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天胤评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河南参议:清心省事,强兵御敌

嘉靖二十年(1541)末,孔天胤三年丁忧期满,起复,补河南布政使司左参议,从四品。此年孔天胤三十八岁。

当时河南省左布政使是张,右布政使是任惟贤11,二人同为正德九年(1514)进士。孔天胤后来有文描述左右二位布政使治理河南之从容条理:“是时,任公为河南布政右使,广陵南溪张公为左使,一时德政和平,荣名嘉美,号为最盛”“公(指任惟贤)与南溪公同心共济、协恭和衷,务惠养元元,与之休息”“吏民于是各以其职业顺序。晨起视事,庭无留难,府史但跪案前,乞署文书而已”“二公并坐堂上,垂绅玄览,视春时所树竹柏,俱已长茂。鹿呦呦其下,鹤舞成列。自公退食,雍容委蛇,盖省中晏然焉”(《送玉台任公上陕西布政左使序》)。

在开封短暂停留后,孔天胤被任命为河北分守道。明代河南分四大分守道:大梁道,辖开封府、归德府;河南道,辖河南府、汝州府;河北道,辖彰德府、卫辉府和怀庆府;汝南道,辖南阳府、汝宁府。孔天胤分守河北道,驻辉县。

 

(一)清心省事,强兵御敌

 

孔天胤到达辉县的时间,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三月十六日。具体的行程,在他给友人或同僚的信中有所描述:“别来至都城半月而补官梁藩,住一月而起,以二月二十五日赴任,分守河北,驻当辉县”(《与赵复斋》);“乃西行三日而至密县,顿六日而会巡院,又顿二日始由密如郑,以十六日达辉县”(《与南溪张左丞》);“仆南行,以二月二十五日到官,次月十六日承守分疆,驻辉县”(《与叠川於大参》)。

到达辉县后,孔天胤紧急处理了两件事,一是构行分守道的公署,二是与当地官吏确立御虏方案。

在孔天胤分守河北道之前,辉县尚无分守道的独立公署。孔天胤在到任后给左布政使张所写的信中所说:“所谓构行署县中者,尚无也。”(《与南溪张左丞》)于是营建公署就成为当务之急。万历《卫辉府志》“建置”:“分守道,在儒学西,嘉靖二十年(1541)创建。”应为嘉靖二十一年(1542)由孔天胤创建。

当时山西寇乱为剧,河南同样时时面临着威胁。孔天胤所分守的河北道,辖三府: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而三府下又各有州县,彰德府辖安阳、临漳、汤阴、林县、磁州、涉县、武安一州六县,卫辉府辖汲县、胙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延津、浚县、滑县、封丘、考城十一县,怀庆府辖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州、温县六县。这些县市现在有不少属河北省。分守如此多的州县,每一个府县的安全可以说都关系重大。孔天胤当时采取的方案,是“清心省事”“坚壁清野”,他在给张的报呈中也说:

 

方与诸吏定约,清心省事以保疲氓,坚壁清野以戒不虞。(《与南溪张左丞》)

 

尽管如此,当时府中官员依然人心惶惶,孔天胤也自揣“得术暗浅,省览周章,不能就列”,致“有同员承故已悚然忧矣”。这种情况下,孔天胤的决策对当时的局势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一些临近边界的州县,则重点筑以防御工事。嘉靖《武安县志》中有涉县人王科《砖城隘口记》一文,记载了当时武安县御敌的举措:

 

蠢兹北虏,庚子连岁,直由大同入寇辽、沁至潞安,此天机之可戒者也。壬寅春三月,前巡抚河南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余姚魏浅斋公有本、行分守河北道汾州孔文谷公天胤,委官于十八盘诸隘口,创立边城、楼橹。方三之一,秋七月,虏复寇前地,声势甚急。

 

魏有本(1483~1552),字伯深,一字曰深,号浅斋,浙江余姚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累官至大理寺少卿,嘉靖十九年(1540)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正是由于当时寇乱已入山西的辽州(今左权县)、沁州和潞安,所以地处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的武安县相关的防虏工事才极为必要。孔天胤在魏有本的指示下,派官员在十八盘的诸多关隘口创立边城楼橹以作防御。楼橹,是古代军中建造的用于瞭望、攻守的无顶高台。到这年秋七月,筑城至三分之一,敌军又侵入山西的辽、沁、潞安等地,武安县情势非常危急。嘉靖二十二年(1543)孔天胤调离之后,继任者及武安县当地的官员又对武安县各隘口进行了修葺,工事才告完成,武安也因此得以安守。

孔天胤分守所辖的涉县、林县当时也处于寇乱的风口浪尖。嘉靖《涉县志》中王科《涉县新作石城记》一文记载,当时“北虏频岁入寇”,而更严重的问题是“时承平日久,民不知兵”,当时的将帅又“闻风潜避,兼之相愚相挟”,致使“纪纲不立,功罪未当,私实纷之”。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敕谕当地官员魏有本等“宜以倡率三司复委官分据林、涉等县,诸险况召集义勇以防虏骑奔突”。朝廷令下,当地官员急议方案:

 

时左布政泰兴张公z7、右布政关中任公维(惟)贤、分守河北道左参议前永兴李公继以汾州孔公天胤、按察使滁州孙公存、分巡河北道副使广安王公衮,合谋协忠,务以安静(嘉庆《涉县志》作“靖”)地方。魏公尤夙夜祇惧,统率官兵亲诣林县住扎。

 

作为河北河北道分守参议,孔天胤参与了与省中诸官吏的讨论,并最终确定了安靖地方、稳定军心民心的方案。河南巡抚魏有本甚至亲自带兵驻扎林县,可见当时情势之急。

 

(二)苏门留迹

 

然而敌军毕竟还未入河南,布政左使张就建议孔天胤不要太过焦虑,在吏治之暇去登临一下辉县的名山胜水,也是一种调剂。孔天胤对此颇为感激,称“幸门下其恤之,教登山临水,将毋有怀”(《与南溪张左丞》)。“毋有怀”是不可能的,但抽空去登山临水,倒也能缓解一些焦虑。

孔天胤所分守的河北道诸县,人文尤胜。汲县有周武王伐纣陈师之牧野,且有《诗经》中《邶风》《鄘风》《卫风》的产生地邶城、鄘城、卫城。这里也遍布着古代名贤的传说,从春秋、商周的申伯、蘧伯玉、比干、周公、召公等名士贤相,到东晋的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等竹林七贤,可谓洋洋大观。特别是分司驻地辉县,不但是共伯旧国共县故城,而且有著名的苏门山和百门泉。苏门山还有孙登啸台。《辉县志》:“苏门山,在辉县西北七里,一名苏岭……即孙登隐处。”孙登是道家重玄学派学者,长年隐居苏门山,熟读《易经》《老子》《庄子》之书,会弹一弦琴,尤善长啸,相传阮籍和嵇康都曾求教于他12。苏门山下有百泉,《河南通志》“形胜”:“百门泉,在辉县西北七里。苏门山泉通百门道,故名。:《卫风》‘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北宋理学家邵雍曾在辉县筑园居住,其园曰“安乐窝”。孔天胤到辉县后,即被辉县的名山胜水所吸引,在给汾州小友赵复斋的信中说:

 

此地乃共伯之国,有孙登啸台、康节(邵雍)安乐窝、七贤竹林在焉。所谓“瞻彼淇澳(奥),绿竹漪漪”“淇水在右,泉源在左”,正此地也。且事简民醇,尽与懒性相宜。(《与赵复斋》)

 

来到辉县,可谓进入一个精神的高地,或者说是诗思理趣的胜地。

今苏门山有孔天胤所题写的“仁知动静”碑一通,在辉县诸多人文胜景中又添一景。清代阮汝浚《卫辉游记》中,记载了当时此碑所存位置及其形状:

 

室之左有石,上刻“仁知动静”,字大如斗,分巡道孔天胤题,副使汤绍恩书。右有《啸台重修记》石,北郡李梦阳撰,大梁左国玑书。

 

此处记载之误,便是孔天胤的官职,是“分守道”而非“分巡道”。细悟孔天胤“仁知动静”四字,可知其内心儒家知识分子的情操坚守。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知,即智。山静而水动,仁静而智动;动者乐趣多,静者得高寿。人一生能悟得透“仁知动静”四字之理,便能在求仁还是求智、喜动还是喜静之间做出更为理智的选择。孔天胤在苏门胜景中书此四字,且被刻石保存至今,其意深矣。

9.%e6%b2%b3%e5%8d%97%e8%be%89%e5%8e%bf%e2%80%9c%e4%bb%81%e7%9f%a5%e5%8a%a8%e9%9d%99%e2%80%9d%e7%a2%91%ef%bc%8c%e5%ad%94%e5%a4%a9%e8%83%a4%e4%b9%a6.jpg

图8 河南辉县“仁知动静”碑,孔天胤书

孔天胤在辉县还曾为卫辉府题名碑写过碑记。万历《卫辉府志》卷之七《官师志下•历官》“题名记”条目下,有孔天胤、郭乾、周思宸文章各一篇,记载卫辉题名碑从初刻到两度重刻的过程。孔天胤所写记文,落款为“嘉靖癸卯春二月望日,太原孔天胤撰”。癸卯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

卫辉府为河北大郡,明代设府,不但有各级官吏,还成为河南省分守河北道的驻地,已有一百八十余年的历史。无论是其地理位置、疆域幅员还是其历史传承、文化渊源,都可谓非常重要。而历代官员在此治理之功绩,也当有所记载。其意义,就如各地修于孔庙的名宦祠一样,具有记往事、启来者的重要作用。然题名碑又不同于名宦祠,它所题写的,是所有官员的姓氏、履历。地方官员为政一方,其“人之贤否,政之得失”总会“布之纪牒,传之父老”,人们必定“指而议”,后世之人可以“因名”而“求实”,“知实”而“资理”。所以,题名碑对所有来此任职的官员都有着非常切近的警示作用,警示官员重视自己为政的声名,而这“名”由“实”而来,事实上也就是要求官员重实政、重实绩、重实效。由此也可见题名碑于地方政事之重要性。

孔天胤为卫辉府写题名碑是受同年陈澍所请,陈澍于嘉靖二十年(1541)任卫辉知府。孔天胤撰写的这篇碑记经陈澍刻石后,一直立于苏门山。后字迹有脱落,先后任卫辉府知府的郭乾、周思宸再次进行了重刻(万历《卫辉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