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重庆:舌尖上的龙门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天天见面天天面

如果你问重庆市民,日常在外面吃饭最喜欢吃的是什么,得到最多的答案肯定是麻辣小面。单说这麻辣小面,无论是主城,还是区县,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小镇码头,面馆总是多得如同满天的繁星,占据着醒目的位置。

这些面馆几乎都不堂皇,有着简陋的门面,里面摆几张桌,外面也摆几张桌。桌上放着油浸辣椒面、酱油、醋,还有一打餐巾纸或一筒卷筒纸。重庆面馆一般先吃后算账。客人来了,喊一声:“下碗小面。”

老板或丘二就会问一句:“红汤还是清汤?”

回答一句:“红汤!”

或许对方还会问一句:“宽的还是窄的?”

这里的“宽窄”指面的宽窄。你可以回答细的或宽的,也可以回答“随便”。然后寻一张桌坐下,一会儿,一碗冒着热气、红亮油浸的小面就送到你桌上,里面还浮着绿绿的青菜。吃完了,用餐巾纸擦净嘴边的油渍,喊一声“收钱”,老板这才过来结账。

有的面馆门外不摆桌,放一些塑料方凳,把方凳当成桌子,方凳旁边再摆一张塑料小圆矮凳。客人哈着腰,坐在小圆凳上照样 “哈哧哈哧”吃得香。早餐的时候,还有老板推着小车卖面。车里有火有锅,车上铺着一张木板,摆放着调料和纸碗。客人端着面,或立在小车前站着吃,或端着碗边走边吃。

重庆人对麻辣小面的喜爱,融进了血液,渗透进骨髓,剪不断,却也说不明白。从外地出差归来,重庆人必定寻到面馆,来一碗麻辣小面。吃一口小面,那麻麻辣辣的滋味,如同一群小精灵在他的舌尖上跳舞,一股酥酥的、温馨的感觉从心底升起,仿佛这会儿他才收回了魂,定下了心:哦,回到家了。

就算是从不外出的重庆人,一日三餐都在家里吃的重庆人,隔个三五天,也会想去外面吃一碗麻辣小面。倘若女主人说:“自己在家里下嘛,何必跑到外面去吃?”回答肯定是:“家里的哪有面馆的好吃。”

吃面,必须是面馆的才好吃,这是重庆人的共识。

不少家庭主妇也精心研究过小面,并且照着面馆的配方仿制过作料,最后她们也不得不承认,同样的面就算是照着面馆那样放作料,也没有面馆的好吃。于是大家就得出结论:面馆的辣椒、花椒是天天 “钟”(杵)的,新鲜,味道当然好。这里的杵,是指先用少量油将辣椒、花椒煎脆,再将它们分别放进用石头凿出的臼里,用长条的鹅卵石或木棒,一下一下地将它们捶成辣椒面或花椒面。

除了使用每天杵的新鲜辣椒面、花椒面外,还有一个诀窍,就是油辣椒的炼制。一般家庭制作油辣椒,大多是将辣椒面放进碗里,待锅里的菜油烧至六成或七成熟时,将油淋在辣椒面上,待油浸满辣椒面并溢出一部分时,就做好了。但行家制作的油辣椒,还有高温、低温、中温炼制一说,而有些面馆在炼油辣椒时还要加一些草果、核桃末、麻油等其他祖传秘方配料以增加香味。如此炼制好了的油辣椒香味挥发极快,必须每天炼制,才能保持其纯正的味道。花椒面的炼制也是如此。

重庆麻辣小面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那调料味。可别说,小面里的调料花样太多了——姜蒜捶成蓉再调汁,榨菜或芽菜切成碎末,香葱切成碎节,炒熟的花生米切成碎末,上面提到的炼制的油辣椒、红辣椒面、花椒面更不可少,还要加化猪油、炼好的菜油、酱油、醋……

重庆麻辣小面另一大特色:汤多,面完全浸在汤汁里。吃几口面,喝一口汤,那滋味,如同在嘉陵江或长江上行船——顺畅。而那汤就讲究了,是用新鲜的筒子骨、五花肉、土老母鸡或鸡鸭骨架熬制而成,有的还在熬制时加进一些秘制的材料,增加汤的鲜味。

重庆麻辣小面源于何时,人们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有说是从四川担担面演变而来的,也有说是从码头的繁荣催生出来的。重庆多河流,有河就有码头,就有下力人。而吃一碗麻辣小面,又饱肚又暖和,而且又快,不会耽误下力时间,于是就有精明人将它推了出来。

如今,重庆的麻辣小面已成了重庆的一道亮丽风景,凡有人烟处,都有麻辣小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