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古天皇——东亚最早的女性君主
依靠家族势力即位
推古天皇,原名额田部,是日本历史上第33代天皇。父亲是第29代钦明天皇,母亲是朝野大臣苏我稻目之女苏我坚盐媛。第31代用明天皇是推古天皇同母异父的兄弟,第32代天皇崇峻天皇是推古天皇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姿色端丽、进止轨制”。
额田部皇女18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571年,被同父异母的兄弟敏达天皇纳为嫔妃,等到23岁的时候被立为了皇后,敏达天皇和皇后额田部皇女之间生有两男五女,分别是菟道贝蛸皇女(圣德太子妃)、竹田皇子、小垦田皇女(押坂彦人大兄皇子妃)、尾张皇子(圣德太子妃橘大郎女之父)、田眼皇女(舒明天皇妃)。
公元587年,第31代用明天皇去世,朝中局势混沌不堪,以物部守屋为首的大臣拥立穴穗部皇子,而重臣苏我马子则拥立崇峻天皇,两派频频发生战争,后来额田部皇女与苏我马子联手,成功将宿敌物部守屋派灭掉,并杀害了穴穗部皇子,拥立同父异母的弟弟崇峻天皇荣登大位。没过多久,崇峻天皇因对苏我马子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被苏我马子派手下杀害。当时的额田部皇女即皇太后希望拥立自己的儿子竹田皇子为天皇,但是敌人的势力很强大,这些人想要拥立敏达天皇的皇后广姬所生的押坂彦人大兄皇子(舒明天皇之父)。为此,苏我马子和皇太后没有选择硬碰硬,他们没有坚持拥立竹田皇子,而要皇太后即位成为过渡性天皇。这样,额田部皇女名正言顺地在苏我马子的帮助下登上天皇宝座,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公认的女天皇,称为推古女天皇,当时的推古女天皇只有39岁。推古天皇总共在位36年,这几十年间,以圣德太子为中心,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就是著名的推古朝改革。
创立辉煌政绩
推古天皇即位之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原来的部民制(奴隶制)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地方豪强势力太过强大,经常圈占土地、吞并人口,以强大的实力与中央相抗衡,势族中的大姓争权夺利,骄横不堪,远远凌驾于皇权之上。面对这种尔虞我诈、乱作一团的局势,推古天皇十分聪明,她在自己掌权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了皇太子这个人物,在她即位之后第二年便册立侄子厩户皇子为太子,是为圣德太子。
厩户皇子与推古天皇有着十分亲近的血缘关系。他的父亲是推古天皇的同母异父的哥哥用明天皇,母亲是推古天皇的同父异母的妹妹(而且厩户皇子之母与推古天皇两人的生母是亲姐妹),在推古天皇的儿子竹田皇子去世后,厩户皇子显然成了家族中与推古天皇的最亲近的人。美国科奈尔大学的亚洲历史研究者约翰·皮戈特认为这种女性天皇和男性摄政的组合,是一种相补型共同统治。而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宗教史学者约琴夫·北川认为,从推古天皇这一做法的性质来看,她实际上是通过有血缘关系的男性来进行长期统治的被动性的女性最高权力者。
推古天皇的这一做法,显示了其高超的执政天资,甚至超越了男子。对于一个原来与自己亲生儿子抢夺大位的太子,她并不曾想要报仇雪恨,反而将他立为储君,并将国家大事交给他,让他佐政。推古天皇在位36年,这36年之间,皇室内部上下平稳,没有再因为要夺取皇位而钩心斗角,这是因为推古天皇的宽容和大度弥补了皇室内部的分裂,日本社会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逐渐稳定了下来。
在太子的帮助下,推古天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她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公元603年)、《十七条宪法》(公元604年),进行了法令、组织方面的调整。她还大力加强皇权,削弱大贵族的分权势力,苏我马子在推古天皇称帝32年后(公元624年),想要获得葛城县(苏我马子本来的根据地)的统治权。而推古天皇否决了这个请求,她对苏我马子说:“你是我的舅舅,所以,将国家的土地让给私人,后世会评价我是个愚蠢的女人,你也会被讥谤为不忠。”据史料记载,苏我氏的鼎盛期正好是推古天皇的在位时期,但推古天皇从来没有对苏我马子这样的外戚、重臣做出半点有损国家荣誉的让步。很快,推古天皇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日本进入了一个全速发展的新时代。虽然如此,在推古天皇过世之后,苏我氏仍旧独揽大权,并且情况越来越严重,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并不是推古天皇的错。
在宗教上,推古天皇大力推广佛教,在继位第二年的时候下达了礼敬三宝(佛、法、僧)的法令,和皇太子、苏我马子一起努力宣扬佛法,并在斑鸠修建了法隆寺。推古天皇28年(公元620年),皇太子和苏我马子编纂并献上了《天皇记》、《国记》。
过去日本往中国派遣很多的外交使节,主要目的是希望从中国皇帝那里取得正统的政权,推古天皇继位后15年(公元607年),她派遣小野妹子为代表的遣隋使到中国去,与之前不同的是,她在国书中改变了以前日本为中国附属国的说法,头一次强调日本使节出使外国的独立性,并要求与中国平起平坐,建立平等的外交往来。这之后的第二年,推古天皇开始在遣隋使的队伍中加入了留学生、留学僧,让他们到中国学习。推古天皇曾派遣过遣隋使团四次,虽然她不肯做中国的附属国,却提倡主动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她派出的遣隋使,为增进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做出了贡献,在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的同时,为日后两国的频繁交流打下了基础。随着大量的汉文化不断涌入,从推古朝到大化改新之间的时期,日本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繁荣时代——飞鸟文化时代。
由于那时候的日本没有让位的先例,且推古天皇长寿,她的继承人圣德太子在49岁时便去世了,并没有能够继承大位。不过,一直以来,推古天皇并没有改变让圣德太子继承皇位的想法,而圣德太子的仙逝也完全是历史的偶然。
推古天皇于公元628年4月15日,也就是她75岁高龄的时候在小垦田宫离世了。在她离开人世的前一天,天皇把敏达天皇的嫡孙田村皇子叫到床边,劝诫其行事前要多思考,要洞察事事。后又将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也叫到床边,劝告他要博采众长,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不过,她并没有说出谁是她的后继者。推古天皇是日本历史上8位女天皇中最为杰出、成就最高的人物,她留下了千古美名,她的事迹至今仍为日本社会和政治界广泛称道。
推古改革的影响
推古天皇拥有着过人的聪慧,她对社会有着不同于以往的见解,并试图通过改革来促进当时落后的日本社会的发展,因而有了推古改革。推古改革是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也是推古天皇思想的实践。推古天皇执掌国家的最高统治权有36年之久,为了能够使日本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她推行了一系列为人称道的措施。比如:大力宣扬佛教、传播天皇至上的思想、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这促进了日后大化革新的出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这次改革中,她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冠位十二阶》的内容主要是朝廷用人不能依靠出身,而要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功绩来授予官位。而冠位只是一种荣誉称号,没有职权,也没有人数限制,这一法令的目的是广纳天下的人才,削弱皇亲贵族的势力。《十七条宪法》的内容大多来源于中国古老的儒家思想,内容主要是劝人从善,放弃作恶,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打压大贵族的势力,并消除人民对皇权的斗争。这两类法令为在国内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皇权思想和中央集权体制奠定了基础。
在推古改革的影响下,日本出现了飞鸟时代这一文化繁荣期,其中五彩纷呈的佛教文化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在推古天皇上台之前的一个世纪内,是否该尊崇佛教的争论一直在日本国内持续,这场争论还激化了大贵族苏我氏和物部氏的斗争。而从由推古时期开始,崇尚佛教、精心礼佛已经成了国家的基本国策,由圣德太子带头亲自注释佛经,修筑佛寺,使得佛教文化这棵大树深深地埋进了日本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日本成了最推崇佛教的国家。圣德太子亲自撰写了《三经义疏》,下大力推广“佛法”,许多贵族也跟风建造了“氏寺”。佛教被大力推广还有另外的好处:日本有机会和亚洲大陆的其他国家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交流。不仅如此,由皇室带头礼佛,能够大大提高皇室的权威,及时收回了原本由苏我氏控制的佛教教权。
日本美术史学家久野建曾这样说:“日本7、8世纪的雕刻是从北魏至隋唐的中国雕刻史的缩影。中国南北朝时代的艺术风格俯仰皆是,这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日本最早的佛教寺院——飞鸟寺,以及现存的世界最古老的木造建筑物之一——法隆寺。”很明显,由于飞鸟城和它的周边地区各佛教寺庙的修筑,雕刻、绘画以及佛像的雕塑等艺术也发展起来,佛寺已经成为外来文化和当时艺术的最好的展示平台。
日本天皇的被神化也是在推古朝开始的,推古天皇成为第一个走向神界的日本天皇。这源于她在推古改革中强化中央皇权、神化天皇的措施。
虽然推古改革不如之后的“大化革新”名声远扬,也没有碰触到部民制最根本的经济基础,但的确是迈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也为日后的大化革新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古改革作用还在于文化精神信念方面,它的影响也比其他制度上的改革持续的时间更久远。这也就是推古天皇在政绩上高于孝德天皇、天武天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