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时间分句的形成机制
时间分句这一时间表达形式,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匡鹏飞,2010b)。那么,这种表达事件时间的语法手段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语法化而来的?本节重点探讨时间分句的形成机制问题。由于时间背景类时间分句和事件背景类时间分句在结构和时间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两者的语法化途径和形成机制有所不同。
3.1 时间词语的陈述化
时间背景类时间分句的形成机制是时间词语的陈述化,即在时间词语的基础上添加动词,或是将时间词语改换成具有陈述性的表示时间意义的句子,从而使指称性时间变为陈述性时间。例如:
(32)二年以内,君必无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33)第二天,他回来了。/一天以后,他回来了。→过了一天,他回来了。
(34)一九四七年夏,国民党向山东发动了重点进攻。→那是一九四七年夏,国民党向山东发动了重点进攻。
时间背景类时间复句的时间分句一般都包含时间词语。在表达时间方面,时间词和时间短语是较为简短、直接的方式,相对而言,时间分句不仅形式复杂而且多是间接表达。因此,从语言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时间分句这种时间表达方式一定产生在时间词和时间短语之后。那么,时间背景类时间分句的形成,不妨看成是在时间词语的基础上添加动词及其他成分使之成为句子而形成的。经过这种添加,指称性时间就转变为陈述性时间。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这一机制都是相同的。如上述例(32),同样的意思,如果用短语来表达,就是“二年以内”,这属于指称性时间,如果添加动词“过”说成“不过二年”,就由时间短语变为时间分句,从而成为陈述性时间了。例(33),既可以用短语形式的“第二天”“一天以后”,但如果添加动词说成“过了一天”之后,就是时间分句,从而成为陈述性时间。例(34),“一九四七年夏”是时间短语,“那是一九四七年夏”是时间分句,从前者到后者,既是时间分句的语法化,也是时间词语的陈述化。
当然,即使意思大致相同,时间词、时间短语与时间分句在语义和功能上也并非完全对等。时间分句对事件时间的表述有其自身的特点,对此,本文前两部分已进行了全面论述。
对于时间分句中不包含时间词语的含蓄表达式来说,情况要稍微特殊一些。它虽然不是直接由一个时间词语通过陈述化的方式而形成,但却可以看成是由某个指称性的时间改换成与之同义的陈述性时间之后而形成的。例如:
(35)昧旦之时,颠倒衣裳。→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36)黎明之前,起床号还没吹。→天将破晓了,起床号还没吹。
例(35)的“东方未明”即指“天将明未明的时候”,这一表述形式是陈述的方式。在上古汉语中还有“昧旦”等时间名词,表达同样的时间意义。因此,“东方未明”可以看成是由“昧旦”之类的时间词转化为陈述性同义形式之后而形成的。同样,例(36)的“天将破晓了”,可以看成是由“黎明之前”之类的时间短语转化为陈述性同义形式之后而形成的。
时间词语的陈述化,其产生动因来自于人们对于时间表达的精细化、生动性,以及表达手段多样化的追求。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与大多数语法化现象的动因是“语用推理”不同,它的形成,虽然也是由于语用因素的推动,但并不涉及听说双方,而只与说话人一方有关,并不是一种由无意识行为而导致的语言演变,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行为而产生的结果。
3.2 事件表述的时间化
事件背景类时间分句的形成机制是事件表述的时间化,即通过句子的联结,使仅表述事件本身的单句变为以事件作为时间背景的分句,从而由单纯陈述事件变为通过陈述事件表达时间背景。例如:
(37)荆轲游于邯郸。→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史记·刺客列传》)
此例中,如果“荆轲游于邯郸”是个单句,则只是单纯陈述这一事件,与时间表达无关;但它经与其他小句联结为复句,变成表示时间背景的分句之后,就不再只是对事件本身的简单陈述,而是通过陈述这一事件,以该事件发生的时间作为后续小句的时间背景。
有时,时间分句中常会出现时间副词或时间名词,这就更加强化了它表示时间背景的功能。例如:
(38)令初下,群臣进谏。(《战国策·齐策》)
(39)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
例(38)时间分句中出现了时间副词“初”,例(39)时间分句中出现了时间名词“晨”,它们更加强化了时间分句表示时间的意味。
事件表述的时间化,其动因来自于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个事件之间在时间关联性方面认识的深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事件时间的表达方式。
3.3 时间分句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伴随现象
匡鹏飞(2011)曾对上古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时间复句的历时演变和主要差异做过一些初步的描写和讨论。在该文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为,时间分句在语法化及之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同时还伴随着以下两种演变现象:一是时间分句表达形式的丰富化,二是时间分句特定标记的虚化。时间分句的表达形式,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比如,上古汉语中,无标式时间背景类时间复句还没有出现直陈式,含蓄式则非常少见,有标式也相对较为简单,②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时间背景类时间复句表达时间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复杂。时间分句的特定标记,在上古汉语时期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动词或介词性较强,连词化倾向还不太明显。但在时间复句的发展演变中,一方面,一些旧标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标记逐渐取代旧标记,另一方面,标记的连词性越来越明显,标记功能越来越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