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揭开金钱的神秘面纱
从孩童时起,大人们就一直教育我们“要正确地”用钱。父母不一定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并不影响他们把这句话传递给我们。我们曾因钱而受到批评,比如家长责备我们乱花钱、把钱弄丢或者对钱不细心。这些恐惧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却从未意识到它们其实深深影响了我们和金钱的关系。
在我开始解释什么是金钱之前,或许另一个问题更应该先提出来:对你来说,金钱意味着什么?
我敢说,根据提问者的不同,你的答案也会有略微的差别。比如,如果一个9岁的小女孩问你“钱是什么”,你可能会这样回答她:“世界上有两种钱——纸币和硬币。你可以用钱去买东西。”
如果让你向一个成年人解释金钱呢?你会说:“金钱是一种交换商品和服务的介质。”
这两种回答都是正确的。我们也知道钱不仅仅是“可以用来买东西的工具”,或者仅仅是“交换的介质”。我们每天都在挣钱、花钱,却无法回答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问大家:“金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人们的回答总是出乎我的意料。问过世界上的几千人,我却从未听到过两个相同的答案。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记得曾有人告诉我钱是至上的神灵,有的人则说钱是恶魔。在有些人眼中,钱是爱意的表达,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它是奴隶的驱使者。天壤之别的答案证明了人们对钱的定义是非常主观的。
从表面上看,实体的钱不过是一张纸或者一枚金属片。然而,即使人们拥有的纸币上都印着同一个头像,钱币上都刻着同样的图案,但它们对于持有者来说,还是有着天差地别的意义。面对金钱时,有些人会怒火中烧,而有些人会心情愉悦。有趣的是,即使手中拿着的不是真钱币,而是给儿童的玩具,金钱数量不同,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我们玩游戏时所带的情感,与在面对真实钱币时的感受紧密相关。
玩《大富翁》游戏的时候,我们想获胜,就会像在真实世界里挣钱一样,付出同样的精力。有谁不想“赢”呢?有谁不想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呢——挣更多的钱、买心仪的房子、不用缴太多的税……当“机会卡”说我们赢了,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大富翁》游戏里,谁会不开心呢?
换句话说,不管你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看待财产与金钱,你都会对《大富翁》游戏里的钱币持有同样的感受。你如何看待房产、缴税、交房租呢?你在购物时是保守的,还是愿意倾尽一切去冒险?你可以和其他人一起试试玩这个游戏,观察一下大家的反应,看看在掷骰子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怎样的表情。如果你想了解大家在现实中对待金钱的态度,可以从这个游戏中一窥究竟。我相信你一定会受到启发。
从我的经验来看,最享受游戏、最自信,并且真正意识到这只是个游戏的人往往玩得最好。他们或许不是有着最多“存款”的人,却能对“输赢”的结果以及谁的“存款最多”保持冷静的态度,仅仅享受过程——这种有得有失的过程。他们关注“作为赢家的感受”,而不是真的要争输赢。
$ 你想怎么去玩这场金钱游戏呢?
如果我告诉你,金钱只是场游戏呢?
你会怎么去玩这场游戏?
你觉得自己是赢家吗?
重申一下,“获胜”并不是说财务状况有多好,而是你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感受如何。
在《大富翁》这个游戏里,玩家会在游戏板上持续、稳定地向前移动,基本上可以预测之后会发生什么。而在现实生活中,和钱做游戏不会这么容易预测。你不会以顺时针的方向向前移动5步,或者12步。实际上,大部分人在现实的金钱游戏中感到迷茫。我们不知道哪份财产将会带来最大的收益,也不知道赢来的房子会不会被树压垮。我们不知道家庭成员是否会罹患癌症,需要大量的金钱救治,并且在这期间失去挣钱的能力。我们不知道现在就职的公司会不会做出一些错误的财务决定,导致我们被辞退。我们不知道自己服务了一生的行业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被另一个颠覆性的行业所取代,从而没落。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玩的这款金钱游戏着实令人焦虑,经济形势变动、家庭问题以及自然灾害总能让人迷茫。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在有机会去扔骰子之前,就已经输掉了游戏。人们常说,如果我们再努力一点儿、再变聪明一点儿,事情就可能“改变”。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听起来很耳熟,是不是?
你之前可能已经听说过“投入法则”:努力工作,金钱自来。而现在,让我来告诉你另一个事实:那些看起来比你有钱的人,其实并不比你聪明多少。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拼命地工作,到头来也没多挣几个钱。我可以告诉你:努力挣钱并不是唯一的答案。我认识很多脑子灵光、工作努力的人,他们并不觉得自己获得了应得的东西,不认为自己是这场金钱游戏的赢家。我还认识很多非常知足,也没什么要担忧的人,但他们其实并不比那些腰缠万贯的朋友更富有。
$ 游戏棘手,因为规则一直在变
金钱游戏还是很好玩的。我的导师,被称为“日本巴菲特”的竹田和平曾说过:“金钱游戏没有终点。”就像棒球一样,即使你在第九局的尾声已经领先了,也并不意味着你最终会获胜。一位出色的棒球手还是有可能挥出全垒打的。金钱游戏也一样,即使你在30岁或40岁的时候拥有财富,也并不意味着60岁的你不会遭受灾难,一贫如洗,无法按计划退休。我们都听说过那些似乎已经挣够了几辈子都花不光的钱的人,最终却不得不申请破产。有太多富裕的名人或运动员最后散尽所有,在负债累累中死去。
有些人因为提前预支了太多金钱而破产,还有些人的失败是因为金钱规则在不断改变(或者是因为“金钱”的构成改变了)。回顾一下2008年的房地产泡沫吧。“投资房地产,那就是金钱。”房价不断飙升,申请房贷的门槛越来越低。但后来“规则”改变了,房价在一夜之间暴跌,人们的房产,那些曾经能以双倍价格卖出的房产,突然变得一文不值。
人们又将目光转向了黄金市场。“黄金就是金子。”即使在每个市场都动荡不安的时候,金融专家也会这么说。但当市场复苏的时候,黄金又成了不会产生任何利润的黄色金属。
现在,全球经济以前所未有的状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还有很多人们所熟知的体系正在分崩离析。每天都有新的体系出现,就连我们看待金钱、使用金钱的方式也在改变。例如,现在金融圈里的每个人都在聊加密货币,说“这就是未来”,或者“这是最值得信赖的系统”。然而,还有很多人提到了黑客和盗窃。看起来,“最值得信赖的系统”并不可信。
很多专家和金融家声称知道如何投资或者如何挣钱,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专家在跟他们唱反调,所以我们到底要相信谁?
谈到钱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能控制的又有哪些呢?
我想说的是,“你如何看待金钱”的这部分,是我们能控制的。而这与我们是否感到富有关系非常密切,远超过任何的房地产、股票、黄金或者加密货币市场。
$ 到底什么是金钱?
确实,金钱的“形式”曾经比现在简单得多。150年前,人们在市场上买东西还在用现金交易。而现在,我们有支票、银行账户、信用卡、Venmo、贝宝,还有加密货币。如今,我们在杂货店交易使用的金钱,或者在华尔街电子交易中使用的金钱,都与之前几个世纪使用的有着天壤之别。
不久前,人们还会把钱放在床垫下,或者锁在家中的保险箱里,时不时地看到、摸到自己的储蓄,才能确保钱就在那里。如今,人们则很少看到或接触印刷形式的金钱了。人们只需要点击查看手机里的银行对账单就知道钱还在。并且,大多数人都使用银行账户收钱,用信用卡支付。在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人们很少再携带钱包,每次交易都用智能手机来处理。几天、几周或几个月不接触实体货币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与此同时,几十亿的美元、欧元、马克和日元等,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如今,一位对冲基金经理可以轻轻松松地在几分钟里挣到普通人一年的收入。这样的事实让我们迷惑。
怎么可能呢?
$ 你的钱在哪里?
当我们提到钱的时候,它的概念通常非常模糊。你以为存在银行里的钱其实并不在那儿。一旦你把钱存入银行,银行就会把这笔钱借给别人。所以从实体上来说,这笔钱已经不在银行了,它只是你在智能手机上看到的数字。
让我们把这个看作一场思想实验。你或许认为自己有钱,但如果这是幻觉呢?听起来有点儿可怕,那么我们假设你某天查询银行账户的时候发现没有钱了,但你确实一分也没动过,钱凭空不见了。你可能会打电话给银行:“我的钱去哪儿了?”银行会说:“你的账户里没有钱。”你又如何能证明确实存入钱了呢?你有记录或者存款证明吗?当然。你有交易记录吗?你说“有”。但是,如果银行说他们没有任何记录呢?你又如何证明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证明你拥有你存入银行的钱及其利息呢?
现在,试想一下,如果存入的钱都不见了,你的感受如何。
再回想一下你背负的贷款:大学贷款、信用卡贷款、房贷。或许你已经被这些贷款压得不堪重负了。现在,再想象一下,贷款和债务也都是幻觉。如果这些债务全都消失会怎样?(我们在面对这种消失的时候不会像设想金钱消失一样焦虑,但请想象一下。)
然而,大多数人还是相信所使用的系统。我们相信取钱时,银行会把我们存入的钱如数归还;我们相信自己所申请的贷款还是存在的,所以会按时还贷。把金钱存入银行,我们放心;身负贷款,我们有压力。
现在,大家似乎都清楚自己的钱在哪儿了,但还是要问问自己:“这实际上是为了什么?钱又都去了哪里呢?”
$ 你的钱都去哪儿了?
在生活中,人们努力学习、努力生活,偿还债务。但在还清了所有账单之后,很多人在月底所剩的金钱都寥寥无几。人们有大学贷款、车贷、信用卡贷款和房贷,它们像大山一样压在人们身上,让人们看不到希望。如果再在伤口上撒点儿盐——当前的收入似乎距离我们认为“应有的”东西还很远。我们身边充斥着无数个广告,都在宣传着必买的东西。我们要买那款最新的豪华车,“旧的”SUV已经不中用了。我们要升级(更换)手机。身边的朋友要么前往有着异域风情的景点度假,要么带着全家去迪士尼游玩,还去了不止一次,这让人觉得如果自己不去旅行的话就落伍了。
针对这种情况,甚至还有一个新术语:FOMO——害怕落伍(Fear of Missing out)。当今社会,每个人都会掉入FOMO当中。不管是美容霜、连衣裙,还是套装,这些能让人看起来更帅气、更精神、更美丽、更富有的东西,我们必须买,不然就落伍了。如果要列个单子,那可能会无穷无尽:新的家装、新的装饰、新的鞋子、新的体验……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新的。广告商、电视节目,甚至身边的朋友,都在时不时地对我们洗脑:你现在拥有的不够好。确实,如果没有这些好东西的话,我们不会怎样,但我们的小孩没有可不行。哪位家长没听过小孩吵闹着说“如果我没有朋友有的东西我就会死”这样的话?或者是:“大家都有(任意最新的商品或流行品),就我没有!我看起来特别失败!爸爸妈妈求求你们了,给我买一个吧!”
当然了,不仅仅小孩会这么做,我们身边肯定有人会不断地炫耀自己的最新“战利品”,而我们也会忍不住对自己说:“这台电视,我一个小时之前还很喜欢,但现在看起来太廉价、太破了。我也要买一台新的!”
而当买不起朋友的同款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当看到那些有钱人什么都不用做(其实只是我们这么以为)就享受着美好人生时,我们就会生气:“我跟他们一样努力!我也值得拥有美好的东西!”我们抱怨,我们永不满足。总有人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拥有的更好,总有人经历的事情比我们多,总有哪儿不对劲儿。
“就是不公平。”我们说。
在我女儿小的时候,为了她的教育,我们举家搬到波士顿居住了一年。当时,她不怎么会说英语。有一天我回到家,她跑来问我一个她不断听到的短语。她说:“爸爸,今天大家都在说一句话,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问她是哪句话,她说同学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不公平!”
我忍不住笑了。
是的,当谈及金钱和人生时,全世界的人都会觉得“不公平”。孩子们会在家里听到父母说:“谁谁谁挣的钱比我多,这不公平!我这么努力工作,工资却这么少,不公平!”所以,我们的孩子去上学,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他们也想要的玩具在玩耍,就会说:“她有玩具,而我没有,这不公平!”或者说:“他能玩休息处的秋千,但是我玩不了,这不公平!”这时候,老师可能会赶来跟孩子们解释:“大家每个人都有时间去秋千上玩的,耐心等待就好了。”或者说:“还有很多玩具可以玩呢,去找其他玩具吧。”老师是对的:有足够的时间,也有足够的玩具。但是,孩子们意识不到这一点。小朋友们看到的只是他们没有的东西、没在做的事情——就像家长一样,看到的只是自己没有的东西、目前没在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稀缺心态的迷思”。
$ 稀缺心态的迷思
全世界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对待。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个零和游戏:如果别人有什么东西,我们就没有了。我们相信,如果其他人有很多钱,就会自动减少我们所拥有的财富的数量。当以这种方式思考时,其实会给金钱附加很多负面情绪。而缺乏心态就是这样,人们以为全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一定会有人得到。所以,我们必须得尽快拿到,不然资源就会耗尽。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尽自己所能,抢先在其他人之前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人们的行为就会受到各种消极情绪的驱使,被恐惧、嫉妒和贪婪控制。想要的东西,我们必须随时随地就能得到。但是,我们不去考虑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到他人,或带来怎样的影响。不过,这种思维方式并不能让人满足太久,一旦人们获得了眼下想要的东西,马上就会有新的目标,永不满足。总会有更大、更好、更诱人的东西在前方,如果得不到的话就会因此错过。这就像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把人困在这个积累、消耗、渴求更多的陷阱中。
我的朋友琳内·特威斯特(Lynne Twist),她是一位全球活动家,帕恰玛玛联盟(Pachamama Alliance)的创始人,她与人合著的《金钱的灵魂》是讲稀缺心态的最棒的图书之一。琳内的观点,以及她在全球扶贫,促进女性获得更多权利,激励人们追求正直的人生、慷慨的态度和丰盈的经历上取得的成就,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她写道:“这种内在的稀缺状态、稀缺心态,是人们嫉妒、贪婪、偏见的核心,是导致我们与生活发生争执的根本原因。”每一次争执、每一份偏见、每一次小的分歧都源于此:别人获得了我没有的东西。这也正是稀缺心态的核心。因此,为了克服嫉妒、恐惧、贪婪和偏见,我们必须铲除稀缺心态——也就是不公平的想法。
我的女儿经常会听到“这不公平”,是因为孩子们总是关注自己没有的东西,而不去看自己已经拥有了什么。我猜那个想要洋娃娃的小孩最终也拿到了洋娃娃,而在这个小朋友与洋娃娃玩耍的时候,肯定还有别的小孩有更多洋娃娃。对的,就是不公平。
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我们有房子、有车、有衣服,但是邻居有更值钱、更时尚的衣服,房子更大,私家车也比我们的更贵、更时髦。他们很富有,拥有的东西更多。如果他们有的东西更多,我就没机会了——他们把属于我的那份拿走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再仔细想想。
$ 因为钱而缺失内心的平静
有多少梦想和婚姻因钱而破碎?
我们也因此失去了内心的平静?
一切早已失控。
当我问人们童年遇到的因钱带来压力的经历有哪些时,总是不可避免地听到这样的故事:“我想去上芭蕾舞课,但是妈妈跟我说学费太贵了,负担不起。”把这个故事中的芭蕾舞替换成棒球、体操、滑冰或者其他我们在孩童时期想要追求的爱好,都成立。我相信每个人都听过与这个版本类似的故事。
虽然听起来可能与我们的直觉不符,但实际上,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小时候就直接坦白地说“我们太穷了”,这样的人应该感到幸运。当然,他们长大后可能会憎恨金钱,但至少不会继续为父母糟糕的经济状况而责备自己。有些没那么幸运的孩子会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总觉得自己是导致父母贫穷的原因。
这样的家长总是在不断地抱怨养孩子有多费钱,甚至有些家长还会说:“如果不是因为你们,我早就变富了。”还有些家长的行为更糟糕,出于糟糕的经济状况而带来的尴尬或愤怒,让这些家长拒绝孩子的理由变成孩子的过错——是因为他们没有完成什么什么目标,或直接跟孩子说他们没这个天分,去上课完全就是浪费钱。试想,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会怎么想?“我就是浪费钱的。”这种伤人的话其实是父母心理状态无意识的反射,而不是故意对孩子的操纵,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孩子会将钱和痛苦联系在一起——这种认知将会不断地内化,他们会逐渐相信金钱就是这类痛苦的根本原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负担!
$ 从根源分析我们的情感负担
不管你想获得什么,钱都能帮到你吗?
还是说,金钱总是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你是否曾因为钱,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无法离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你喜欢钱吗?
钱也喜欢你吗?
你对自己讲过什么样的与金钱相关的故事?
你是否发觉在与钱相关的话题上,自己正在重复父母曾说过的话?(“钱永远挣不够。”“我真希望自己有更多的钱。”“我工作这么努力,但还是挣不够。”)
钱,如同我们之前说过的,有多种存在形式,但其实,金钱只是以最简单的状态而存在的简单事物,我们却对金钱投射了太多的情感。实际上,对于金钱我略感歉意,它很容易变成仇恨和嫉妒的靶子,人们在做了各种各样的错事后,总会把一切都怪罪到钱上。
但是,出问题的不是钱,而是我们。
对于有些人来说,钱意味着安全。而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却是随时能让人毁于一旦的怪兽。另一些人则认为,钱是自由的象征——或代表着上司、父母、家庭给他们戴上的紧箍咒。
反省一下你投射在金钱的情绪,你就能发现自己的情感包袱。这样做,你才能更清晰地了解金钱。
但是,为什么这么难做到呢?因为做到这些需要很多思考和自省,也意味着看问题要更深入,找到自己对金钱的理解,知道这些想法从何而来,进而最终发现金钱对自己的意义。
$ 金钱的三大功能
钱是什么?钱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人们常常对这两个问题感到困惑,是因为这与一种感受相关。我们可能会感觉被抛弃或被利用。我们觉得生活不公平,觉得人生不值得,被人轻视。他人拥有的比我们拥有的多。很多感受都是由金钱的功能带来的,它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
交易功能
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会把金钱作为交换的媒介,用它换来食物、火车票或按摩服务。这种交换属性赋予了金钱权力,一旦有了钱,人就感觉可以交换一切。这就像一种自动流程或内在需求。人生存下去需要很多东西——食物、衣服、住所,我们也需要东西去交换这些,也就是钱。如果人没有足够的钱去购买,就会感到焦虑,会感觉自己的生活、家人的生活无法维系,所有与钱相关的活动——挣钱和花钱都变成了压力。
储蓄功能
人们想紧握金钱的另一个原因,是想保存金钱的价值,或者从引申意义上讲,自身的价值。比如,石器时代的人会以捕猎猛犸为生。但如果不能一次性地吃掉一整只猛犸,或找到储存方法,猛犸肉很快就会变质。几个月以来,为追捕猛犸而付出的辛苦努力也会付之东流。因此,石器时代的人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的成果,必须把猎物储存、利用或交换,和我们现代人所做的一样。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就想储存它的价值。
我们希望在辛勤劳动一周之后看到银行卡里躺着的报酬,想在多年奉献之后看到积蓄的增长。换句话说,我们希望看到毕生的努力有所表现。如果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最终却毫无收获,就很容易感到沮丧、抑郁,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我们将生命的价值和这个人的净值画了等号。
增值功能
这是资本主义的核心。钱一旦被存入银行,就会产生利息。所以,如果你用钱投资,它就会像生物一样自然生长。有钱的人会越来越有钱,富有的人会越来越富有。大部分人不理解这个概念,因为它代表着辛勤努力,和个人的成功其实关系不大。还会让人有种被排除的感觉。如果每个月在还完了各项贷款之后没有多余的钱去投资,又怎么能有足够的本金去积累财富呢?
在了解了金钱的功能性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会让人感觉匮乏,或在金钱游戏开始之前就发现自己身处不利地位。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在不断地努力去挣更多的钱,一直对金钱心怀向往。
如果钱是一个如此大的麻烦,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要更多的金钱呢?
$ 追逐金钱的六个原因
每个人都想要更多的钱。当随机采访人们什么是他们最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回答“钱”,还能具体地说出想要金钱做什么。
为什么我们对钱这么渴望呢?驱使我们不断追求金钱的内在动力是什么?人们以感性的角度思考对金钱的需求时,就能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因钱带来的压力也会有所缓解。这就是我们逃脱金钱控制的方式之一。
过去的这些年来,我观察到很多人需要钱的原因,也发现了一些典型的模型。接下来,我将用六个原因解释人为什么需要金钱。
在对金钱的渴求背后一直有一股情感驱动力,但如果与这种内在驱动力脱节,我们就很容易陷入盲目挣钱的循环中。
原因一:保持基本的生活质量
我们都需要住所、衣服以及用以果腹的食物——还要有烹饪的条件。过去,人们把希望寄托于良田和森林,但如今,金钱是我们购入所需物品的必要条件。大多数人回答“为什么工作”这一问题的时候,会给出“为了吃饭”的答案。区别开最低标准和奢侈这两者的概念特别重要。
我曾经碰到过收入颇丰,但总觉得自己只是糊口,有饭吃、有地方住的人。当我试着去了解他们的消费方式时,才发现这些人选择了可承受范围内最贵的房子,开着要付高额贷款的新车,并把大部分的月收入都花在了食物和娱乐上,家里还摆着一堆买回来就没用过的东西。这些人的问题在于,他们将金钱直接与生存联系在了一起,一有需要什么东西的想法,他们的直觉就是用钱去买。
原因二:获得能量
人们常常认为金钱有控制他人、让别人做事的权力,所以我们常把有钱人等同为有权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有权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控制一切,也不代表着你会幸福。如果以这种方式混淆金钱和权力,那将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掌控自己的人生,也将会陷入对金钱无止境的追逐之中。并且,总会有人比你更有钱,总会有人比你更有权力。这种腐坏且让人难以自拔的力量,和所有的负面情绪一起,阻碍了生命中真正幸福的到来。
我遇到过一些非常有野心的年轻人,他们要建造一个商业帝国,或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等等。但他们不理解的是,即使金钱可以带来一些权力,也并不能取代真诚、信任和真挚的爱。你永远无法只依赖金钱去赢取人们的心。我碰到过很多人,他们事业成功,在社会上有地位,而在最亲密的关系中,却感到非常无力。
原因三:报复他人
所有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都有过被别人欺负的感受。穷人会感觉被某些特权阶层所压制,富人有时则会受到同伴的蔑视或排挤。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受到了轻视的人,更倾向于将钱视为报复的工具,用以报复那些阻碍自己前行或让自己受苦的人。
但是,这些欺人者都是幻想出来的,真正对自己评头论足的人只有他们自己。虽然他们会买一些东西和别人竞争,却意识不到,其实所有的对手都是假想敌。就算那些买不起昂贵商品的人,也会用其他的东西让自己获得优越感,虽然可选择的范围比较小。
一些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喜欢通过炫耀财富来弥补内心的不安全感,但不管挣了多少或花了多少,他们的自尊心并没有得到增强,还是会觉得他人看轻自己,或是在背后偷偷议论自己。
原因四:寻找自由
有人认为钱能买到自由,而人们通常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不用上班,随心所欲地周游世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想获得这样的自由,你需要很多很多的钱。
但是,钱是买不来自由的。即使你坐拥全世界的钱,如果心是禁锢的,钱也无法让你自由。除非能找到当下的自由,否则即便是中了大乐透的大奖,或继承了巨额遗产,人还是会回到当初的心态。钱能买到那些暂时可以让你开心的东西,但如果没有真正充盈的内心,自由最终也会弃你而去。
事实是,我们大多数人拥有的自由和选择权远比想象的要多。我们如果固执地认为银行卡上的余额就是手中不多的自由,那注定无法挖掘出追求幸福的真正潜力。获得高薪报酬的工作,签订大额合同,甚至中了彩票大奖,这些都不是通往自由的路,要解放自我,可能根本不需要钱。
原因五:获得爱与关注
金钱能带来爱和关注,但通过金钱维系的关系通常是脆弱且浮于表面的。一旦金钱耗尽,爱、尊重和由钱维系的关系也会随之而去。钱能帮助你获得爱,但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很多人不喜欢那些炫富的人,还有那些倚仗着财富希望获得特殊对待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拜金,也有人并不依赖钱去获得幸福的生活。我们还是应该关注那些更深层次的事物。
当你试图通过金钱来获取爱的时候,实际上是将价值定位在了自己的财富上。虽然有些人会被此吸引,但说到底,大部分人在寻找朋友或爱人时,更看重的还是金钱之外的东西。所以,当你无法用金钱去确立一段深入且持久的关系时,你的自尊会受挫,再多的财富也无法改善这一点。
身处上述处境的人常常会对身边的朋友产生偏执的想法,他们会觉得这些围绕在自己身边的人只是看重了他们的钱,毕竟金钱是他们一开始获得尊敬和友谊的工具。
原因六:表达爱意和感激
钱是中性的:心怀憎恨与愤怒,钱就会变成武器;心怀爱与关心,钱就可以是一剂营养剂。钱是表达情绪与态度的载体,人们需要钱,是因为钱能帮助人们表达生活中的爱与感激。这是追求财富的一个非常好的理由,但仍有几点需要注意。
贫穷不是阻止我们向他人表达爱和感谢的理由。精致而昂贵的礼物当然好,但真正让我们感动的,是礼物背后的含义和良苦用心,这其中包含的爱意并不能以礼物的大小或价值来衡量。让我们难忘的是情感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真挚的互动以及在一起创造的回忆。
一段积极的关系带来的能量可以将普通的金钱转换为快乐金钱。所以,如果有机会以表达爱意的方式使用金钱的话,不用怀疑,这份钱花对地方了!快乐金钱以高利率储蓄着,收到你快乐金钱的对方会利用它去创造更多的快乐金钱,这份快乐最终会再回到你这里。重要的是金钱如何激发行动。
$ 对于现在拥有的财富,你感到满意吗?
你对现在的财务状况满意吗?
想到钱的时候,你是会感激现有的生活,并对未来充满期待,还是会感到沮丧?
你认为你的选择和你看待金钱的态度有关系吗?
我想与你分享的是:有多少存款或能挣多少钱并不重要,对待金钱的态度才是决定你财富状况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积极的金钱观,或对金钱保持着消极态度,无论你银行账户上有多少余额都无法改善你与金钱的关系。
$ 你的钱包里有什么?
如果真的有快乐金钱和悲伤金钱,那你钱包里装的是哪一种呢?
就像神秘的“钱包女士”翻看我的钱包一样,大家也看看自己的钱包吧。就算看不到钱币真的在微笑,我们也能试着去猜一下金钱是不是快乐的。
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满意,那你钱包里的金钱肯定也是笑嘻嘻的。
如果你讨厌自己的工作,总是在抱怨生活,那你钱包里的金钱应该是在哭泣或者怒气冲冲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金钱是微笑的,但如果事实并非如此,你或许应该问问自己:“我的生活哪里出了差错?”
或许我们对自己的薪水或存款金额不满意,或许我们觉得自己的伴侣并不能理解我们的辛勤努力,还对我们微薄的薪水一直抱怨连连。
$ 如果金钱是人,它有怎样的性格?
假如将金钱拟人化,它将会有多重性格。你的金钱将会是哪种性格呢?
是温柔善良,还是尖酸刻薄呢?
别忘了你过往的经历。对于一些人来说,金钱可能是夺走了很多机会的邪恶力量,但其他人可能通过金钱获得了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许钱也曾多次带给你惊喜。你的积蓄可能来自祖父母、几次奖学金、一些基金收入,或者是一季度辛勤工作的奖金。如果金钱一直待你不错,那你大概会相信自己的钱在未来也会继续陪伴你。
如果与金钱相处愉快,人们就会坚信钱不会离自己而去,在未来也会继续陪伴自己,这些人度过幸福的一生的概率很大。虽然不会大富大贵,但他们觉得自己非常幸福,一切都会很顺利。在展望未来时,他们总会满怀期待。
如果你之前在与金钱的相处中受过挫,觉得生活可能有时会不公平,或者曾有过不太愉快的经历,我表示很抱歉,但我可以向你保证的是,过去的不顺利不代表未来也会如此,也不代表你无法在之后的日子里改善生活,无法改善自己与金钱的关系。
金钱可以是邪恶的,也可以是善良的,而且可以非常善良。你可能对为什么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很好奇,也大概会问为什么有些人的父母可以帮他们还大学贷款,还能过着小康的生活,而其他人甚至不能实现温饱。
我相信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人手中,钱的性格都会有所差别。当你恐惧时,恐惧心理也会被你映射到金钱上——这时的钱肯定不是我们的朋友;当你开心时,钱也会变成一股开心的力量——永远陪伴你。如果世代以来,钱都被消极情绪所影响,如稀缺心理沾染着,那么你肯定会一直觉得钱不够花——除非你愿意改变围绕在钱周围的能量。
$ 每个人都身处有关金钱的两难境地中
我身边有从事各种职业的朋友。有的朋友深居森林,希望距离金钱世界越远越好。他们自己种植食物,每年生活支出只有1000美元。基本生活项目都用不到钱,只会在购买药物以及那些自己不能种植或无法制作的生活物品时花钱。还有一些朋友生活非常富足,常常买一瓶酒或吃一顿平常的午餐就会花掉1000美元。我还有一些朋友是行业专家——医生、律师,还有几家上市公司的老总。一些朋友在经营着小小的夫妻店——药店或小超市,或者在工厂工作,开卡车,还有些人只是普通的公司职员。
不管我与哪个行业的朋友聊天,他们总会毫无例外地抱怨起生活,向我咨询建议。并且,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有着类似的烦恼和担忧,觉得自己快被金钱压得透不过气来了。
虽然有着类似的烦恼,却有着不同的原因。
超级富豪不担心现在的财务状况,却对未来忧心忡忡。他们承认自己也担心现在的财富会一夜消失,也亲眼见到过身边富足的朋友“失足坠落谷底”,失去所有,现状悲惨。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抱怨这些富二代不会勤俭节约。就算拥有全世界的钱,也不能减少一分这些富人的担忧。
同样地,那些中等收入的人也有着自己的烦恼。中产阶级从另一个角度抱怨着金钱,他们最大的烦恼就是对金钱和资源的需求常超出自己的收入。生活的开销让他们备感压力,如果家里还有孩子的话,这份压力就会翻倍。中产阶级和孩子之间针对零花钱的多少,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为孩子的教育存钱,担心自己将来退休后能不能过上体面的老年生活。除去以上所有的因素之外,时间也是他们的压力源之一。中产阶级走路的时候,要么在思考工作,要么在为金钱担忧,还有可能在考虑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低收入的中产阶级常认为自己是被压榨的群体:总有人想着如何免费利用他们。在工作中,他们常常感觉被边缘化、不受重视,认为那些雇用他们的富人老板只顾坐享员工的劳动成果,却只愿意支付一点点可怜的工资。
财务紧张的穷人一直忙着生活,除了基本需求之外无暇顾及其他。金钱对他们来说是个谜,他们也顾不上去考虑其实有太多钱会带来其他的烦恼。经常会有人说:“我愿意有那些富人的烦恼。”确实是,对一个吃不饱饭的穷人来说,富人的烦恼看上去确实没那么糟糕。
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财务状况如何,总是会被这样或那样的金钱问题所困扰,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决定了我们能否获得幸福。
$ 金钱可以买到幸福吗?
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句话是:“钱买不到幸福。”
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嚷嚷着要赚更多的钱呢?他们不想要幸福吗?为什么这么多人还迫切地想赚大钱呢?为什么还有人铤而走险,不惜通过犯罪去获得更多的钱呢?
不用说,有钱的好处是巨大的。当询问5岁的孩子想要什么时,大部分的答案都是有形的,比如糖果或玩具。但如果问10岁的孩子,他们会回答:“钱!我可以自己决定买什么!”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早早就明白,金钱就像一根魔法棒,可以创造奇迹。
钱能变成所有你想要的东西,但同时,我们也知道钱买不到幸福。
或许我们只是用这个想法来安慰没钱时的自己吧。
可是,当听说有人中了彩票大奖或者继承了远房亲戚的遗产时,我们又一阵阵嫉妒。可能在听说这样的消息的前一秒感觉还好,后一秒突然就觉得不那么好了,所以我们会说“钱买不到幸福”。如果没有超级百万[1]奖池累积的话,我们似乎还能好过一些。
$ 用日本禅宗的方式看待幸福和金钱
日本禅宗看待幸福的方式是让人们不要从“我做了什么”“我的价值是什么”或“我拥有什么”的角度去看,而是从“我是谁”的角度出发。我们是谁?是人。作为人的目的是“存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活在当下,意味着心存感激,让身体和心灵保持统一。如果能做到活在当下,你就不会被过去所困扰——过去的错误、烦恼、伤害,还有那些曾让你愤怒的事。如果能做到活在当下,你就不会担忧未来——所有未知的事情,以及所有可能发生的灾难。
如果没有思考未来,你就不会焦虑、不会害怕、不会压力过大。人们很多与钱相关的压力、焦虑和不幸福都是因为放不下过去犯过的错误、放不下伤害,也放不下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无谓的担忧。如果每天都被这些消极的想法困扰着,过去的你和未来的你就会一起把今天的幸福抢去。幸福发自内心,钱确实买不到幸福,但我需要声明的一点是,如果金钱在你的生活中并非决定性因素,那么活在当下,远离过往的愤怒,远离对未来的担忧,你会好过得多。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采访了很多人,并不是所有人都非常富有。在采访结束后,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钱买不到幸福,但可以带走很多生活中的烦恼。换句话说,困扰你的烦恼和担忧越少,活在当下的时间就越多。
如果有钱,你就不用每个月末都担心能不能还上各种账单,可以随心所欲地请朋友们吃东西,可以给潜在的合作伙伴买礼物。
虽然钱肯定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却不是幸福的必备条件。有很多人曾研究过收入和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幸福指数随着收入的增加不断上升,但这一趋势在年收入7.5万美元的时候停止了。一旦跨越了这个门槛,人的幸福指数不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因为这时与钱相关的压力会远远超过钱所带来的快乐。
我在纽约和东京得到了同样的回应。大家都说:“收入这么少,不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也许是真的,生活成本与你的居住地相关,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收入更高并不能保证幸福指数更高。
或许你会好奇那些年收入在7.5万美元以下的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事实上,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勉强维持生计但仍然很快乐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就是和金钱处好关系。金钱不能定义他们,他们无须与邻居攀比,也不会为未来不可控的事情而担忧。他们不相信稀缺的迷思,也知道需要的东西总能买到。他们对现状满意,对自己满意。买个大房子或者买辆豪华车就能神奇地改善生活、抛弃烦恼这样的想法,他们并不相信。他们深知只有自己才对幸福有发言权,金钱不能控制自己,也并非高高在上。他们才是金钱的主人。
最重要的是,他们对金钱不恐惧。
对金钱恐惧?谁会对金钱恐惧?
这样的人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 爱还是恐惧:你与金钱的关系
不久前,我翻译了杰拉尔德·G.扬波尔斯基(Gerald G. Jampolsky)博士的畅销书《真爱无惧》。在书中,他提到了两种沟通方式:爱与恐惧。
要我说,在处理与金钱相关的事情时,同样也是这两种方式:爱与恐惧。
当你挣钱和花钱时,要么带着爱,要么心怀恐惧。
举例来说,如果总是对金钱患得患失,我们就会时不时地担心自己的储蓄是否足够,会担心金钱流失,会担心别人的收入比我们高,或者担心别人挣得越来越多,留给我们能挣的钱越来越少。我们担心一旦失业,所有的贷款和账单要怎么还?即使在消费时,我们也是带着恐惧心理在花钱。如果我没有以一种明智的方式消费的话,钱就会流失。有时,人们在消费时也会感到压力。我们担心自己被骗、花冤枉钱,或者买错东西,几个月后就不再喜欢了。我们担心如果多买了一样东西,钱就不够以后的消费了。
大部分人还没意识到的是,恐惧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们的决策过程中。当然,有些恐惧是正常且合理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没能合理地处理和金钱的关系,很可能会无家可归、无食可吃或无衣可穿。有些人天生恐惧感较强,还有一些人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长或亲戚的影响。如果家长或亲戚与金钱的关系是负面的、以恐惧为基础的,就很容易传染给下一代。与此相反,还有些人对钱完全没有恐惧感,他们从未想过钱有用尽的一天。
从孩童时起,大人们就一直教育我们“要正确地”用钱。父母不一定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并不影响他们把这句话传递给我们。我们曾因钱而受到批评,比如家长责备我们乱花钱、把钱弄丢或者对钱不细心。这些恐惧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却从未意识到它们其实深深影响了我们和金钱的关系。
糟糕的是,现在的金融系统是以恐惧为基础的,整个社会是以恐惧为基础的——包括教育系统、工作环境,甚至家庭生活。我们担心做错事,担心因此受到惩罚,担心他人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所以,我们变得贪婪。我们担心资源稀缺、有限,所以总是取之无量、浪费无度。我们担心别人家的孩子赢在了起跑线,所以花大钱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进贵族学校,回头又抱怨学费太高。我们担心孩子品行不佳给自己丢脸,所以总是打骂,试图控制他们。然而,利用恐惧并不能让我们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相反会打乱计划,带来长久的伤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么多人都对金钱心怀恐惧并不让人感到意外,这是一种天然反应。如果没有关注过自己的思想,你可能都不会注意到其实正是恐惧在支配着行动,不管是在家里、公司、社区,还是在你与金钱相处的方式上。
$ 与金钱建立充满爱的富足关系
恐惧的反义词是爱。爱意味着没有恐惧,不用担心什么东西会伤害或离开自己。这需要我们去信任这份爱的接收方不会离自己而去。很多人都说父母是爱我们的,但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更像是恐惧。父母的焦虑和担忧变成了我们去尝试新鲜事物路上的最大阻碍,他们对金钱的担心也一直阻碍着我们寻找新的职业发展或者建立新的关系。恐惧,看起来,听上去,感觉上很像控制。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爱是这一切的反面,是无条件地接受。爱愿意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爱让人敢于放手,爱让人活在当下——不再对过去愤怒,不用担心未来。我们只是开心地享受这一瞬间,心怀感激,感激现在所有的一切。只要心怀感激,就会有欢乐和热情,而这些就是让你开心的原因。
$ 和金钱保持有爱的关系是怎样一种体验?
对很多人来说,无忧无虑、无压力的金钱关系似乎难以想象。但是,我们现在试想一下,我希望大家体会与钱和平共处是有可能的。
能够带着“爱”与金钱生活的人,会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以此养活自己。事实上,他们常挂在嘴边的是“我不缺什么了”或者“我需要的都有了”。他们或许并不是那么有钱,却拥有了所有需要的东西。他们将自己热爱的东西作为生活的重心,又因为生活自给自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感受到来自钱的压力。
平时去餐厅或者超市,他们选择的标准是自己的喜好,而不用关心价格。并不是说只挑最贵的买,他们只是更习惯于精挑细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不会盲目地买很多。对这些人说,没必要买昂贵或者大牌的产品,因为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认可。他们对自己当下的状态、未来的目标都非常满意。
他们真诚地与人相处,身边围绕着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人,而不是需要刻意去讨好或者想讨好他们的朋友。他们的家庭关系和睦,不用为了多赚钱而拼命加班,所以也能常常和家人一起共度美好时光。虽然偶尔也会感受到金钱的压力,但他们会对自己说:“这很正常,我可以扛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他们知道如何释放压力,不会让恐惧操控理智。他们知道在这些因钱而起的恐惧里,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假象。
最终,这些人自主决定自己和钱相处的方式。他们代表了禅宗思想。
我们也能选择自己对待金钱、对待人生的方式。
如何选择?
一定要转变态度。与其总是抱有不满足的心态,不如这样想:我什么都不缺,这多么值得感激。我感激自己拥有一份工作,感激有吃的食物,有代步的汽车,有挣钱的能力。当拿到钱时,你可以说“谢谢”。当花钱时,你可以再次表示感谢:感谢之前钱对自己的帮助,感谢花掉这笔钱给自己带来的一切。
不管发生什么,你都可以说声“谢谢”。“谢谢你”是一个充满力量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与金钱的关系。我们说出口的感谢越多,压力就会越小,也会有越多的幸福降临到身上。这时,你将会看到,不用多费力,钱包里的悲伤金钱就会慢慢成长,逐渐转变为快乐金钱。
注释:
[1]美国的一种彩票。——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