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李瑊博士的《上海的宁波人》即将出版,欣喜之余,再读书稿,感受良多,写几端和读者交流,以期引起共鸣。
文贵在新。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的选题新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形势发展和史学变革趋势的推动,区域史和城市史的研究日益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上海史和上海城市史的研究有较高的历史学地位和显著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上海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建树,但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上海史的研究固应着力于研究上海历史社会,但也需要注力于研究上海人。众所周知,近代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尤其是一座“主弱客强”的移民城市,可以说,没有大量的移民来沪杂处,就没有近代意义的上海。而在至今众多的上海史著作中,专门研究“移民在上海”的论著仍不多见,比较来说,全面、系统地考察“宁波人在上海”的著作更是阙如。本书作者学术视感敏锐,三年前首开慧眼,毅然确定“上海的宁波人”为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夜以继日,三易寒窗,终于完成这部洋洋洒洒的35万字的学术专著,从而填补了上海城市史和上海社会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其在学术上的开拓精神和开先之功是弥足称道的。
历史研究实际上是史学工作者对已经过去的历史的一项重构的工程。因此,治史者的主体意识和科学精神对史学研究的面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在于它的立论精湛,洋溢着一种复合性的理论思维和实证实论的治史精神。以往人口迁移史的研究较多侧重于对迁移原因的分析和迁移状况的叙述,较少注意对迁移结果的考察。本书作者理论底蕴深广,学术视野开阔,她深知人口变迁是社会变迁的枢纽,也是文化变迁的契机。人创造城市,城市也改造人。故本书的写作,突破了一种单一学术视角的局限,“依据城市社会学、社会人口学、历史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移民与社会”互助的复合性理论框架,以及历史叙述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写作结构,揭示近代上海的优势移民群体——旅沪宁波人的迁沪动因、社会构成、心态结构以及其参与发展上海和融入上海的一幅“全息图景”。书中对“移民资源是上海崛起在内在动力”的论断的阐扬,对近代旅沪宁波人在形成近代上海城市和近代上海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外显”和“潜在”两方面功能所作的历史考析,对旅沪宁波人在实现从“阿拉宁波人”到“阿拉上海人”的转变中所表现出的超越乡土的“开拓、创新、进取”精神的论析和褒扬,都焕发着创新性的学术睿智。
历史是什么?有人说它是科学,有人说它是艺术。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对立的,但实际上是可以统一的。在我看来,前一种说法在于认定历史的目的是追求“历史的真实”,后一种说法在于强调历史的手段离不开“历史的想象”。借用一位外国史学家的话来说,历史好比讲故事,讲故事是一门艺术,但讲真实的故事却是科学。上述的看法和比喻,在这部史学著作中得到了统一和验证。本书所讲的是“宁波人在上海”的故事。它所征引的众多而翔实的历史档案和历史文献,各种方志和谱牒,当时的报刊资料和时人的笔记杂记,还有作者对“老宁波”们进行采访所得的“口述资料”,为故事的真实性提供了充足可靠的史料基础,加之作者在收集、辨别和征引资料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孜孜以求、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都是对历史是科学的论断的有力证明。另外,本书在构思和撰述上表现出很好的写作技巧,全书文字清畅、信达、生动,具有“历史的想象力”,受到了许多评阅该书的专家教授的赞美。可以说,本书之所以避免了一般移民史所往往难以避免的单调与枯燥,正是因为其在众多真实可靠的历史证据构成的“点”上张开了“历史想象之网”。这也启示我们,艺术和科学不应在历史之中对立,而应包容于历史之中。
我曾说过,历史学研究过去,历史学家总应面对现实和面对未来。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现实: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次真正倾全力发展现代化。我们应站在这个历史的高度去反思历史、研究历史。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现代化,从社会史的视角去观察,表现为城市化,表现为社会结构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变动,包括人口结构的大变动、大整合。请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数亿的农村人口向工业化和城市化方向转移。这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实质意义的大变动。就上海来说,新的移民潮涌泊浦江两岸,它是上海城市发展和浦东开发的一种新的动力和新的征兆。这种现实情况推动我们加强中国城市史和中国移民史的研究。因此,我们在为李瑊博士这部学术专著面世庆贺的同时,祝愿她再接再厉,继续前进,在上海城市研究,特别是“移民与上海”的研究方面,有新的建树。权为序。
二〇〇〇年五一节于华东师范大学细流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