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唐·李白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涯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这首茶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唐朝赫赫有名的酒仙。
李白的确好饮酒,但其实也不见得就是诗人中酒量最好之人。
别人不提,就是跟杜甫比,李白也不一定能赢。
何以见得?
数据说话。
李白至今可查阅到的诗,大致有1 500首。据郭沫若考证,其中内容涉及酒的约占16%。诚然,李白的酒诗真是不少。
但是,也分跟谁比。
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传世的诗在1 400首左右,写到酒的约占20%。看着这么多与酒相关的诗,谁能说杜甫老先生不贪杯呢?只是“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名在先,将杜甫这样一个爱酒之人生生埋没了。
李白的爱酒之名,不光埋没了杜甫,也掩去了自己这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李白也写过茶诗。
准确地说,这便是李白写过的唯一的一首茶诗。由于过于珍贵,爱茶之人读时舍不得漏掉一个字。因此,一般读这首诗,都是与前面的“诗序”一并诵读。
当然,未读到序之前,诗的题目就剧透了相关内容。这是一首典型的“答赠”体茶诗。李白收到了“僧中孚”送来的好茶,喝过之后写诗感谢。
这种“答赠”体,至今保留在我们的朋友圈当中。举个例子,亲朋好友寄来了土特产,你吃过之后感觉不错,赶紧拍照发个朋友圈以表谢意。其中像“答族侄僧中孚”这样写出具体名字,就相当于我们发朋友圈时不忘@一下对方。
古今千年,情理相通。
读的是茶诗,品的是人情。
谁给李白送的茶呢?是他的本家族侄。此人本应姓李,但已出家为僧,法名叫作中孚。这便是所谓“族侄僧中孚”的由来。
我们与茶结缘,多是需要一位引路人。按现在的网络用语,就叫带我“入坑”的人。我曾在自己带的班级发起过讨论,请大家回忆一下:谁影响了你开始喝茶?答案有:父母、长辈、爱人、同事、室友……
总之,多是熟人。
后来,我又请学生列举:有谁,是在你的影响下开始喝茶的?答案有:父母、长辈、爱人、同事、室友……
你看,还是熟人。
由此可见,我们大多是被身边人影响开始喝茶的。
再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着身边人体会饮茶的乐趣。
李白,与我们的经历一样。给他茶的人,是亲侄子。
给的什么茶?题中、序中、诗中都反复提及,为产于玉泉山的仙人掌茶。请注意,这首茶诗不光是李白唯一传世的茶诗。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中国文坛第一首歌咏名茶的茶诗。
中国名茶的称谓构成,多是产地加品种。例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都匀毛尖、福鼎白茶……前面是地名,后面是茶名。这种茶叶命名法的确立,便可以上溯到这首茶诗中的“玉泉山仙人掌茶”。
如诗序中所说,仙人掌茶产于“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此诗一开始,便先着力描写此茶树生长的环境。此处“山洞多乳窟”,里面还有“仙鼠如白鸦”。此等仙鼠,可以寿活千年,体白如雪。
这样的描述,镜头感极强,马上能把读者引入清净当中。由此也可见玉泉山不是一般的山,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这茶生长在这般“仙境”中,还没喝就引发人无限的遐想。
诗与诗序可以结合来读,从而互为印证。仙鼠为何可以寿活千年?原来都是“饮乳水而长生也”。而仙人掌茶,就是生长在这样能有延年益寿之功效的乳水之畔。
好山好水出好茶,本是大家都知道的话。但就是这俗语,偏偏让李白给写绝了。
李白,就是李白。写酒闻名于世,写茶也是高手。
这座玉泉山,位于当阳市城西二十里外。明代陈仁锡《潜确居类书》记载:
玉泉山,在当阳。泉色白而莹,又曰珠泉。泉南为天台智者道场,即关帝遣鬼工所造。
玉泉山不仅是三楚名山,更是一处佛教圣地。至今,这里还保留着中国现存最高、最重的铁塔—如来舍利塔。
相传东汉建安年间,僧人普净曾结庐于此,并在此点化三国时蜀汉名将关羽。《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现特抄录原文如下:
却说关公一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一处,乃荆门州当阳县一座山,名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原是汜水关镇国寺中长老;后因云游天下,来到此处,见山明水秀,就此结草为庵,每日坐禅参道,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后人在寺中还题有一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李白自然没读过《三国演义》,笔者便将这段玉泉山轶事补录,聊以增添仙人掌茶之趣。
这款茶不光产地有故事,造型更具噱头。按诗中所写“拳然重叠,其状如手”,所以才“号为仙人掌茶”。外观如巴掌大小的茶,确实少见。连李白都表示“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卖相独特,先声夺人,也是此茶一大特色。但“独特”二字,也可以理解为“怪异”,甚至“不入流”。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有位主持人叫孙涛,第一次见我拿给他的寿眉时惊呼:这不是枯树叶子吗?真的能喝?
如今这款“其状如手”的茶,已经被李白用茶诗美化。我想唐代很多人刚看到这种茶时,反应也与孙涛老师差不了多少吧?
生活中,绝不能以貌取人。
选茶时,应避免以貌取茶。
那怎么去判断一款茶的好坏?
喝!
关于这款茶的味道,李白在诗序中用了“清香滑熟”四个字。妙哉!美矣!得是多么好喝的茶汤,才让李白这样文艺的人夸出这四个字呢?很难想象!又只能靠想象了!
可这怎么听着都不太像形容绿茶。倒是年份白茶,用这四个字最为贴切。于是乎,我现在一喝年份寿眉,就总想起李白这句诗。
茶诗,大可活学活用!
最后,诗中还涉及了茶与健康的话题。据说有一位“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结果“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这里的“颜色”,是颜面之色的简称,也就是生活中俗称的脸色。常喝仙人掌茶气色红润,能有“还童振枯”之功能。
李白告诉我们,喝茶别看广告,要看疗效。
卖相奇特,口味隽永,还能还童振枯,这便是一款好茶了。
茶诗末尾,有“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一句,为全诗的金句。无茶字而言茶事,算是对茶叶“外观”与“内涵”二者关系的最好诠释。
所谓“无盐”者,姓钟离名春,是春秋时出了名的丑女。别看貌丑,可心灵美,因此为后世传颂。传统评书里有一部《丑娘娘》,讲的就是她的故事。因是齐国无盐邑人,所以诗中常以“无盐”称之。
这个“烛”字,当动词“洞察”解释。也就是说,能如明镜般洞察事物,发现无盐式的美好。这种掩盖在丑陋外表下的美好,会让西施都为之惭愧。
习茶之人,应常怀“明镜”之心,发现“无盐”式的佳茗。
说了半天,现如今我们还能喝到仙人掌茶吗?
可以。
1981年仙人掌茶加工工艺得以“恢复”。李太白笔下的名茶,再次问世定然轰动茶界。新版仙人掌茶,先后荣获首届“鄂茶杯”金奖,“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定奖。后又被评为“湖北名茶”。2009年,仙人掌茶蒸青制作技艺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为拉动经济,深挖一些历史名茶,这事可以理解。但如今的仙人掌茶,在传承断裂千年后才得以恢复。那么此茶,是否就与当年李白喝过的一般无二呢?自然不得而知。
湖北茶界的朋友热情,曾几次寄来仙人掌茶。但我皆转赠他人,自己从未喝过。
我倒不是不屑喝,而是不忍喝。
还是让这款茶,就留在李白的这首诗中吧。
《吃茗粥作》
唐·储光羲
(《全唐诗》,清康熙四十六年扬州诗局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