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扉,让感情增温
如果一方敞开心扉,向对方说了很重要的事情,可能会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比如,刚开始谈恋爱的两个人,感情突然加深很多。随意聊天的男女,也许会在某个瞬间坠入爱河。
向对方倾诉从未向任何人说起过的秘密、家庭内的问题等,就叫做“自我告白”。不论说的人还是听的人,都会增加对对方的亲密感。而且,因为对方信任自己,说了他的秘密,一般情况下,自己也要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他,这就是“自我告白的回报性”。而这样一来,更容易加深相互的信赖和好感。
经调查显示,女性更善于使用自我告白的方法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男性则很少对别人进行自我告白。
心理学上还有一种说法叫做“自我呈现”,是指意识到别人在注意自己,然后有意识地去做对方期待的行为、说对方期待的话。这是一种有意识地塑造自我的行为。
1986年,日本的中村教授进行了一项试验,以自我呈现的形式向参加试验的人说自夸的话和谦虚的话,然后看这些人更喜欢哪一种。他事先准备了一些台词,以谦虚的话为基础,在其中加入自夸的话,只不过自夸的话所占的比例有所变化。结果表明,当自夸的话占60%的时候,是最受人欢迎的。也就是说,自夸的话太多,或者太过谦虚,都是不好的。
与人交往时,我们常可见两类人,一类是善于言谈的,这些人可以饶有兴趣地与你谈论国际时事、体育新闻、家长里短,可是从来不会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你一旦将话题引入略带私密性的问题时,他就会插科打诨,或是一言以蔽之。对于这样的人,人们往往多有戒备心理,常常被认为是泛泛之交,不会深入。另一类人是不善言辞之人,虽然他们不太爱讲话,但却总希望能向对方袒露心声,这样的人反而很快能和别人拉近距离,而对于此类人,人们也往往愿意和他深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向对方袒露自己,即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
小林是同宿舍中最能说会道的一个,并且人长得也漂亮。但在同班甚至同宿舍的其他女孩都找到了男朋友,唯独漂亮的、擅长交际的小林仍是孤身一人。
为什么呢?她身边的同学都表示,她太神秘,都不了解她。原来,小林一直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也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每当别人问起时,她就把话题岔开。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发现有的人外表看起来木讷,不善言语,但知心朋友却比较多,而有的人,虽然很擅长社交,甚至在交际场中如鱼得水,但是他们却少有知心朋友。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第一类人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人真诚,渴望情感沟通。他们说的话也许不多,但都是真诚的。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人来帮助他(她),而且很慷慨。而第二类人习惯于说场面话,做表面功夫,交的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却都不是很深。因为他们虽然说很多话,但是却很少说心里话。其实人人都不傻,都能直觉地感到对方对自己是出于需要,还是出于情感而来往。
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处于明处,对方处于暗处,自己表露情感,对方却讳莫如深,不和你交心时,你会感到不舒服,对这个人也不会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而当一个人向你表白内心深处的感受时,你会觉得这个人对自己很信赖,而你也无形中和他会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一个人应该至少有一个知心朋友知道和了解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很难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一个总是向别人谈论自己的人,也不会赢得友谊,甚至会招人厌烦,就像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那样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事情的人,刚开始可能会得到别人的认同,但时间长了就会遭到人们的厌烦。所以,在向别人袒露自己时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多,也不能过少。
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说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面前,我们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给人亲近之感,又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安全的境地。
当人们与自我暴露水平较高的个体交往时,最有可能进行较多的自我暴露。人们常常会回报或模仿他人所欣赏的自我暴露。如与朋友聊天时,朋友讲出心底秘密的同时,我们也愿意做出同等的回报。
自我暴露与喜欢紧密相连。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有相同自我暴露水平的人。如果某人的自我暴露比我们暴露自己时更为亲密详细,我们会害怕过早地进入亲密领域,从而产生焦虑。
所以,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你不妨向对方适当的袒露一下自己的内心,吐露一下秘密,这样会一下子赢得对方的心,赢得真挚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