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历史经验真有价值吗

吴太伯世家》—历史经验真有价值吗?

一、太伯奔吴

太伯兄弟二人因为父亲意欲传首领的位子给孙子昌,昌即是后来的周文王。

从历史的发展看,选择昌是正确的,当然,我们不能说选择太伯就会很糟糕,已经发生的历史记载看,周文王的确没有辜负他祖上的慧眼。

古代的继承顺序是父终子继,古公选择昌有没有其他的原因考虑我们没有确实的信息,据说周文王的母亲一脉势力可观,正史上不确定。

太伯兄弟比较的有智慧,因为周文王的父亲并非长子,继承顺序错乱,往往会导致人事上的冲突,尤其一国之君,哪怕一个部落的领导,久而久之,会引发后世的争斗。

因为意识到这些,太伯兄弟果断远奔偏僻的吴,“断发纹身,示不可用”,就是说在文化上融入吴地,按照吴地的风俗来。

这兄弟也不简单,很快在吴地得到推崇,做了首领。从这点上讲,吴地虽然在当时被中原以蛮夷对待,但是在其根源是大周一脉的。

所以后来武王克殷,封泰伯后人为诸侯,一在虞,一在吴国。虞国后来被晋所灭,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假途灭虢故事。

吴国后来被越国勾践所灭,成就了著名的卧薪尝胆。

司马迁世家第一即是太伯,固然有时序上的考虑,但联想到本纪以及后来的列传,首篇都传达了司马迁礼让天下的政治哲学。

司马迁是赞成儒家的这种政治观念的,和平禅让,非常道德,非常光辉的品质,反对暴力革命,这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是相通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判定司马迁就是纯粹的儒家人物,从后世人的议论看,司马迁显然并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是非颇谬于圣人”,就是对他的批评。

从政治上看,司马迁尊崇儒家的政治理想,禅让,仁道的精神,但是从很多历史人物来看,司马迁的思想是糅杂的,道家的成分非常多,甚至很多人认为司马迁是一个彻底的道家人物。

其实,也没必要那么清晰的去判定,中国文化中,往往都是儒道混杂的,一旦单一的尊崇哪一个学派都会出现社会问题,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阶段,所展现的社会形态往往不同。

西汉初,黄老大行其道,与民休息,崇尚无为,是他有特定的社会形势,直到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又是另一种状况。

我们无意去评判谁是谁非,一切都是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观念是持久不变得,有他特殊的起因。

二、季札让国

吴太伯以后很多年,到了后世吴王寿梦这里,又戏剧性的有了乃祖之风。

吴王寿梦欣赏小儿子季札,特别希望季札来继承王位。太伯的子孙也真是继承了祖上的美德。

吴王寿梦的意思很明确,但是季札不同意,于是长子按顺序继承,长子叫诸樊,诸樊让季札,季札坚决不同意。

季札说,你是老大,按照规矩就应该你继承,并且举了曹国一个例子,哪怕当时曹国的君主老百姓不太满意,但毕竟规矩上没问题,所以曹国的子臧跑掉了,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不能乱。

季札说,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要考虑我。不能坏了规矩。后来不得已,放弃荣华富贵跑去种地,表示自己的决心。

他坚持自己的人生观,他说“有国,非吾节也”,做一个国军不是我的人生目标,我没有兴趣,我喜欢无牵无挂的生活。请你们不要强迫我了。

虽然,他的几个哥哥还是希望能够实现父亲的意愿,于是老大死了老二,老二死了老三,希望老四死了,最后到季札这里。

还真就是这样做的,谁也没有早早死掉,没有拖拉着不死,总之就是老三死了,季札还好好的,这下可以轮到季札了。

曾经季札不愿意做,大概也许考虑到自己继承有违礼制,不能因为父亲的喜爱打破礼制,现在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了吧。

但是季札又拒绝了。后来引发了历史上专诸刺王僚的篡位故事。

后人批评季札,不顾国家利益,只想着过无忧无虑的潇洒生活,导致了国家陷入动乱。

好像也有道理,既然季札你坚持你的政治态度,父死子继的规矩,当初应该坚持反对老二即位,坚持老大的儿子继承,这样才合乎规矩吧。

季札一副我不愿意干,爱谁干谁干的样子。

后来的公子光是诸樊老大的儿子,他认为如果季札继承,他没二话,现在继承的是老三的儿子。

这样就有想法了。三叔季札不愿意继承,那就应该有长孙来继承吧,怎么轮到别人呢。于是安排了一出专诸刺杀王撩的公案。

公子光有没有道理呢?有。

由此看出,这个王位的继承如果以感情上来选择接班人,而不是依据固定的程序,出现乱子是早晚的事情。

历史上的例子太多了,谁说历史的经验有作用呢?

真正是前车倒了千千万,后车到了亦如然。

历史的教训就是,从来没有人吸取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