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管鲍之交
《姜小白来也》—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
《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我穷的时候,曾经跟鲍叔做买卖,本钱比他少,分红比他多。鲍叔认为我家里穷,不认为我很贪财。我也曾帮鲍叔做事,不成功,鲍叔以为每个人都有运气好差,不认为我不会经营。后来我几次出去做官,都被辞退了,鲍叔认为没人赏识我,不是我的过错,更不是我没有本事。没办法了去当兵,从军作战,打仗的时候溜在后面,撤退的时候跑的最快,鲍叔以为我家有老母,不是怕死。辅助公子纠,结果失败了,召忽为公子纠而死,我呢愿意被俘,鲍叔不以为我无耻不忠,而是认为我应该死得其所,他认为我是那种不甘心被世俗的礼制束缚的人,不为某一个君王谋,要为天下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仕齐而齐霸天下,非管仲,实为鲍叔之功。高山流水,伯牙遇子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知音难觅。伯牙之有子期,如管仲之有鲍叔。
管仲给孔子的难题
管仲其人,孔子多次评价。从孔子的思想上讲,管仲的很多做法是不符合孔子主张的“礼”,但是管仲的功劳很大,对恢复、维护周天子的礼制做出了实际的贡献,这让孔子也不得不刮目相看。但是,孔子的学生对管仲这个历史人物多有看法,甚至有许多不满,意思是我们跟老师学的东西,拿管仲的言行一对比,发现差的太远了,管仲明明是个小人啊,与老师倡导的为人为政似乎违背太多。这该怎么理解呢?
孔子有三段论管仲的话。
管仲知不知礼?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怎么知礼呢?他的做法与我们的礼制不合,甚至违背了我们的原则。这个人不知礼。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为君谋而不忠,反而投靠政敌,不以为耻,历史对他的评价却那么高,这跟老师给我们讲课说的不一样,管仲真的做到了仁吗?
孔子也不是个死板的人,他说管仲啊私德看上去不怎么样,但是他做了天大的好事。尊崇周天子,九合诸侯,和平称霸,不灭人国,尊王攘夷,天下得其利,我们倡导的周礼也得益于他啊。像他做的这些事,真是符合我们提倡的仁道,真的很符合。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学生们对管仲的看法非常矛盾,因为管仲的做法与老师讲的差之太远了。孔子从事功上来解释,不要去计较管仲的小枝末节,要看大体。你们看管仲做的事情,天下百姓都受到利益,甚至说,没有管仲,我们估计都被野蛮民族给吞并了呢,没有管仲,我们的周文化能不能继承下来都不好说啊。难道让管仲像普通人那样,为了一个失败的公子纠去自杀,而不实现自己的抱负吗?
管仲为人为政
从上面孔子与学生们的讨论看,在管仲的认识上,孔子与学生们的态度不一致。学生们从私德方面看管仲,真是无耻之徒,但是在历史上,国际上的影响管仲又那么大,且后世对管仲的评价那么高,这可怎么理解呢?老师教导我们学而时习之,我们习不了啊,太痛苦了,老师,你看管仲怎么说?
学生们都很年轻,学问也不灵活,自然不及老师孔子,孔子大弟子们好几十岁,既然学生在学问上有质疑,自然要解释一番,首先孔子认为管仲私人行为上够不上君子的境界,因为他不知礼。他不是儒家倡导的严格遵守礼制的人物。他所做的事情表面上看,符合礼制思想,也维护了周天子的尊严,但这只是他的手段,并不是他切实的要去执行去传承周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齐国称霸。所以私德上,孔子有看法。
但是管仲的功劳太大,天下纷乱,辅助齐桓公和平称霸,不以兵车,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说实话,这个评语已经很了不起了。管仲让中原文化得以传承,没有管仲,天下大概要灭亡了吧,哪还有什么文化,我们都要变成野蛮民族了。从事功上看,孔子的推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