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一本通(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成本和行为相关,而不是和事物相关

经济学的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什么区别。两种理论都假设决策者面临一系列不同的方案,并要从中选择一个。他们的选择反映了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间的比较。对于生产者来说,他们也要进行节约,其逻辑和消费者是一样的。

要找一个十几岁的小保姆看孩子,为什么在富人聚居区很难找,而在收入较低的地区就比较好找?夫妇俩找不到保姆,可能很灰心,会抱怨邻居家的孩子太懒。这话很难听,而且是多余的。任何一对夫妇,只要愿意支付机会成本,不愁找不到十几岁的小保姆。找十几岁的保姆看孩子,意味着让她们放弃她们觉得更有价值的其他机会。如果一个地区对保姆的需求很大,因为富人们经常要外出,同时,如果当地的年轻人手里都有大把的零花钱,他们更愿意和别人约会或是在家闲坐,不想给人看孩子,挣那一份并不可观的收入,那么,找保姆看孩子的机会成本很高也就没什么可惊讶的了。

同样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为什么有些人更愿意坐长途汽车,而有些人更愿意坐飞机?回答是,坐长途汽车便宜。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某些人的时间机会成本相对较高(想一想,一个律师1小时收费可达100美元),长途汽车对他们来说就是极其昂贵的交通工具;对不富裕的人来说,他们的时间机会成本一般要比高收入者低得多。

为什么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有更多的本科毕业生继续读研究生?工作前景不好使得待在学校里的机会成本降低了。因此,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再花一两年拿一个硕士学位或是MBA,而不是找一份24小时加油站的夜班工作。

为什么来自低收入地区的年轻人更愿意参军?

为什么在加油站前总是有排长队买油的人?

……

也许,不是所有的个人行为都能够在经济学上找到准确而清晰的答案,但是有行为选择就要付出相应的成本代价。成本总是与行为、决策和选择相关联。正因为如此,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承认客观成本。这一点和常识不一致,常识告诉我们,事物总是有“真实”的成本,这个成本是由物理学定律决定的,而不取决于人们反复多变的心灵。跟常识作战是很难取胜的,但我们必须试一试。这一次,我们还是要从常识的框框外想一想。其实,与我们的常识很不同的是,“事物”根本没有成本,只有行为才有成本。如果你非要认为事物的确有成本,并且准备用一个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你就差不多肯定是在偷换概念,用一个不被注意的行为替换某个事物,硬给它加上一个成本。

例如,一个棒球的成本是什么?你说:“10美元。”但是,你的意思是说,在当地一家体育用品商店里购买一个大联盟官方指定的棒球的成本是10美元。因为购买是一个行为,所以这个行为需要以其他机会为代价,从而发生了成本。请注意这里引入了行为。

考虑大学教育的例子。成本是多少?回答是,“大学教育”没有成本。我们首先要区分,获得大学教育的成本和提供大学教育的成本分别是多少。作出了这项区分之后,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件事:即成本总是对某人而言的成本。获得高等教育的成本通常是对学生而言的成本。但是,也可以指对学生家长的成本,这是不一样的。或者,如果录取某个学生需要拒绝另一个学生,那么,对于一个没有被大学录取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成本甚至可以是玛莎被录取为一年级新生。所有这些成本都不一样。

关于事物的“真实成本”有大量无效的辩论,这都是因为辩论者没能认识到只有行为才有成本,而行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本。

在现实中,“行为成本”而不是理性常识,往往成为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要原因。如果按由多到少列出城市中不看红灯、乱穿马路的违规行人数量,至少可以确定的是纽约、罗马、东京。日本人对规矩的遵守是被全世界认可的。但为什么一贯给人慵懒、散漫感觉的意大利人会比美国人更守规矩呢?美国经济学家给出了一种解释,由于经济水平和收入差距,纽约路上跑的都是汽车,而罗马多是摩托车和自行车。同样是行人违章造成的事故,在纽约肯定是行人受重伤而驾驶员无事,而在罗马,摩托车或自行车驾驶者一般要比行人所受伤害更大。在执法上,纽约的警察基本无视“违章行人”,而罗马的警察会对行人违章予以严格的处罚,结果散漫的罗马人比纽约人更少去闯红灯。

在经济学中专门有一块进行行为成本分析。以经济行为为成本费用的归集对象建立了行为成本核算系统和以行为成本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将行为成本按照包含的成本项目的不同分为狭义行为成本和广义行为成本。其中狭义行为成本的成本项目只包括商品生产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主要是为了实施行为者对行为成本的自我控制,广义行为成本的成本项目则既包括物化劳动也包括人工费用这部分,它主要是为了与现行财务会计相协调。

在企业中提倡进行行为成本核算。行为成本核算系统通过设计行为成本核算规则,使得外部市场内部化。将每一个员工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其发生的行为成本进行核算,通过上下行为链的市场关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员工自发地管理自己的行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不存在“客观”的成本。所有成本都是对人而言的成本,此人要对被放弃的机会赋予价值。人们的行为选择受成本约束,成本与选择联系在一起,不指定具体的行为选择,我们无法明确知道成本,也无法解释选择行为。因为行为不受沉没成本影响,而且“成本不陈”,所有成本都是面向将来的,经济学没有面向过去的成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