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只有快死的人才能输液,是真的吗?
在国内,输液是很常见的医疗手段,很多医院都有人满为患的输液大厅。不过有种说法,说在国外,只有快死的病人才输液。从医学常识来讲,输液是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国外只有快死的人才能输液到底是不是真的?
剖析>>
什么是输液?
输液又名打点滴或者挂水。输液是将药物溶于适当的液体(如生理盐水)通过静脉滴注的治疗手段。如果一次给药达到100毫升以上,那么就需要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
输液所用药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在治疗的便捷性上,输液比口服药有着明显的优势。输液可以直接将药物送进血液,免去了吸收的步骤,因此可以更快地发挥作用。
而且,输液不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即使患者意识不清、无法顺利咽下药物,也不会影响治疗的效果。除此之外,一些口服难以吸收的药物通过输液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此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注射方式)。从这些方面来看,输液确实具有一些难以被其他给药方式替代的优点。
什么情况下输液?
输液由于起效较快、不需要患者配合,更适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但在很多并不紧急的手术和操作中,医生也会给患者挂上一瓶或一袋进行输液,这时候输注的可能只是普通的生理盐水。这样做看上去没什么治疗效果,但它对保障患者的安全却很重要。输液可以快速起效,而事先挂上生理盐水就相当于建立了一条输送药物的“绿色通道”,万一遇到紧急情况,只要把药液加入其中就可以使药物快速起效,以免耽误时间。
而有些药口服比较容易失效,或是药物难以通过口服吸收的时候,也往往需要输液。虽然也有肌内注射等方式可选,但这些方式也有一些缺点(例如肌内注射可能会损伤婴幼儿的臀部肌肉),而且有时需要注射的液体量较大,这时输液就是适宜的选择。
国外输液情况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指导原则。美国国家药监局早在2007年就曾发出警示,两岁以下的小孩,原则上不使用抗感冒药,至于通过输液治疗感冒,在美国更是难以想象。虽然有这样的说法,但在外国输液也不少见。
无论在哪个国家,输液都是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医院都设有门诊输液中心,这样的输液中心可以在减少患者的不便和花费的同时,方便医务人员对输液过程进行监护。
输液是否过度?
输液问题在国内引起国人强烈关注,可能是因为下面这些统计数字: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当然,如果接受输液的患者比例高得离奇,确实能够说明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但在这个问题上,“合理”与“不合理”却没法通过几个简单的数字界限分隔开来。
很多时候,输液率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统计的,而每个医院的专业所长以及收治的人群都有不同的特点,在这些患者中,需要输液的比例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比如说,如果某个肿瘤医院接收较多在门诊进行化疗的患者,那么那里的门诊输液率可能会变得很高,但这不能说明这里的不合理用药比其他医院更多,因为在化疗时使用输液往往是合理而且必需的。除此之外,大范围的、准确的输液率数据也并不容易获得,不同地区的数据之间也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输液风险
虽然长期输液并保持健康并非不可能,但输液确实会带来比口服药物更大的健康风险。由于涉及直接入血的侵入性操作,输液与口服药物相比更难有挽回的余地,在出现差错的时候也会有更大的危险。
如果输液所用的药品存在质量问题,会比口服药物更容易给患者带来伤害。即使药品完全不存在质量问题,输液依然比口服更容易出错,因为与口服药相比,输液的准备过程更加复杂,不仅要从药房发出正确的药品,通常还要进行药液的配制,输液时护士也会有更多的操作步骤。尽管医务人员会谨慎地核对每一个步骤,但随着步骤的增加,出现医疗差错的风险也会随之累积。
真相是这样的>>
从上述分析可见,国人或许应该谨遵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不便,对待输液的态度应该是在遵照医嘱的情况下,与医生讨论输液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有无可替代的口服药物。不主动要求输液,也不要一味拒绝,只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使用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