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心理学大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读懂微表情,才能更好地掌握主动

亲善,是一切交流的基础

亲善的意思是“建立或重建和谐友好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亲善关系,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满意和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

亲善是人们建立亲密私人关系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一切交流的基础。如果你没有和对方建立亲善关系,那么,哪怕是让孩子把鞋放入鞋柜里这样简单的事也会举步维艰,因为对方根本不会听你的。

一个总统有了这种与他人建立亲善关系的能力,可以和世界其他国家搞好关系,可以使国家的政府要员团结在他的周围,将自己推行的政策执行好。

一个公司总裁有了很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他可以有效地和其他公司的总裁打交道,来完成自己的目标;他可以有效地在公司内部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来完成公司的业绩。

一个销售人员如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可以将他的产品有效地销售出去;一个办公室职员有了很好地与他人建立亲善关系的能力,他可以处理好与同事以及上司的关系,这对他的升迁以及职场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一个老师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能力,他可以和学生、和同事、和领导搞好关系,使他的教学更有效果,使他的同事喜欢他,领导也会更重用他。

正如唐太宗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在社会中生存,人际关系既能推动你走向成功,同时也能让你顷刻间一无所有。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与他人建立亲善的关系,因为它是一切交流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的人生发展能否顺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人际关系加速成功的进程

有人才华横溢,却终生不得志,也有人能力平平,却能够节节高升。其中,个人的机遇是一方面,另外很重要的则是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一个人如果孤立无援,那他的一生就很难幸福;一个人如果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就犹如在雷区里穿行,举步维艰。

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人士,之所以被能力不如自己的击垮,就是因为不善于与人沟通,不注意与人交流,被一些非能力因素打败。而人际关系好的人则可以在每条大路上任意驰骋。

刘邦出身低微,学无所长,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挥刀舞枪,但刘邦生性豪爽,善用他人,胆识过人。早年穷困时,他身无分文,却敢当座上宾;押送囚徒时,居然敢违王法,纵囚逃散。以后斩白蛇起义,云集四方豪杰,各种背景的人都为他所用,如韩信、彭越,这些威震天下的英雄。至于刘邦身边的文臣武将,如萧何、曹参、樊哙、张良等,都是他早期小圈子里的人,萧何、曹参、樊哙更是刘邦的亲戚。他们在楚汉战争中劳苦功高,最终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可以说刘邦能够成就自己的帝王之业,离不开他手下的那些朋友。

不仅帝王将相需要借他人之力,就是平民百姓也离不开朋友、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背后的意义,其实比我们所能想得到的还要深远。正如魏斯能在采访了280位企业总裁后写《不上,则下》一书时说:“那些企业的总裁们,非常致力于发展‘双赢’互利关系的基础。他们每个人都有如何步步高升到金字塔顶端的精彩故事,而大多数人把他们的成功归功于身旁人的提拔。”

美国作家柯达同样认为:“人际网络非一日所成,它是数十年来累积的成果。你如果到了40岁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人际关系,麻烦可就大了。”

连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也曾表示:“与太阳下所有能力相比,我更关注与人交往的能力。”正是洛克菲勒的这种卓越的人际关系能力成就了他辉煌的事业。

每个人都将成功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因为在竞争的社会里只有拥有事业的成功才是完美的人生。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成功,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完成的,甚至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都与他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前途,无法面对困难,无法面对天灾人祸;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就组不成家庭、社会和国家,更谈不上个人的前途和发展。

所以,别忽视了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它会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给你的成功加速。

明白别人在做什么,才能做出正确回应。

多一分理解,就能少一分摩擦

在美国的一次经济大萧条中,90%的中小企业都倒闭了,一个名叫丹娜的女人办的齿轮厂的订单也一落千丈。丹娜为人宽厚善良、慷慨体贴,交了许多朋友,并与客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这举步维艰的时刻,丹娜想要找朋友、老客户出出主意、帮帮忙,于是就写了很多信。可是,等信写好后才发现:自己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了!

这同时也提醒了丹娜:自己没钱买邮票,别人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怎么会舍得花钱买邮票给自己回信呢?可如果没有回信,谁又能帮助自己呢?

于是,丹娜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用一部分钱买了一大堆邮票,开始向外寄信,还在每封信里附上2美元,作为回信的邮票钱,希望大家给予指导。她的朋友和客户收到信后,都大吃一惊,因为2美元远远超过了一张邮票的价钱。每个人都被感动了,他们回想了丹娜平日的种种好处和善举。

不久,丹娜就收到了订单,还有朋友来信说想要给她投资,一起做点什么。丹娜的生意很快有了起色。在这次经济萧条中,她是为数不多能站住脚而且有所成的企业家。

我们如果想要与他人建立亲善关系,就要学学例子里的丹娜,多理解他人一分,我们交往的摩擦也就少了一分了。

时常有些人抱怨自己不被他人理解,其实,换个角度可能别人也有同样的感受。当我们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想到“他怎么就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想一想呢”时,我们也可以尝试自己先主动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也许会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答案。许多矛盾误会也会迎刃而解。

一位女孩刚开始上网的时候,个性十足,上论坛最喜欢批评人,当然也挨批评。挨批评了,心里不好过,吃饭都吃不下去。好友知道后对女孩说了一句话:“上网是为了快乐。”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让女孩一下子释怀。

想想看,大家来自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看法,操着不同的口音,如果没有网络,大家如何能彼此交谈?如何能够彼此分享快乐,分担忧伤?相识,本来就是缘分。珍惜缘分,珍惜彼此。伤人不快乐,被伤更不快乐。

后来再上网,女孩再也没有和人吵过架,没有恶意抨击过别人——不为别的,只为大家都要寻求快乐。

沟通大师吉拉德说:“当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时,才会出现融洽的气氛。”我们需要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对方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和赞赏,就会报以合作的态度。如果我们只强调自己的感受,别人就会和你对抗,正如例子里的女孩最终所体会到的一样。

换个角度替对方多思考一下,多理解对方一下,关系立刻就会变得缓和。所以,如果我们想与他人建立亲善的关系,就应该给他人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人际交往才会更顺利。

读懂人心才不会雾里看花

人的复杂性不仅仅是生理构造上表现出的复杂性,还在于心理上表现出的复杂性。因此,当你不了解某人时,最好不要轻易被他的表象所左右。因为,这种表象很可能是一种假象。

美国心理学者奥古斯特·伯伊亚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几个人用表情表现愤怒、恐怖、诱惑、漠不关心、幸福、悲哀,并用录像机录下来,然后,让人们猜哪种表情表现哪种感情。结果,每人平均只有两种判断是正确的。当表现者做出的是愤怒的表情时,看的人却认为是悲哀的表情。

人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人们的喜怒哀乐,远非自身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欢笑并不一定代表高兴,流泪并不一定代表伤心,鞠躬并不一定代表感谢,拍手并不一定代表赞赏……

要想与他人建立亲善关系,必须善于揣摩他人的心理。你只有读懂他人的内心,才不会雾里看花,才能替他人遮掩难言之隐。

郑武公的夫人武姜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是难产而生,因而叫寤生,相貌丑陋,武姜心中深为厌恶;次子名叫段,成人后气宇轩昂,仪表堂堂,武姜十分疼爱。武公在世时武姜多次劝他废长立幼,立段为太子,武公怕引起内乱,就是不答应。

郑武公死后,寤生继位为国君,是为郑庄公。封弟段于京邑,国中称为共叔段。这个共叔段在母亲的怂恿下,竟然率兵叛乱,想夺位。但很快被老谋深算的庄公击败,逃奔共国。庄公把合谋叛乱的生身母亲武姜押送到一个名叫城颍的地方囚禁了起来,并发誓说:“不到黄泉,母子永不相见!”意思就是要囚禁他母亲一辈子。

一年之后,郑庄公渐生悔意,感觉自己待母亲未免太残酷了点,但又碍于誓言,难以改口。这时有一个名叫颍考叔的官员摸透了庄公的心思,便带了一些野味以贡献为名晋见庄公。庄公赐其共进午餐,他有意把肉都留了下来,说是要带回去孝敬自己的母亲:“小人之母,常吃小人做的饭菜,但从来没有尝过国君桌上的饭菜,小人要把这些肉食带回去,让她老人家高兴高兴。”

庄公听后长叹一声,道:“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寡人虽贵为一国之君,却偏偏难尽一份孝心!”颍考叔明知故问:“主公何出此言?”庄公便原原本本地将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并说自己常常思念母亲,但碍于有誓言在先,无法改变。颍考叔说:“这有什么难处呢!只要掘地见水,在地道中相会,不就是誓言中所说的黄泉见母吗?”庄公大喜,便掘地见水,与母亲相会于地道之中。母子两人皆喜极而泣,即兴高歌,儿子唱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母亲相和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颍考叔因为善于领会庄公的意图,被郑庄公封为大夫。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那一份“心领神会”。有些事别人心里在想但不好说出来,更不用说去做了,这时,需要旁人的默契配合来解围。

但是读懂他人的心,准确领会其意图,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平时细心留意,学会观察生活。

解读表情的能力是人际和睦的关键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无论做什么事,对什么人,只有读懂对方的表情,摸清对方的心思后,再付诸行动,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万无一失。

中国民间就有这样的说法,老人总是告诫小孩子要学会“看脸色”,也就是从对方的神态表情和其他身体语言中探知对方的心,从而做出一些顺从对方的事情,或者避免做出一些让对方不满意的事情。

关于“看人脸色”,还有一个关于康熙皇帝的故事。

据说康熙皇帝到了晚年,由于年纪大了,产生了一个怪脾气——忌讳人家说老。如果有谁说他老,他轻则不高兴,重则要让对方触霉头。所以,左右的臣子们都知道他这个心思,一般情况下都尽量回避说他老。

有一次,康熙率领一群皇妃去湖中垂钓,不一会儿,渔竿一动,他连忙举起钓竿,只见钩上钓着一只老鳖,心中好不喜欢。谁知刚刚拉出水面,只听“扑通”一声,鳖却脱钩掉到水里又跑掉了。康熙长吁短叹,连叫可惜,在康熙身旁陪同的皇后见状连忙安慰说:“看样子这是只老鳖,老得没牙了,所以衔不住钩子了。”

话没落音,旁边另一个年轻的妃子却忍不住大笑起来,而且一边笑一边不住地拿眼睛看着康熙。康熙见了不由得龙颜大怒,他认为皇后是言者无心,而那妃子则是笑者有意,是含沙射影,笑他没有牙齿,老而无用了。于是将那妃子打入冷宫,终生不得复出。

为什么皇后在说话时明显说到“老”字,康熙并没有怪罪她,而妃子只是笑了一笑,康熙却怪罪她呢?首先是康熙的忌讳心理,他不服老,忌讳别人说他老,一旦有人涉及这个话题,心理上就承受不了。再者由于皇后与妃子同康熙的感情距离不同。皇后说的话,仔细推敲一下,有显义和隐义两个意义,显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因为康熙与皇后的感情距离较近,他产生的是积极联想,所以他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知道皇后是一片好心的安慰。妃子虽然没有说话,只是笑了一笑,但她是在皇后的基础上故意引申,是把那只逃掉的老鳖比作皇上,是对皇上的大不敬。

所以,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环境,由于不同的人物的不同理解,便引出不同的结果来。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实际上究其原因,还是那个妃子没有用心观察别人脸色,不能读懂皇帝心思的缘故。

生活中,与人交往如果不用心,就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问题,因为你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把别人给得罪了。所以要想与人建立亲善关系,一定要学会解读对方的表情,学会用心,否则你就会面临一道道难以预测的障碍。

听懂话里的“弦外之音”,交往才能顺利进行

在日常交往中,通常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话语:一种是表面话语,而另一种是“弦外之音”。“弦外之音”才是一个人真正表达其感情或祈求的内心话,因此,如果想要正确地理解他人,让交往顺利进行,我们就必须懂得如何去听取对方话语中的“弦外之音”。

在日常的对话之中,我们很难从对方话语的表面去了解他的真意。这时,就必须从隐藏在对话背后的“弦外之音”上着手探索,才能够使彼此的意思或感情得到有效的沟通,才有助于建立亲善关系。

举一个例子来说。

在一个天气暖和的上午,晓惠坐在公园里的一张长椅上欣赏风景。

这时候,坐在离晓惠不远的长椅上的一名男士,突然向她说:“今天天气很好啊!天上一片云彩也没有。”

如果从他这句话的表面来想,他只是向她叙述天气的状况,可是实际上,它还隐藏着许多的意义。

首先,表示他很想和晓惠谈话。其次,由于他怕晓惠不愿意和他这样一名素不相识的人对话,所以,就借这句话来试探她的反应。

如果他一开口就问:“你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你有几个小孩?”“请问贵姓?”很可能晓惠会不理他,那么他不是会很尴尬吗?所以,他就借叙述天气而和晓惠攀谈。

为了能够敏感地听懂别人的弦外之音,我们必须养成这样的习惯:当自己听别人在说话,或者是自己在和别人对话时,要自问一下:“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他那句话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如果对方是在炫耀他那光荣的过去,这时候我们就要留心了,因为此时他心里正在期待着我们的夸奖,所以,只要顺其意夸奖他,你就一定能够获得他的好感。

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如何听出讥讽、嘲笑、挖苦等言外之语。对方之所以会向我们说这种话,一定是因为对我们感到不满才会这样的。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不要立刻反驳或一味生气,就当作没有听到好了,免得和对方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不过,事后最好能自己检讨一下,为什么别人会讥讽我?我本身是否有什么缺点?或者是无意中得罪了人家,才会引起别人的怨恨,而以讥讽来消除他心中的怨恨呢?当我们得知了其中的原因之后,并且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那么,虽然受到别人的讥讽,也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了。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所说,与他人顺利交往、建立亲善关系会变得更容易。

别人待你的方式,就是他希望你待他的方式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待他那么好,他却这样待我!”“他没有理由对我这样啊,因为我对他很好啊!”“他向我借东西的时候,我什么都没问就很爽快借给他了!现在我向他借东西,他却支支吾吾的!真小气!”

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可以听到很多,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抱怨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这样的心理:我们怎么对待别人,我们应该从对方那里得到“等价对待”,即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应该如此对待我。如果我没有受到至少是同等的对待,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不应该的事。这种心理被称为“应该效应”。

“应该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就是他们期望你待他们的方式。比如,如果你知道某个人很喜欢送花,那么十有八九这个人也喜欢收到花;如果某个人在谈话的最后喜欢加上“我爱你”,那么这个人会希望听到你也这样说;如果某个人在你急需用钱的时候,虽然自己手上也不宽裕,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把钱借给了你,那么,当他向你借钱的时候,他也希望你不假思索地就把钱借给他。一旦你的行为和他对待你的方式有偏差,随之而来的即是人际关系的受损,甚至是大矛盾或者双方言语相伤。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清楚对方的这种“应该心理”,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满足对方的这种心理,即使一时满足不了,也应该尽可能采取补救措施,避免让对方从心上产生“不平衡感”。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轻松应对人际交往中很多无中生有的误会,处理起人际矛盾也会得心应手多了。

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是人们对和自己相似的人看着比较顺眼,相似的两个人容易成为朋友。

走在街上你会发现,浓妆艳抹的美女总是和同样打扮前卫的女人并肩而行;素面朝天的女生身边也总是一个同样打扮简单的女生。从外表上看就验证了那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老话。从深层次来看,浓妆艳抹的女人可能都对美容、服饰、流行这些东西感兴趣,而素面朝天的女生则可能喜欢看书、看电影。

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人们喜欢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存在某种程度相似的人。

钟子期和伯牙的友谊流传千古。伯牙有出神入化的琴技,而只有钟子期才能听出他琴技的高妙,于是钟子期和伯牙成了最知心的朋友。后来钟子期病死,伯牙非常伤心,在钟子期的坟前将琴砸得粉碎,终生不再弹琴。因为已经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声了,何况这还会勾起他对钟子期的怀念和伤感。

钟子期、伯牙之所以有超乎寻常的友情,就是因为他们有个相似的特点——对音乐有高超的鉴赏力。因为无人能取代钟子期,所以他在伯牙心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科学家曾人为地将某大学的学生宿舍进行了安排,他们先以测验和问卷的形式了解了部分学生的性情、态度、信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然后把这些学生分为志趣相似和相异的,然后把志趣相似的学生安排在同一房间,再把志趣相异的也安排在同一房间,然后就不再干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再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志趣相似的同屋人一般都成了朋友,而那些志趣相异的则未能成为朋友。

那么,为什么人会喜欢与自己有相似性情、类似经历的人交往呢?

当人们与和自己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交往时,能够得到对方的肯定,增加“自我正确”的安心感。他们之间发生冲突的机会较少,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很少会受到伤害,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

此外,有相似性情的人容易组成一个群体。人们试图通过建立相似性的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会比较小,活动更容易进行。

所以,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如果你想与他人建立亲善关系,不妨把自己“变成”他人,让你们拥有相似的地方,这样能迅速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模仿对方的动作,能够拉近心理距离

现在需要你闭上眼睛细想一下,在言情片中经常会出现的约会场面:一对甜蜜的恋人坐在茶馆或者咖啡厅里面,悠闲自在地品尝着香茶或咖啡。他们的表情动作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他们是不是时不时地做着同一种表情或同一个动作,就像是镜外的人和镜里的影一样?一方用手摸摸头发,另一方也用手摸摸头发;一方跷起二郎腿,另一方也跟着跷腿;一方捂着嘴笑起来,另一方也跟着捂着嘴笑;一方举起了杯子,另一方也随之举杯……

想到或者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你有什么感觉或想法?是不是感觉很温馨、很浪漫,感觉这两个人关系非常亲密、相互爱慕、心心相通?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因为他俩的步调是如此一致,从读心的角度来讲,这种感觉是有道理的。

人与人之间这种表情或动作的一致被称之为“同步行为”。“同步行为”不仅存在于恋人之间,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普遍存在,比如亲人、朋友、同事、上下级之间。那么,是什么诱发了人们的“同步行为”?

肢体动作是内心交流的一种方式。俩人彼此把对方作为所效仿的对象,应该是相互欣赏或有相同的心理状态。即双方的相互欣赏或看法一致诱发了他们的同步行为。换句话说,“同步行为”意味着双方思维方式和态度的相似或相通。

一般而言,同步行为的一致性与双方关系的和谐度成正比。在双方的会面中,如果两个人关系和谐、相互欣赏,那么他们的同一行为会很多、很细微。反之,同一行为则很少。

想想会议中人们的表情,对某种意见持赞成态度的人和持反对态度的人,是不是往往各自做出相反的动作?赞成的那部分人面带微笑,不断地点头示意;反对的那部分人紧锁着额头,紧闭着嘴唇……

再想想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情景,去商场购物或去某展览会参观,你看上了一件物品,另一个人也看上了这件物品,你俩一同走近这件物品,一边看一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真漂亮”,就几秒钟,你们便互生好感,颇有点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俩人志趣相投、相互欣赏产生了“同步行为”,反过来,“同步行为”也可以促进彼此的内心交流,加深彼此的好感与欣赏程度。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人为地制造“同步行为”,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赢得对方的好感,让双方的交谈在不经意间变得和谐愉快。

作为下属,很多人都纳闷儿:为什么自己欣赏的领导也欣赏,自己不喜欢的领导也不喜欢?其实,这其中,“同步行为”就在发挥作用。你向领导传递了欣赏,领导感觉到了,对你有了好感,也试着以欣赏的眼光看你。由此推理,如果想得到领导的认可与欣赏,你首先应该认可、欣赏领导。你不妨这样做:与领导在一起时,当领导无意中做出某个动作时,你也跟着做某个动作;领导做出某种表情,你也以同样的表情回应。作为领导,有时故意与下属同步也很必要。比如,某下属在你面前很紧张,你不妨摆出与其一致的姿势,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缓解下属的紧张情绪。

对于有利益往来的双方,“同步行动”的魅力也丝毫不减。在推销或谈判过程中,如果你的请求或劝说得不到回应,不妨故意制造一些“同步行为”,快速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比如,对方翻阅文件,你也翻阅文件;对方脱下外套,你也脱下外套;对方将视线投向窗外,你也掉头欣赏窗外景色。如此反复几次,自然会引发对方的好感,缓和矛盾,使对方乐于接受你的意见,满足你的请求。不过,在效仿对方的举止时,要注意不露痕迹,否则,让人误认为你是在故意取笑他或讨好他,反而坏事。

模拟对方的表达方式,用语言提升亲密度

不知道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挂断电话时,和你待在一起的人不用你说就会知道你刚才和谁通话了。他们是如何知道的呢?正是从你的说话方式中听出来的。因为在你和电话那头的人通话时,你不自觉地调整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使自己听起来更像是电话那头的人。而你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这样更容易提升彼此的亲密度。

因此,我们如若想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建立良好的亲善关系,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模拟对方的表达方式。

1.个人表达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表达方式。我们常常喜欢在句子中添加一些多余的、不必要的词汇,尤其是在句子结尾的时候,或者在句子一开始就使用一个从句。如果你听到对方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那你就和他做一样的吧!

2.口头禅

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头禅,而这些口头禅可能是俚语、行话或者其他什么。通常,这些词句是我们从别人那里学来并频繁用的,而我们很少意识到自己正频繁地使用这些词句。所以,和某人建立亲善关系的一条捷径就是注意观察他使用的口头禅,即他讲话时经常使用的词句,然后你自己跟着他说一样的。一旦你开始讲对方的语言,向对方展示你和他类似,你所讲的话就会很容易被对方清楚领会。

3.行话

一般在谈某些特定的主题时,行话使用率比较频繁。比如,当你谈论打高尔夫球时,有关高尔夫球的一些术语就可能被用到。使用行话,就等于向对方表示你对话题的了解程度和他一样。如果对方使用的术语比你通常使用的多,而你也有足够的知识来应付这些,那就尽管使用和对方一样多的术语。反过来,如果对方使用的术语比你通常使用的少,那你也应该克制自己,不要使用多于对方的术语。比如,如果对方指着电脑屏幕说电脑“坏”了,你就没有必要去问他的电脑硬盘分了几个区,而只需简单地问一下他是否按了显示器关闭键。

我们需要被接受和尊重,我们需要良好的亲善关系,尝试着模拟对方的表达方式,你会发现获得这些也并不是特别难的事。

调整你的声音,用声音建立一致性

有这样一个实验:

一个电话推销公司为了让更多的人订阅杂志,他们让销售人员给每个潜在客户打1~2次电话进行推销。所有的销售人员被分成了两组,第一组沿用老一套的方式进行电话销售,第二组则得到了一个额外的指示:在给客户打电话时,尽量模仿对方的语速。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差异,结果却大不相同:第二组销售人员的业绩比以往提高了30%,而第一组销售人员的业绩则看不出有明显的改善。

除了配合对方的语速外,我们还可以配合对方的语调和音量等。这些都是声音里的某一个元素。声音是建立亲善关系的另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声音,使之与谈话对方一致来获得对方的好感。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逐渐地调整声音,但是大可不必精准地模仿对方的声音,这样不仅很难做到,而且会显得很奇怪。为了使我们的声音模仿和对方相近,需要体会对方是怎样运用以下这些元素的。

1.音调

对方的音调是低沉的还是轻快的?一般来说,男人讲话时发出的声音比他们的喉咙应该发出的声音更低沉,而女人讲话时比她们应有的声音更轻快。由于文化对行为的影响,我们习惯于用说话的音调来凸显自己的性别。所以男人习惯于从喉咙里发出含混低沉的声音,而很多女人则习惯于发出轻快尖锐的声音吸引他人的注意。

2.语调

对方的声音是不是始终保持在一种语调上?会不会在陈述完毕时使用降调?或者会不会在提出问题后使用升调?一般使用单一的语调或者语调保持不变的人常常使人琢磨不透他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比如他是认真的还是开玩笑而已。他只是在陈述还是在提问?而说话时语调比较丰富的人通常比较容易理解。

3.语速

对方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慢?通常,我们说话的速度和思考的速度是一样的,因此如果你说话太快,对方的思维速度可能就跟不上你,因而无法理解你所说话的意思,错过了你想传达的重要信息。而如果你说话的速度又太慢,对方则很容易感到厌倦无聊,很容易走神,不能专注于你想传达的信息。甚者,你太慢的说话语速还会导致对方烦躁不安,一心盼望着早点结束与你的谈话,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

4.力量和音量

模仿别人的音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很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说话轻言轻语的人也会喜欢你把音量调整到小声安静的程度,而高声说话的人如果发现你的嗓门也不小,会把你视为同类,越发喜欢你。如果你嫌对方说话的声音过大,你可以通过提高讲话音量,让对方注意到他自己讲话的音量,从而使对方降低音量。

5.饱满度

饱满度主要是用来形容对方的声音是浑厚而抑扬顿挫的还是细弱而轻快的。由于受文化的影响,饱满而富于变化的声音会被我们视为有力的、严肃的和可信赖的,而细弱轻快的声音则视为带些孩子气的、女性化的和诱人的。

由此可见,声音里包含了不少元素。我们如若想建立与他人的亲善关系,不妨模仿声音里的元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