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你的情绪,决定着你的健康
心理疾病时代的危机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身心都健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健康的。在生活中,经常发现有的人只重视身体健康,却忽视心理健康。
俗话说:“健身首先要健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也许你会问:“心理健康与否和情绪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导致心理不健康的罪魁祸首就是不良情绪。
晋朝有个人叫乐广。有一天,一个好朋友去看望乐广,乐广拿出酒来招待他,两人边喝边谈。可客人好像有什么心事,喝得很少,话也谈得不多,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
这个朋友回到家里便生起病来,请医服药也不见效。乐广得知这个消息,立刻去他家探视,询问病因。病人吞吞吐吐地说:“那天到你家喝酒的时候,我仿佛看见酒杯里有条小蛇在游动,当时感觉特别紧张,心里也很害怕。喝了那酒,回来就病倒了。”乐广想了想,便热情地邀朋友再去他家饮几杯,并保证能治好朋友的病。
这一次,两人仍坐原位,酒杯也放在原处。乐广给客人斟上酒,笑问道:“今天杯里有无小蛇?”客人看着酒杯,紧张情绪不受控制,他立刻跳了起来,大叫道:“有!好像还有。”乐广转身取下挂在墙上的一张弓,再问道:“现在,蛇影还有吗?”原来酒杯里并没有什么小蛇,而是弓影!病人恍然大悟,疑惧尽消,病也就全好了。
乐广的朋友得的就是心理疾病,而这种疾病的根源就是他的不良情绪。想想看,他因为误以为自己的酒杯里有蛇,而让坏情绪钻了空子,他开始紧张、恐惧,而这些情绪得不到化解,心理自然就有了负担,得病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有人花了38年的时间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心情舒畅的人,其死亡率很低,而且极少得慢性病。而精神压力大的人,竟有三分之一因重病而去世。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肺结核、哮喘等发病的确与情绪有关。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幻觉
这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和体验,就是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该事物的存在,因而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虚假、空幻的感觉。幻觉有幻听、幻视、幻味、幻嗅、幻触等。有幻觉的人可能完全受幻觉所吸引,被幻觉命令所支配,出现种种反常的行动。
妄想
这是毫无事实根据但是身处其中的人却坚定不移的病态想法,它是一种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像疑病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迫害妄想、嫉妒妄想等。病人对周围事物疑心重重,或者夸大自己的能力、地位和财产,尽管这种想法极端荒唐无稽,完全没有事实根据,但是病人却坚定不移。无论旁人怎样解释,甚至把无可辩驳的事实摆在他面前,也丝毫不能动摇或纠正他的错误信念和想法。
兴奋
这是指病人情绪激动,活动增多,烦躁不安,说话时喋喋不休,骚动不安,有时会冲动起来,出现伤人毁物的破坏性行为。
忧郁
这是指病人情绪低沉,精神沮丧,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丝毫不感兴趣。这样的病人有自责自罪的想法,悲观绝望,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对于已经生病的人来说,心理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心病还须心药医”的原因。患者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医生密切配合,可使重病减轻,使绝症得到缓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积极主动地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只有长期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才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情绪带来的“溃疡症”
不良情绪会导致许多溃疡的发生,研究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与情绪刺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良的心理压力,会使大脑皮层功能发生紊乱,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使胃平滑肌痉挛,同时促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下血管痉挛,造成黏膜局部缺血,营养不良,从而容易造成溃疡。溃疡一旦形成,提高胃酸分泌的任何刺激,就会使溃疡恶化,引起疼痛和出血。
王先生,男,42岁,某企业厂长。患十二指肠溃疡多年,每年发作2~3次,主要表现为饭前或空腹时上腹部疼痛。一般情况下,经用药治疗后可以恢复。不发作时,除常有嗳气和反酸症状外并无其他不适。这次溃疡复发,服用先前用的抗迷走神经药、抗酸药等不能完全缓解。在长期不见好转的情况下,他从朋友那里知道或许心理医生可以帮助他,就去心理门诊求助。心理医生先询问了王先生的工作性质,生活习惯,以及自身压力方面的问题,然后得出了这样的诊断:王先生的溃疡病确实与情绪有很大关系。
医生还列举了一些极易患溃疡的不利性格:被动、拘谨、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交际能力差、缺乏主见、优柔寡断、情绪易波动、受挫后一蹶不振、一有刺激便易焦虑紧张。因此,消化性溃疡可以说是一种情绪疾病。
除了消化性溃疡之外,不良情绪还会引起口腔溃疡。工作繁忙使得人们的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波动、睡眠不足,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口腔溃疡的可能性比较高。
如果一个人身体虚弱或者在应激状况下,比如你在感冒之初或体力、精神上压力过大时,就会不定期地出现口腔溃疡。这可能与人体内分泌障碍、胃肠功能紊乱、变态反应、局部刺激、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等有关,不过不用担心,它没有传染性。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中往往可以见到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均有复发性口腔溃疡,那么子女的发病率约是80%~90%。如果双亲之一有复发性口腔溃疡,那子女的发病率约为50%~60%。
由此可见,要想避免溃疡的产生,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让自己时刻沐浴在健康的阳光中。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溃疡病是一种躯体疾病,与人的心理活动没有关系。近年来,心理因素在病因方面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科研人员发现,溃疡病实际上与人们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
患有消化性溃疡与人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患溃疡病的人多具内向和不同程度的神经质方面的特征,他们往往表现有孤僻、好静、悲观、遇事过分思虑、情绪易波动、易怒而又压抑。有人通过试验发现,溃疡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对于紧张的刺激感受较为悲观。由于受性格因素的影响,溃疡病人的应付能力要比正常人弱些。而且,应付的方式趋于不成熟,易冲动、心理调节能力差,并缺乏信心。
因为消化道是最易受应激影响的系统之一。人是社会的主要成员,大量的刺激因素来源于日常社会生活,有84%左右的上消化道溃疡患者和80%左右的溃疡病复发患者中,在症状发作的前一周内,有严重或明显的生活刺激。
预防溃疡病的措施应包括: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避免吃生冷、过于粗糙的食物,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不大量吸烟、喝酒;注意气候变化。另外,还要注意饮食的调节与睡眠的质量,改善精神状态与体力的过度疲劳等。这些对于减少或防止溃疡病的发作,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高兴时,粗茶淡饭也香甜;烦躁时,纵有山珍海味摆在面前,还是苦涩难咽。可见,胃肠的功能对情绪非常敏感。专家认为,胃是情绪变化的晴雨表,或者,干脆称之为“情绪胃”。
肠胃疾病除与刺激性食物、遗传有关外,更与焦虑、惊恐等情绪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情绪波动引起消化机能的变化,随着情绪的平息,会恢复正常,不至于引起胃肠疾病。但是,过分强烈或持久的不良情绪,有可能引起胃肠疾病。最常见的是消化不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功能性肠胃病,此外,还会引起溃疡病,甚至是胃肠道肿瘤。
偏头疼的罪魁祸首
偏头疼似乎是当今上班族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生活压力大,工作强度高,是上班族的一大生存特点。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特别是年轻女性,在害羞的时候会面红耳赤,其实这就是血管对情绪刺激做出的最常见的反应。
人在情绪变化时,如害羞、害怕、惭愧、愤怒,或受到表扬或批评,或在温度变化等情况下,出现面红,甚至周身皮肤发红,是由于皮肤暂时性血管扩张,医学上称面红恐惧症,常见于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和精神衰弱的患者,女性较为多见。
除了脸红症状以外,头颅内外中等粗细的血管对于情绪的刺激最为敏感。这些血管随着我们的情绪变化会引起头痛,或者更为严重的偏头痛。对于很多人来说,情绪刺激可能是深层次的问题,他们会试图掩饰某种不愿意表露的情绪,但大多数隐藏在头痛背后的情绪还是很容易被发现的。
有一位女士患上一种很严重的偏头痛,每次她上街后都要发作,回来后不得不卧床休息一天。
她是一位特别挑剔的家庭主妇,她的丈夫是位农场主。每次上街之前,她得先将屋子打扫干净,给孩子洗澡穿戴好,还要想着上街要买些什么东西,这些需要的用品在什么地理位置,怎样用最少的时间,见最少的人,就可以把要买的东西买回来。
因为这位女士天生害羞,一想到要遇见很多人,就惴惴不安。所以每次上街前她都要细细规划一番,但尽管如此,她一想到上街还是感到紧张和羞涩,还没等出去就开始头痛,等上街回来之后就得卧床休息。当然,有时她也去看医生,但是每次都头痛而归。
负面情绪为什么会造成偏头疼呢?
这是因为血管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疼痛反应极为强烈,所以产生头痛。
典型的偏头痛在头痛之前会有先兆症状,比如常有精神不振、视物不清、偏盲或出现幻觉、想睡觉及不舒适感,这些症状数分钟或十多分钟后消失,其后就开始头痛。不典型的偏头痛无先兆症状,一开始就是头痛。先是一侧局部出现胀痛,然后扩展到眼结膜及鼻黏膜充血,还可能出现吃饭不香、恶心、怕光、怕噪声。发作轻者仅几个小时,重者可数日。
偏头痛一般会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的过程相似,疼痛强烈者,个性特征也会发生改变。
最新的研究表明,偏头痛与各种潜在的精神疾病可能有密切联系。大部分的偏头痛都与精神疾病和情绪障碍有关,如抑郁症、恐慌症、社交恐惧症、焦虑狂躁症等。
年龄、学历、居住地等因素和偏头痛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但精神状态与之有密切的联系。而顽固性偏头痛往往与潜在的抑郁和焦虑有关,偏头痛也可能是精神疾病的一种生理症状。
因此,偏头痛的治疗应密切注意患者精神状态的调节和心理疾病的治疗,最好有心理医生的介入,这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心理治疗对偏头痛效果显著,可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情绪进行控制,以缓解症状。
偏头痛应首先采用心理治疗,对情绪进行调控,同时配合药物治疗,缓解症状。情绪调控疗法有精神疗法、自我训练及冥想静思疗法等。要尽量清除引起患者不良情绪反应的心理刺激源。此外,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及工作、缓解家庭矛盾、保持良好情绪对治疗偏头痛也有良好的效果。
不良情绪导致内分泌失衡
生活中,我们要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哪一种压力都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难以彻底放松下来。这种紧张状态和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就会造成激素分泌的紊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是人体生理机能的调控者,它通过分泌激素在人体内发挥作用。比如,细菌进入人体,胸腺素便会自动增加分泌,以抵抗病菌;女性经期,孕激素也会增多,而雌激素则相应减少。但是,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引起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过多或过少,新陈代谢功能紊乱,就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导致内分泌疾病发生。这些疾病不仅有损女性的美丽,更会损害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女性较敏感,情绪不稳定,又易忧郁、急躁、思虑过度,这些因素都易扰乱气血运行,或许这就是女性易致内分泌失调的原因。
31岁的王小姐在一家上市公司任职,最近一段时间老是烦躁焦虑,脾气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跟人生气,还一阵阵地发热、出汗。身边的好友都笑她说:“你是不是进入更年期了。”
去医院一检查,医生发现她激素水平已经接近更年期的妇女,卵巢也已经开始萎缩退化,正逐渐失去应有的生理功能。医生诊断她已经得了“卵巢功能早衰”。
这样的诊断结果让王小姐很痛苦,31岁正是事业稳定的好时候,令她想不到的是为了工作,自己的身体却被压垮了。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所承担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上环境污染以及诸多的不良生活习惯,卵巢功能早衰正向更多的女性袭来。
学会情绪调节,防止不良情绪干扰女性内分泌功能和免疫系统,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维持和谐的生活,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保持精神愉快,消除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不断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在燥热的天气里,体内的水分和营养更容易流失,加上酷热难眠,更容易造成内分泌失调。再加上现代女性肩负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而女性较敏感,情绪不稳定,又易因忧郁、急躁、怒气、思虑过度等内在因素扰乱气血运行,从而导致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代表荷尔蒙的不稳定状态,西医认为,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类的食物,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加强体质,不要经常熬夜,以免破坏正常的生理规律,造成荷尔蒙的分泌失衡甚至不足,进而引发其他疾病,还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另外,女性因为特殊的生理及心理特性,也会出现独特的情绪表现,情绪好坏则直接影响人体激素的分泌。她们因为较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经常出现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所以要主动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在月经、妊娠期等特殊的日子里,更要注意及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减轻特殊生理周期前后情绪的变化,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是避免内分泌失调的办法之一。
赶走失眠,还你一个美梦
工作压力过大,生活琐事繁多,人际关系复杂,这些都是造成人体神经紧张,心理压力负重,情绪不安的主要原因。失眠、焦躁,也紧随其后,扰乱着我们的生活。
爱丽丝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现在是凌晨3点,两个小时前她被一阵震动吵醒,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当天下午和上司谈话的场景。只不过,这一次的画面中还带上了评论。评论者正是她本人,以一种尖厉的声音责问着自己:
“我为什么要那么做呢?听起来简直就像个傻瓜。他所谓的‘基本能胜任工作’背后的意思究竟是指什么呢——是说我还不够升职的条件?好吧,难道他要把项目交给克里斯蒂的部门去做吗?可是,那些人能对这个项目做什么呀?那可是我一直负责的项目……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是。他说要评估项目进展的情况莫非就是这个意思?想要让其他人来负责这个项目,对不对?我知道我干得不够好——不够升职资格,甚至可能都不够资格继续干这份工作。但是,如果能让我看着它完成那该多好!”
如果她辞掉原来的工作寻找新工作,她和孩子将会面临可怕的困境。当她勉强拖着浑身疼痛的身体起床,挣扎着向浴室走去时,她脑海中又开始浮现出自己被一个又一个的雇主拒绝的画面。
“我不应该责备他们。我只是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容易沮丧。为什么我对所有的事情都如此敏感?别人都过得很不错。而我却没有办法同时照顾到工作和家庭。真无法想象老板是怎样来评价我的。”
她头脑中的磁带又开始周而复始地转动了。
就这样,爱丽丝又失眠了。她总在为不存在的事情陷入焦虑情绪之中,导致自己烦躁不安,难以入睡。面对事情,只会用消极的情绪敌对,而不采取有效措施,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造成失眠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如果她自己不尝试去缓解那些不好的情绪,别人无法帮助她。
失眠一般不会致命,但长期失眠会使人脾气暴躁,攻击性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疲劳。失眠对人精神上的影响容易导致器质性的疾病,还会使人免疫力下降,使人的身体消耗较大,心理治疗在失眠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的睡眠障碍专家认为,对于心因性失眠来说,药物只是一种辅助治疗,只有心理治疗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对失眠的恐惧心理会使失眠的治疗更加困难。保持平和的精神状态很重要,不要把失眠看得太重,试想,世界上那么多人失眠,他们不还是照样正常工作和生活吗?
如果实在睡不着,而且越来越烦躁,应该起来做点什么,等有了睡意再上床。如果强迫自己入睡,往往事与愿违。
不少自称失眠的人,不能正确看待梦,认为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对人体有害,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
其实,科学已证明,每个人都会做梦,做梦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在梦中重演白天的经历,有助于记忆,并把无用的信息清理掉。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有害的是认为“做梦有害”的心理,使自己产生了心理负担。
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久难眠。
工作上的不顺心、学习上的压力、家庭关系的紧张、经济上的重负、爱情受挫、人际矛盾、退休后生活单调、精神空虚等因素是大多数失眠者失眠的原因。因此,药物及其他疗法只是一种症状治疗,一种辅助措施,唯有心理治疗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长期失眠的人,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保持乐观的愉悦情绪,避免因挫折而导致心理失衡。
2.有规律地生活,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3.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反射机制,如睡前半小时洗热水澡、泡脚、喝杯牛奶等。
4.白天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晚上的入睡。
5.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如保持卧室清洁、安静、远离噪声、避开光线刺激等,避免睡觉前喝茶、饮酒。
6.限制白天睡眠时间,白天可适当午睡或打盹,应避免午睡时间过长,否则会减少晚上的睡意及睡眠时间。
此外,喝牛奶也有较好的催眠作用,不妨在睡前喝一杯热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