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1500个世界历史常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中世纪

第一节 中世纪的亚非国家及美洲文明

新罗

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人建立了高句丽奴隶制国家。三四世纪时,朝鲜半岛南部的韩人在半岛西南部和东南部,先后建立了百济和新罗两个奴隶制国家,史称“三国时代”。

三国鼎立从4世纪到7世纪持续了300多年。7世纪时,新罗联合唐朝,在公元660年灭百济,公元668年灭高句丽。唐朝在平壤设安东督护府,直接统治朝鲜半岛北部,在百济扶植傀儡政权。在朝鲜人民的抗击下,公元676年,唐朝不得不把安东督护府内迁到辽东(今辽阳),新罗统一了大部分朝鲜半岛。

公元735年,唐朝正式承认大同江以南之地属新罗。

高丽王朝

9世纪,新罗统治阶级内部不断争夺王位,政治腐败,贿赂盛行。封建混战加重了农民的兵役、劳役负担。同时,土地兼并加速进行,使国家的税收不断减少,于是千方百计剥削农民,使得农民不断走向贫困,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起来。

这期间,各地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这些起义给统治阶级以重大打击。地方上的中小封建主利用农民起义的形势,以复兴高句丽、百济作为号召,夺取政权。

新罗僧人慧超

慧超是新罗僧人,年轻时在唐朝留学。他曾从中国经南海到印度,遍寻佛迹后,于727年从陆路回到中国。他撰写的《往五天竺国传》3卷,记述了旅途的见闻。

780年,慧超去世。

公元900年,农民出身的军官甄萱建立后百济。不久,贵族出身的弓裔建立摩震国,又称后高句丽。新罗只剩下东南一小块地方。这时又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后三国”。

由于弓裔专横暴虐,公元918年,后高句丽武将王建将其推翻,自立为王,建都松岳(今开城),改国号为高丽。公元935—936年,王建先后打败新罗、百济,从而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朝鲜王朝

13世纪,蒙古多次攻打高丽,高丽国王投降。中国元朝在开城设立征东行省,监督朝鲜国政。14世纪后半期,元朝灭亡,明朝建立。高丽国王派李成桂率兵攻打明朝,李成桂反对与明朝作战,遂带兵回朝鲜,废国王。公元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建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壬辰卫国战争

16世纪末朝鲜军民抗击日本入侵的卫国战争。因在农历壬辰年(1592年)爆发,故名。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于1592年4月,派军约20万由釜山登陆,至6月,已占领汉城、开城和平壤三京,朝鲜陆军节节失利,遣使向中国明朝求援。是时,以李舜臣部为主力的朝鲜水军连获大捷,掌握了制海权。郭再佑等朝鲜义兵部队也在敌人后方积极活动,抗击日军入侵。12月,明朝派李如松等率军援朝。1593年初,收复平壤、开城,4月收复汉城。日军被迫退守南方沿海一带。1597年初,日本又出兵14万人,在釜山登陆,但最终败北。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本内部混乱,侵朝日军仓皇撤退。朝中水军乘胜追击,经过激战,几乎全歼日军。这次战争保卫了朝鲜,也粉碎了日本妄图侵略中国的计划。

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

露梁海战

露梁海战是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期间,中朝联军在露梁海峡击败日军的大海战。

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日军丧失斗志,退到釜山,准备撤退回国。中朝海军获悉日军准备撤退,派老将邓子龙和李舜臣率领中朝水师2.6万人、战船800艘赶到露梁海峡,决心围歼日军。

1598年10月18日,联军在露梁海峡津湾拦住准备撤回日本的500艘日本军舰,双方展开激战。联军两面夹击,水兵奋勇争先,跃上日舰,与敌人白刃相搏,日军拼死顽抗。在战斗中,日军调动众多敌舰围攻明朝海军的旗舰,旗舰起火,邓子龙壮烈牺牲。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急忙赶来救援,但不幸中弹牺牲。临死前,李舜臣将指挥权交给侄子,叮嘱部下不要声张。随后陈蚕、季金等将领率领援军赶到,夹击日军。联军全体将士更加英勇杀敌,日军死亡数万,450艘船只被焚毁。逃到岸上的日军也被明军和朝鲜军队消灭。

露梁海战后,日本海军几乎被全歼,此后再也无力发动侵略战争。

大和国家

3—7世纪日本最初的统一的奴隶制国家。3世纪中叶,大和国家兴起于本州中部,得到迅速发展。4世纪,大和国家不仅统治着日本列岛的关东以西大部地区,还扩张到朝鲜半岛,占据半岛东南端的任那。及至5世纪初,实力强大的大和国家征服各部,建立起日本列岛第一个统一国家政权。大王(天皇)为大和国家首脑,依赖中央、地方的氏姓贵族统治全国。在征服过程中,大和统治阶级往往将被征服的部落居民按照“部”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生产,“部民制”遂成为日本奴隶社会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6世纪后,奴隶与奴隶主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中央朝廷与地方豪强、中央大贵族各个集团间的纷争也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646年进行了大化改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确立了天皇统治权,大和国家结束,日本进入律令国家时代。

白江口大战

白江口大战是公元663年唐朝军队在白江入海口(今韩国锦江)大败日本的一次海战。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分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公元660年,新罗称高句丽与百济联兵侵入,乞求唐朝出兵援助。唐高宗派苏定方和刘仁轨率领水陆大军10万,从成山(今山东荣成)渡海进攻百济。不到10日,百济只剩下白江口边周留城还在顽抗,并向倭国(日本)求援。

倭水军1万人、1000多艘战船与唐军7000人、170艘战船在白江口相遇。倭军自恃兵多船多,首先向唐军发起进攻。但大唐水军船大器利,武器装备精良,严阵以待。倭军蜂拥而至,毫无秩序。唐军突然出击,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包围。倭军大惊,匆忙撤退,但船只互相碰撞,毫无回旋之地,乱作一团。唐军发起火攻,倭军大败,船只被焚毁400多艘,死伤无数。此后,日本势力退出了朝鲜半岛。

在白江口之战中,唐军以逸待劳,凭借高大的战船将日军包围,最后以火攻取胜。而倭军盲目冒进,仅凭一股蛮勇,毫无章法,结果惨遭失败。

大化改新

645年,要求革新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镰足等发动自上而下的政变,杀苏我氏,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大和时代结束。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这就是大化改新。

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政治上,改革官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中央政府设立神祗官和太政官分管祭祀和总理全国政务,下置八省管理相关事务,设立弹正台,专管监察事宜,地方设立国、郡、里等行政组织,分别由国司、郡司和里司长治理,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当地族长充任。

经济上,废除王室和一切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所有权,土地属于国家,部民地位和自由民一样成为国家“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每6年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赋税仿效唐代的“租庸调制”:租为田租,缴纳稻米;庸为徭役,每人每年10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替;调为贡物,缴纳各种土特产品,一般是缴纳绢布,每户1丈3尺。国家也按照贵族的身份和官职,分给他们一部分土地。

文化上,广泛吸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丰富日本文化的内涵。日本最初没有自己的文字,5世纪时,日本开始学会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6世纪中叶,吉备真备在中国留学17年,精通唐朝文化,回国后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日本楷书字母——片假名。后来留学僧空海又模仿汉字草体创造了草书字母——平假名。

654年孝德天皇病逝,朝廷陷入纷争。672年,大海人皇子在与大友皇子争夺王位的斗争中获胜,即位称天武天皇。在他执政期间,大化改新的各种措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701年,日本制定《大宝律令》,以法律形式肯定了革新的成果。至此,大化改新大功告成。

天皇

日本历史学家关于天皇称号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自建国以来就称天皇,一直传袭下来。近数十年史学家则认为4世纪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而不称天皇,早期统治者的天皇称号是后来所加。天皇的称号出现于6世纪末7世纪初,当时朝中的革新派决心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进行改革。593年,圣德太子摄政,他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改称大王为天皇。这种意见现在已经成为通说。

大化改新是日本奴隶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是劳动人民同天皇、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皇室和贵族不断霸占土地,迫使劳动人民成为部民(地位介于奴隶和农民之间),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统治劳动人民,皇室、贵族需要集中力量,巩固政权。另一方面,是皇室同贵族之间的矛盾。当时天皇还没有掌握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他所能直接支配的起初只限于自己领地和上面的居民。天皇和贵族互相争夺土地、部民,在争夺过程中,中央的统治力量逐渐向地方扩展,斗争的趋势是不断加强皇权,建立以皇室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是掌握大批土地和部民的贵族反对中央集权。

大化改新是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农民仍旧是皇室和贵族的基本剥削对象。到8世纪中期,不堪沉重租税的农民有的逃亡,有的被迫租种贵族的土地。而贵族的土地则在不断地增加,于是可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两次班田之间的间隔也越来越长,最后这种办法终于废除。“班田收授法”破坏的过程,也就是庄园发展的过程。破产了的班田农民,租种庄园主的土地,用收获物和其他产品向庄园主交租,并服劳役。庄园主为维持其统治地位而蓄养的武士,逐渐形成武士集团。

大化改新是对中国唐朝先进封建制度的积极模仿。它促进了日本社会生产力和古代文化的发展,成为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至此,日本完成了从古代奴隶制度到中世纪封建制度的转变。

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约596—654年)是日本历史上的著名天皇,645—654年在位。

645年6月,要求改革的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人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皇室夺取了长期控制在大贵族手里的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646年元旦,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政治改革。

此后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日本逐渐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遣唐使

大化改新后,日本政府不断地派出使臣,到中国的唐朝来。唐朝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共19次,每次从两百人到四五百人不等。遣唐使的正式使节包括大使、副使,有时还有大使之上的特节使、押使,都是日本天皇任命的国家大臣。另外还有留学生、僧人、医生、商人以及水手等。因为是派遣到中国唐朝去的使臣,所以称“遣唐使”。

要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海并非易事,风暴经常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岛甚至越南等地。遣唐使的船队先沿着日本海岸航行,最后在九州北部开始横渡大海。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山东北部上岸。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大陆的扬州和宁波登陆。

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公元717年,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一起来到中国长安。不久,阿倍仲麻吕就入国子监学习,攻读《礼记》《周礼》《诗经》《左传》等儒家经典,成绩优异,毕业后一举考中进士。

阿倍仲麻吕的才华很快受到唐政府的重视,他在唐生活了54年,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备受礼遇,先后被任命为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门下省左补阙、卫尉少卿、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并辅佐太子研习学问。阿倍仲麻吕知识渊博,才华超人,而且是一位天才诗人。他和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王维交往密切,相互作诗唱和,感情深厚。

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后,请求归国。唐玄宗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随日本第11次遣唐使回国。阿倍仲麻吕辞别长安,并邀请扬州延光寺鉴真和尚东渡。在归国途中,阿倍仲麻吕乘坐的船因遇风暴触礁不能继续航行,与其他三艘船失去了联系。他的船被风暴吹到越南的海岸,阿倍仲麻吕等10余人幸免于难。公元755年6月,阿倍仲麻吕返回长安,公元770年1月病逝,享年73岁。唐代宗为表彰他的功绩,追赠他二品“潞州大都督”。

阿倍仲麻吕虽然没能回国直接向日本人民传播中国文化,但由于他在唐朝的地位和影响,增进了中国人民对日本的了解,也为其他许多日本留学生的学习以及两国学者的往来提供了方便。

幕府

随着日本武士集团势力的增强,武士集团逐渐形成分别以源氏和平氏为中心的关东、关西两大集团。皇室和贵族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两大集团自己也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斗争。12世纪后半期,关西武士集团平氏取得了优势,当权20多年。公元1185年,关东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打败平氏,取得中央政权。第二年,他在镰仓(在本州岛南岸,临相模湾)建立幕府,称“镰仓幕府”。幕府本质上就是以将军为首的武士政权。

公元1197年,源赖朝又从后鸟羽天皇那里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至此,日本开始进入长达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依靠武士作为统治的支柱,利用武士保护他们的家传土地所有权,对有功者赏赐土地和官职,派武士到地方上去担任“守护”,夺取实权。幕府自己设置官吏,分别掌握行政、军事、司法权力,还派人到首都京都,监视朝廷。

这样,在日本就出现了两个政府:一个是以天皇为首的文官朝廷,包括各级朝廷权贵,他们徒有虚名,并无实权;另一个是以将军为首的幕府,统帅各地有权势的武士。

武士阶层

10世纪时,日本的豪强与贵族的庄园已遍布全国,数量众多。各庄园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蓄养了一批人作为自己的私人武装,这些人被称为武士。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缴纳贡物,并服兵役。武士奉行黩武思想,随身佩戴着两把利剑,并可以用它们来惩罚对他们表示不敬的百姓。

日本武士木雕像

武士道精神是他们的信条,他们最强调的就是对主子的忠诚。随着武士数量的增加,力量不断壮大,地位也日渐提高,慢慢地在日本社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他们组成军事集团,帮助天皇镇压农民起义,后来发展成为能控制中央政权的军事、政治力量。

丰臣秀吉

1467年,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当时日本列岛分为几十个诸侯国,各国诸侯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大混战。包括京都在内的许多繁华的城市被付之一炬,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16世纪中期的时候,日本本州岛中部的尾张国(今日本名古屋一带)在织田信长的统治下,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绝大部分日本人都信佛教、排斥外来宗教,但织田信长受传教士的影响优待天主教。别的诸侯军队使用的都是大刀长矛,而他从传教士手中买来了大量的火枪装备军队。在诸侯国中,武田家的骑兵号称天下无敌。1575年,武田家的武田胜赖进攻织田信长的盟友德川家康,德川家康抵挡不住,向织田信长求援。织田信长率领自己的火枪兵前来增援。武田胜赖率骑兵进攻织田信长,织田信长让火枪兵躲在防马栅后面,用火枪向武田军的骑兵射击。在火枪兵的打击下,武田胜赖的骑兵几乎全军覆没,许多大将战死。此战以后,诸侯中再也没有人能和织田信长相抗衡了。织田信长花了11年的时间,基本统一了中部日本。1568年,织田信长进入京都,混战了100多年的“战国时代”结束。

1582年,织田信长手下的大将明智光秀发动叛乱,织田信长在京都本能寺自杀,日本全国又陷入了混乱之中。织田信长手下另一名大将丰臣秀吉率领军队杀死了明智光秀,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1536年,丰臣秀吉出生于尾张国的一个农民家庭,后来成为织田信长的侍卫。丰臣秀吉随着织田信长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了织田信长的重用。平定了明智光秀的叛乱后,丰臣秀吉打着拥护天皇的旗号,率领织田信长留下的20多万军队经过8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日本各地的叛乱,完成了统一。

为了名正言顺地统治日本,丰臣秀吉下了一道命令,把全国的能工巧匠全都征集到京都。当时的京都已经是一片废墟了,丰臣秀吉决定建造一座自古以来最富丽堂皇的京城。几年后,新京城终于建好,丰臣秀吉在京城里为自己修建了豪华府邸,取名为“聚乐第”。

一天,丰臣秀吉把天皇、皇后和皇子们请到聚乐第,然后下令全国的大名(诸侯)们前来觐见。丰臣秀吉身穿绣金的衣服,率领文武百官和大名们叩见天皇。天皇心里很明白,现在丰臣秀吉大权在握,自己只不过是个任他操纵的傀儡而已。于是天皇就将他封为“关白”。

“关白”在日本是丞相的意思。当诸侯朝拜完天皇之后,丰臣秀吉就以关白的身份发布了第一道命令:“从此以后,我们要一心一意拥戴天皇,服从关白。”得意洋洋的丰臣秀吉下令大宴群臣,一连进行了5天,比以往天皇的排场还大。

丰臣秀吉和织田信长不一样,他认为天主教是外来宗教,信奉洋教会受洋人控制,于是下令驱赶传教士,拆毁教堂,强迫基督徒改信佛教。他下了一道命令:“为了弘扬佛教,我决定铸造一尊大铁佛。所以老百姓必须将自己家中的刀、枪等武器上缴官府,以备铸佛之用,限期30天,违令者严惩不贷。”其实丰臣秀吉是假借铸造大佛来收缴藏在民间的武器,以防止老百姓和武士们造反。

在内战中所向无敌的丰臣秀吉野心膨胀,认为朝鲜和中国也和国内的诸侯们一样不堪一击。他计划先出兵占领朝鲜,再占领中国,迁都北京,然后再征服印度,最后统治全世界。

1591年,丰臣秀吉纠集了20万人、700艘战船,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由于朝鲜已经好几百年没有打仗了,所以军备非常松弛,结果被日军打得大败,朝鲜的首都汉城和很多重要的城市都失陷了,朝鲜国急忙派使者向中国明朝的皇帝求援。

在中朝联军的打击下,日军连连失败,最后丰臣秀吉忧郁而死。

丰臣秀吉像

关原之战

关原之战是丰臣秀吉死后,拥丰臣派(西军)和拥德川派(东军)在关原(今岐阜县不破郡)进行的一场大战。

1600年,拥丰臣派(西军)将领石田三成同小西行长、毛利辉元、上杉景胜等组成8万大军讨伐德川家康。德川家康率领10万大军迎战,两军战于关原。

9月15日8时,东军首先向西军发起了进攻,双方军队很快陷入了混战之中。直至上午10时,战局仍处于胶着状态。石田三成因与东军的多名将领有私人恩怨,所以遭到了围攻。上午11时,西军不但遏制住了东军的进攻,而且步步推进。焦急的德川家康炮击西军的小早川秀秋部队,小早川秀秋部队立即叛变,开始攻击西军。受小早川秀秋部队叛变的影响,西军的很多将领也纷纷叛变。下午2时,孤立无援的石田三成部队在东军围攻下,全线崩溃。石田三成逃走,后被杀。

关原大战后,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掌握了日本朝政大权,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

匈奴骑兵横扫欧洲大陆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在与汉朝的长期战争中元气大伤,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在汉朝的打击下,被迫于公元91年开始西迁。

匈奴人来到中亚后,在这里停留了很多年,恢复元气后继续西迁,闯入了欧洲,开始了征服的步伐。首当其冲的是阿兰人。阿兰人是一支游牧民族,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建立了强大的王国。阿兰王倾全国之兵在顿河沿岸与匈奴人展开大战,但以战车为主力的阿兰人敌不过灵活勇敢的匈奴骑兵,阿兰王战死,阿兰国灭亡,整个欧洲为之震动。

匈奴人的铁蹄并没有停下来,在欧洲人还没有来得及为阿兰的灭亡哀悼时,大难已经临头了。阿兰国西面是东哥特王国,其老国王赫曼立克急忙组织军队抵抗。匈奴人身材矮小,但结实粗壮,擅长骑马作战,来去如风。他们远处箭射,近处刀砍,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不以逃跑为耻辱。东哥特人则身材高大,他们打仗时组成一个方阵,远时投掷长矛,近时用长剑劈砍。在灵活机动的匈奴骑兵面前,这种方阵只有挨打的分。结果东哥特人全军覆没,老国王赫曼立克自杀。赫曼立克之子呼纳蒙特率部投降,其余的人向西逃到了西哥特王国。匈奴人尾随而来。

西哥特国王阿撒那立克从逃来的东哥特人口中得知东哥特亡国后,立刻在德聂斯特河组织防御,企图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识破了阿撒那立克的计谋,兵分两路,一部分假装渡河,一部分绕到河的上游偷渡,然后沿河而下夜袭敌营,打了西哥特人一个措手不及。西哥特人急忙遣使请求罗马皇帝让他们进入罗马帝国避难。在得到许可后,大约20余万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境内。

匈奴王阿提拉

古罗马帝国一度受到边境部落的袭击,其中最主要的是被称为“天降之灾”的阿提拉率领的匈奴人。

匈奴人进占匈牙利草原后,暂时在那里定居下来。公元5世纪初,匈奴人渡过多瑙河,进攻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地区。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总督抵挡不住,向匈奴国王乌尔丁乞和。乌尔丁在接见他时,趾高气扬地指着太阳说:“凡是太阳所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我愿意,都能征服。”后来匈奴人还打到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下,迫使东罗马帝国签订了城下之盟,答应从公元431年起,每年向匈奴进贡黄金350磅(4年后,增至700磅),将大片领土割让给匈奴,并允许匈奴人在多瑙河边一些东罗马城市进行互市。

公元444年,匈奴帝国正式建立。它的疆域横跨亚、欧两洲,东起咸海,南到巴尔干半岛,西至莱茵河,北抵波罗的海,首都在今天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一带。当时欧洲各个国家每年都派使者来向匈奴王进贡,以祈求得到平安。

公元449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提尼安的妹妹奥诺莉娅和侍卫长私通被人发现,愤怒的瓦伦提尼安将她囚禁到一个修道院里。奥诺莉娅暗中写信给匈奴大帝阿提拉,并赠送了一个戒指,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之情并愿意以身相许。早已对富庶的西罗马帝国垂涎三尺的阿提拉立刻向西罗马皇帝提出要与奥诺莉娅结婚,并要西罗马帝国割让一半的国土作为嫁妆。这个要求遭到西罗马皇帝的拒绝,阿提拉以此为借口,率领50万大军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

西罗马皇帝也不甘示弱,联合日耳曼各部落在高卢的沙隆与匈奴人展开了一场大战。为了生存,日耳曼人尤其是西哥特人拼死作战,与匈奴人杀得难分难解。匈奴人向罗马联军射出了遮天蔽日的箭雨,然后骑兵风驰电掣般地插入联军阵中。西哥特人的老国王中箭而死,西哥特人悲愤异常,个个都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与匈奴人拼命。战斗持续了仅仅5个小时,双方就战死了16万人。阿提拉见难以取胜,遂率军回国。

公元453年夏天,阿提拉突然病死。他的儿子们争权夺势,互相厮杀,匈奴帝国也随之瓦解。

六七世纪的阿拉伯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地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半岛内陆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和草原,其中夹带着一些绿洲。这里气候炎热,雨量稀少,土地适合畜牧,不宜农耕。除绿洲上的居民从事农业外,大部分的阿拉伯部落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称为贝杜因人(意思是沙漠居民)。为了争夺水草,部落间常发生残酷的战争,“血亲复仇”的习俗盛行。

半岛西南部的也门地区,雨量充足,土地肥沃,有林园之美,被称为“阿拉伯半岛的皇冠”。

5—6世纪时,阿拉伯人还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六七世纪之交,原始公社制开始解体。氏族贵族占有肥沃的绿洲和草地,拥有很多的奴隶和牲畜,并剥削牧民和农民。

半岛西部又是古代东西方重要的商业要道,印度的香料、中国的丝绸,都由阿拉伯人从这条商路运到叙利亚、埃及一带,然后转运到拜占廷帝国。在这个地区有两个最著名的商业城市:麦加和麦地那。麦加靠近红海,麦加城的居民大都属于古莱氏部落。城内有一座克尔伯神庙,里面有一块黑色陨石和几百个偶像,被古莱氏人视为神物。部落的贵族享有守护古庙、征收麦加市集税和管理麦加水源的特权。另外,他们还经营商业、贩卖奴隶,成为有势力的商业贵族。一般的氏族成员被迫依附于贵族,甚至沦为奴隶,阶级分化十分剧烈。这时的外部条件也加剧了阿拉伯社会矛盾的发展。大约570年,波斯侵占也门,另外开辟了一条从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变,对阿拉伯的社会经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六七世纪之交,阿拉伯社会的内外矛盾交织在一起,十分尖锐。阿拉伯贵族为了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抵御外族的侵扰,保护商路,发展商业经济,并进一步掠夺新的土地,迫切要求统一各部落,建立起强大的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骑兵

阿拉伯骑兵是军队的主力,而骑兵基本上是轻骑兵。他们不穿盔甲,使用长矛、阿拉伯弯刀和弓箭。阿拉伯骑兵具有行军快速、机动灵活的特点,能够及时应付各种突发事件。他们的战斗队形受拜占廷和波斯影响,分为左翼、“中心”(中军)、右翼和后卫四部分,另外还有强大的预备队。在战斗时,阿拉伯人主要是用骑兵向敌人发起轮番攻击,使敌人筋疲力尽。当敌人处于下风后,阿拉伯人就会出动预备队,发起全力进攻,并对逃跑的敌人紧追不舍,力求获得最大战果。在征战过程中,掠夺的财物按比例分配,所以阿拉伯骑兵作战勇猛,视死如归。

在西亚和北非,由于阿拉伯骑兵可以适应炎热干燥的沙漠气候,所以阿拉伯轻骑兵击败了波斯和拜占廷的重骑兵,占领了西亚和北非的大片领土。但在欧洲,他们因为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再加上防护较差,冲锋猛烈但欠缺持久力,所以被法兰克人的重骑兵击败。

蒙古西征

1206年,地处蒙古大草原的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国建立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不断发动掠夺战争,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南下与西征——南下攻击的主要目标是金朝和南宋,西征则是征服中亚、东欧各国。

1219年,为了剿灭外族的残余势力,征服西域强国花剌子模,成吉思汗带着4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以及大将速不台、哲别开始了西征。蒙古20万大军长驱直入,在额尔齐斯河流域分进合击,先后攻占布哈拉、花剌子模新都撒马尔罕、讹答剌与毡的城。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别等穷追不舍。后来,摩诃末病死在里海的一个小岛上,摩诃末的儿子札阑丁在呼罗珊一带继续抵抗。为了剿灭札阑丁,1221年,成吉思汗大军渡过阿姆河,占领塔里寒城。他以塔里寒城为根据地,派出两路大军,分别进攻呼罗珊、乌尔根奇。拖雷率兵进攻呼罗珊,相继攻陷尼沙不儿、也里城;察合台与窝阔台攻陷乌尔根奇。两路大军完成任务后,都回到塔里寒城与成吉思汗会师。然后,各路大军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继续追击札阑丁,在印度河击败其余众。札阑丁孤身一人逃跑,花剌子模灭亡。1223年,蒙古大军在西追札阑丁的同时,还深入罗斯,大败敌军,罗斯诸王公几乎全部被杀。1225年,成吉思汗凯旋东归,将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几个儿子。

蒙古骑兵押送战俘图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1234年,窝阔台集结诸王大臣召开会议,商讨西征大事。窝阔台派兵分别攻打波斯(今伊朗)和钦察、不里阿耳等部,基本上征服了波斯全境。1235年,由于进攻钦察的军队受阻,窝阔台派遣其兄术赤之子拔都率50万大军增援。西征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彻底消灭了花剌子模,杀死札阑丁。1237年底,拔都又率大军继续西进,大举进攻罗斯,相继攻陷莫斯科、基辅诸城。1240年,拔都分兵数路继续向欧洲腹地挺进,进攻孛烈儿(今波兰)、马扎尔(今匈牙利)。1241年,北路蒙古军在波兰西南部的利格尼兹,大破波兰与日耳曼的联军;中路蒙古军主力由拔都亲自率领,进击匈牙利,大获全胜,兵锋直指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欧震惊,西方诸国惶惶不可终日。1241年年底,窝阔台驾崩的消息传到军中,拔都率军从巴尔干撤回到伏尔加河流域,以萨莱为都城,在伏尔加河畔建立了钦察汗国。

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1253年,蒙哥派弟弟旭烈兀率军发起了第三次西征。这次西征的目标是消灭西南亚地区的木剌夷国(今里海南岸的伊朗北部)。1257年,蒙古军荡平木剌夷,挥师继续西进,直指黑衣大食首都巴格达。1257年冬,旭烈兀三路大军围攻巴格达,于第二年初攻陷该城,屠杀80万人,消灭了有500年历史的黑衣大食。此后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的圣地麦加,攻占大马士革,其前锋部队曾渡海到达富浪(今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岛)。

绍约河之战

1241年2月,7万蒙古大军离开南罗斯的营地,进攻中欧。这支蒙古大军兵分两路,北路军2万人在拜答儿和开都的指挥下北进波兰,切断对匈牙利的一切支援。拔都和速不台指挥5万主力部队,于3月12日进攻匈牙利。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率领约6万多大军从佩斯出发,迎战蒙古主力。蒙古军诱敌深入,在绍约河畔击败匈军。匈军余部扎营拒抗,速不台指挥蒙古军故意在包围圈上留下一个明显的缺口。匈军士兵从这个缺口突围,蒙古军沿着匈军逃军的侧翼密集射击,几乎全歼匈军,蒙古军大获全胜。

后来由于蒙古军队被埃及军队打败,旭烈兀才被迫停止西进,留居帖必力思,建立了伊儿汗国。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以剽悍的武力征服了欧亚广大地区,以蒙古为中心,建立起由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组成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形成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

蒙古轻骑兵

蒙古军队的主力是骑兵,而骑兵中轻骑兵又占大多数。

蒙古骑兵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严格的骑马射箭训练,所以他们每个人都骑术高超、射箭精准。他们的武器有弓箭、马刀、长矛、狼牙棒、短斧,其中最主要的是弓箭。蒙古人以骑射闻名天下,他们的弓箭需要大约80千克的力量才能拉开,射程很远。蒙古人的箭有两种:一种箭头小而尖,较轻,用于远射,杀伤力小;另一种箭头大而宽,较重,用于近战,杀伤力大。蒙古骑兵早期的铠甲是皮革甲,如鲛鱼皮甲、翎根甲,后来的铠甲变为外层是铁甲,内层是牛皮,又变为罗圈甲、鱼鳞甲和柳叶甲。

在行军作战时,蒙古骑兵们一般都带好几匹马,这些马都跟在部队后面。当所乘的战马筋疲力尽时,骑兵们就会立即换乘另一匹马,继续进行战斗。他们的任务主要是侦察掩护,骚扰疲惫敌人,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跟踪追击,肃清残敌。

蒙古战术

蒙古军队之所以能纵横欧亚大陆,除了战士作战勇猛外,还要归功于他们高明的战术。

在打野战时,蒙古人主要是使用骑兵。蒙古军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将骑兵部队排成许多平行的纵队,向前推进,各纵队间有骑兵负责联系。当一个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就会停止前进或稍向后退,而其他纵队则继续前进,迂回到敌人侧面和背后,将敌人包围以彻底歼灭。

战况不利时,蒙古骑兵就会一边逃走,一边向进行追击的敌人射箭(蒙古人称这种战法为“曼古歹”)。这种战术一可以远距离攻击敌人,二可以持续不断地攻击敌人。

在攻城时,蒙古军队使用襄阳炮。1273年,蒙古军队用这种巨炮攻克了南宋的战略要地襄阳城,打开了南宋的门户。这种巨炮对城墙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可以对守城的敌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威慑,以至于许多城市见到这种巨炮后就会不战而降。

蒙古人在战争中经常使用屠城战术,对将要攻伐的其他地区进行威慑,这往往能摧毁敌军的士气和抵抗意志,获得全面彻底的胜利。

蒙古军队南征北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靠的就是骑兵和巨炮。

攻陷巴格达

攻陷巴格达是指第三次蒙古西征时,蒙古军队攻占了黑衣大食国(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都城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战役。

1257年冬,旭烈兀指挥三路蒙古大军包围了黑衣大食国首都巴格达。第二年,蒙古军向巴格达发动总攻。蒙古军用大炮轰击巴格达,城门上的戍楼全都被炮火击毁。蒙古军日夜不停地向巴格达猛攻,战斗十分激烈。不久,蒙古大军相继占领了巴格达多个城门。为了防止城中敌人逃走,旭烈兀下令在城墙上修建碉堡,架设抛石机,并派兵乘船在底格里斯河巡逻,攻击逃走的敌人。

阿拉伯帝国末代哈里发阿里发·木思塔辛致书旭烈兀,请求赔款赦免,但遭到了拒绝。此后,蒙古军队攻势更猛。阿里发·木思塔辛无奈,只好率领王子、贵族和官员,走出巴格达城,向旭烈兀投降。蒙古军队进入巴格达后,在城中大掠七天,巴格达军民总共被屠杀了80万。木思塔辛被蒙古军队纵马蹋死,阿巴斯王朝灭亡。

四大汗国

经过三次西征,蒙古人占领了大片的土地,建立了4个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

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疆域东起额尔齐斯河,南抵高加索山,西至多瑙河,北到北极圈,建都于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城(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俄罗斯各公国必须向金帐汗进贡。金帐汗利用俄罗斯大公们之间的矛盾,经常挑拨离间,以巩固自己的统治。14世纪后期,汗国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再加上内讧不断,力量大大削弱。莫斯科大公底米特里·顿斯科伊和帖木尔又不断进攻。俄罗斯各城邦逐渐统一,力量大大增强,而金帐汗国却分裂成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西伯利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几个小汗国。1502年后,这些小汗国相继被俄罗斯吞并,钦察汗国灭亡。

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疆域主要在天山南北,最强盛时东起吐鲁番、罗布泊,南抵兴都库什山脉,西达阿姆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定都虎牙思(今新疆霍城县水定镇)。察合台汗国为了掠夺财富和占有牧场,与元朝和伊尔汗国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结果被打败。1314年,怯伯成为察合台汗,他主动与元朝恢复了友好关系,从此两国使节来往不断。怯伯把国都迁到了撒马尔罕,他提倡农业,实行改革,而他哥哥也先不花汗则坚持游牧传统,于是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以阿力麻里为中心,包括喀什、吐鲁番等地区;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统治中亚地区。东察合台汗国从1348年建国,到1514年被叶尔羌汗国取代,立国166年。西察合台汗国在1370年被帖木尔汗国所灭。

窝阔台汗国,是成吉思汗第三个儿子窝阔台的封地,疆域包括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定都叶密里(今新疆额敏县)。1229年,窝阔台继大汗位,将封地赐给他的儿子贵由。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窝阔台的后代因曾反对蒙哥,封地被分割。窝阔台的儿子合丹得到别失八里,灭里得到额尔齐斯河之地,窝阔台之孙脱脱分得叶密里,海都分得海押立之地。1260年,忽必烈称帝后,海都与争夺汗位失败的阿里不哥联合,共同反对忽必烈。1301年,海都兵败,不久死去,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汗位而自相残杀,国势逐渐衰落。1309年,察合台汗也先不花击败窝阔汗察八儿,察八儿逃到元朝,窝阔台汗国由此并入察合台汗国。

伊儿汗国又称伊利汗国,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的。疆域东起阿姆河,南至波斯湾,西临地中海,北到里海、黑海、高加索,包括今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土库曼斯坦等国。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王国和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都是伊尔汗的属国,定都蔑剌哈。1265年,旭烈兀之子阿八哈继位,定都大不里士,以蔑剌哈为陪都。

在第七代伊儿汗合赞(1295—1304年)在位时,伊儿汗国的国势达到极盛。合赞汗死后不久,伊尔汗国就陷入混乱。在争权夺利的混战中,伊儿汗国境内出现了许多小国:贾拉尔国占有今伊拉克、阿塞拜疆、摩苏尔和迪亚巴克儿;克尔特国占有赫拉特和呼罗珊部分地区;穆札法尔国占有有法尔斯、克尔曼和库尔德斯坦;赛尔别达尔国占有呼罗珊北部。1380年以后,这些小国家先后被新兴的帖木儿帝国灭亡。

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

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祖先是突厥族,原居住在天山和阿尔泰山一带。中国唐朝时,突厥族西迁,其中一支迁到小亚细亚,建立了罗姆苏丹国;留在中亚细亚的另一支突厥族,随着蒙古族不断向外扩张,被迫西迁至小亚细亚,投附于罗姆苏丹国。其首领埃尔托格鲁尔从罗姆苏丹手中得到一块不大的封地,与东罗马的领土毗邻。

奥斯曼也称奥托曼,是奥斯曼国家的创建者。1287年,他继承其父亲埃尔托格鲁尔为土耳其首领。公元1300年,奥斯曼自称为苏丹,宣布他的部落独立,建立起以其名字命名的奥斯曼国家,后人称之为奥斯曼土耳其王国。境内的土耳其人,也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位期间,奥斯曼不断向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扩张。先后夺取厄斯基色希尔、比累季克、耶巴色杀尔等城市,领土扩至马尔马拉海。公元1326年占领拜占廷在小亚细亚的重镇布鲁萨,并定此为首都。奥斯曼土耳其迅速强大起来。

迁都不久,奥斯曼病逝,其儿子乌尔汗继位。乌尔汗依靠精良的军队首先占领了罗姆苏丹的大片领土,并以此为基础,大规模向欧洲扩张。公元1331年打败拜占廷军队,攻占了尼西亚城。公元1337年,攻占了克米底亚,把拜占廷势力赶出了小亚细亚。公元1354年,乌尔汗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里波利半岛。

公元1359年,乌尔汗去世,儿子穆拉德继位,史称穆拉德一世。公元1362年,他出兵攻占了亚得里亚堡。公元1389年,奥斯曼军队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击溃了欧洲联军。公元1430年苏德拉二世占领了帖撒罗尼加。

到苏莱曼一世(1520—1560年在位)统治时,他首先西进,一直打到现在的奥地利和匈牙利,接着又吞并了两河流域和北非的黎波里以及阿尔及利亚。到他统治的后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成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苏丹带领精锐部队的优秀将官列队出行

苏丹的精锐部队——近卫军,也叫”新军“,建于14世纪,是欧洲第一支正规军。

土耳其近卫军

1326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创立近卫军。这支部队拥有12000名精锐士兵。直到1923年帝国崩溃,它一直都是帝国军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苏丹的护卫。它的成员来自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的基督徒中挑选的10岁左右的小男孩,土耳其人将他们带到土耳其的军事学校中进行长达十几年的严格训练,到二十四五岁的时候,他们就正式在军队中服役了。

近卫军成员不准结婚,过着独身禁欲的集体生活,土耳其人认为这样会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作战时也会更加勇猛。土耳其近卫军凭借超强的战斗力、严密的组织、优秀的战术素养、狂热的信仰,成为土耳其帝国的精锐部队。在土耳其帝国的扩张战争中,近卫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早期,近卫军的装备有锁子甲,各种刀剑、战斧、长矛、短刀、盾牌等,弓箭手数量较少,使用土耳其复合弓、十字弓、重十字弓。15世纪时,随着火枪的发明,他们逐渐变成了火枪兵,使用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等。

后来,近卫军在土耳其国内的势力越来越大,很多近卫军将领成为地方军事长官,甚至成为随意废立苏丹的力量。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5世纪初,衰落的拜占廷帝国领土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若干城市,以及被土耳其军队切断了联系的伯罗奔尼撒地区,君士坦丁堡实际上已是一座孤城。1453年初,土耳其苏丹亲率步兵7万多,骑兵2万多,战舰320艘,从海陆两面围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一个海岬上,地势险要,东、南临马尔马拉海,沿海地区筑有防御工事,北面金角湾入口处有铁链封锁,西面是陆地,筑有城墙和壕沟。城内军民据险防守,誓死抵抗,土耳其军队一时难以取胜。后来,他们买通热那亚商人,假道热那亚人所控制的加拉太地区,潜入金角湾内,配置火炮,从海陆两面对君士坦丁堡发起总攻,5月29日,城堡最后被攻陷。延续了上千年的拜占廷帝国至此灭亡。

火器用于战场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它被发明后很快就用到了战争中,出现了“突火枪”等火器。

在1250年左右,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懂得了使用火药。14世纪时,欧洲人开始制造枪械。欧洲最早的火枪是火门枪,射击时点燃药室中的火药,射出石子或金属弹丸。这种枪虽然还很不完善,但仍显示了巨大的威力。1331年,德国骑士团用火门枪大败法国骑士。15世纪时,有人发明了更先进的火绳枪,这种枪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到16世纪时,火枪已经成为西欧各国步兵的主要武器。

14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火炮制造技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到了14世纪中期,欧洲各国都装备了火炮。欧洲火炮吸取了中国和阿拉伯火炮的优点,射程远,射速快,杀伤力强。火炮用于攻城战中,大大缩短了攻城的时间。最典型的攻城战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围攻君士坦丁堡。土耳其动用了巨炮轰城,很快攻克了这个中世纪最大的城堡。火器的运用,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使人类从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热兵器时代。

帖木儿帝国

14世纪末在伊朗和中亚细亚兴起的大帝国,首都撒马尔罕。这里在13世纪时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蒙古帝国解体后属西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的奠基人帖木儿生于撒马尔罕附近,居住于河间地带,宣称自己是蒙古帝国的重建者。1330年他开始征服波斯,并于1383—1385年间占领呼罗珊和波斯东部;1386—1394年期间,波斯西部、美索不达米亚和乔治亚也被其征服;之后他又占领了莫斯科。波斯爆发起义,他对此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并屠杀了全城的居民。1398年南侵印度;1399年西征小亚细亚;1402年大败奥斯曼帝国,俘其苏丹,终于建成一个仅次于蒙古的大帝国。1404年他又准备入侵中国,因其去世而作罢。帖木儿帝国内部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所以帖木儿死后,帝国四分五裂。1501年,帖木儿帝国被乌兹别克所灭。

帖木儿头像

安哥拉之战

1402年,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在今土耳其安卡拉附近进行的一场战役。

帖木儿为了重建蒙古帝国,不断向外扩张,征服了中亚许多地区。1399年,帖木儿率15万大军入侵奥斯曼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巴耶塞特一世率军7万迎战,在不利于帖木儿骑兵作战的山林地带设防。帖木儿避实击虚,迂回逼近奥斯曼帝国首都安卡拉,奥军被迫放弃山林阵地,回师驰援。

1402年,两军在安卡拉附近展开决战。帖木儿军队以逸待劳,奥军经急行军而精疲力竭,开战之初就处于不利境地。奥军将军队主力配置在中央,帖木儿则将军队主力配置于两翼,并留有预备队。

帖木儿骑兵首先发起进攻,很快击溃了奥军左翼,并开始实施迂回包围,奥军右翼的原小亚细亚各埃米尔国的军队见状纷纷倒戈。奥军中军虽然勇猛拼杀,但终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巴耶塞特一世在逃跑中被俘,次年病死。

安卡拉一战,奥军几乎全军覆没,被迫推迟了对欧洲的扩张。

笈多王朝

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首都是华氏城。4世纪初北印度小国林立,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征服附近王公,建立笈多王朝。其子沙摩陀罗·笈多征服了恒河流域的一些小国。到旃陀罗·笈多二世时,北印度尽入笈多王朝版图,笈多王朝至此达到鼎盛时期。笈多王朝存在二百余年,是印度封建统治由形成到确立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自由农民沦为封地领有者的依附农民,封地领有者也演变成封建领主阶级。5世纪初,笈多王朝由盛转衰,中央政权削弱,国家陷于分裂,被哒人吞并大部分领土。约579年,帝国的统治基本结束,北印度再度处于小国分立状态。

戒日王

笈多王朝灭亡后,印度又陷入小国林立、混战不止的局面。经过多年的战争,出现了四大强国:以德里为中心的坦尼沙王国、以曲女城为中心的穆里克王国、恒河三角洲的高达王国和昌巴尔河流域的摩腊婆王国。其中坦尼沙和穆里克为一方,高达和摩腊婆结盟。

戒日王是坦尼沙国王波罗·瓦尔那的次子,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哥哥罗贾伐弹那英勇善战,姐姐拉芝修黎嫁给了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两国关系更加紧密。

公元604年,年仅15岁的戒日王随哥哥罗贾伐弹那率军征伐侵扰王国西部的白匈奴,不料老国王波罗·瓦尔那突然病逝。高达王国和摩腊婆王国联合起来,趁机进攻坦尼沙王国的盟国穆里克王国,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战败被杀,戒日王的姐姐、王后拉芝修黎被俘,穆里克王国灭亡。两国军队继续推进,直逼坦尼沙国。在这危急时刻,戒日王随哥哥罗贾伐弹那立即率军快速返回德里,罗贾伐弹那继承王位,率骑兵进攻曲女城,戒日王留守国内。罗贾伐弹那英勇善战,高达和摩腊婆联军大败。两国于是派使者前去假装求和,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罗贾伐弹那放松了警惕,结果被高达国王设赏迦派人暗杀。坦尼沙军队顿时群龙无首,两国趁机发起进攻,坦尼沙军队由胜转败。

戒日王朝大事年表

公元604年,坦尼沙王病逝,国家被敌国侵犯。

公元606年,坦尼沙王之子戒日王即位。

公元612年,戒日王朝建立。

公元620—634年,出兵德干半岛,失败。

公元637年,戒日王吞并孟加拉地区。

公元642年,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为中国唐朝高僧玄奘举行无遮大会。

公元647年,戒日王死,戒日帝国瓦解。

留守国内的戒日王立即登基,倾全国之兵与两国联军决一死战。在国破家亡的危局面前,坦尼沙士兵以一当十,奋勇作战,两国联军大败。就在戒日王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忽然得到姐姐拉芝修黎逃脱的消息。戒日王立即率兵撤出战场,四处寻找姐姐,终于在文迪亚山林中找到了她。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戒日王率军重返战场,一再击败两国联军。穆里克王国复国,由戒日王的姐姐拉芝修黎担任女王,实权由戒日王掌握。公元612年,坦尼沙王国和穆里克王国正式合并,戒日王任国王,并迁都曲女城,这一年就是戒日王朝的开端。

为了报姐夫、哥哥被杀之仇和统一印度,戒日王积极扩充军备。他将全国军队分为象兵、车兵、骑兵和步兵四大兵种。象兵以大象为主要作战工具,大象身上披着厚厚的铠甲,象背上坐着一个象夫,指挥大象。作战时,象夫发号施令,一群大象嘶吼着,向敌人冲去。遇到敌人的步兵或骑兵,大象用鼻子卷起来一甩,就能将敌人摔出几丈远。

车兵是由4匹马拉着一辆车,车夫负责驾车,车上的士兵在敌人离得远时放箭,离得近时用长矛和刀剑劈刺。

骑兵和步兵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他们身穿重甲,手持盾牌和锋利的刀剑,勇猛善战。

凭借着这样一支军队,戒日王南征北战,四处征讨,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统一印度的战争。位于印度东北的迦摩缕波王国和印度西部的伐腊比王国先后投降,但戒日王在进攻高达王国时遇到了激烈的抵抗。经过激战,戒日王朝的军队杀死高达国王设赏迦,高达国灭亡,戒日王统一了北印度。

随后,戒日王又把目光投向了南印度的遮娄其王国。戒日王率军抵达那马达河,遮娄其国王补罗稽舍二世率军严防死守,大败戒日王。戒日王只好与补罗稽舍二世议和,约定两国以那马达河为界,随后率军返回北印度,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南征。但戒日王建立的戒日帝国是继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后又一个基本统一北印度的政权,在印度历史上他也是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笈多王朝的海护王齐名的人物。

戒日王笃信佛教,在全国各地建了大量的佛寺、佛塔,仅首都曲女城就建了100座佛寺。当时佛教各派别争论不休,戒日王就每5年举行一次“无遮大会”(宗教大会),让他们辩论。来自唐朝的高僧玄奘在大会上驳倒了所有的僧人,取得胜利。

公元641—647年,戒日王多次派使臣出使唐朝,唐太宗也派王玄策等外交使团回访,戒日王亲自出迎,接受国书,并赠给中国火珠、郁金香和菩提树等。

公元647年,戒日王去世,国内大乱,宰相阿罗那顺趁机篡位,戒日帝国瓦解,北印度再次陷入分裂状态。

莫卧儿王朝

1526年,中亚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后裔巴布尔入侵印度,战胜洛迪苏丹,统一了北印度,建立莫卧儿王朝。莫卧儿乃蒙古音转。1556年,阿克巴继位,实行了进步的内政改革,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扩大了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社会的政治基础。他建立中央集权制,统一了次大陆广大地区,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17世纪上半叶,莫卧儿王朝国势日盛。奥朗则布统治时期,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王朝版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但他强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并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国内矛盾激化。奥朗则布死后,各省总督纷纷独立割据,伊朗和阿富汗相继入侵,莫卧儿王朝走向衰落。1764年,莫卧儿王朝投降英国,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名义上存在到1858年。

巴布尔像

巴布尔是伟大的统治者和军事家,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建立者,同时还是位文学家。

阿克巴大帝

莫卧儿帝国的第三个帝王是阿克巴大帝,他是巴布尔的孙子。阿克巴是“伟大”的意思。阿克巴是印度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可以和阿育王相媲美。他在位期间不断扩张,到他去世时,莫卧儿帝国的版图东起布拉马普特拉河,南到哥达瓦利河上游,西起喀尔,北抵克什米尔,成为印度历史上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

1566年,14岁的阿克巴即位后不久,前苏尔王朝的贵族阿迪尔沙和喜穆率军3万、战象1500头卷土重来,企图恢复苏尔王朝。莫卧儿军大败,重要城市阿格拉和德里相继失陷。阿克巴和宰相培拉姆汗不甘失败,立即率领2万骑兵反攻德里,两军展开了决战。刚开始时,喜穆依靠优势兵力和众多的战象占了上风,莫卧儿军节节败退。阿克巴和培拉姆汗立即调整战术,派大军迂回到敌人的两翼攻击,牵制敌人推进,同时率主力进行反攻,给敌人制造混乱。为了对付敌人的战象,阿克巴指挥战士们向战象发炮,令弓箭手射火箭。这战术果然有效,战象害怕火,见了炮火和火箭只有四处狂奔,根本不听指挥,敌人的阵势大乱。阿克巴趁机下令进攻,杀死了喜穆手下的两员大将。为了扭转不利战局,喜穆亲自上马率军反攻,阿克巴弯弓搭箭,“嗖”的一声,羽箭射中了喜穆的眼睛,喜穆惨叫一声,倒地而亡。苏尔军见主帅战死,顿时斗志全无,纷纷扔下兵器四散而逃,莫卧儿军乘胜追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通过这场战役,莫卧儿人彻底战胜了苏尔人,莫卧儿帝国确立了对印度的统治,并开始了对外扩张。

阿克巴登基时才14岁,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宰相培拉姆汗手里。宰相认为阿克巴是一个小孩子,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利用手中的大权,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甚至将阿克巴的好友都处死,还企图篡位。18岁的时候,阿克巴对飞扬跋扈的培拉姆汗再也无法容忍了,下令将他处死,自己亲自掌握了朝政。

阿克巴亲政后,一些贵族很不满意,在各地发动叛乱,严重威胁到了阿克巴的王位和国家的稳定。阿克巴亲自率兵镇压,终于平息了叛乱,巩固了自己的王位。为了警告叛乱者,他下令将两千多名叛乱者的头骨筑成了一座令人毛骨悚然的头骨塔。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各个宗教之间冲突不断,经常发生流血冲突,阿克巴对此头痛不已。为了制止这类事件的发生,阿克巴宣布宗教自由,各个宗教平等。他任命了很多印度教徒做官,并娶了一位印度教贵族的女儿为王后。

为了根除宗教冲突,1581年,阿克巴自己创立了一个宗教——“圣教”。阿克巴是这个宗教的教主,圣教徒相遇后都高呼“阿克巴”。圣教没有寺庙,也不用祈祷,只是要求平时多做好事,爱护动物就可以了。这个宗教虽然没有流行,但却缓解了印度的宗教矛盾。

阿克巴对社会上的一些陈规陋习深恶痛绝,屡次下令改正。当时印度有一种非常野蛮、非常残酷的风俗,就是丈夫死了,妻子必须跳入火中殉葬,这种风俗当然也在阿克巴禁止的范围之内。

一次,一名官员向他报告:“启禀陛下,孟加拉已故总督的妻子明天要跳火殉葬!”阿克巴知道孟加拉总督的妻子是一位非常聪明能干的女人,她是绝不会主动要求跳火殉葬的,一定是有人在逼她。

第二天,阿克巴早早便带着侍卫来到了孟加拉总督的家。这时院子里已经燃起了熊熊大火,四周站满了人,一个穿着华丽衣服的女子正在哭泣。

阿克巴走到总督妻子面前,问道:“你跳火殉葬,是自愿的吗?”总督妻子哭着连连摇头说:“不是啊,陛下!是我丈夫的哥哥逼我殉葬的,他怕我分丈夫的财产!”

“哼!”阿克巴冷笑一声,瞪了总督哥哥一眼,总督哥哥跪在地上吓得浑身打战。阿克巴大声对在场的人说:“现在我下令,从今以后,谁再强迫寡妇跳火殉葬,一律处死!”在场的所有人齐声附和,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扶着总督夫人进屋去了。

在英明的阿克巴统治下,莫卧儿帝国逐渐强盛。

加纳王国

西非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古国,位于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上游。约3世纪为曼丁哥族的索尼克人所建,首都加纳城。加纳王国在10—11世纪达到极盛,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尼日尔河与巴尼河汇合处,北到沙漠重镇奥达果斯特,南达塞内加尔河上游。国内盛产黄金。国王垄断黄金开采,对过境食盐、杂货征税,从中获取大量财富。加纳广泛使用奴隶劳动,但尚不能说成是奴隶制国家。1054年,摩洛哥穆拉比德王朝的阿布·贝克尔率兵占领奥达果斯特。又于1076年占领加纳城,加纳被迫称臣纳贡,并迁都尼日尔河上游。1087年加纳人民起义,重新获得独立,但商路中断,国力衰微。1240年加纳被马里征服,遂亡。

表现加纳人淘洗金砂的图画

桑海王国

西非古国,又译松加依王国,发祥地在加奥南部的登迪,由桑海人在7世纪中叶前后所建。11世纪迁都加奥。1325年,马里攻占加奥,桑海王国遂沦为其属国。14世纪中叶后,逐渐取得独立。1464—1492年索尼·阿里在位时,改称大王,夺取廷巴克图、迭内等富庶的尼日尔河中游地区。1493年,大将杜尔夺取王位,兴起阿斯基亚王朝。杜尔发展生产,厉行改革,统一度量衡,建立常备军,鼓励学术,使帝国达到极盛,其版图西到塞内加尔河下游,东至艾尔高原,北抵撒哈拉的塔加扎,南及塞古。农业、纺织业发达。农奴制度盛行。文化达到很高的水平,国内建有图书馆和大学。15世纪末,桑海王国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16世纪后发生内乱,国势渐衰,奴隶和农奴不断起义。1590—1591年,摩洛哥大举入侵,桑海王国遂亡。

马里王国

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上游的西非古国。马里意为“国王的驻地”,主要居民是曼丁哥族的马林凯人。曾长期臣服于加纳,11世纪中叶独立,国王称苏丹。12—13世纪又臣服于索索王国。松迪亚塔在位时向外扩张,打败索索王国,灭加纳等,势力达到尼日尔河中游,迁都散卡曼尼河畔的尼阿尼。他的儿子始称曼萨(皇帝),穆萨·曼萨时(约1312—1337年)帝国极盛,版图西抵塞内加尔河下游,东至加奥,北到撒哈拉沙漠,南达今上沃尔特。农业发达,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巨大发展,棉织品远销国外,大量黄金销往北非。14世纪,马里王国成为西非最富裕的国家。15世纪后,统治阶级为争夺王位而发生内乱,国势迅速衰落。1549年,桑海人攻占马里首都;1591年摩洛哥占领廷巴克图;1660年,马里王国被班巴拉人所灭。

刚果王国

非洲班图族刚果人建立的国家,约建于14世纪。15世纪末,国王恩赞加·库武大举扩张,领土东到刚果河,西至大西洋,南达洛热河,北抵刚果河北岸。王国有一套完整的中央和地方统治机构,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首相和权力很大的六总督委员会。全国分6省,由总督治理。刚果以农业为主,生产稻、麦、高粱、香蕉、棕榈果和16世纪初从美洲传来的玉米、薯类,冶金、造船和棕榈叶编织比较发达。对冶金生产尤为重视。1448年,葡萄牙殖民者大量闯入,国王和部分贵族领先加入天主教,首都改名圣萨尔瓦多。殖民者使用欺骗和引诱伎俩,掠夺奴隶和财富,引起统治者与人民以及统治者内部的矛盾。16世纪中叶,国势衰落。1665年,王国取消葡萄牙人的采矿权,双方发生战争。国王战死,王国分裂为3个小国,1900年灭亡。

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公元前1000年,玛雅人就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古代的玛雅人在沼泽地带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排水沟渠。他们利用这种先进的排水设备,排放沼泽地的水,然后种植玉米、马铃薯、烟叶、番茄、南瓜、草莓、花生、菠萝和可可等农作物。

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玛雅人独立地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这种文字的词汇大约有3000多个,古代玛雅人就使用这种文字记载他们的历史、科学、神话和生活习俗。

玛雅手稿

材料为树皮,以黑红两种颜料写成,其中方中带圆的符号即为玛雅人的象形文字。

太阳历是他们取得的一项突出的天文学成就。他们把一年分为18个月,推算出地球一年为365.2420天,误差仅0.0002天,这比同一时期欧洲人使用的历法和我国古代历法都要科学得多。他们推算的金星年为584天,与现代人的测算相比50年内误差仅为7秒。

在中美洲的丛林中发现的古代玛雅的天文观测台是一座圆顶建筑,位于两层高大的台基之上。观测台内建有螺旋式的梯道和回廊,从上层窗口通过厚达3米的墙壁形成的对角线望出去,恰好可以看到春分日和秋分日的落日景观;从南面的对角线望出去,正是地球南极所在的方向。

古代玛雅人的数学十分发达,他们至少在公元前4世纪就掌握了“0”这个概念。另外,他们还创造了二十进位法。

玛雅文明在公元11世纪前后达到全盛时期,他们在密林中建造了100多座城市。城的中心一般是宏伟的广场和巍峨的金字塔庙坛,庙坛的两旁是巨大的宫殿和庙宇,四周是花团锦簇的建筑群。在玛雅城市的建筑中,有许多是庙宇金字塔,这些金字塔有高大的塔身和方形的地基,塔顶是祭祀用的神庙。

古代玛雅人有立碑纪年的习惯,每隔20年在一些城市立一块石碑记载重大事件的内容和年代。在公元800年前后,石柱记载中断。后来在尤卡坦又恢复了石柱记载,但时间不长。16世纪,玛雅文明最终毁于西班牙入侵者手中。但此前,玛雅文明早已经从内部土崩瓦解了,其瓦解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个未解的谜。

阿兹特克文化

12—16世纪初,印第安人的一支阿兹特克人在墨西哥盆地创造的文化。1325年,他们在酋长特诺克率领下来到特斯科科湖中的两个小岛上,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15世纪初,开始向外扩张,征服邻近部落,领土扩张到墨西哥湾、危地马拉和太平洋沿岸。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形成早期奴隶制国家。阿兹特克人以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棉花等农作物。手工业比玛雅进步,在制造铜器和陶器、铸造和压制金器以及用宝石和羽毛镶嵌装饰品方面显示出了高超的技艺。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定期举行贸易,一般以物易物。阿兹特克人擅长建筑,首都布局整齐、气势宏伟,所建造的金字塔,其顶上建有宏伟的神庙。阿兹特克人吸收玛雅文化的成就,创造了类似的历法和象形文字。1518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使这里的经济文化遭到破坏。

印加文化

南美印第安人的一支印加人创造的文化,地处南美安第斯高原一带。印加帝国从13世纪以库斯科盆地为中心逐渐强大起来。15—16世纪,印加人征服邻近大片地区,形成庞大的帝国,疆土北起哥伦比亚南部,南到智利中部,西临太平洋,东至亚马孙丛林,囊括今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印加人农业发达,修筑了大量的梯田和灌溉渠道,培育出近40种作物。他们制造出各种青铜器和金银装饰品。印加人的毛棉纺织品,花色鲜艳,精美绝伦。他们擅长建筑,建有太阳门和库斯科太阳庙;修建了两条贯通南北的大道,是人类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印加人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成就,制定了比较精确的太阳历。医学上,能进行开颅手术,懂得提取可卡因做麻醉剂。印加人没有文字。1533年,西欧殖民者占领库斯科,印加文化遭到破坏,印加遂亡。

印加人金像