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品格:中国茶诗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选自《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

茶会,现如今变成了一种“流行”。

甚至有茶界中人戏称,每一天不是在开茶会,就是在去参加茶会的路上。

茶会繁盛,可见一斑。

以茶为主题,相邀聚会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唐代。

只是那时还不叫茶会,而叫茶宴。

有何为证?

茶诗。

唐代女诗人鲍君徽,写有名篇《东亭茶宴》。随手抄录原文如下: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鲍君徽,曾奉诏入宫,是见过大世面的女子。由诗文中可见,在良辰美景中举办茶宴,已是唐代上流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唐代另一位诗人李嘉祐,也曾写有《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诗中有“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两句。由此可见,在唐代送行仪式也可以办成茶宴。

以茶代酒,送君千里。

在这一类诗中,唐代钱起《与赵莒茶宴》篇幅最短,但却最为精彩。

说到钱起的身世,其实与茶圣陆羽很像。二人出生的年份,都难以确定。以此一条就可见,钱起的出身绝不会太好。若是王孙贵胄的后代,怎么能连出生年份都没有确切记载呢?

唐天宝十载(751),是钱起人生中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他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曾奉使入蜀地。唐乾元二年(759)至宝应二年(763)春,在蓝田尉任,与诗人王维曾有唱和。

应该讲,钱起与陆羽同时,算是生活在《茶经》问世的时代。

唐代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中,选大历年间诗人之作,就以钱起冠首。唐代姚合选编《极玄集》时,称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为“十才子”。钱起,便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

诗人的时代背景,自身经历,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法门。

讲完了作者,回头来看题目。本诗的题目简洁,清楚交代了人物和事件。赵莒是作者的朋友,哥俩一起不喝酒,而是饮茶。

其实仔细想想,“与赵莒茶宴”几个字的文字结构,配上照片可以直接发朋友圈了。我们不是也常说“与闺蜜小聚”或是“与哥们小酌”一类的话?

千万别觉得茶诗晦涩难懂。

其实茶诗当中,字字句句讲的都是人情。

茶宴这种形式,在盛唐之后就算是固定下来了。前文所列举的诗,是题目里就带着“茶宴”二字。若是再将题目里无“茶宴”,而内容中讲“茶宴”的诗也加进来,那就更多了。

除去诗,还有文。

唐代诗人吕温,比钱起生活的年代稍晚。他是唐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

吕温在《全唐文》卷六二八《三月三日茶宴序》一文中写道:

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

禊饮,是农历三月间的一种民俗活动。本是饮酒,但这次大家提议“茶酌而代”。

茶宴,可谓是对于酒宴的改良。

茶与酒不同,虽“不令人醉”,但却能“微觉清思”。那种饮茶后带来的精神愉悦感,诗人感觉是“五云仙浆”也比不了。

钱起与吕温都是科举考试出身,官场经历也很近似。难怪吕温与钱起一样,都热衷于茶宴。

钱起的《与赵莒茶宴》是一首七言绝句。碍于篇幅所限,其记录的茶宴细节不足。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一文,文字详备,描写细致,对于茶宴的缘起和内容有着充分的解释。因此,吕氏一文可当作钱起《与赵莒茶宴》一诗的序言来看。

一诗,一文,倒是可以相互补充。

下面,我们来看诗的正文。

首句“竹下忘言对紫茶”,交代了两个重要内容。其一,是茶宴地点;其二,是茶宴内容。

既然是“竹下”,那茶宴自然是在户外。女诗人鲍君徽的《东亭茶宴》中,有“茗宴东亭四望通”一句。显然,茶宴也是在户外。至于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中,有“乃拨花砌,憩庭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等句。显然,茶宴还是在户外。

三场茶宴,都是在户外,这显然不会是巧合。

由此可以推断,唐代茶宴欣赏自然之美,推崇自然之美,也追求自然之美。

我记得有一年,在我国台湾坪林老街的文平茶庄喝茶。老板茶席的布置平平,茶器也未见什么亮点,而且他做的文山包种,还是按新的工艺方式,喝起来像极了清香型的铁观音。三口下去,就觉得胃疼。

只是他那张茶桌,是摆在窗前的。窗外便是溪流,远眺隔岸还有茶山。潺潺水声,阵阵莺啼,就是最好的背景乐。抬头可见的一抹绿色,便胜过一切高明的插花技术了。

那时我才明白,唐代的茶宴为何都选在户外了。

自然之美,最合茶性。

第一句后面,讲到了“紫茶”。《茶经·一之源》中,明确写出了“紫者上,绿者次”。可见以“紫茶”为上品,是唐代饮茶界的共识。

茶,还有紫的吗?

当然有。有一些茶树品种,刚萌发出的嫩芽新叶便是紫色。待长到第二茬,即便是嫩芽也只有绿色而无紫色了。因此,“紫茶”可认为是嫩茶的代名词。

我到贵州石阡县时,见过一种苔茶,更是通体发紫。经农学专家研究后发现,这种苔茶之所以发紫,是因花青素含量极高。这么一来,“紫茶”又成了健康茶的象征。

第二句“全胜羽客醉流霞”,可看作是第一句的对仗。

道士讲究羽化成仙,因此也被称为“羽客”。醉流霞,自然是指饮酒之事。而“全胜”,则可理解为“大胜”或“完胜”。

前两句连在一起读,意思就是我们在竹林内以茶为宴,要比你们搞的酒宴强之百倍。

不难看出,不管是钱起、吕温,还是前文提到的李嘉祐,他们都倡导“以茶代酒”,并且坚信“茶能胜酒”。

还是那句话,读诗要从背景入手。

这三位热衷茶宴的唐代诗人拥有的共同背景,那便是都曾“登进士第”。

也就是说,钱起、吕温与李嘉祐都是科举考试出身。

科举与茶有什么关联吗?

我们虽未赶上科举,可大大小小的考试也经历上了不少吧。不管是中考、高考还是考研、考博,哪位敢在备考期间天天喝得烂醉如泥?抑或是,干脆满身酒气闯进考场?

自然不会。

反之,挑灯夜战时我们经常会泡上一杯香茶。既缓解疲劳,又提神醒脑。“斗酒诗百篇”的故事,只会发生在李太白身上。我等凡夫俗子,复习答题时还是喝茶来得靠谱。当然,我们现在也可以选择咖啡甚至香烟。但要知道,在唐代不管是咖啡还是烟草还都未传进中国。最受学子欢迎的饮料,非茶莫属。

对于莘莘学子来说:

饮茶,是雅趣。

酗酒,是恶习。

科举制度,让知识阶层更倾向于选择有约束力的饮品—茶。

茶宴出现在唐代,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后两句“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钱起避开饮茶后的体感,既不说“开背”也没聊“灌顶”。而是从精神层面入手,道出“尘心洗尽”四个字。

生活中的不如意,职场中的不顺遂,都会使我们心头蒙尘。

能够洗尽尘心、扫除烦恼的饮品,则非茶莫属。

能够洗尽尘心,我想是很多人爱上茶的真正原因吧。

茶宴的结束,其实是全诗最难表现的部分。诗人此时避实就虚,将镜头从茶宴上移走,而直接定格在周遭的竹林当中。以“一树蝉声”,作为全篇的结尾。

在钱起的另一首诗《省试湘灵鼓瑟》中,诗人末尾也用了同样的手法。“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意到了吗?也是转移镜头。本是在听乐器演奏,曲终时却将镜头定格在了江景。

朱自清先生在评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时曾说:

所谓远神,大概有二个意思:一是曲终而余音不绝,一是词气不竭,就是说不尽。这两个意思一从诗所咏的东西说,一从诗本身说,实在是一物的两面。

而《与赵莒茶宴》的尾声,也正是如此。

一方面,茶虽饮完,兴致难尽。侧耳听蝉鸣,恍如大梦初醒。

另一方面,全诗字数用尽,却让人回味无穷。

有同学曾问我:如何体会茶的韵味?

我建议,可以读一读钱起的《与赵莒茶宴》。

《过山农家》

唐·顾况

《全唐诗》,清康熙四十六年扬州诗局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