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浅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意浅韵纯,沾溉后人

张 贵


俞陛云(1868—l950),字阶青,号乐静,祖籍浙江德清县,祖父俞樾,为晚清著名学者,朴学大师,子俞平伯,是五四以来著名的文学家,以新诗、散文、旧体诗词创作以及《红楼梦》方面的研究闻名于世。德清俞氏是晚清文化学术方面的名门世家,文炳传承,历经百余年。俞氏家族由一般农家向书香门第的转变,可追溯到俞樾祖父俞廷镳。俞廷镳6岁入塾读书,刻苦自励,虽多次应试均未中举,却涵养了家族的学术气息。俞廷镳之子俞鸿渐,字仪伯,号剑花。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曾任知县,后在常州等地任家馆,教授生徒。俞氏家族重视家学传承,自设家塾,自编启蒙教材,《诗境浅说》即为俞陛云为教育儿孙而精心编写的启蒙性诗歌读本。

 

俞陛云出生在苏州,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即患重病。祖父俞樾便将科举功名的厚望寄托在俞陛云身上,并特意编写了一本《曲园课孙草》,指导孙儿读书。光绪十年(1885)俞陛云参加县试,俞樾不顾年事已高,亲自乘船送他回原籍德清应试,祖孙俩以船为家,长达两月之久,榜发得中第一名秀才。到了秋天,俞陛云又至杭州应乡试,得中第二名,称亚元,年仅18岁。俞樾十分欣喜,非常希望孙儿能连中三元,于是次年春天,又带俞陛云到北京应礼部试,可是事与愿违,遗憾落榜。此后俞陛云又多次参加会试,均未考中。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俞陛云终不负多年苦读和家族期望,以第三名探花进士及第,开始踏上仕途,官翰林院编修。

光绪二十八年(1902),俞陛云出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官,他颇具慧眼,所录取的举人中有十人考中进士。俞陛云为官可谓一帆风顺,但后来他的祖父、父母相继去世,等到守孝期满,清王朝已行将灭亡,俞陛云便不再至北京为官了。民国元年(1912),俞陛云任浙江图书馆监督(馆长)。民国三年(1914),俞陛云被聘到北京清史馆任提调,参与编写《清史稿》,遂举家由苏州迁到北京。俞陛云与爱新觉罗·溥仪私交甚好,“九一八事变”后,溥仪被日寇扶持当上伪满洲国皇帝,请他前去做官。俞陛云撕信逐使,终生不再与其往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华北,俞陛云坚决不与日伪政权合作,闭门著述,靠卖字维持生计,高风亮节为世人所敬重。俞陛云晚年闭门不出,闲暇时常给子孙讲解古诗词,但他仍十分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经常向孙子俞润民询问战争进展情况。1950年10月,俞陛云在北京俞宅离世,享年八十三岁。

俞陛云生活在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时期,先后任职于清朝及民国政府。虽身逢家国巨变,但世家名门的家庭出身,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使他的一生都带有鲜明的旧学时代的烙印。俞陛云在文学、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尤精于古诗词创作与鉴赏,著有《蜀1诗记》《绚华室诗忆》《乐静词》《小竹里馆吟草》《诗境浅说》《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等。

 

《诗境浅说》是俞陛云在暑期编写的课子孙之书,该书专论唐朝律诗和近体绝句。在介绍《诗境浅说》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格律诗的特点。

从格律上看,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基本类型。古体诗是在近体诗形成之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的总称。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讲求起承转合,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格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到唐代定型完成,近体或今体诗这一说法,是在当时同唐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并不是指的近代。后人沿用这一说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近体绝句两种形式,两者都只有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两种形式。每句五个字的律诗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律诗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一首律诗一般有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每句五个字的绝句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个字的绝句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绝句诗每首只有四句。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平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规则较多,这里只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首先,一句格律诗中的偶数字,必须平声字、仄声字交错使用,这样就能够使字音高低间隔,听起来和谐悦耳,不至于单调乏味。一般来说,除末字外,句中的奇数字可以较灵活地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要视整句诗的平仄情况而定,以免触犯其他忌讳,如犯孤平(一句诗,除韵脚外,只剩一个平声字)。

其次,一首格律诗中,奇数句和其后的偶数句,两句中的偶数字的平仄声必须相对立。以律诗第一句和第二句两句诗为例,第一句的第二个字用平声,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就必须用仄声,以此类推。若违反了这一规则,称为“失对”。

最后,一首格律诗中,偶数句和其后的奇数句,两句中的偶数字的平仄声必须相粘。“粘”是“粘连”“粘合”的意思。以律诗第二句和第三句两句诗为例,第二句的第二个字用平声,第三句的第二个字也必须用平声,以此类推。若违反了这一规则,叫作“失粘”。格律诗中使用“对”和“粘”的方式,都有使诗歌的声调产生变化,增强音乐效果的目的。“失粘”和“失对”,都是不合格律的。凡是平仄不合常格的句子,叫作拗句。拗句在律诗中常能见到,但是前面一个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比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补偿一个平声。

近体诗在用韵上有严格的限制,一般只用平声韵。一首诗限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并且用韵的字也不能重复。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外,近体诗只能且必须在偶数句押韵,不押韵的句子必须以仄声结尾。

对仗,就是对偶、对称的意思。近体诗中绝句是可对可不对的。律诗中每两句为一联,第一二两句叫作首联,第三四两句叫作颔联,第五六两句叫作颈联,第七八两句叫作尾联。律诗只要求颔联和颈联用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长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用对仗,以便结束全诗。律诗的对仗,分工对和宽对两大类,而在使用时又有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多种形式。

格律诗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也比较复杂。以上仅对格律诗的特点做了简略的介绍,读者若想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可以阅读王力《诗词格律》、启功《诗文声律论稿》及吴丈蜀《诗词曲格律讲话》等著作。

 

《诗境浅说》分为正编、续编两部分。正编专讲律诗,共有甲、乙、丙、丁四编,甲编论五言律诗,乙编摘引讲解五言律诗中的名联,丙编论七言律诗,丁编摘引讲解七言律诗中的名联。续编专讲绝句,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解五言绝句,第二部分讲解七言绝句。书前俞陛云所作序言称,其从《唐诗三百首》中选诗,为孙儿女日讲一首。但翻看全书后读者会发现,除正编中的甲编从《唐诗三百首》选诗外,其他几部分所选诗歌并不囿于《唐诗三百首》,而是俞氏根据自己的思考,在选诗范围上自成体系,规模远超《唐诗三百首》。

诗歌是抒情性文学,重语言的含蓄蕴藉及意境创造,诗人多是通过意象委婉曲折地表达情感。诗歌赏析首先就是语言分析。诗歌语言与一般的书面语言不同,在语音方面,建立格律以产生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则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从而打破人们的语言习惯,获得新奇精警的效果。诗歌意象是由词语来创造的,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袁行霈先生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人在构思的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脑海,并借助辞藻固定下来。读者在欣赏诗歌时,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辞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一个个意象组合构成了诗歌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欣赏古典诗歌,就要从语言和意象分析,进一步上升到意境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关系密切,风格研究是古典诗歌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

俞陛云身为诗词名家,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其对前人诗作的领悟自然有独到之处。《诗境浅说》本意是启蒙的,对所选之诗逐联逐句加以讲解,意浅而韵纯。书中凡每首诗、每一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等都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剖析,往往能体察入微,做出深入浅出的精到品评。此书不仅可以作为初学者学诗的门径,同时还是一部欣赏诗境之美的绝佳读本,非常有助于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升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如大家熟悉的孟浩然的五律名作《过故人庄》,俞陛云评云:

 

诗写田家闲适之境,诵之觉九衢车马,尘起污人矣。旧雨相招,鸡黍即田家之盛馔。通首皆纪实事,以韵语写其真趣。三四句言近树则四面合围,远岫则一行斜抱,乃庄外之景。余昔年行役数千里,每于平畴浩莽中,遥见绿树成丛,其中必有村屋,知三句“合”字之妙。五六句言场圃即在门前,桑麻皆资谈助,乃庄中之事。更留后约,同赏菊花,益见雅人深致,涤尽尘襟也。先祖诗集首篇《兰陵菊花歌》有句云:“谁人解赏花真面,此花不如城外好。”盖花入城中,栽以瓷盆,闭诸华屋,全失篱边之天趣矣。

 

俞陛云先从总体上对该诗的境界作了形象的评价,接着为便于读者理解诗意,逐联逐句分析,细细体味其中的意象,并结合自己的亲身所历,拈出“合”字的妙处,让读者在平易形象的语言中,体会到诗歌的妙趣。

古人作诗,非常注重警联的锻造,一首诗成功与否,名联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整首诗歌我们可能不能完全记忆,但其中的经典名联往往能脱口而出。俞陛云分别取五律、七律中的名联加以分析,揭示其妙处。如其评祖咏“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一联云:“此类写景句,佳处在炼字。林中可藏雨,而初过之雨,余湿尚留,则藏之可久。风力可退潮,而欲归之潮,涨势已衰,则退之尤易。非仅‘藏’‘退’二字之确,且言之有故,作写景诗之炳烛也。”读者读过后,诗歌炼意、炼句、炼字之妙历历在目,对其充分理解名联佳处十分有益。

《诗境浅说》对于初学者窥探唐诗意境与创作的门径,确实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因而十分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为满足部分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需要,特推荐几本相关书籍供大家参考。若想进一步了解古典诗歌赏析方面的知识,可阅读《文史知识》编辑部编《怎样鉴赏古诗词》及万云骏《诗词曲欣赏论稿》等;对意象和意境相关知识感兴趣者,可读陈伯海《意象艺术与唐诗》及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等;若醉心于唐诗欣赏,可读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若想分类型品鉴中国古典诗歌,可读孙明君《昨夜星辰:中国古典诗歌品鉴》;而欲通观中国诗歌之特色及成就,则可阅读赵敏俐、吴思敬主编《中国诗歌通史》。

典诗歌背后站着的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读者若想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还需要在平时多读些古籍,多了解些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文化素养。

 

2016年10月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