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如何认识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这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前提,也是长期以来存在着许多错误理论的领域。
过去,许多经济学家往往从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制度结构或生产要素的技术特征来论述传统农业的性质。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是一个经济概念,所以不能根据其他非经济特征进行分析,而要从经济本身入手分析。他说:“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的特点就在于:1)技术状况长期内大致保持不变(即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与技术长期未发生变动);2)如果把生产要素作为收入的来源,那么,获得与持有这种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变的,即人们没有增加传统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动力;3)由于上述原因,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也处于长期均衡的状态。从上述分析来看,舒尔茨所说的传统农业实际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
为了对传统农业的特征作出进一步分析,舒尔茨驳斥了两种长期流行而且影响深远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另一种是有名的隐蔽失业理论。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民愚昧、落后,对经济刺激不能作出正常反应,经济行为缺乏理性,所以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必然低下。舒尔茨不同意这种看法。他根据社会学家对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这两个传统农业社会所作的详细调查的资料证明:“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这就是说,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并不愚昧,他们对市场价格的变动能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反应,经常为了多赚一个便士而斤斤计较。他们多年的努力,使现有的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了最优化,重新配置这些生产要素并不会使生产增长,外来的专家也找不出这里的生产要素配置有什么低效率之处。
隐蔽失业理论,又称“零值农业劳动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传统农业中有一部分人的边际生产率是零,这就是说,尽管这些人在干活,实际上对生产毫无贡献。这种就业实际是隐蔽失业,把这些人从农业中抽走,并不会使农业生产减少。这种理论流传甚广,影响最大,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和罗森斯坦—罗丹等人都是这种理论的倡导者。舒尔茨详细分析了这一理论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并根据印度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使农业生产下降的事实证明:在传统农业中,农业产量的增减与农业人口的增减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使农业产量下降。所以,“贫穷社会中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学说是一种错误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