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游记》故事的流变及其作者问题
《西游记》的成书具有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相近的特点:它所表现的唐僧取经的题材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作为依据;西游故事曾在民间长期流传;《西游记》最后由文人据西游故事写成。历史本事、民间故事、文人改编,这是《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成书过程中共有的三个关键词。
一、西游故事的流变
作为《西游记》主体情节的唐僧取经故事,是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演化而来的。据《旧唐书·方伎传》和其他野史笔记的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青年和尚陈玄奘(602—664年)为了辨明佛经的真伪,偷越国境,独自一人出玉门关,经新疆北道,越葱岭,出热海,经过百余“国”,跋涉五万多里,到达天竺(今印度)。历时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取回梵文佛经凡六百五十七部,在朝廷资助下设立译场,主持佛经翻译。其弟子辩机根据玄奘的讲述写成《大唐西域记》,记叙了取经途中的艰难困苦和异域风情。另外两个弟子慧立、彦悰所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颂赞师父,弘扬佛法,夸张地描述取经事迹,一部分故事已近于传说。
西游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工、丰富、发展,离历史上真人真事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唐人笔记《独异志》《大唐新语》《开天传信记》等所记载的一些传说已具有浓厚的神奇色彩。而唐僧取经由历史故事转变为神魔故事,则得力于唐宋寺院“俗讲”的盛行。在此基础上,话本、戏曲作品大量出现。南宋时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已佚)及元末明初杨讷的《西游记杂剧》等,改变了取经故事的面貌,不仅孙悟空取代唐僧成了西游故事的主角,沙和尚、猪八戒也先后加入取经队伍,取经故事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可能是南宋说话四家中“说经”一家的话本提纲。广东出土的宋元时代磁州窑唐僧取经磁枕(藏广东省博物馆)表明取经故事流传广泛,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古代朝鲜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也载有取经故事的梗概。
二、《西游记》的作者与版本
《西游记》现存明刊本未署作者。清刊本多署全真派道士丘处机作,此说基本不为学界认可。清代乾隆年间的吴玉搢首次提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经胡适、鲁迅等人进一步论证倡导,《西游记》的版权页上正式出现了吴承恩的名字。吴承恩作《西游记》的依据有二:《淮安府志》“地理”类著录有吴承恩的《西游记》;吴承恩喜欢写滑稽故事。但这不足以证明吴承恩创作了长篇小说《西游记》。吴承恩的《射阳先生存稿》也表明,他不一定具备写长篇小说《西游记》的知识结构和文学才能。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只能将《西游记》的作者暂定为吴承恩。吴承恩(约150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出身于一个由书香门第破落而为小商人的家庭。他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以文名著于乡里;喜爱神奇故事传说,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他早年希冀以科举进身,但科场不利,四十三岁才补岁贡生。五十四岁就任浙江长兴县丞,不久,耻于折腰,拂袖回到故乡,长期过着闭门著述的生活。其诗文集有后人所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另撰有志怪小说集《禹鼎志》,已佚。
《西游记》现存最早刊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本”),凡二十卷一百回。还有“杨本”(杨致和编《西游记传》,刊刻于万历二十年后,四卷,四十则)、“朱本”(朱鼎臣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万历中叶以后刊本,十卷,六十七则)等重要版本。朱本和杨本篇幅相近,都是《西游记》原作的删节本。朱本有唐僧出世故事,杨本和世本均无唐僧出世故事。清乾隆间刊《新说西游记》一百回,补入陈光蕊、江流儿事。据近人考据推测,唐僧出身故事当为原作所有,世德堂本因其有亵渎圣僧之嫌而删去了。清代又出现了多种版本,如《西游证道书》《西游真诠》《新说西游记》《西游原旨》《通易西游正旨》。目前的通行本系以世德堂本为底本,参校清代各种刻本整理而成,并将唐僧出世故事作为附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