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营造法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原文】 《诗》:“有觉其楹[1]。”

《春秋·庄公》:“丹桓[2]宫楹。”

《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黈,黄色也。)

又:“三家视桓楹[3]。”(柱曰植,曰桓。)

《西都赋》:“雕玉瑱[4]以居楹。”(瑱音镇。)

《说文》:“楹,柱也。”

《释名》:“柱,住也。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齐鲁读曰轻。轻,胜也,孤立独处,能胜任上重也。”

何晏《景福殿赋》:“金楹齐列,玉舄[5]承跋。”(玉为矴以承柱下。跋,柱根也。)

【注释】 [1] 楹:厅堂前部的柱子。

[2] 桓: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前作标志的木柱,又称华表。

[3] 桓楹:古代天子、诸侯下葬时下棺所植之柱。柱上有孔,穿绳悬棺以入墓穴。

[4] 玉瑱:瑱为耳饰。玉瑱本意为古人冠冕上垂于两侧用以塞耳的玉器。此处指美石制的柱础。瑱,今读tiàn。

[5] 玉舄(xì):同“玉磶”,玉制柱脚石。李善注:“《广雅》曰:‘磶,也。磶与舄古字通。’”

【译文】 《诗经》上说:“房屋巍峨方正全要依靠高大挺拔的柱子。”

《春秋·庄公》上说:“用朱砂涂染宫殿里的华表和堂前柱子。”

《礼记》上说:“给堂屋前的柱子刷漆,天子的要用红色,诸侯官邸要用青黑色,大夫府邸要用青色,一般士人就用黄色。”(黈,即黄色。)

又说:“(公室成员下葬比照的是丰碑的规格)而仲孙、叔孙、季孙等三家下葬比照的就是桓楹了。”(四根大木柱称为植,也为桓。)

《西都赋》上说:“雕刻美玉作为基础,来承托宫殿的柱子。”(瑱读镇音,今读tiàn。)

《说文》上说:“楹就是柱子。”

《释名》上说:“柱,就是住。楹,就是亭,亭亭孤立,旁边没有什么依靠。山东一带的人读轻。轻,就是胜任的意思,孤立独处,能够承担上面的重量。”

何晏《景福殿赋》上说:“金色的柱子整齐排列,玉制的柱底石承托着柱子根部。”(用玉来作为承托柱子的墩子。跋,就是柱子的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