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流动使产品难分国籍
从外部因素看,全球资本流动性泛滥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1年,美国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纳斯达克从5000点跌到1000点,这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周期从热转冷,再演变到资本市场作出反应的故事。作为美国当时的支柱产业——IT行业的不景气就意味着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下滑周期。第二件事,就是“9·11”事件,使美国经济从2001年开始进入到一个低迷的下滑阶段。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连续降息,从7.5%降到1%。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后来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包括人民币升值埋下了伏笔。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在加大。1985年世界对外投资的总额只有6500亿美元,而到2000年时,世界直接投资累计达到了6万亿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一年流动的资金为75万亿美元,一天就 有1.3万亿美元在流动。
随着资本流动规模和速度的加大,生产也呈现全球化的趋势,许多产品很难分清是哪一国生产的。例如,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福特牌伊斯柯特型汽车,零部件来自15个国家,你说它是美国产的还是别的国家产的?看看当今世界,很少有什么东西是由一国生产的,别说飞机、计算机这种复杂产品了,就连巨无霸汉堡包这种东西,也可能牛肉是欧洲的,面粉是加拿大的,番茄酱来自墨西哥,而生菜来自美国。也许有一天地球人会在月球或别的什么星球投资办厂,那时我们会无法分清某种产品是哪个星球生产的了。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的深化,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比例发生了变化,90年代以来,间接投资已取代直接投资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导形式。
(2)国际资本投资主体呈现为多样化趋势,资本雄厚、投资面广的西方工业国仍是投资主体。
(3)国际投机性资本活动频繁。目前全球至少有7万亿美元的游资,其中每天有1万多亿美元的游资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寻找归宿。
(4)国际资本流动将日益趋向发达国家之间,并有进一步强化的倾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仍感匮乏。
(5)国际资本流动导致的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的关联度增加,其他国家市场动荡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加大。
(6)并购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新形式。近年来全球跨国并购重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5年全球企业并购交易总额达到2.9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此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了跨国并购的行列。
外资的利用方式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密切关系。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存在着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及海外市场等瓶颈,而附带解决上述困难的直接投资便颇受发展中国家的欢迎,成为了利用外资的重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的日趋成熟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以单个企业为目标的直接投资便因规模小、灵活性差而暴露出局限性。相形之下,间接投资因不具有上述弱点而在经济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备受青睐。在直接投资领域,也会出现由绿地投资向绿地投资与并购并举的转变,有迹象表明,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者将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资本在全球流动的必然就结果,就是在多种资本来源控制下生产的产品不只是属于一个国家所有。
就中国利用外资的情况来看,上述规律基本得到了体现。近两年,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出现了高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能源生产和供应领域,包括金属冶炼、化工、机械设备等重化工业及电力等产业;二是基础材料工业领域;三是具有巨大市场规模和长期增长潜力的消费品生产领域;四是新技术服务和正在逐步兑现“入世”承诺走向开放的商业、金融服务业领域。
在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因素来看,有经济结构不平衡、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等。储蓄投资缺口,造成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按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中国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为收购外汇必须增加货币发行。与此相关的是,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外资本的流入显著增加。
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双顺差,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2006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到了10663亿美元。而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就需要发行货币超过8万亿元,这是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内部原因。
钱太多使全球资产价格不断攀升,2004年全球黄金价格直线上升到历史性高位就是全球的钱太多的典型反映。虽然“金本位”已不复存在,但是黄金仍然是各国保值的储备资产。
全球三大主要经济体长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全球经济失衡。因此,当货币资本流动性过大,特别是美元呈现贬值趋势,货币资本贬值预期增高的时候,黄金的资产储备功能就有可能被大肆“炒作”,人们就会转而持有黄金,从而使黄金的价格上涨。所以黄金价格过度上涨是货币资本过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