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言
毛主席号召我们读几本哲学史。
根据这两年来读西方哲学史的经验,在读史的同时,还要读一点哲学原著,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哲学战线上的两军对战。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不少读者要读的一本。黑格尔的著作,十分晦涩难懂,《逻辑学》一书更是如此。这次重印《逻辑学》上卷,我们对这本书试作一点粗浅的评介,以供初读者参考。译者后记仍按初版时的安排,将置于下卷卷末。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他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以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说为根据,主张客观事物是可知的。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一方面比康德走上更彻底的唯心主义;一方面却又发展了康德的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以前,黑格尔算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最系统地阐述辩证法的哲学家。所以,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包含了“合理的内核”,这就是辩证法。当然,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辩证法,在它原来的形式上,是完全不中用的。其所以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有“合理的内核”,是因为他实际上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曾利用了黑格尔哲学的成果,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秕糠中清理出“深刻真理的内核”。遵循毛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教导,我们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哲学所作的分析和批判。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唯心主义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宗教是赤裸裸地讲上帝创造世界,黑格尔则讲“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实际上就是宗教所说的“上帝”。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没有出现以前,就有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存在,他把它称之为“绝对精神”。黑格尔是反对形而上学的,这个“绝对精神”绝不是僵死的、不变的,而是处在运动、发展状态之中。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精神”发展过程的描述。他把“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因此,他的哲学体系,相应地也分为三个部分,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黑格尔哲学的精华,即他的辩证法,主要就表述在“逻辑学”中。列宁说:“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这是绝妙的。”
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讲的“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绝对精神”还没有外化为自然,人类则更没有出现,它纯粹是抽象的逻辑概念。它的运动、发展表现为由一个纯粹抽象的概念,转化、过渡到另一个纯粹抽象的概念。在整个逻辑阶段,又分作三个发展段落,首先是“有”,其次是“本质”,最后是“概念”,所以,《逻辑学》也就分为三章:“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
“有”是黑格尔体系中头一个概念,是“逻辑学”的起点,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开端。“有”也译作“存在”,黑格尔在这里所讲的“有”或“存在”,和我们唯物主义哲学中所讲的物质的存在,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纯粹抽象的、没有任何内容的概念。这个“有”是绝对空虚的,毫无任何规定性的,全然不具体的,所以,“有”也就等于“无”。黑格尔就是这样来推演的。于是,他由“有”的概念推论到它的对立面——“无”的概念。“有”与“无”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有”与“无”的统一,便是“变”,或译作“生成”。“变”是比“有”与“无”更高的概念。
“变”的结果,使原来毫无规定性、极不确定的东西,开始具有一定的特性,从而可以依它的规定性与别的东西明显地相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变”的结果,使这个东西具有一定的“质”。这样,黑格尔就从“变”这一概念引申出了“质”的概念。“质”又过渡到它相反的概念——“量”,比“质”和“量”更高一级的概念是“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有质的量。“度”是“有论”中最高的概念、范畴。
从“有论”中最后一个概念“度”如何转化到下一个概念,以及第二基本阶段“本质论”和第三基本阶段“概念论”中逻辑概念是怎样推演的,在这里不一一赘述。黑格尔对于“绝对精神”的发展,有一套公式,即正、反、合三段式,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都是按照这个三段式来推演概念发展的序列的。“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一基本阶段“逻辑阶段”是正;第二基本阶段“自然阶段”是反;第三基本阶段“精神阶段”就是合。再以第一基本阶段“逻辑阶段”中三个段落来说,第一段落“有”是正;第二段落“本质”是反;第三段落“概念”就是合。而在“有论”中,“质”是正;“量”是反;“度”就是“合”,如此等等,一直按这个三段式推演下来。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都不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本质和联系,都不是从客观现实中抽引出来的,而是先于客观事物就存在的、自我发展着的精神,显然,这是极其荒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有它自身的不以精神、意志为转移的联系、发展过程,人的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都不过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以,黑格尔的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是完全反科学的、反唯物主义的。他到处套用正、反、合三段式,有些概念间的联系,极其牵强,甚至无法自圆其说,在“自然阶段”中,有些概念的推演,尤其令人难于捉摸。
黑格尔从根本上颠倒了存在决定意识的关系,他在概念推演中,也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把黑格尔的哲学看成纯粹出于他的主观思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实际上不过是现实的颠倒、歪曲反映而已。黑格尔对人类社会领域,作过深入的研究,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力求找出并指出贯穿这些领域(指社会历史领域——引者)的发展线索”;十八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也是黑格尔进行哲学概括的对象,《逻辑学》中引用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事例和数学材料,足以证明这一点。所以,列宁曾指出:“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矛盾’,然而是事实!”列宁的这段话,当然不能误解成黑格尔的《逻辑学》竟是唯物主义的,而是指在黑格尔的著作里,数《逻辑学》一书中阐述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中事物的客观辩证法为最多。
的确,摒除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就他对“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辩证思想来说,确有“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黑格尔的体系,好比“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我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脚手架前面,而是深入到“大厦”里去,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恩格斯说:“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有许多高度的评价,在这里不可能一一引述。从经典作家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如下一些辩证思想:一、关于运动、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黑格尔认为一切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他反对形而上学把事物看成是孤立、静止的。在他表述“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中,都贯穿了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每一过程、每一环节和每一个方面,都不是固定不移的,都不是孤立自在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彼此都有内在的联系,由一个转化到另一个,都有必然的联系。黑格尔的发展观,是有规律的。二、尤为可贵的,也是最击中形而上学要害的是,黑格尔认为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而不是如形而上学所认为的是外力的推动。我们从《逻辑学》这本书中,可以看到,黑格尔在表述“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和每一环节,它们本身都包含着内部的矛盾;概念间的转化和推演,都是由于概念的自我矛盾运动而转化、发展的。例如:“有”这一概念,其所以转化为“无”这一概念,并非在“有”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跟“有”并无内在联系的外力,把“有”推动了转化到“无”去的,而是由于纯粹抽象的、毫无规定性的“有”,其本身就已经蕴藏着跟它自身相反的“无”的因素的缘故。在黑格尔的时代,虽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已经被打破缺口,自然科学的发展,大量地证明了自然过程的辩证发展,但是当时形而上学还是占居统治地位。形而上学根本不理会矛盾观念,认为矛盾是不可思议的,他们的公式是:“是就是是,否就是否,其余都是鬼话”,而黑格尔则坚持矛盾观点,认为矛盾绝不是什么反常,而是正常的,是推动一切自我运动的源泉。三、黑格尔提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思想,揭示了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黑格尔认为,量变是渐进性的运动,量变在一定限度内并不影响质,但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的突然变化,质变表示渐进的运动的中断,使事物出现飞跃式的发展。黑格尔的这一发展观,从根本上打击了把运动归结为纯粹是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四、黑格尔认为真理是过程,真理是具体的,认识是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和具体的。黑格尔惯用的“否定”这个术语,和形而上学所说的“否定”含义是不一样的。黑格尔所说的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摒除、抛弃,而是扬弃;他所说的否定,有继续和提高的意思,有保留原来合理的成分,而超过原有的含义。“绝对精神”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否定;每经一次否定,概念就深化一步,内容也更具体。真理就是这样的长河,是一个过程,是历史的、具体的。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过程,也就是它自我认识的过程,所以他表述的逻辑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体的过程。这样,黑格尔就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下把逻辑、认识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
深入地剖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的内核”,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德国古典哲学实行深刻的革命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根据经典作家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评价,在上面所归纳的这些看法,远未能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批判。
黑格尔哲学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是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方法的矛盾统一。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反映了他保守的、反动的一面;他的辩证方法,反映了他有革命、进步的一面。在体系与方法的矛盾中,黑格尔往往总是迁就他的体系,而束缚住辩证法。恩格斯说:黑格尔“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按照黑格尔的方法,原应得出这样一些革命的结论:矛盾运动是绝对的,真理是包括在无限的认识过程之中的;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他所说的矛盾运动只是在一定的阶段内进行,他把矛盾的统一看成是绝对的,而把矛盾的斗争看成是相对的,最后矛盾还是调和了。他的发展观点,也就以宣布他自己的“全部教条内容”为“绝对真理”而最终陷入形而上学。
黑格尔哲学是十九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黑格尔哲学其所以如此矛盾,这是和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所处的矛盾地位分不开的。在西欧,德国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资产阶级革命还不成熟,而工人阶级已逐步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一方面又极端仇视和害怕人民群众,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面性,在黑格尔哲学中典型地表现出来。恩格斯是这样评价黑格尔这个人的:他在他自己的领域,也就是哲学辩证法的领域,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在政治上,则没有完全脱去“庸人气味”。
恩格斯说:黑格尔的整个学说,“给各种极不相同的实践的党派观点都留下了广阔的活动场所”。在黑格尔死后,黑格尔学派的解体中,分化为:有代表反动的、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衣钵;还有代表革命的、急进的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力图推动德国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一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这两位革命导师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完成了批判改造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工作,在亲身参加和总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宣告了旧哲学的终结,这是哲学上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哲学方面,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资产阶级的反动哲学流派和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者,总是死抱着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不放,或是歪曲黑格尔的辩证法,借以攻击马克思主义。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在与这些反动哲学作斗争中,进一步透彻地批判研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事实证明,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哲学遗产。而没落的资产阶级以及一切新老修正主义者,出于他们的反动本性,总是反对或者歪曲唯物论和辩证法,借攻击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攻击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世界观。我们在研读黑格尔这部著作中,要紧紧遵循经典作家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和批判,深入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使辩证法这个“革命的代数学”真正成为我们亿万革命人民手中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大思想武器。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97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