霸自桓公死后,渐次衰弱,霸主地位难以为继,而晋文公的霸业反而延续百年,诸侯百年间以晋国为首不敢叛,这是什么原因呢?齐桓公的霸业是真霸还是冤大头?

首先简单了解下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地缘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各诸侯中,齐晋秦楚先后为大,宰执天下,属于“天然大国”,周朝分封诸侯,宗亲一派环拱周室王畿,“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环而拱之”。宗亲所分封地域具有先天的自然优势,尤其是农业上更比较边缘封地发达,但是真正崛起的反而都是非宗亲诸侯,齐秦晋楚都属于外围封国。这与周朝封国设想相反,当初以天子王畿为核心,血缘亲情环卫,最外层则是建国功臣,从实力上比较外围诸侯相对要差一点。但后来的发展截然相反,尤其到了春秋时期。

外围诸侯齐晋秦楚,先后崛起,而内层的宗亲势力诸侯则相对较弱,甚至沦为大国附庸,至于周家天子,只剩下一个空壳,留下“共主”的虚名。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失其政,令由方伯。

齐国先霸,整个春秋时期,齐国先后吞并三十余国,东方为雄长。

楚霸南方,灭国四十余。

晋国影响中原近百年,灭国者二十余,威服天下诸侯四十余。

秦国称霸西戎,辟国十二,开地千里,诸侯不能遏其势。

齐国始霸,最大的功劳当属开国之祖姜太公。比较齐鲁,遥想当初,太公与周公之论,已经把齐强鲁弱的因由道明,道明归道明,仍然不能改变历史的发展,这与齐鲁两国的建国理念不同。齐国太公因俗简礼,尊贤尚功,鲁国执行的是亲亲路线,彻底的执行周礼,有人说鲁国就是一个放大版的周朝,周也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鲁国,有道理。这样一比较,鲁国的政治路线相对保守,齐国则更加开放。太公时期,齐国已经露出大国锋芒,“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联袂而往朝焉”,而鲁国也正如周公所预言的那样,鲁国恐怕要受齐国的欺负了。齐国之所以在春秋时期先于诸侯迅猛的发展,称为大国,根本原因一是文化上的开放与包容,而是太公的经济之道,依山靠海,大力发展手工业、国际贸易、垄断盐铁,国家富足,虽然其后有所衰,至于桓公,管子改革,齐国更加蓬勃,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