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
有位家长,与家里的宝贝儿子几近于“反目成仇”。问到原因,说是儿子学弹钢琴学腻烦了,小小年纪脾气倒不小,不但不好好听专业教师的辅导,而且回到家里,假如父母让他在钢琴上弹一曲,给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听听时,小家伙就会极不情愿地在钢琴键盘上胡乱捣鼓,还时不时以不吃饭为“要挟”。
如此一来,让他的妈妈感到很恼火,而怒火攻心则理智尽失,免不了要动点粗,暂时的“镇压”却总是带来更为长久的“冷战”。她自嘲说,早知如此还不如生个女孩好呢。
生个女孩就真的好了吗?与她的宝贝儿子一样,在我们身边,众多的家长不是对自家的千金也同样感到心力交瘁无计可施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迅猛发展的现今时代,在对子女的成长成才教育方面碰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但孩子还小,我们不可能把板子全打在他们身上,我们作为父母,更需要自己多加对照反思和理智把握。
著名作家刘墉说:“对孩子的教育应顺势而为,父母应为孩子做好充分的学前准备,就像火箭升空之前,要为他提供充足的燃料,不加燃料,孩子失败,父母就会后悔。……一旦到了他能够自由发展的阶段,就要给他充分的空间。”
下面这则故事对我们家长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蔡志忠是台湾著名的漫画家。在他小时候,有一次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他父亲把孩子们叫来亲切地问:“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呢?”
一个孩子说:“我长大要做领导!”另一个说:“我想当警察!”而蔡志忠却对父亲说:“我想画招牌。”蔡志忠的父亲听了他的话,并没有因为他胸无大志而不高兴,只是淡然一笑。
他后来对别人说,不管要做什么,只要认真做就好。
蔡志忠四五岁时,趁父亲不在家,在房间的墙上画了一个个小人,面对自己的第一幅“漫画”,蔡志忠挺高兴。但父亲回来后看到墙被孩子弄成这个样子很生气,他挥起巴掌就追蔡志忠,蔡志忠早一溜烟跑了,但他心里怕父亲饶不了他。
可是令蔡志忠想不到的是,父亲后来只是骂了他几句就放过了他,而且居然给他买了一块小黑板和一些粉笔,蔡志忠真是又惊又喜。从此,小黑板成了他艺术想象力驰骋的天地。
蔡志忠进入彰化中学后沉浸在漫画天地里,结果成绩一落千丈。
如果是别的父亲,可能会禁止蔡志忠再画,但蔡志忠的父亲没有这样做,他虽然对孩子的成绩很失望,但觉得画画不是什么坏事,认真做也会有出息。
不久台北的一家漫画出版社请蔡志忠去工作,蔡志忠不知道父亲是否会同意他放弃初中学业远去台北。
他对父亲轻声说:“爸,我要去台北画漫画。”父亲平静地问:“有工作了?”“是的。”“那就去吧。”
一问一答,短短十几秒钟,一件影响蔡志忠终身前途的大事就这样决定了。
蔡志忠去了台北,很快成为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最负盛名的漫画家。
“我让他自由。”这就是蔡志忠父亲的家教之道,蔡志忠一生得益于此。
好父母不当雕刻家。有一个“熊猫的故事”:大熊猫妈妈希望她的熊猫儿子是天下最强壮最美丽最有本领的小熊猫。她对儿子说:“哎,我希望你能有大象那样结实的鼻子,有河马那样健硕的身子,有斑马那样疾跑的四蹄,有狮子那样尖利的牙齿……”儿子说:“我的妈妈真棒啊!你看到了别的动物的最大优点。可是,如果我达到了你所希望的那些指标,我就不再会是你的小熊猫儿子,而可能会变成一个怪物了!”
故事虽然简单,可是寓意深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一生的期盼和希冀,但好的父母不当雕刻家,他们应成为一个理性有定力有耐心的教育家,用不带功利的真爱,用宽广的胸怀,用心灵深处的温暖,潜移默化孩子,开启引导孩子,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成才!
试想,让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兴趣班,是孩子们喜欢做的吗?如果那是孩子喜欢的,是他的兴趣爱好,大可鼓励孩子参加;如果那只是父母在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事情,那不但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光和家长的金钱而收效甚微,还会严重地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如果当时邓亚萍的父母不顾她的兴趣爱好,一定要她去学医;如果刘翔的父母逼着他去学钢琴——结果会怎样呢?世界上是多了一个伟大的医学专家和钢琴家,还是少了一个杰出的世界乒乓球冠军和100米跨栏的世界冠军呢?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孩子是有个性独立的人。家长培养孩子首先要发现孩子的特长与爱好,不要学“泥人张”,要学“根雕家”。根雕家的艺术原则是发现、尊重根形的特点,然后经过艺术加工,使其特点更为突出,更为生动,最后成为精品。
孩子需要保护和关爱,但更需要发展的空间。父母在给孩子爱的同时,千万别忘了给孩子发展的机会,要多给他们自行选择和决定自己事情的机会,让他们看到正确的结果,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对周围环境所起的作用,并由此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