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发展与区域合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社会文化环境

一、主要民族与民族问题

东南亚地区绝大多数居民属于南蒙古人种,此外的土著居民有生活在马来半岛中部和菲律宾中北部的尼格里陀人,以及居住在巴布亚岛及其周围的美拉尼西亚人。热带潮湿气候使远古时代的化石难以保存,因此关于东南亚人种的起源及其迁徙过程,仍众说不一,有待继续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大约4万年前,美拉尼西亚人曾占据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南蒙古人种起源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北部地区,从大约4万年前起,特别是在近7 000年间,南蒙古人种开始大规模向南和向东扩展,这些人种经过长期的迁徙和不断结合,并逐渐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终于形成了今日东南亚的众多民族。

东南亚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地区,民族构成复杂。东南亚各国都是多民族国家,其中,印度尼西亚有民族100多个,菲律宾有民族90多个,越南有50多个,缅甸有30多个。民族构成方面,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新加坡都有一个占人口多数的主体民族,其他民族人口比重较小,越族(京族)约占越南人口的89%,缅族约占缅甸人口的65%,老龙族约占老挝人口的60%,高棉族约占柬埔寨人口的80%,华族约占新加坡人口的75.9%;菲律宾有两个较大的民族,占总人口比例42%的比萨杨人和24%的他加禄人共同构成主体民族,但两个民族的人口均未超出全国总人口的半数;马来西亚主要由三大民族构成,其中马来族人数最多,约占62%,其次为华人,约占27%;印度尼西亚的主要民族为爪哇族,约占总人口的47%;文莱的主要居民属于马来族。

由于各国政治体制不同等原因,民族政策也具有不同特点。除新加坡外,其他国家现今并没有较好地将其境内不同民族成功塑造为统一的民族国家认同。族群认同与异族之间的矛盾纷争,极大地影响着地区的安定和发展。东南亚地区主要是受殖民化及其后遗症的影响。经过殖民化而建立的东南亚各个现代国家,脱胎于原有殖民行政区,继承了原有疆界范围,而这样的疆界在划定之初完全未考虑当地居民,甚至殖民者并不知道当地有哪些居民。在“二战”后东南亚国家摆脱殖民并逐个独立后,随即进入冷战两级的世界大格局背景,美、苏争霸掩盖了该地区诸多矛盾,民族问题并不明显。

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缺乏外部力量制约,加之民族主义思潮冲击,民族问题暴露,各类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其中,民族分裂主义的高涨与跨界民族问题较为突出。前者如印度尼西亚最西端苏门答腊北部盛产石油天然气的亚齐地区和最东端的巴布亚省分离主义滋生,菲律宾南部“摩洛民族解放阵线”,越南、缅甸、老挝的部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对峙谋求独立或推翻中央政府。而后者如马来人跨马、新、泰、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而居,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不同,自然受到并不相同的对待。如马来人在马来西亚和文莱是主体民族,在新加坡和泰国则是少数民族。泰国南部马来人由于经济贫困等原因,深受生活境况较好的马来西亚马来人的影响,加之该地马来人有过建立北大年王国的历史,从而很快发展成为民族脱离运动。

目前,东南亚地区居住着2 000多万华人。他们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国闽、粤等省的移民及其后裔。其中,印度尼西亚的华人最多,约为800万人,但只占该国人口的4%。由于华人的出生率低于当地原住民的出生率,华人的人口虽有增长,但在各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则有下降的趋势,尤以马来西亚的情况最为明显。1991年,华人约占马来西亚人口的28%,到2000年已下降到26%。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南亚各国原有的华侨已有95%以上陆续加入了所在国国籍,成为各国的华裔公民。其中,泰国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程度最高,与泰人通婚的现象十分普遍,以至很难判定华人的准确人数。在印度尼西亚等国,则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原因,华人与原住民之间仍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致使种族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注4(陈衍德,2009)。

二、主要语言

柬埔寨的主要语言是柬埔寨语,又称高棉语。高棉语、英语、法语三种语言同为柬埔寨的官方语言。高棉文属于印度文明传播到中南半岛后产生的,因此柬埔寨的文字有着深刻的印度南部特色。

泰国的官方语言是泰语,又称暹罗语。泰语属于状侗语系侗台语族,泰语在泰国共分为四个较大的语言区,包括了泰北、泰东北、泰中、泰南四大方言区,语音语调大同小异。其中,曼谷泰语被视为标准语。

老挝的主要语言为老挝语,属于汉藏语系状侗语族泰老语支,与泰语大同小异,同中国的西双版纳傣族语也较为接近。老挝语在国内的使用普及至80%左右,基本普及全境。老挝文是唯一的老挝民族文字。

缅甸境内有100多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语言的种类较为丰富,缅语是缅甸国内各民族的共同语言。缅文字母源于孟文,是一种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帕那瓦地区流行的巴利文字演变而来。

越南使用的官方和社会交际语言是越南语,现代越南语采用的是拉丁化拼音文字,其中70%的词汇是汉根词,这是由于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越南使用的都是汉字。越南语是在1945年民主共和国成立后获得国家正式文字地位的,越南全国上下包括各少数民族几乎都可以使用越南语。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为马来语、英语、汉语和泰米尔语,其中马来语是新加坡的国语,英语为行政语言,在新加坡的使用最为广泛。新加坡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为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团结,新加坡实行的是国语加英语的双语政策。

印度尼西亚由于多岛屿、地理阻隔明显等特点,语言较为复杂多样。在印度尼西亚通行的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是在马来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此之外,印度尼西亚国内还有400多种语言,语言种类十分多样。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其语言也很丰富多彩。马来语是马来西亚的国语,英语作为商务语言,在商务活动中的运用较为广泛,作为交际语言,是马来西亚的第二语言。同时,马来西亚国内也有大量华人,福建话、广东话、客家话等在马来西亚也很常见。

文莱的国语是马来语,在1984年文莱独立时确认,除了马来语外,文莱国内使用较多的语言还包括汉语、英语。文莱大量的华裔居民带来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其中客家话的使用较多,同时文莱因其殖民地的历史,英语的使用也较为广泛。

菲律宾的全国通用语言为加禄语。以加禄语为基础的菲律宾语、英语、西班牙语是三种流行的官方语言。菲律宾使用的文字是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其他的大部分方言也是采用拉丁字母拼音。菲律宾国内共有语言70多种。

东帝汶的官方语言为德顿语和葡萄牙语,国语则是包括了德顿语在内的其他土著语言。同时,印度尼西亚语和英语也被视为行政人员工作语言所必要的。东帝汶过去复杂的殖民历史背景也使得现在外来语言对国内语言的影响非常大,国内的语言种类也较为丰富(祁广谋、钟智翔,2013)。

三、主要宗教

东南亚各国居民宗教信仰与其民族情况一样十分复杂,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在东南亚各地,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印度教都有大量信徒。东南亚地区中南半岛大陆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族群差异大,其宗教文化也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大陆以佛教为主,海岛和马来半岛以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为主。宗教因素是东南亚地区文化的核心,宗教文化以民族为主要载体,呈现出异质性突出的特征(古小松,2015;余益中,2013)。

1. 伊斯兰教

目前在东南亚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39.8%。其中,印度尼西亚集聚了东南亚地区90%的穆斯林信徒,马来西亚占4.6%,菲律宾占2%,泰国占1.2%,缅甸占1.2%,其他穆斯林则生活在新加坡、文莱、柬埔寨、东帝汶、老挝和越南等国。印度尼西亚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占88%,文莱占82%,马来西亚的穆斯林也占居民人口的60%以上,新加坡占15%。从宗派看,东南亚的穆斯林绝大多数属于比较温和的逊尼派。伊斯兰教分布和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存在于整个东南亚地区。从地理分布上来说,东南亚地区伊斯兰穆斯林大部分分布在北纬10°以南的地区。东南亚地区90%以上的穆斯林聚集在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和苏拉威西岛,马鲁古群岛的穆斯林大约占45%;马来西亚的穆斯林在西马和东马都有较大的分布,东马更为集中;新加坡和文莱的穆斯林遍布全国;菲律宾的穆斯林主要是摩洛人,集中在南部的苏禄、拉瑙、哥打巴托、三宝颜和达沃等省;泰国的穆斯林也主要集中在南部的一些省份,在那拉提瓦(陶公府)、北大年、也拉和沙敦四府,穆斯林占其人口的70%以上,中部和北部的穆斯林则很少;缅甸的穆斯林人口主要分布在缅孟边境的若开邦和钦邦,在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也有不少穆斯林;少量的柬埔寨穆斯林则主要分布在洞里萨湖南岸、磅湛和沿海地区的占族人聚居地。总的来说,东南亚西部和沿海地区(除越南和菲律宾外)的穆斯林较为集中,而中南半岛地区的穆斯林人口却相对较少。

2. 佛教

东南亚佛教教徒仅次于伊斯兰教。佛教信徒占东南亚人口总数的34%以上。在中南半岛国家中,佛教占有绝对优势,占东南亚佛教教徒的94%以上。泰国有着最大的佛教宗教团体,佛教信徒约占东南亚地区佛教徒总数的34%;越南占28.4%,缅甸占22%,柬埔寨占7%,老挝占2.7%,马来西亚占2%,印度尼西亚占2.6%,新加坡占不到1%。佛教信徒占各国人口的比重,最高的是柬埔寨,占其人口总数的95%,泰国占95%,缅甸占90%,老挝占67%,越南占81%,新加坡占43%,马来西亚占19%,文莱占7%。从宗派上来看,2013年,在东南亚佛教信仰中,信仰南传佛教的国家主要集中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这些国家约1亿人口信仰南传佛教。越南等国家信奉大乘佛教。缅甸以其主体民族缅族的文化为代表,以缅族信仰的上座部佛教为主流宗教文化;泰国以泰族的民族文化和上座部佛教宗教信仰为代表;老挝和柬埔寨分别以老龙族和高棉族的传统文化为代表,以两国的主体民族信仰的上座部佛教为宗教文化代表;越南以越族(京族)为其主体民族;地缘文化的差异也使佛教在中南半岛的扩展中面临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抵抗。例如,在泰国南部也拉、北大年、陶公及沙敦四府的人口绝大多数为穆斯林,与泰国大陆佛教文化之间的矛盾,缅北克伦族因宗教信仰的不同发生民族文化分化,因宗教分化存在长期的民族斗争等等。

3. 基督教

东南亚人口中有近16%的人信仰基督教,但其分布很不均衡。在中南半岛国家,基督教徒只占东南亚基督教徒总数的12%,其中菲律宾的基督教徒占68.7%,绝大多数是天主教徒。印度尼西亚仅次于菲律宾,其基督教徒占东南亚基督教徒总数的19%。越南的基督教徒占6.7%,缅甸约占3%。菲律宾被称为亚洲天主教之国,天主教徒占其总人口数的81%,东帝汶的天主教徒比重也相当高,占其全国人口总数的31.7%,越南为9%,印度尼西亚为2%。东南亚国家中,绝大多数新教徒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占东南亚新教徒总数的71%,其次是菲律宾和缅甸,均占12%。东南亚新教比天主教占优势的只有三个国家,即印度尼西亚、缅甸和文莱。印度尼西亚新教徒占本国人口总数的4%,缅甸占4%以上,文莱占4%。近代以来,基督教在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但影响程度不同。基督教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以伊斯兰教为传统宗教的国家中影响相对较小;在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等以佛教为传统宗教的国家中,通过近代以来的传教活动,已有一定的影响;在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影响更大,菲律宾主要受天主教影响,新加坡受基督教影响较深。

4. 华人宗教

东南亚地区各国聚集着相当数量的华人,他们在不同的时期迁移到这些地方,在东南亚各地的社会经济和宗教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东南亚华人的宗教有着自身的特点。其一,来自故国故土,为适应华人在当地立足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华人移居海外,头等大事是要求平安,再就是追求发财致富。中国本土的儒教、佛教、道教在精神上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因而得以保存、传播和发展。其二,祀奉神祇大多是人们根据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有多元化的特点。各行各业都有各自供奉的护佑神。比如农民供奉五谷神,木匠供奉鲁班先师,商人供奉关帝神,渔民和水手供奉妈祖。其三,年轻一代大多接受英语教育,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人数呈现增多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