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主体性
人如何有主体即自我的观念?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人在思考的时候,有了自我的意识。但Benveniste(1958[1966:259])说:“人是在语言中并且是通过语言自立为主体的。因为,实际上,唯有语言……奠定了‘自我’(ego)的概念。”思维与言说关系密切,思想是内在的言语(Lyons,1982:104),所以这么说也不为过。Lyons(同上)据此还仿造出一句:“我说,故我在。”⑦
语言中的主体性,“是指说话人自立为‘主体’的能力”(Benveniste,1958[1966:259])。那么,说话人凭什么自立为主体?首当其冲,当然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语言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因为每个说话人都自立为本体,并同时在言语中将其自身称为‘我’。”(同上:260)这个“我”是个空洞的形式,甲说“我”的时候,他把“我”据为己用;但下一刻,乙说“我”的时候,“我”又变成了乙。“我”只指说话当下的说话人。“正是在‘我’指代说话人的那一言说时刻,说话人作为主体进行陈述。”(同上:262)因此,“主体性的基础正在于语言的使用。……除了主体自身这样(笔者按:即通过言语活动)对自己进行证明之外,并不存在其他关于主体身份的客观证据”。(同上)
当然,主体性并不全都由“我”承担。第二要素就是第二人称代词“你”。“自我意识只有经过比照才成为可能。我只有在与某个人说话时才会说‘我’,而那个人在我的言说中将成为‘你’。……反过来,当对方自称为‘我’的时候,我便在他的言说中变成‘你’。”(同上:260)由“我”“你”为基点扩展开去,主体性的范围,还包括其他以“我—此时—此地”为参照的直示语(deictic expressions)和时的表达等。按照Benveniste的观点,语言的各个部分都有主体性表达的印记,否则,语言是否仍然行之有效、仍然被称为语言,就成了问题。(同上: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