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雅量,厚德笃行
山河岁月,峥嵘兴国。
蔡元培曾为约束自己而定下“三不主义”: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
在这三个原则中,唯第一个,他没有做到。
蔡元培一生致力于教育,即使涉足政治,也以实现自己教育救国的抱负为出发点。
民国初年,他被任命为教育部长,他欣然接受。而到了1927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为实行全国范围的教育救国,他在中国推行大学区。第二年,他将北大划入北平大学区范围,他的北京大学校长的名义才取消。
其实,蔡元培本不只属于北大,他是属于整个学术界、文化界的。
他筹建中央研究院,李四光、竺可桢、梁思成、陈寅恪、李济等麇集麾下。
他推行并普及美育,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任命二十八岁的林凤鸣(即林风眠)为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造就了中国最年轻的一位大学校长;他将刘开渠以“驻外著作员”身份派往巴黎学雕塑,培养了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
蔡元培,无疑是一位开拓者。
正如他未能履行自己不做官的原则一样,风云际会,令他不得不参与更多的革命活动。他知道自己需要挺身而出。
他一生的使命都系在中国之未来身上。
他的爱国大旗继续张扬,矢志不渝。
1932年,蔡元培与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蔡元培任民盟副主席。该同盟宗旨为保障人权,并不区分党派、国籍、罪或非罪。“九一八”事变及“一·二八”事变发生后,蔡元培都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名义,营救了许多被国民党逮捕的进步人士和爱国学生,老友陈独秀就是其中之一。
他一生都致力于维护青年,营救中国。
何其可贵,何其庆慰!
蔡元培一生为人写推荐信无数,他的八行书推荐信极为有名,多则一日三四十封,少则也有十余封,甚至有人求他介绍门房或工役,他也欣然同意。
他对于北大毕业同学确实能做到来者不拒、有求必应。
不过,他的介绍信有两种情况是不写的:真正无把握的不写,绝对有把握的也不写,最愿意写的是在“有”“无”之间。写信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亲笔的,一种是签名盖章的。亲笔的信在他的主观上是冀其必成的,签盖的信虽负介绍之责,但引用与否,在客观上还请受信者予以权衡。
许寿裳回忆,蔡元培的访客每日络绎不绝,他只要有闲暇,无论是早餐前还是深夜,总不厌其烦地接待。他任大学院院长时,甚至有素不相识的商店伙计拿着书本前来请教,他也详细地为之讲解,毫无倦容。
知忠,不与世苟同;知恕,能容人而养成宽宏大度。
无论想做而做不成蔡元培的,想寻而觅不得蔡元培的,或者简单地想以蔡元培来论事的,都面对着一个事实,时至今日,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世上已无蔡元培!
国内蔡元培故居有三处,一是现在的绍兴市区萧山街笔飞弄十三号,二是上海华山路三零三弄十六号,三是北京东城区东堂子胡同七十五号。笔飞弄十三号是蔡氏老宅,蔡元培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后两处是蔡元培租住过的地方。
这个不起眼的事实隐藏着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
蔡元培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在他波澜壮阔的人生中,他选择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