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反事实条件句难题 [1]
1.问题概览
对反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的分析,绝不是语法上的雕虫小技。实际上,如果我们缺少解说反事实条件句的方法,我们几乎就不能声称拥有恰当的科学哲学了。对科学定律的满意定义、有关确证(confirmation)或有关素质术语(disposition terms)(这不仅包括以ible和able结尾的谓词,还包括几乎所有宾位谓词,如“是红色的”)的满意理论,或许能够解决反事实条件句难题的很大一部分。反过来看,解决反事实条件句难题,也许能使我们回答关于定律、确证以及潜在性(potentiality)之意义等关键性问题。
我并非刻意主张反事实句难题在逻辑学和心理学意义上是这些相关难题中最首要的一个。只要我们能够前进,从哪开始差别并不大。如果对反事实句的研究,迄今为止未能通过这项实用的测试,那么其他进路也难有好前景。
那么,关于反事实条件句的难题(problem)是什么呢?让我们限制于只考虑前件和后件都始终为假的情形,比如,当我们说到昨天吃掉的一块从未加热过的黄油时,可以说
如果那块黄油曾被加热到150°F,它就会熔化(If that piece of butter had been heated to 150°F,it would have melted)。
考虑真值函数的复合,所有反事实句当然都是真的,因为它们的前件为假。 [2] 因此,
如果那块黄油曾被加热到150°F,它就不会熔化
这句话也成立。显然需要另辟蹊径,难题是,确定在什么状况下某种给定的反事实句成立,而具有矛盾结果的相反条件句不成立。这种有关真的判据必须建立起来,以应对这样的事实:一个反事实句按其本性可以永远不受制于通过实现其前件的任何直接的经验检验。
从一个侧面看,“反事实句的难题”这一名称有误导性,因为此难题独立于一个给定语句碰巧被表达的形式。反事实句难题同样也是事实条件句的一个难题,因为任何反事实句都可以变换成一个有真的前件和后件的条件句,比如
由于黄油没有熔化,于是它没有被加热到150°F(Since that butter did not melt,it wasn't heated to 150°F)。
此种变换的可能性除了用以澄清我们的难题的本性外,并不很重要。在逆否句(the contrapositive) 中出现了“由于”(since),这表明问题的实质是两个子句之间的某种联结关系;这类语句的真值——不管它们取反事实句的形式还是事实条件句的形式或者其他形式——都不取决于子句的真或假,而取决于预期中的联结关系是否成立。认识到变换的可能性,主要有助于集中关注核心问题,并阻止对有关反事实本性的推测。虽然我将通过如此这般考虑反事实句的方式开始我的研究,但必须记住,在不考虑有关子句真或假的任何假定的情况下,一种通解(general solution)或许能够说明所涉及的那种联结关系。
变换对于另一类我称之为“半事实句”(semifactuals)之条件句的效果,值得稍加注意。假如我们说
即使火柴已被摩擦了,它仍然不会被点燃(Even if the match had been scratched,it still would not have lighted),
我们也会坚定地拒斥逆否句
即使火柴点燃了,它也没有被摩擦(Even if the match lighted,it still wasn’t scratched)
对我们的意思作出了同样好的表达。我们原来试图断言的,不是“非点燃”可以从“摩擦”中推断出来,而是“点燃”不能从“摩擦”中被推断出来。通常,半事实条件句具有否定由相反的、完全反事实条件句所断言之事物的威力。句子
即使火柴已被摩擦了,它仍然不会被点燃
的含义,完全等同于
如果火柴已被摩擦了,它就会被点燃
的直接否定。这相当于说,实际上完全反事实句断言前后件之间某种确定的联结关系成立,而半事实条件句否定这一点。 [3] 因此这就清楚了,为什么半事实句通常与其逆否句不具有相同的含义。
存在各种表征专门问题的专门性的反事实条件句。“反同一句”(counteridenticals)的例子可用下述语句描述:
如果我是恺撒(Julius Caesar),我就不会生活在20世纪。
和
如果恺撒是我,他就会生活在20世纪。
在这里,虽然在两个句子中前件都是关于同一主体(identity)的语句,但是我们给出了两个不同的后件。两个后件假定了同一主体,本身却是不相容的。反事实条件句的另一特别门类是“反比较句”(countercomparatives),其前件有这样的形式:
如果我有更多的钱,……。
这些句子的麻烦在于,当我们试图把反事实条件句翻译成关于两个无时态的、非模态的句子之间某种关系的一个语句(statement)时,我们得到有点类似于这样的前件:
如果“我比我拥有更多的钱”是真的,……。
此句把原来的前件不恰当地表达为自相矛盾的语句。还存在“反法定句”(counterlegals),其前件既可能直接否定一般法则,如
如果三角形是正方形,……,
也可能做出关于不仅虚假而且不可能的特殊事实的假定,如
如果这块方形的糖也是球形的,……。
所有这些种类的反事实条件句都提出了有趣的并且并非不能克服的特殊难题。 [4] 为了集中思考与一般性的反事实句有关的主要难题,我通常会以某种方式挑选自己的例子以避免这些更专门的复杂性。
我认为,存在两个主要难题,虽然它们不是独立的,甚至可以把它们看作单独一个难题的不同方面。如果前件和后件之间一定的联结关系成立的话,反事实条件句为真。但是如前面例子显然已经表明的,后件很少单纯依赖逻辑而从前件中导出。(1)首先,联结关系成立的断言,是在假定前件没有声明的一定的境况成立时作出的。当我们说
如果火柴已被摩擦了,它就会被点燃,
我们所指的条件很完备,如火柴制作完好、足够干燥,氧气充足等等,以至于“火柴被点燃”可以从“火柴被摩擦”中推断出来。因此,可以认为,我们所断言的联结关系,可以视为把后件与某种合取(conjunction)连接起来,而此合取是前件和其他语句之合取,其中其他语句真实描述了相关条件。特别要注意,我们对反事实条件句子的断言,并不以这些境况的成立为先决条件。我们并不是断言,如果境况成立反事实条件句才为真,而是在断言反事实条件句时,我们承诺描述所要求的相关条件的诸语句确实为真。第一个重要难题是界定相关条件:描述把什么样的句子与前件组合成一种合取,形成一个基础,从中推导出后件。(2)但是即使专门性的相关条件已经刻画清楚了,联结关系之成立通常也不会是一种逻辑必然关系。容许从“火柴被摩擦了,火柴足够干燥,氧气足够,等等”推导出
火柴点燃了
的原理,并不是一条逻辑定律,而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定律、物理定律或者因果定律。第二个主要难题涉及对这类定律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