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普通之方法
普通之方法,系泛指在学校或家庭中有志研究印度逻辑。设有人焉,有志研究印度逻辑,或就大学哲学系选修此课程,或购书自修。惟关此类译籍艰深,苦于研寻,将尽信耶,窜乱繁词,真似参半;将弗信耶,舍此书本,怅若无依。故开始研究之人究当若何着手,得失攸关。普通入手之方法,约有数端:
一、认定门类——印度逻辑门类甚多,一人之精力有限,既不能将所有典籍而研究之,必欲审定一二门类为自己将来研究之对象。惟未审定之前,必读一二入门书籍以为阶梯。此类书籍,可取近人太虚法师所编之《因明概论》,B.L.Atreya所著《印度逻辑纲要》(Elements of Indian Logic)及拙编《因明学》(中华书局大学用书)而先读之。一俟印度逻辑有相当认识,则认定一二对象与自己志趣适合者为进一步之研究,理论方面或历史方面可随个性之相近也。门类定矣,则进而搜集资料。
二、搜集资料——资料约有数端,书籍、论文及报告皆是也。凡与自己所认定门类之资料,固当特别注意书籍,又工具书、教本及参考书。工具书尚无专书,惟印度逻辑所用名词常与内学有关,故《佛学大辞典》等可供参考。至若教本或参考书,如欲研究印度逻辑历史,可取费氏(S.C. Vidyabhusana)所著《印度中世逻辑》(The Medieval School of Indian Logic)及《印度逻辑全史》(History of Indian Logic)读之。如欲研究古印度逻辑,可取《解深密经》之《如来成所作事品》,龙树《方便心论》《回诤论》之中,弥勒《瑜伽师地论》之第十五卷,无著《显扬论》之第十卷,《杂集论》之第十六卷,木村泰贤所著《印度六派哲学》,梁漱溟《印度哲学概论》读之。如欲研究系统的印度逻辑,可取《因明正理门论述记》(大域龙菩萨造,玄奘译,神泰撰)、《因明入正理论疏》(唐京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克氏(Keith)所著《印度逻辑及极微论》(Indian Logic and Atomism)等读之。如欲研究陈那学说,可取《观总相论》《观所缘缘论》《取因假设》《因轮决择颂》《集量论》《观三世颂》等读之。如欲研究法称学说,可取藏译《正理一滴论》《观相属论》《量释论》《量决定论》《因论一滴论》《成他相续论》《论议正理论》等读之。以上数种惟就较重要言之,至若论文及报告,各书坊所出版此类书籍或各杂志有关斯学之论文,亦当兼收并蓄,尽量搜集。材料丰富,研究自有左右逢源之乐。
三、简别资料——材料已备,则宜简别优劣,考订散乱。旧存之书多有散乱,必考较异译,详其长短,为之勘定,然后可读。新出之书则宜简别优劣,不轻置信。简别标准约有四端:甲、著作人审查是否专家或大学教授。常态言之,专家或教授著述,比较常人为可信。乙、审查序言目录注脚等,决定立意及取材是否相宜。若援引多寻常书籍,其材料复陈陈相因,其书当无若大之价值。丙、审查出版之书局及年月。大体言之,大书坊出版书籍常较小书坊为优,因人材及资本均较充裕;除不朽名著外,新出版书籍亦较旧书为优。丁、审查所引用参考材料是否可信。经如是考订简别之后,可以着手阅读矣。
四、阅读方法——阅读时将材料分为精读及略读二种。精读贵在详,略读贵在多;精读贵在迟,略读贵在速;精读之重心在深入,略读重心在渊博,此其不同也。凡与自己研究门类最有关书籍或属最精粹名著均宜精读。初读此类书本,于辞气朴重之处,尤宜存疑善究,不可疏忽,顺序渐进,治一义毕算一义,盖精读在训释专家有价值之著述,对于作者之历史立场、派别、学理、系统及书中之目的、主张始能了解也。读后宜勤手录遇到稍有意义之处,虽一字一句之微,亦必如见深仇,眼明手快记录其大要,不可一丝放松也。记录之法有二:一、用记录簿多作零碎笔记或读书札记;二、用阅书之卡片,填写作者、书名、发行所、出版时期、卷数、页数及摘录大意。此二种以用卡片为佳,其优点有二种可得而言者:一、印有应填空格,无遗漏之患;二、卡片本极活动,便于材料之分类及排列。至若摘录大意,多凭各人之识见而定,如定义、系统、简单注释及精语,则宜将原句记录,以备不时之需也。
五、辨别古今——印度逻辑,佛源有说,惟文广义散,未易寻究,厥后马鸣、龙树、弥勒、陈那、法称继起,覃思精研,立破现比,真似乃定。近人吕秋逸先生于古代印度逻辑沿革略分五期,其说甚确,兹录如下:
甲、自佛说至于马鸣(此迄佛灭后五百年)——论法初行,散见四《阿含》诸小乘论。
乙、自龙树至于青目(此迄佛灭后八百年)——论法渐详,散见《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
丙、自弥勒至于世亲、德慧(此迄佛灭后千年)——论轨具备,散见《大论》《显扬》《方便心论》《如实论》等。
丁、自陈那至亲光、无性(此迄佛灭后千一百年)——因明大成,译籍今存因明二论,又见《广百论释》《般若灯论》等。
戊、自法称至于天喜(此迄佛灭后千五百年)——因明再盛,译籍无专书,但梵蕃本俱在。
六、发展新资——发展新资,须借助梵蕃本及广研诸论,梵蕃文中印度逻辑要籍未翻者为数甚多。据法人柯氏(P. Cordier)藏译《显乘论典》因明书目,有六十六种之多,如能阅读藏译多所依据,义蕴愈明,广研诸论,虽不必有直接之用,惟印度逻辑所立法,则原在实际上之应用,材料丰富,亦可由反面而见正面者。尽印度逻辑为建设言论之工具,广研诸论,时有实例可以引证,如奘师所立《真唯识量》,尤可当为演习之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